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的满清政府,死到临头了,为什么还不实行君主立宪制?

用户96816661689


首先,在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之前我们应该弄清楚一个问题,清政府真的是不打算立宪吗?

晚清政府统治期间统治期间,国内局势动荡不安,慈禧也知道清政府活不了多久了,也曾经打算立宪,这才有了晚清政府的预备立宪。


其实慈禧也曾经派出过大臣出海,前往西洋学习各地先进的体制,经过考察,慈禧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那就是如果要实行君主立宪制,最好学习日本的政治体制,日本与中国同属亚洲国家,同时日本与中国从数千年前就开始有交流沟通,双方知己知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日本的政治体制也是最适合中国的。

慈禧眼睁睁的看着中国日益衰落,也考虑过放权的事情,只不过,放权的时间被她无限推后,至少慈禧当政期间,不会出现君主立宪制。

推行君主立宪是国家上层以及国家内部大部分人的共同诉求,革命党人希望君主立宪,慈禧等皇家贵族也一样君主立宪,君主立宪的阻碍还剩下八旗子弟等一大批封建旧贵族。


如果清政府多撑几年,君主立宪制说不定还真能实现。

经过考察,慈禧的确是发现了日本的君主立宪制是最适合其使用的政治体制,慈禧也考虑了预备立宪,成立了内阁,只不过预备立宪的时间为九年,内阁也全部都是满清贵族。

国内的资产阶级对革命的热情让清政府傻了眼,本来定好的九年,因为国内资产阶级的强烈诉求,改为了五年,一方面,慈禧等满清贵族希望延长立宪的这个过程,另一方面,国内的资产阶级又希望加速这个进程,双方矛盾自然日益突出。

此外,当时那场突然爆发的辛亥革命其实并不具备将清政府覆灭的能力,国内的资本主义实力其实相当弱,比起来俄国,英国等强大国家,国内的资产阶级其实并不具备扛起大旗的实力,恰恰相反,国内的资产阶级从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渐的开始成长,这之前的资产阶级基本上算是被封建地主阶级全面碾压的,短短的几十年,资产阶级能成长到什么地步呢?


别说慈禧并不打算那么快放权,就算是慈禧想要放权,毫无疑问的,资产阶级也没那个能力接权。

正如辛亥革命以后,封建地主阶级倒了,资产阶级看似掌权,实权却是落到了以袁世凯为首的大军阀手中,革命的果实被窃取,而溥仪也退了位,中国进入了长达十几年的军阀割据的混乱时期。

其实大清王朝的灭亡本就是个巧合,大清仍旧具备着与革命党人一较高下的实力,革命党人的实力又相当弱,每一次起义,参与人数最多的也不过近百人,大清错误的估计了当前形势,认为败局已定,这才让溥仪早早的退了位。


大清其实并非没有打算使用君主立宪的制度,只不过时机未到罢了,由于资产阶级对权利的强烈诉求,以及一系列的历史因素,这才导致大清没能完成君主立宪。


魏青衣


你天天大鱼大肉,鱼刺龙虾供奉着你,突然有一天,说这些待遇没有了,你只能吃白菜豆腐,你愿意吗?你肯定不愿意!

还有人说,你不退位,连白菜豆腐都没得吃,严重了还会丢性命,你怎么办?那还不垂死挣扎!

看满清灭亡的历史,也就是那么回事!统治阶级只维护自己的利益,哪管天下苍生、黎民百姓?哪管国家社稷、国运安危?为了利益,甚至不惜出卖国家,分裂山河!

读岳飞事,知其冤;看火烧圆明园,懂得了“国不知有民,民亦不知有国”的含义。国之将衰将亡,易经八卦都说得清清楚楚,可死到临头,谁又放得下既得的利益和手中的权力?

寄望于统治者幡然醒悟,改革中兴,便成了中国历史循环往复的动人故事,可是,循环往复地兴,循环往复地亡,结果都是“百姓苦”!

“君主立宪”当然比“君主专制”进步,这就必须放下许多的权利,不吃鱼刺龙虾,而与老百姓一同吃白菜豆腐。可是吃惯了“鱼刺龙虾”的皇帝和官员,怎么能过吃“白菜豆腐”的生活?你夺百姓的口食百姓就要拼命,你夺皇帝的供奉他怎么会轻易答应?

