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我們或許都早已習慣了日本“失去的30年”的說法,即從1985年簽訂《廣場協議》後,日本經濟泡沫破裂,陷入了長期的增長停滯。近年來,社會人口的高度老齡化與低慾望消費情緒的蔓延,更讓大多數國人不再看好日本的經濟發展。但現實中日本卻似乎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不堪,19年拿了19個諾貝爾獎,在新能源等眾多高科技製造領域引領世界,傳統企業也大都實現了順利轉型。我們不禁要問:日本,真的失去了30年嗎?未來,日本會再次崛起,傲視群雄嗎?而中國,又應該何以應對? 

中國與日本發展的差距在哪

1.經濟實力

中國經濟總量在2010年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那一年,對於日本來說,則是自1968年以來首次讓出“第二經濟大國”之位。這的確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中國人終於依靠自身的努力超越了日本,成為了世界老二。但放眼人均GDP,我想大多數國人都自豪不起來。

雖然中國的經濟總量超過日本,但中國的國土面積是日本的25倍,人口是日本的10倍多,反過來,日本的人均GDP是中國的10倍。2010年,日本人均GDP是42150美元,而中國只有4260美元。日本的國土面積和我國雲南省相接近,且在自然災害頻發與自然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卻能坐穩世界老三的寶座,能和中美扳扳手腕,著實令人驚歎。

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圖為日本地圖

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2019人均GDP排名,日本位居全球24

2.強大的“日本製造”,製造業高度發達,自我革新能力強

日本三菱綜合研究所的中村裕彥先生說,日本為什麼能夠成為世界上的高端製造大國?因為日本沒有多少資源,能源自給率不到20%,糧食自給率只有28%,要維持日本人的生存,滿足能源和糧食的進口需要,就必須發展具有強大競爭力的製造業,這是日本的生存之道和生命線所在。日本正是以這種深刻認識和進取精神,牢牢佔據世界製造業的高位。強大的製造能力,輔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成為日本不懈發展的動力之源。工業製造業的高度自動化,使日本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機械設備和工業機器人制造大國。

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以豐田、三菱、日產、索尼、東芝、松下等為代表的世界500強日本製造企業以其產品技術含量和質量精益求精,享譽全球。在全球十大發明型製造企業中,日本獨佔八席,專利發明集中在電子、機械、精細化工、納米新材料、能源與環保等高科技行業。

然而,真正讓人感到震驚的是日本傳統制造業的成功轉型。在中國傳統企業一窩蜂都在為互聯網化轉型而感到焦慮、痛苦時,日本製造業企業卻沒有跟風互聯網轉型,反而是穩紮穩打,重視實體產品的研發與創新,在新的領域煥發了第二春。

根據亞洲通訊社社長徐靜波的描述,日本轉型最為成功的例子便是富士膠捲。十幾年前,人們拍照片大多隻用兩種膠捲,一個是柯達,一個是富士膠捲。現在柯達死了,富士膠捲還活著,而且還活得很好。你猜猜富士膠捲現在在做什麼?化妝品。富士膠捲把它做膠片的膜技術提煉了出來,用於生產化妝品,在日本銷量可觀。同時,它還在研發新藥。富士膠捲就是這樣從一個瀕臨淘汰的公司成功轉型為一個高科技公司。

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圖為富士膠捲生產的化妝品

除此之外, 東芝和索尼相繼了拋棄傳統事業。索尼公司在今年創下的利潤已經達到20年來的最高水平。現在索尼轉型改做內件了。比如,它的傳感器已經佔到全球份額的70%。而東芝則拋棄了其白色家電和電視機業務,轉戰新型電子領域。

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轉型,轉的不應該僅是形式,而應該是內容和實質。中國之所以眾多製造業企業在互聯網浪潮的轉型中節節失利,其原因本質上並非多數人所言的缺乏“互聯網思維”,而是缺乏真正原創性的新型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研發水平不足。在轉型這點上,日本企業確實有許多值得中國企業去借鑑的。

3.教育水平

說到教育水平,就不得不先提高等教育。中國由清華北大坐鎮,輔之復旦、上交大、人大、浙大、南大等一系列名校,在近期的Times,QS等各大權威大學排名上節節攀升,上升勢頭明顯。反觀日本,好像除了東京大學外幾乎沒有能太拿的出手的,更別提在國內的知名度了。如果說早稻田大學國人還略有所耳聞的話,其原由還或許得歸結為清朝與民國期間在這所大學誕生了大量名人。至於應慶義塾、一橋大學、名古屋大學等,除非對日本留學有很濃厚的興趣,熟知者寥寥無幾。

