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館:陶氏糖稀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70週年,呼圖壁縣融媒體中心推出“70年博物館”,博物館裡既有城市館、又有生活館,還有故事館。

70年博物館 | 故事館:陶氏糖稀

博物館通過文字、圖片、故事的形式,帶大家共同回味和感受新中國成立至今,呼圖壁翻天覆地的變化,今天和小編一起來看看~

陶氏糖稀

在20世紀30到50年代,呼圖壁飲食業有陶家食品安家面之說,因為當時陶子六名頭很響,他開著銅器店、食品廠、糖坊、醋坊。安家水磨也很有影響,不過,說這些只有60歲以上的人才有記憶,但是要提到三工渠橋頭賣糖稀的陶老漢知者就多了。特別是端午節前不少人都想賣點陶老的糖稀,節日全家人聚在一起,品嚐著糯米紅棗粽子,沾點清香濃甜的糖稀,使天倫之樂更加甜蜜,節日氣氛更加濃郁。

我們所說的陶老漢是指陶萬壽,陶萬祥。他們是山西省洪桐縣大槐樹下陶百萬的後裔,陶子元之子。清朝時迪化有陶百萬的工商業,所以有他的後商繁衍,到子字輩也就是陶子青、陶子元這一代,他們感到在迪化人身財產安全都無保障,於是兄弟四個分散到阿山、塔城等地。陶子元遷到呼圖壁,先開銅器店,相繼增開糖坊、醋坊、食品廠。遷來時間應是1910年到1920年之間。陶子元有五個兒子,依次為萬福、萬祿、萬壽、萬鎮、萬祥。這兄弟五個之子有:學仁、學義、學理、學志、學仿、學文、學武、學斌、學生、學龍等,從上可看出陶萬壽是陶子元三子,他1923年民國12年癸亥年出生在呼圖整,現年82歲。

陶萬壽雖沒上多少學,確也能算是多才多藝之人,汽車、拖拉機、摩托車是開是修都能幹;鐵匠、銅匠、木匠都會幾手;做醋做醬做食品,做麻糖、盤糖、熬糖他拿手活。陶萬壽當了27年村幹部,小隊長、大隊長、牧場場長,轉了大半個紅星公社,是最有名的抓生產的能手,不會做思想工作,所以只當隊長,連黨都沒入。在那狠剎資本主義歪風,狠割資本主義尾巴時代,他這個有資本主義尾巴可割的人怎麼去做別人的思想工作呢?用他的話說:“誰不要吃穿?要吃要穿就要幹,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有幹才行,我帶頭幹大家跟著幹生產就上去了。”紅星公社那個隊生產差就調他去,生產上去了,他再換個地方。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上工他大幹,業餘時間也在幹,理由我有六子四女十二張口,光憑那點工分怎供全家。所以他的資本主義尾巴總像韭菜一樣割不淨。

我和陶萬壽初識是1978年我管一零五團沙場的時候。1983年端午節前初次暢談,因我出身於食品世家,一見到他的糖稀倍感親切,經過反覆觀察、品嚐,知他用優質黃米和大豆芽熬製,技術上關鍵的15分鐘掌握很好,所以他的糖稀不但清香濃甜,還有一絕就是多年存放不變質。1984年端午節我賣了陶老漢壹佰二十瓶糖稀,吃到1993年端午節,仍然是口感純正,色香味俱佳。這毫無防腐劑的糖稀,放八年完好如新,這是我活了七十多歲,走了大半個中國,見過數以幹計熬糖稀者所無以倫比的,真正絕技呀!可惜失傳了。陶老漢82歲了由於他一生勞累,特別是1960年掉入冰眼十幾個小時,雙腿骨痛四十多年,78歲後就很難站立了,熬糖時雙柺頂著他的雙腋窩,雙手熬糖,去賣糖是三輪摩托,平時也以此代步。現82歲了,雙柺也撐不住他的身體了,三輪不但是他的代步品,也成了他的床鋪,雖如此,他看到我就笑聲朗朗,樂觀如初。我說到後繼問題,他說,社會發展了我那點小技藝他們看不上了。

(呼圖壁文史第十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