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個國家高新區的新關鍵詞:硬科技

168個國家高新區的新關鍵詞:硬科技

張延龍/文

去年年底,科技部舉辦國家高新區30週年座談會,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在座談會上說:國家高新區經過30年的發展,經歷了創業發展、二次創業、創新驅動戰略提升三個階段,正邁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

目前,中國共有168個國家高新區,散佈於東西南北。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高新區一直是中國經濟發展、科技創新和產業升級的最重要平臺,也正因此,步入“新階段”的國家高新區將何去何從,有哪些新的“關鍵詞”,一直被人們廣為關注。

上週末,科技部火炬中心網站刊登的一則短訊,傳遞出不同尋常的信息——從西安生髮而成的“硬科技”概念,有望成為影響這168個國家高新區下一步如何“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的新關鍵詞。

這則短訊是一次會議報道:科技部火炬中心研究推進硬科技發展工作。該會議於10月16日在北京召開,其召開背景,是“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論述,認真落實部領導關於硬科技發展的指示要求,充分發揮國家高新區在促進硬科技發展方面的發源地、集聚地作用,紮實推動硬科技成果轉移轉化,加快培育具有硬科技特點的科技型企業”。

在報道結尾也提到:火炬中心主任賈敬敦主任在總結髮言中表示,推動硬科技發展是當前科技工作面臨的新機遇和新要求,火炬中心將認真落實部領導關於促進硬科技發展的指示精神,積極擔當、勇於作為,紮紮實實謀劃開展硬科技發展工作。

這說明,科技部主要領導已對推動硬科技發展做出了重要批示,批示的內容包括且不限於“充分發揮國家高新區在促進硬科技發展方面的發源地、集聚地作用”。

硬科技概念自在西安提出後,旋即得到許多城市、許多區域的響應和認同,包括北京、杭州、成都等地區,紛紛採取行動,諸如成立硬科技發展基金或者把硬科技寫入政府規劃文件。但在中央層面,由中央部委明確提出向全國的國家高新區推動硬科技發展,還是第一次。

在這之前,科創板推出以來,已推動了一大批“硬科技公司”成功上市,形成了資本市場上的“硬科技”現象。

國家高新區由科技部歸口指導管理,在宏觀上,科技部肩負擬訂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方針、統籌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和科技體制改革、組織擬訂高新技術發展及產業化的規劃、政策和措施等重要職能,具體到科技部火炬中心,則承擔了研究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化及高新區發展的狀況和問題、為科技部宏觀決策提出建議和對策;研究提出火炬計劃、國家高新區的發展規劃、計劃及有關政策建議等重要工作職能。

國家高新區在中國經濟版圖中的地位舉足輕重,2017年納入統計的156家國家高新區全年實現園區生產總值9.52萬億元,佔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5%,接近北上廣深四個一線城市2017年GDP總量,企業實際上繳稅費1.73萬億元,佔全國稅收收入的12.0%。

另外,國家高新區集聚了全國近40%的高新技術企業,聚集了全國50%左右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和超過40%的科技部備案的眾創空間,全國互聯網百強企業中96家誕生於國家高新區。

按照科技部火炬中心2018年年底的評價排名,全國高新區(含蘇州工業園區)排名前十位是北京中關村、深圳高新區、杭州高新區、上海張江高新區、武漢東湖高新區、蘇州工業園、成都高新區、合肥高新區、廣州高新區、西安高新區。

10月16日的會議上,北京市科委、西安市科技局、上海張江高新區管委會、西安高新區管委會等機構都出席並參加了座談,參會的智庫或企業代表則涵蓋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中科院戰略諮詢研究院、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華為、騰訊等。科技部火炬中心主任賈敬敦在總結髮言中表示,將加快研究和制訂推動硬科技發展的相關工作方案,並深入開展專題研究,提出支持硬科技發展的政策舉措,研究建立硬科技的技術領域、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

去年年底的國家高新區30週年座談會上,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提出:在新時代國家高新區要努力做到“四個率先”,即率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率先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更多突破;率先開展體制機制創新,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率先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引領開放新格局。

這其中,“率先走創新驅動發展之路,在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更多突破”,與“硬科技”背後的內涵息息相關。一個有意思的小細節是,下週即將在西安舉辦的2019西安全球硬科技創新大會相關官方表述中,“硬科技”的一詞的英文翻譯,已從過去的“Hard & Core Technology”,悄然改為“Key & Core Technolo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