鲁迅先生曾用一句非常深刻的话总结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血战前行的历史,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了大量的木材,结果却是一小块。”社会的改革进步,过程非常缓慢。这就需要一国之民上下一心,痛定思痛,致力改革,方能挽狂澜于既倒吧!

然而,习惯如温水,慢慢煮着青蛙,青蛙尽情享受着,一旦发现水深火热,死到临头,又怎能一跃而起呢?历史就是这样记录的!


教育问道


清政府不是不想实行君主立宪制,而是先因慈禧阻挠,后因时间不足。导致了清政府还没来得及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就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辛亥革命”,民主革命的浪潮毫不留情的掀翻了封建主义,掀翻了清王朝。



有趣的小海螺


宁与友邦,不与家奴!满清权贵眼中,天下人就是奴才,他们即便死到临头,也不肯让卑贱的奴才翻身做主!


不信咱们来看看《清帝退位诏书》!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於前,北方诸将亦主张於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天下沸腾了,各地造反了,他们知道大清已经完了,依旧满口的仁义道德,口口声声为了人民考虑才退位!决定退位了仍赖在紫禁城不肯走,还要‘’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要不要脸?



哪怕有一丝的可能,他们也会挣扎到底!


李飞叨


清朝是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帝制王朝,但与其他王朝不同的是清朝不算是完全的古典王朝。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中国历史随即进入近代史的序章。本来自诩为天朝上国的清朝也在近代化浪潮中败下阵来,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更是被西方耻笑为东亚病夫。在国家陷入危难之际,各阶级都为国家未来的出路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比如以地主阶级为主的洋务运动、以农民阶级为主的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以资产阶级维新派为主的戊戌变法等等,但最终都失败了。

与旧社会的农民起义和地主阶级改良相比,资产阶级革命都是全新的社会改革方式,西方各国都是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才在近代崛起并赶超中国,而资本主义社会也慢慢的成为世界主流,清朝统治者却依旧维持着专制统治,妄图逆世界潮流,纵使有资产阶级维新派为富国强兵做努力,但本质上还是为了挽救清朝的统治,只要清朝的制度不变,就不可能达到欧美列强的高度。远的不说,就说与清朝一样饱受列强欺负的日本都能通过明治维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来跨入列强的行列。既然君主立宪能让臣服中国一千多年的日本弯道超车,那么清朝若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不说能够传承千秋万代,但再多存活个几十年上百年也是有可能的,可为何清朝就是不愿意呢?

随着资产阶级维新派改革失败,资产阶级革命派也慢慢崛起,尤其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有志之士对于清政府是彻底地失望了,革命派也在暗中积攒力量企图暴力推翻清政府。加上立宪后的日本又在1905年打赢了专制的沙俄,给了清朝很大的震撼,“数月之后立宪之议遍于全国”,迫于压力清政府只得在1906年宣布预备立宪,并颁发了《宣示预备立宪谕》。表面上看清朝已经下定决心要立宪了,但实际上清廷此举是为了通过预备立宪转移国内矛盾,不至于“全局糜烂”,“溃决难收”。可惜宣统三年(1911年)清政府的所作所为彻底让人伤了心。191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了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制,乍一看这是向立宪迈的第一步,但是清政府却任命了很多皇族成员为内阁大臣,被人们讥讽为“皇族内阁”,此举让汉族官僚与清廷离心,清政府的统治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以同年的武昌起义为导火索,南方各省纷纷独立,清朝统治危在旦夕。

清政府不愿意立宪大致有三点原因。首先是因为清朝统治者不愿意放权。君主立宪制度其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制度,既保留了君主,又实行了资本主义制度。君主作为国家名义上的元首,资产阶级要以其为尊,并拨款供皇族开销,但是国家的政治权利不再属于君主,而是握在资产阶级手中。所以清朝若要实行君主立宪制度,首先就得放权,可当时的统治者是谁?是慈禧太后啊,一个嗜权如命的女人,为了权力都敢向十一国宣战,让她放权给资产阶级,怎么可能。况且资产阶级革命派四处宣扬要驱逐满清,恢复华夏,清朝又四处抓捕这些革命人士,资产阶级与清朝统治者已经有着深仇大恨了,慈禧若立宪放权了,难保这些资产阶级的仇人不会回头翻旧账。

其次君主立宪制度也不适合我国。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强国,这一切都得归功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将中国带入封建专制制度,大大的发展了生产力,这比西方社会早了七百年。任何制度都有其优越性,在当时的时代封建制度就是比奴隶制度先进,可是两千多年后封建专制制度就有些落后了,但经过两千年的发展,皇权越来越集中,专制制度的发展已经登峰造极,想让中国改变政治制度,谈何容易。况且资产阶级才刚刚兴起,掌握了国家权力以后能不能扛得住还是个问题,不然中国也不至于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还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清末那么短的时间里,资产阶级根本没有强大到可以与地主阶级抗衡的地步,那么清政府怎么会甘愿放权给这么个弱小的阶级呢?

