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輕鬆克服拖延症

“本文由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與分享”

我家寶寶今年5歲,每次帶孩子外出的時候,總是磨磨唧唧,拖拖拉拉,起床慢、床衣服慢、穿鞋子慢。每次外出的時候,全家人都在等他。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輕鬆克服拖延症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輕鬆克服拖延症

事實上,在現實的生活當中,不僅我家孩子有“拖延”的表現,很多孩子有“拖延症”,對此家長是頭痛不已。

NO1.孩子形成拖延習慣的原因是什麼?

▶孩子不願意做某件事情

孩子有著自身的興趣愛好,有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也有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孩子喜歡做某件事情的時候,往往會做得很快很好。

然而,讓孩子做不喜歡的事情,孩子就會拖拖拉拉。如:孩子做作業,下午6點鐘開始寫作業,三個小時過去了,孩子一道題目都沒做,或者只完成一半作業。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輕鬆克服拖延症

▶孩子自我約束能力較差

週末在家的時候,我和老婆都雙休,孩子做事拖拉、磨蹭,所造成的影響並不是很大,畢竟週末時間相對寬鬆。

然而,週一到週五的時候,孩子要去上幼兒園,我和老婆也要去上班。原本一早起床後,需要做很多事情,時間相對緊迫。我和老婆每天都是先送孩子去幼兒園,再各自去單位上班。

每次都著急的不行,然而孩子總是磨磨唧唧,穿衣服磨蹭、吃飯磨蹭、穿鞋子磨蹭。因為孩子做事磨蹭,我和老婆經常吵架。

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年齡太小,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對於父母而言,針對孩子磨蹭的情況,不要一昧的縱容。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輕鬆克服拖延症

▶過分依賴父母

現如今,絕大多數家庭孩子數量較少,一般只有一個小孩或者兩個小孩。孩子集家人的寵愛於一身,一大家子的人圍著孩子轉。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當中,父母都想要給孩子最好的。家長生怕孩子受到委屈,無論做什麼事情,家長總是替孩子完成。

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強烈的依賴心理及習慣,自我動手能力較差。進入幼兒園後,孩子就會有嚴重的拖延症,不敢主動嘗試新鮮事物,不敢去挑戰。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輕鬆克服拖延症

▶時間觀念不強

孩子年齡還小,時間觀念並不強,認為時間還很多,做事情幹嘛要這麼著急。先玩一會,玩完之後再去寫作業。

我家小侄子有這樣一個習慣,每次放學回家後,第一件事情,就是把作業本準備好,之後就開始玩耍。

玩好後才去寫作業,發現已經很晚了。於是就開始趕作業,有時候學校佈置的作業較多,要到晚上十點多,才能將作業做完。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輕鬆克服拖延症

對於父母來說,就應當要對“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有所瞭解,它能夠拯救孩子的“拖延症”

NO2.“蔡格尼克記憶效應”的概念是什麼?

事實上,孩子的“拖延症”與“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有著一定的關聯,它主要是指人們對還沒有做完的事情,要比已經做完的事情,有著更加深刻的印象。

實驗的具體內容是這樣的:

在上世紀二十年代的時候,一位來自德國的心理學家,蔡格尼克做了一個實驗。讓被試著做22件簡單的工作,例如:看書、畫畫、寫信等。

完成一項工作的時間是相同的,大約幾分鐘。在這些工作當中,一部分人允許做完,另外一部分人不允許做完。

實驗結束之後,讓被試者回憶做了22件什麼工作,結果發現,未完成工作的被試者,要比已經完成的被試者,記憶更加深刻。

由此可以看出,人們對沒有完成的工作,總是會念念不忘,而這種現象,被稱之為“蔡格尼克記憶效應”。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輕鬆克服拖延症

✔案列:

我家侄子7歲,上小學二年級,每次放學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做作業。侄子把當天作業做完後,問他作業的內容是什麼?往往記憶不深。

