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地名探究——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黄岛

【开篇语】自幼长在孔孟之乡,虽不才亦多受传统文化之影响,一向喜欢探究历史,追溯既往。一直以来,对地名颇感兴趣,充满好奇——为何金乡并无金矿,济南、济宁、济阳得名的济水消失去了哪里,而鱼台、嘉祥又藏着什么样的故事……凡此种种,都让我浮想联翩,于是我决定去探究这些地名的由来,以及这名字背后隐藏的历史,还有,关于这里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齐鲁地名探究——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黄岛

黄岛政区图

【地名由来】

黄岛区以黄岛岛名命名。

黄岛,据载,亦名"齐伯山","齐伯山岛"。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为齐国某一侯之封地。

齐鲁地名探究——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黄岛

云:"淮子口之北为少海,海中有岛为黄岛"。"黄岛在黄庵北,有岛之名,实为平岗,潮来则四面皆水,潮落则徒步可入,其北可暂尔避风,不可久泊,卫志称间汛"。岛上土层极薄, "潮汐薄岸,地极泻卤",不宜树木生长,远望土石赭黄,故名黄岛。可知,黄岛之所以得名,一是位于黄岛庵山之北,一是因为四面环海,土层薄而含卤高,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以别于东岸之青岛。

黄庵日出乃是黄岛薛家岛古八景之一,黄庵山位于薛家岛东端,挺拔陡峭,系岛东部最高山。日出前登山,迎海风极目东望,但见天海相连处露出一缕桔黄色,稍倾,一轮红日喷薄而出,刹那间,染红半个天空,天边明霞金鱼鳞般鲜亮,蔚为壮观。

可是我在地图上却没有找到黄庵山的位置,甚为遗憾,期待有时间实地考察一下,以补今日之憾。

齐鲁地名探究——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黄岛

黄岛区是国家海陆统筹发展试验区、国际高端海洋产业集聚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示范区、国际航运枢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先导区。

2012年,撤销青岛市原黄岛区、,设立新的青岛市黄岛区。2014年设立,包含黄岛区全域,总约为2096平方千米,总为171万,成为青岛市第一大行政区。

【寻欢黄岛】

有个成语在青岛有特殊的意义——青黄不接!

不同于这个成语的本意,在青岛的解读为青岛和黄岛交通不便,连接不畅。黄岛和青岛虽隔海相望,最近距离仅仅4.4公里,但在以前走最便捷的环胶州湾高速却有121.7公里之多。虽然是极端的计算方法,但两地交通不便可见一斑。

齐鲁地名探究——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黄岛

两地最近陆地距离

齐鲁地名探究——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黄岛

走环湾的路线图

2000年,我去黄岛的青岛建工学院校区去找同学玩,从四方长途站上车,走了足足三个小时才到。回程的时候,体验了一把黄岛到青岛的轮渡,票价8块,半个小时。那时候轮渡是青岛到黄岛的最便捷的方式,可是受制于运力,实际能发挥的效能是很有限的。

2011年6月30日,青岛胶州湾隧道和胶州湾大桥通车运营。

齐鲁地名探究——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黄岛

胶州湾大桥

齐鲁地名探究——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黄岛

胶州湾隧道

青岛胶州湾隧道南起滨海大道,下穿胶州湾海域,北至四川路;线路全长7.797千米,跨海部分长4.095千米;道路设计为双向六车道城市主干路,设计速度为80千米/小时;总投资为40.59亿元人民币。

齐鲁地名探究——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黄岛

胶州湾隧道内景

胶州湾大桥东起海湾大桥立交,上跨胶州湾,中接红岛互通立交,西至黄岛东枢纽立交;线路全长36.48千米、桥梁全长25.881千米;桥面为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速度80千米/小时。

齐鲁地名探究——土石皆呈黄色,以颜色命名——黄岛

胶州湾大桥日出

北桥南隧的开通,彻底解决了"青黄不接"的问题,黄岛的发展也走上了快车道,青岛的拥湾发展时代也真正拉开了序幕。

相对而言,胶州湾隧道使用效率更高,现在普通小车的通行费用是10元/次,相比胶州湾大桥50元/次的通行费是相当优惠了。据说胶州湾大桥要降费了,新的通行费是30元/次。虽说距离岛城人民期待的免费还有相当的距离,但已经是一个进步了,期待明天会更好。

【历史沿革】

1946年9月,成立,黄岛、、从划出,归入胶南县。 1956年,胶南县归入。

1958年10月,胶南县改属青岛市。  

1976年10月,革命委员会决定,将黄岛、薛家岛、辛安3处人民公社从胶南划出,组建黄岛革命委员会(县级)。

1984年10月,批准设立。 1990年12月18日,撤销胶南县,设立。 1992年,将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扩展到原黄岛全区,并实行两区体制合一。 2012年12月1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组建新的黄岛区,以原青岛市黄岛区、县级胶南市的行政区域为新的黄岛区的行政区域。

2014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包括黄岛区全部行政区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