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句耳熟的“育儿经”,都是错的,你中招了吗?

生活中,有很多耳熟能详的“育儿经”,乍一听有几分道理,背后的逻辑却非常荒谬,甚至不合理。

在长期的“精神压迫”下,凤梨小姐终于决定反抗了!

“实在是看不下去啦!”

于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情报搜集”,整理出了一些耳熟能详的“育儿经”(代表句式),现在昭告天下!

这8句耳熟的“育儿经”,都是错的,你中招了吗?

“这孩子特淘,天天捣蛋,总是故意和我作对!”“小孩都这样,说了也不听,成心的!”

相信每个家长,都或多或少遇到过这些“烦恼”:

  • 孩子吃饭总扔勺子,我捡了他拿去再扔,说了也不听!
  • 家里玩具散落得到处都是,训了无数次!
  • 不让他翻抽屉,从来没听过!
  • 把抽纸一张张抽出来,铺满整个沙发,火大!
  • 喜欢玩卷纸,动不动就给我献哈达,真的很崩溃!
这8句耳熟的“育儿经”,都是错的,你中招了吗?

(有娃以后的日常。整洁?不存在的。)

凤梨先生很得意,“一物降一物!以前你在家作威作福,现在治你的人来了!”

长辈也觉得“这孩子太淘气,不能惯着她。”

其实,除了家务事略微多了一点,我还真没觉得孩子有多淘气!更没认为这是捣蛋,因为,这些都是正常的行为啊!

你想想啊,作为成年人,我们已经在世界上生活了几十年,对很多事物早已失去好奇。可是在孩子眼里,世间的一切是如此有趣:

孩子眼里:“哎呀,为什么扔了勺子会有响声?为什么勺子会掉下去?不是飘起来?为什么我一扔勺子,妈妈表情就变了。”

你眼里:有完没完!你故意的吧?

为什么劝你放宽心?

要知道,牛顿就是这么发现地心引力的啊……

孩子眼里:“咦?这个抽纸,为什么抽一张出来,里面还有一张?下一张抽纸还能自动站起来?真是太好玩了!”

你眼里:这小子!天天给我找事做!纸都抽出来了,还怎么用!

为什么劝你放宽心?

孩子的小脑瓜儿里,没准儿已经植入了物理学、材料学的基础原理呢!

理解了孩子的这些行为,都是出于“好奇心”,是他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你还觉得他们是“故意”、“成心”的吗?

有的家长一气之下,脱口而出“说了多少遍,你怎么总是记不住?”

抱歉,以孩子的认知水平,真的听不懂。

半岁以后,孩子会试图理解自己的行为对他人产生的影响,他们在尝试探索的时候不可避免地会犯各种错误。对2岁以下的孩子来说,他还没有能力在头脑中“谋划”如何去激怒成年人。

所以,没有必要对孩子生气、发怒,更不要觉得他们在“故意挑衅”。

这8句耳熟的“育儿经”,都是错的,你中招了吗?

(炸弹妞的做法就不推荐了,心态倒是值得学习,那就是“放松!”)

这8句耳熟的“育儿经”,都是错的,你中招了吗?

“这孩子就是特别难养/爱哭/小气!”“跟你爸一个德行!没出息!”

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名称贴上标签时,他就会作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相一致。这种现象是由于贴上标签后引起的,故称为“标签效应”。

举例来说,凤梨小姐曾经以为自己是“双鱼座”,在不断的心理暗示下,觉得自己的性格也变得浪漫敏感了!

可是,后来又道听途说后半生得看“上升星座”,查看了一下,哟!原来我现在是“天秤座”啊,怪不得我越来越优雅了,连自己的优柔寡断也有了心安理得的解释!“我们天秤座就这样!”“全怪水逆,不是我不努力!”

很可笑是吗?让我们客观地分析一下家长的感受:

难养——可能与孩子的气质类型有关。气质是孩子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人格特征,是先天形成的。难养型的孩子可能常常让家长感到教养困难,甚至感到烦躁、情绪失控,进而采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结果陷入恶性循环。相反,

家长应该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鼓励,对孩子的需求高度敏感。

爱哭——很想知道,有几个家长没有幻听过孩子的哭声?有段时间,凤梨小姐听到和说出的最多一句话就是“怎么又哭了?”在上周二推送的《孩子一哭你就怕?“1秒止哭法”,拿走不谢!》里,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月龄的孩子,哭泣的主要原因,以及如何应对。

小气——1岁以后,孩子对自己的物品占有欲超强,“物权意识”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家长不要在孩子尚未准备好时,强迫他与人分享。

如此看来,千万不要把孩子的行为归结为品德不好,应该关注具体行为和能力,以及背后所隐藏的成长规律和心理,更不要把和家庭成员的矛盾,转嫁到孩子身上!