有時候侄子作業做到一半的時候,臨時有事需要帶侄子出去,在路上侄子都在想,作業應當要怎麼做?往往對作業記憶較深。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輕鬆克服拖延症

NO3.“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對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孩子做事不再拖拖拉拉

“蔡格尼克記憶效應”顯著的影響,可以幫助孩子們擺脫“拖延症”,讓孩子立馬去做一件事情。

通常情況下,孩子去做了某件事情,不僅可以擺脫焦慮的情緒,還可以擺脫拖延症。

如:孩子在做作業的時候,突然被打斷,孩子會時刻記著自己的作業還沒有做完,此時孩子就會主動將作業做完。

★孩子自覺能力增強

父母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在孩子的內心始終會有一個“驅動力”,時刻提醒著孩子,要立馬將事情做完。

日常的生活當中,當孩子不想做作業的時候,那麼孩子內心的“驅動力”就會催促著孩子,將未完成的作業做完。

一般來說,孩子的內在驅動力越高,孩子的自覺能力越強。在日常的生活與學習當中,無需父母提醒,就會自覺把事情做好。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輕鬆克服拖延症

★孩子更加地自律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善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可以讓孩子變得更加自律。對於父母來說,應當要明白一個道理,想要讓孩子不再拖延,要從根源上入手。

一個自律的人,是不會有“拖延症”的。日常的生活與學習當中,他們會抓緊時間將事情做完。

NO4.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拯救孩子“拖延症”

♣要求孩子立馬去做

針對孩子拖拖拉拉、磨磨蹭蹭的習慣,很多父母難以忍受,甚至有些憎惡。尤其是父母著急去上班的時候,孩子卻總是在家裡磨磨唧唧,絲毫沒有準備出門的意思。

父母想要讓孩子避開拖延症,日常的學習與生活當中,無論做什麼事情,不要讓孩子產生猶豫,而應當要讓孩子立馬去做。

儘管在一開始的時候,孩子克服拖拉的不良習慣,會有不適應的情況。針對這樣的情況,父母不要給孩子任何解釋的機會,更不要放縱孩子。

只要父母採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善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才能幫助孩子擺脫“拖延症”。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輕鬆克服拖延症

♣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

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差,在日常的學習過程當中,所處的學習環境中,有太多的誘惑因素,那麼孩子將無法全身心投入到學習當中。不能抵擋誘惑,轉而會投入誘惑當中。

在日常的生活當中,很多父母會發現,孩子做作業做到一半的時候,突然就不做了,而是在房間內玩玩具。

因而,對於父母來說,當孩子在學習的時候,應當要將一切誘惑隔離開,給孩子一個好的學習環境,讓孩子擺脫學習上的拖延。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輕鬆克服拖延症

♣讓孩子覺得“有利可圖”

孩子的天性是愛玩耍,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當要賞罰分明,要讓孩子覺得“有利可圖”。

例如:父母事先與孩子約定,孩子放學回家後,能夠及時將作業做完,父母就獎勵孩子看半小時電視。

或者在一週的時間內,孩子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入睡,那麼週末的時候,父母可以帶孩子外出旅行。

父母善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可以讓孩子在短時間內,高效的完成任務,又可以得到獎勵,增加孩子做事的積極性,讓孩子擺脫“拖延症”。

孩子在成長的道路上,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需要經歷各種各樣的“磨難”,孩子的內心才會慢慢變得強大,才能學會到更多的知識。

孩子做事拖拉怎麼辦?巧用“蔡格尼克記憶效應”,輕鬆克服拖延症

雖然父母疼愛孩子,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要去溺愛孩子。不要因為害怕孩子遇到“磨難”,而不敢放手讓孩子獨自成長。

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輩子,孩子早晚要離開父母,翱翔屬於他自己的“藍天”,想要讓孩子飛得更高,父母要學會放手,讓孩子去經歷挫折與失敗,讓孩子擺脫“拖延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