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吃的

南方的秋天,是桂花味兒的。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金秋時節,桂花靜悄悄的綻放了,這時候只要深吸一口氣,全身上下都會沾滿桂花味兒,散發出自然的香甜氣息。

秋食之味 | 桂花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吃的

民以食為天。中國人歷來講究“吃”,食不僅為了果腹,更是一種感官與精神的雙重享受,因此便有了“花饌”,以花入饌,留香齒頰。

金秋時節,能把一朵桂花吃進嘴裡,就是平淡日子裡的一件幸福事了。

就像林清玄寫的那樣:“我們不必腰纏萬貫,只要衣食無慮、平安康寧便好;我們不必騎鶴上揚州,能飲到厝邊親種的桂花茶,人生已經夠幸福的了。”

秋食之味 | 桂花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吃的

據文字記載,中國桂花樹栽培歷史達2500年以上。《山海經》開篇便說:“南山經之首曰鵲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於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

秋食之味 | 桂花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吃的

後來,人們發現了桂花的食用價值,便開始將桂花製作成各種美味的食物。

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用桂花酒來祭祀神靈。

楚國大夫屈原在《九歌·東皇太一》中寫道:“蕙餚蒸兮蘭藉,奠桂酒兮椒漿”,用芳潔的桂酒作祭品,以表供奉者之恭敬真誠。

兩漢時期,人們飲用桂花酒來延年益壽。

漢朝人認為桂為百藥之長,飲用桂花酒能達到“飲之壽千歲”的功效。在用桂酒祭祀完神明之後,晚輩會向長輩敬用桂花酒,祝願他們延年益壽。

秋食之味 | 桂花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吃的

魏晉南北朝,桂花被道家人士用於丹藥煉製中。

道家講求養生延年,熱衷於探尋神方仙藥。而桂花因其有“生津闢濁,散寒止痛,疏肝理氣,醒脾開胃”的功效也成為眾多丹藥中必不可少的一味藥。

唐朝時,桂花被風雅的文人們加入菜餚中。

“花開則賞之,花落則食之,勿使之有絲毫損廢 。”唐朝的文人們引種桂花十分普遍,除了將桂花入詩,還將桂花入菜,為飲食平添一縷清香。

宮廷貴族間流行一種祛口氣“香茶木樨餅”。

木樨即桂花,將茶香與桂香結合,清新口氣,醒腦提神。“口含祛臭爽神,婦女尤嗜之。”唐宮廷上下都常常口含此物,以達到吐氣如蘭的效果。

秋食之味 | 桂花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吃的

宋代,民間出現了用鮮桂花製作的廣寒糕。

廣寒糕即桂花糕,取“廣寒高中”之意。每到科舉考試開場之年,大家都會嚮應試舉子贈送廣寒糕,以此來表達“蟾宮折桂”的美好祝福。

秋食之味 | 桂花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吃的

宋人常飲用一種以桂花為材料配製的天香湯。

此湯為宋人酷愛的秋季養生湯,採用鮮桂花、甘草、鹽梅等材料製成,可調理脾胃、溫養五臟、補中益氣,常服用,可使體散天香。

元朝人則愛喝桂花茶。

以花做茶大多寒涼,尤其是東方女性體質多偏陰寒,不宜多飲用。唯有桂花性溫味辛,滋養肝血,製成花茶最適宜女性飲用。

秋食之味 | 桂花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吃的

明清時期,用桂花製作的飲食越發增多。

清代王世雄《隨息居飲食譜·調和類·桂花》中記載:“蒸露、浸酒、鹽漬、糖收、造點、作餡,味皆香美悅口。”

明朝時,每到丹桂飄香的季節,江南地區的人們就會製作醃桂花。

《舌尖上的中國》裡出現的吳江七都醃桂花就傳自明朝。加鹽或糖,將桂花的芬芳醃漬封存起來,煮在酒釀圓子裡,或用來制桂花糖藕,沁人心脾。

秋食之味 | 桂花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吃的

清朝時,桂花露“木樨清露”備受宮廷貴族青睞。

木樨清露為桂花蒸餾所得香液,有疏肝理氣、醒脾開胃的功效。《紅樓夢》中,寶玉捱打後,王夫人送他兩瓶花露,其中一瓶為“木樨清露”。寶玉一嘗,果然香妙非常。

此花露不僅可以調水服用,還可以做飯:取一盞花露,在飯剛剛熟的時候澆入其中,稍稍再燜片刻後拌勻,吃起來齒頰留芳。

秋食之味 | 桂花是用來看的,更是用來吃的

江南的秋天,有一千種吃桂花的方式。桂花糕、桂花糖藕、桂花鴨、桂花餅,桂花酒、桂花茶……應有盡有。

秋天,切莫辜負了這美好的自然珍味。

最後,祝大家國慶快樂,家庭幸福,生活甜如桂花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