当然最重要的原因是列强不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清朝的国门早在1840年就大开了,随着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列强的势力也渗透的越来越深,清朝的政治环境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列强的干涉。若清朝强大了,那各列强就会失去在中国的特权,这是他们都不想看到的。列强想要的是一个半死不活的中国,是一个容易控制的中国政府,清朝当时的状态符合列强的期望,列强当然会组织清朝通过君主立宪来强大自身了。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就彻底沦为列强的走狗了,是列强在中国的代理人,清政府的一举一动都要受列强的控制,若清政府真的决心要立宪,恐怕列强就会先把清政府灭了,然后扶持另一个好控制的中国代理人。

所以不管从哪个方面考虑,清政府都不会真的实行“君主立宪制度”的,因为立宪就意味着死亡。


风尘讲历史


因为清朝的统治阶级对权力的贪婪已经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

清废帝溥仪,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为了虚名当日本人得走狗,也说过只要自己是个皇帝,百姓死活是跟他无关的,这就是清统治者的思维。

这种思想怎么可能放弃权利。


小金学历史


很简单吗:满清政府是少数民族,又是封建主义思想,又有孔孟之道的固步自封的文化,更有他们少数民族的自私思想,没有全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也就是说:满清是少数民族撑握着大权的政府,不是全国人民撑握着权利的政府。他们自然而然地只为他们自己的民族谋好处了,哪里去管其他民族的死活。他们不允许改革,更是因为中国的有文化的人反对他们,影响他们在中国的统制。他们的荣华富贵好日子怕被各民族给分了,所以不允许政府对先进文化的发展加以管制着而不让去改革创新。在我国古代,哪一个封建主义的皇帝不是害怕别人对他们取而代之?在满清中期的乾隆皇帝不就是把全国的文化高的人以管理和整理各种书籍为名,把他们全部都管中在一块,名义上是高官厚禄,实际上是囚禁起来。在乾隆皇帝的心里只有把有文化的人给管制好,谁也反不起来,即使反了,因为他们没有什么文化,也干不成人么事。所以满清政府控制着国家一切大权,而且不让中国人接触国外任何文化,再用孔孟封建文化来控制人们的政治思想观念,就是为了维护他们少数民族的在华统制。在他们的心里只有他们自己的少数民族,没有其他的民族。你说说看,满清政府怎么还能对国家进行改革一切呢?


用户6205376837周丰收



李小子读历史


这个问题让清朝非常尴尬。

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王朝,清朝从建立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古典王朝。随着世界近代化浪潮的到来,清朝也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近代化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

从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以来,作为天朝上国的清朝一步步被打下神坛,沦为被世人耻笑的东亚病夫。

在风雨飘摇的危险境地中,包括地主、农民、资产阶级等都进行了异常艰苦而漫长的反思和探索,但最终都归于失败。

相比于旧式的农民起义和地主阶级改良,资产阶级无论是自上而下的改良还是自下而上的革命,都是全新的社会变革方式。尤其是在列强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取得成功进而富国强兵的先例,更让人感觉资本主义才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更是清朝挽救统治的不二法门。

而从英国、日本以及沙俄成功的案例来看,如果清朝主动进行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不说千秋万代,起码也可以苟延残喘。

但现实情况是,“庚子国难”后的清朝确实进行了“预备立宪”的工作,其规模也远比“胡闹”的戊戌变法更为全面,但随着“皇族内阁”的出台,汉族官僚离心,清政府陷入空前孤立的境地,最终在1911年爆发了旨在推翻清朝的辛亥革命。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英国日本和沙俄能成功转型为“君主立宪制”,而清朝就不行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1、因为恐惧所以嗜权如命

“君主立宪制”的本质是旧势力和资产阶级相互妥协的结果,君主作为旧势力代表需要将大部分实权让给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则将君主奉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并提供日常开支所需要的各项费用。

