潮汕的包容——揭西客家文化

潮汕的包容——揭西客家文化

揭西县,广东省揭阳市辖县。1965年置县,因县地大部为原揭阳县西部境地,故名揭西。揭西县位于广东省揭阳市西部,粤东潮汕平原西北部,榕江南河中上游,东连揭东区,南邻普宁市,西南接陆河县,西北与五华县为邻,北与丰顺县接壤。境内自然风景优美,名胜古迹众多,有大小景点188处,民俗风情淳朴,主打自然生态旅游产业。

潮汕的包容——揭西客家文化

赞鼓舞是由传统迎神赛会中的锣鼓队伍和鼓点提炼整理而成的民间舞蹈。河婆镇的赞鼓舞已被编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广东卷》。相传三山祖庙的三山神,每年腊月至次年正月,都要巡游河婆六约(即象门、狮头、龙潭、员埔、马路、南山)地区,其中的锣鼓队伍和鼓点都很有特色,具有民间艺术韵味。赞鼓队由旌旗仪仗引领,鼓队分两纵队缓慢前进,鼓点肃穆整齐。

潮汕的包容——揭西客家文化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文化形式,喜怒哀乐都能应用。一首山歌就是一首七绝诗或竹枝词,也有五句板的句式。大多为即兴创作,随口而出,用以对答和唱;又可以连串为长篇,用以叙事述传。客家山歌最常见的题材是表现生活情趣、谈情说爱。歌词或生动形象,或优美儒雅,多用起兴、比喻、双关、夸张、借代、叠字等手法。

潮汕的包容——揭西客家文化

提线木偶戏又称“柴头戏”,木偶的头、手、脚以樟木雕刻而成,中间身子用竹(竹皮)做成,再把头、手、脚安装上去,装饰穿戴戏服,经粉漆、彩画成各种行当,然后在全身安装上14根线,供登台表演操作使用,被赞誉为“让木偶活起来”。古称“悬丝傀儡”,又名线戏。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古老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木偶四大剧种之一。传入粤东有700多年历史,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潮汕的包容——揭西客家文化

俗称“营锣鼓”,锣鼓标旗巡游产生与传统民间节庆、游神赛会及祭祀先人等活动密切相关。棉湖营锣鼓内容包括:标旗队即大年标、五龙旗、五凤旗和大、中、小各式标旗的队伍,花篮担队即小姑娘挑着花篮担的队伍,涂戏即走路的化装人小戏出,扮景包括静景和活景,还有舞狮、舞龙、英歌舞和十音等队伍。

潮汕的包容——揭西客家文化

以李氏宗祠的活动形式为集中代表,并以李氏宗祠总祠、各代支系按总祠风格建造的传承脉系清晰的祠堂集群,形成一系列的民俗活动。代表各代的祠堂除建筑特色有明显传承外,其祭典祖贤仪式都是相同的,只有隆重和简约之差,都具有十分浓烈的地方特色,充分反映深远、博大的潮汕文化传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