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如圖為2019泰晤士亞太大學排名,東京大學排名第10

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如圖為2020QS排名,東京大學仍舊落後於中國名校

但世界排名能代表一切嗎?日本大學排名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日語教學的語言限制與較低的國際生比例。另外,大學內專業開設的數目較少也同樣限制了其國際排名。但這絲毫不能掩蓋日本高校的強大實力。日本高校科研實力極強,將諾貝爾獎、菲爾茨獎沃爾夫獎、羅德學者等頂級獎項攬入懷中。而清北、乃至號稱“亞洲第一學府”的新加坡國立大學,雖然政府也投入巨大,卻至今沒能突破沒有諾貝爾獎為零的魔咒。迴歸本質,先進教育理念與思維方式讓日本學生走得更遠,而非像國內學生般走得更快。

日本的教育強調“自立”。那就是“自己能做的事情,一定要自己做。孩子的事情,一定要讓孩子自己做,父母親不要代替。”日本的孩子,不管學習多忙,都要幫助媽媽做家務,學會疊衣服,倒垃圾,自己整理玩具。吃完飯,碗筷都必須自己收拾好拿到廚房裡去,不能放在飯桌上一走了之。所以,從小培養孩子自立的精神,不給別人添麻煩,包括不給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這些最親近的人添麻煩,這也成了日本人與日本社會的一個基本的行為準則。

責任在英文中叫做“responsibility”,拆分開來叫做“respond”+"ability",中文轉化過來叫遇到事情反應的能力。所以,對人、對事負責任是一種能力,而這種能力源於“自立”。只有自己能照顧好自己,才有可能具有做事的責任心。而這點恰恰是國內學生所缺乏的。為了高考能考出好成績,往往動員一家人照顧孩子的起居,恨不得將飯菜送入孩子的口中以便剩下時間給孩子多看點書。

一個連“自立”能力都欠缺的人,是很難產生責任感的,更別提在某個領域取得卓越的成就。

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日本小學生自己揹包上學

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國內孩子,父母包辦一切

除此之外,日本父母很重視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在日本超市,或者玩具店,你很少看到日本孩子因為父母親不給她買東西而躺在地上耍賴哭鬧的事情,因為父母親從小教育他,你必須要學會忍耐。你想要的東西,並不能垂手可得,你必須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譬如說,在家裡每天幫媽媽洗碗打掃衛生,一個星期之後,爸爸媽媽再答應給你買你想要的玩具。

日本人教育孩子“忍耐”的,還有“寒冷教育”。冰天雪地裡穿短褲和短裙上學,在瑟瑟發抖中培養孩子的忍耐力和堅強意志。

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冬天穿短褲的日本中學生

4.國民素質

日本人嚴格自律。他們的口頭禪是“不給他人添麻煩”,每個人都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並盡力做到盡善盡美。

日本是世界上垃圾分類管理最嚴格的國家,家家戶戶自覺對垃圾進行分類,按時定點收集,甚至街道上的垃圾筒也不多,人們出門都自覺地帶著塑料袋,把準備扔的垃圾保存起來,放在有收垃圾的地方。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亂扔垃圾和隨地吐痰的現象。

垃圾分類雖說是件小事,但做好卻不容易。沒有極高自律與道德意識的人是很難長期堅持的。聯想到中國各大城市紅火一時卻又銷聲匿跡的垃圾分類活動,國人較之大和民族,確實欠缺些自律意識。

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圖為日本的垃圾分類

在日本看到街上的小汽車,都是擦得乾乾淨淨,每家每戶每個商店門前也都是收拾得乾乾淨淨,這也是“不給別人添麻煩”的具體表現。

日本人恪守秩序。汽車和行人都嚴格遵守交通規則,等電車公交時自覺排隊。無論是市內還是市外的車流,看不到如中國常見的不斷強行併線、超車、夾塞、甚至進入逆行道、往前超車等違反交通規則的情況。日本發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很低,是世界上交通事故率最低的國家之一。

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遵守與維護秩序,似乎已融入到日本人的血液中。不論高官還是百姓,人人都履行遵守和維護秩序的義務。在日本,無論婦孺老少,只要你排隊"站"在那裡,你就得到一份權利,很少會有人恃強凌弱剝奪你的這種權利。

日本,未曾失去的30年

日本人整齊排隊

本文寫日本並未失去的30年,並不是說日本經濟社會在過去這三十年內沒有出現問題。日本同樣也存在自身的問題和侷限。但從軟實力角度上,大和民族有著多年積累下來的深厚精神根基:自律且樂於創新。日本較高的國民素質與強大的創新能力是未來日本崛起的底層核心競爭力。中國作為新興的發展中國家,確實有許多地方需要向日本學習。中美的博弈、美國的短暫妥協讓多數人沉浸於世界老二挑戰世界老大的快感當中。但我們不能忘記身後的世界老三——日本的追趕。戒驕戒躁,砥礪前行。中國,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