然后,两方相安无事,世界和平。

所以清朝想要成功走向君主立宪制,首先要学会放权。然而对于慈禧为代表的清朝统治者们,这是不可想象和不可接受的。

虽然在列强的轮番敲打下,尤其是庚子国难后清政府彻底沦为列强的小朝廷,但在列强之外,慈禧仍然是一言九鼎、说一不二。

而权力不仅让人疯狂,更让人自私。对于慈禧为代表的满族统治者而言,谁要想夺走权力,比要了他们的命还要可怕。因为失去权力,他们将一无所有,而且必然会死无葬身之地。

相比于传统的汉家王朝,满族统治者少数民族的身份,注定了他们除了要为先前压迫底层民众的“罪恶”买单,更要成为汉族各阶层民众的众矢之的。

资产阶级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逐步开始转向资产阶级革命。而为了发动广大民众,他们以清朝入关前在关内发动的各种大屠杀作为口号,煽动汉族民众对满族统治者以及其附庸蒙古族的深仇大恨,这让满族和蒙古族高层陷入了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

1911年漠北蒙古的分立,除了沙俄的煽动和扶持,国内风起云涌的排满排蒙浪潮也是重要推手。

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便是“预备立宪”,在清朝高层看来也是一万个不情愿,因为资产阶级虽小,但和清朝统治者已然是势不两立,如果清朝能够君主立宪成功,将权力交给他们,如果资产阶级翻脸不认人,那么统治者和其他皇族就真正成了刀俎上的鱼肉。

所以从内心而言,权力是清朝统治者的护身符,所以无论如何也不会放弃。

2、因为专制所以抱残守缺

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君主立宪”在我国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专制皇权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登峰造极,势力空前强大,即便清朝是少数民族,但依然获得了广大汉族地主集团的支持,这是他们能够存在276年的根本原因。

相比之下,在19世纪70年代才从无到有的资产阶级,实力弱小到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专制皇权相抗衡。

虽然有列强势力的介入,但列强在针对专制皇权时也在打压民族资产阶级,而且更多时候是清朝勾结列强打压资产阶级,这就让资产阶级起步艰难,而且先天弱小,具有不可改变的妥协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说难听点,就是慈禧甘心将权力交给他们,他们的肩膀也扛不起来。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其脱胎于旧社会士绅阶层的起点,注定了他们既不能提出成熟的政治理论,又不可能有超越清朝统治者的宏大视野,相比之下去海外买岛和娶姨太太更能实现自身这个“资产阶级”的发家致富。

而康有为的人生轨迹,也是我国资产阶级曲折发展的一个缩影。因为小农经济空前强大,与之对应的专制皇权又紧密捆绑,所以自古以来虽然我国创造了极其辉煌的文明,但社会发展终归亦步亦趋。“重农抑商”的大环境决定了商人阶层从来就不能成为一个独立阶级,依附于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他们以“士绅阶层”的身份出现,他们最大的梦想就是通过察举、科举等方式成为地主阶级。

因为自始至终都没有形成强大到可以与地主阶级抗衡的阶层,因此商人阶层也不可能和西欧商人阶层一样为自己争取更多权益,比如减税和特许经营权。

而形不成成熟的资产阶级,哪有资本和专制皇权抗衡或妥协?

3、因为列强所以举步维艰

列强的阻挠,是清朝革新难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和传统古典王朝不同,清朝是一只脚已经踏入近代的王朝。在1840年后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中,清朝的发展和变革,除了国内势力的纵横捭阖,随着列强侵略的深入,清朝的政治环境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列强势力的干涉。

虽然在如何侵略和殖民我国的问题上,列强之间各怀鬼胎、同床异梦,特别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列强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明显。

但在阻止清朝强大这个问题上,列强之间却表现得极为默契。

开埠通商、修建铁路、假设电线等带有浓重近代文明痕迹的事物,对印度这样连国家都不是的地区而言或许是文明的“滋养”,但是对我国而言则是赤裸裸的侵略。尤其是铁路,基本上就是修到哪里,列强的触角就到哪里。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袁世凯才极力阻止卢汉铁路经过老家项城,最终铁路西移,郑州崛起。

而在清朝君主立宪这个问题上,列强的态度则更加明确,那就是最好永远保持这样半死不活、垂垂老矣的状态,因为只有这样的清朝才是容易被控制的清朝。否则一旦清朝成功实行“君主立宪”,国家强大,不仅列强无法继续殖民清朝,还要为清朝对他们的报复而胆战心惊,毕竟他们在我国作恶多端。