这8句耳熟的“育儿经”,都是错的,你中招了吗?

“孩子还小,懂什么?”“他还是个孩子,你跟他计较什么?”

这两句话背后的典型心态是:

  1. 不把孩子当作独立的“人”,漠视孩子的隐私和尊严,比如给他穿开裆裤。
  2. 认为孩子理应得到“宽容”,因为他们什么也不懂或天性顽皮,所以家长索性放松了管教。
这8句耳熟的“育儿经”,都是错的,你中招了吗?

Oli妈妈曾遇到一件事:乘电梯,一个孩子在电梯轿厢里使劲儿蹦,家长没有劝阻。她尽量语气温和地说,“小朋友,电梯里不能蹦哦!”反被那位家长呛声,“关你什么事?一个成年人,这么刻薄!”

这事儿真把她气够呛,“电梯里不能蹦,难道不是公共安全准则吗?”

如今,不少奉行“爱与自由”的家长很容易忽视树立规矩的重要性。

合理地树立规矩,并不会让孩子感觉受到打压或产生逆反心理。

相反,那些家长不设规矩,不严格划分界限的孩子,往往容易焦虑。如果每当孩子挑战家长的权威,家长都会做出让步。等到他上学、接触社会,他会发现:“天呐!这个世界对我太不友好了,并不会像父母对我那样“宽容”,我很失落,我很怒愤!”这时候的孩子,是会恨家长呢?还是会感激家长?

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物品,终有一天,他们要走向社会,适应社会,这才是教育的终极奥义!

这8句耳熟的“育儿经”,都是错的,你中招了吗?

这8句耳熟的“育儿经”,都是错的,你中招了吗?

“养孩子哪这么费事?长大了就好了。”“你们以前不也这么带大的吗?还不是好好的?”

面对长辈的这些口头禅,我也曾经怀疑:我们这一代人养孩子,是不是太矫情?太精细?太用力 ?

央视纪录片《零零后——时光若倒流》中,萌萌的父母,是“科学喂养”的首批实践者。和所有新手爸妈一样,他们也多少有点不知所措:

这8句耳熟的“育儿经”,都是错的,你中招了吗?

(凤梨小姐注:应该是按需喂养,而非按时喂养)

但是,当我了解了“幸存者理论”以及医学常识后,终于有了足够的自信去反驳:

  • 家长用自己的筷子夹菜给孩子,甚至嚼碎了喂孩子?

孩子的确照样长大了。

但是!家长有牙病,口腔中存在大量细菌,在与孩子的接触中,很容易就会传染给孩子(如龋齿);唾液通过餐具或食物,同样能传给孩子,造成幽门螺杆菌感染。

  • “你们小时候也吃盐的,哪有那么讲究?”

我们的确还“好好儿的”。

但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中指出,“辅食应保持原味,不加盐、糖以及刺激性调味品,保持淡口味。”尽管孩子的辅食中没有人为添加食盐,但是,也可能因为天然食物中“隐形盐”——“钠”的存在,导致钠摄入总量超标!因此,过早摄入食盐,短期导致孩子挑食偏食,长期加重肾脏的负担。

  • “孩子长大了,不就自己会吃饭了?”

我们的确会用筷子了。

但是!为什么同样是2岁,有的孩子可以自己吃饭,有的孩子必须得追着喂,或者边吃边玩?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对孩子适应入园至关重要……

时代不同了,人们方方面面的认知都在改进、颠覆,育儿也一样。

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能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学习现代育儿理念,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养育方法。

今天,凤梨小姐“冒死”跟大家剖析了以上内容。

之所以说“冒死”,是因为这些话我婆婆几乎都讲过,认识的小区广场阿姨们也说过。不过我想明白了,与其大家一次次争辩,闹不愉快,不如把事情摊开了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