历史发展已经一再证明:利益永远高于意识形态。纵然法国大革命摧毁传统秩序,将欧洲大陆带入资本主义社会,但早已“君主立宪”的英国仍然要纠集封建制度的沙俄等国家干涉法国大革命。

所以,随着清朝逐渐沦为列强的走狗,它的一举一动必将在列强的监视范围内,而列强是不可能允许清朝君主立宪取得成功的。

所以,就是死,清朝也不会真正向着“君主立宪”而努力,因为这会死得更快更惨。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题主的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清政府在末期的时候已经病入膏肓了,如果不换一种统治方式,很难保住自己的统治地方。

这就像一个病到无可救药的病人,换一个主治医生就能治愈吗?

我们先将这个问题理清,清朝的灭亡和实行与不实行君主立宪有必然联系吗?

清朝死于没有跟上时代发展的浪潮、而实行君主立宪制能拯救清朝吗?

中国近代真正的开始时间是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近代中国的的门,而真正将中国与世界拉开距离的是前100年。

横向对比18世纪世界文明 的发展,乾隆时代是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盛世。工业革命彻底拉中国与西方先进国家的距离拉开了。

我们对比一下18世纪中国与英国农民的食物就知道了。

中国农民的主要食物是:粗粮、青菜。而肉、蛋、奶少的可怜,通常情况下,在春荒的时候,还要采摘野菜才能度日,乾隆时代,民众吃糠咽菜的记载比比皆是。

英国农场普通雇工一日三餐食谱如一:“早餐是牛奶、面包和前一天剩下的咸猪肉,午餐是面包、奶酪、少量啤酒,腌猪肉、马铃薯、白菜、萝卜。晚饭是面包、奶酪。工业革命后,英国人的生活水平更是蒸蒸日上,1808年后,英国普通农场工的消费清单上还有2.3加伦脱脂牛奶、1磅奶酪、17品脱淡啤酒、黄油、糖各半磅,还有1英两茶。

《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农民卷》介绍,普通英国农户一年消费约33-34两白银,可剩余约1磅,而中国农民一年全部收入约32两,一年消费约35两,也就是说,辛苦一年后,还得欠3两债,所以一但遇到灾慌,普通人马上就会破产,卖儿卖女的现象很十分普遍。

从这个食物的情况,我们就知道当时的清朝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国家差距有多远,而真正发展到清末的时候,中间的距离已经是太平洋那么大了。

清朝可能实行君主立宪吗?

君主立宪最先起源英国,1688年,英国爆发光荣革命,在确立议会主权的同时保留了君主。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君主立宪是相对于君主专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在保留君主制的前题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的权力,实现事物上的共各主义。

一般君主是终身制的,君主的地位高于国家的其他公民,而君主往往属于贵族,世袭制。

这一点和中国的皇族地位很相近,但是中国是君权神授,属于集权性质,而立宪制则稀释了君主的权力,君主是虽然是国家元首,但是权力范围受到限制,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君主的权力范围也会有所不同。

清朝属于高度集权制,下设的六部、军机处、上书房,并不同于英国的议会,不俱有话语权。

如果清朝实话君主立宪,会伤害到哪些人的权益?

  1. 如果清朝实行君主立宪,第一受到影响的就是慈禧太后、光绪皇帝的权力,他们会变在统而不治的形象,存在的意义就是坐在皇宫中享受生活,类似于逊帝溥仪的生活,最后不也被冯玉祥给赶出皇宫了吗?

  2. 皇亲国戚、八旗贵族这些世袭的爵位,都享受着清朝的补贴,如果一但实行立宪制,这些人的福利待遇就会被取消,国会不会平白养着非皇家以外的人,这些养尊处优的人,习惯了听戏遛鸟,毫无生活技能的人,又如何生存。他们也必然会投反对票。


慈禧也曾救国思变,寻觅制度强国,让清朝重振雄风。

慈禧在戊戌变法后,也想通过变革来让清朝强大,重振雄风。1905年7月16日,慈禧派载泽及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为出国考察政治体制,这就是历史上的“五大臣出洋”。

五大臣重点考察了美国、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日本等国家,特别是日本和德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五大臣考察回国后,向向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上了《奏请宣布立宪密折》,这里面详细讲述了考察的结果,他们认为日本的宪政体制最适合清朝,因此奏请仿照日本和德国的体制,实行君主立宪。

载泽还说了实行立宪的三个好处:

  1. ”皇位永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