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佩榮:一個人成就一個世紀的傳奇,他的人生啟示值得每個人思考

伏爾泰(1694-1778),是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的主要舵手。

當時是法國激烈動盪的時代,伏爾泰的生平亦是如此。

他似乎生性好事,與宗教界、政治界都合不來。

這也導致他有一段時間幾無容身之處。

甚至被禁止居住在巴黎,還曾被關進巴士底監獄。

但他在那兒卻享有特權,可以和典獄長同桌共餐。

當然,在我們後世看來,是那位典獄長享有特權,可以和伏爾泰同桌共餐。

1 工作狂熱

法國作家雨果(1802-1885)說:“舉出伏爾泰,無異於形容了整個18世紀。

從未有一個作家,在生前有這麼大的影響力。

幾乎每一本書都被查禁,但他卻為自己奉行的真理殺開一條血路。

到了最後,教宗與帝王都來奉承他,半個世界留神傾聽他的每一句話。

暫且不談他所謂的真理,也不管他如何縱情於人間享樂,至少他的工作狂熱,是讓人佩服的。

他說:“沒事做等於沒活著。”

他的秘書說,他只有在時間上是非常吝惜的。

伏爾泰說:“一個人必須想盡辦法給自己工作,使自己在世間撐得下去。……

我年紀越大,越覺得工作是必要的。工作最後成為最大的快樂,還代替了我們對生命的幻想。”

他甚至說:“你如果不想自殺,就須時時有些事情在做。

他活到八十四歲,對法國乃至整個歐洲造成了巨大影響。

他死後十一年,爆發了法國大革命。

傅佩榮:一個人成就一個世紀的傳奇,他的人生啟示值得每個人思考


2 顛覆宗教

伏爾泰代表啟蒙運動的精神。

所謂啟蒙,首先就須揭穿宗教中的迷信成分。

為此,他與天主教公然爭辯。光是這份勇氣,就讓人佩服。

他個人相信上帝,但對於代表上帝的教會,卻毫不留情地批判。

教會是由人群組成的,人性的弱點往往汙染了神聖的源頭。

他指出:

上帝創造了世界,又讓耶穌釘死在十字架上,藉此拯救世人;

但是對於無緣得知此一救世計劃的大多數世人來說,卻反而有墜入地獄的危險。

這樣的教義是難以置信且令人厭煩的,它使得上帝一變而成為惡魔本身。

他最擔心狂熱的信仰。

因為這種信仰會導致“嗜殺成性”的作為,會“促成犯罪”,簡直是一種“地獄的妄想症”。

他反對迷信與狂熱,但並不認為人可以沒有信仰。

他說:“我不是基督徒,正是因為我要賦予上帝更多的愛,所以我才不是基督徒。”

他嚮往的是在自然狀態下所產生的信仰,是不需要經由舊約與新約就能顯示給人的上帝。

他說:“一定存在某物,存在一個永恆的東西,因為萬物不可能源自虛無。”

這種觀念合乎理性的要求,但卻無法滿足人心的最深渴望。

看來哲學家與宗教家各有自己的上帝,並且不易協調。

傅佩榮:一個人成就一個世紀的傳奇,他的人生啟示值得每個人思考

3 無奈人生

伏爾泰批判當時在歐洲擁有龐大勢力的天主教與基督教;

並且自行提出一種無所不包的上帝觀念,有如自然界的精神力量。

他否認自己是無神論,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活得十分無奈。

他的私生活一片紊亂。

他為自己找一個神學上的理由:

上帝將我們安置在這個世界上,是為了讓我們享樂;

其他一切都是平淡庸俗、令人噁心而可悲可憐的。

他一生不愁錢財,晚年還有一百六十名侍從,不過生活依然一團糟。

他說:“我已經習慣軀體與心靈上的亂七八糟了。”

傅佩榮:一個人成就一個世紀的傳奇,他的人生啟示值得每個人思考

他宣揚理性,但最後陷入了懷疑論,剩下的只有絕望。

他說:“當我想到我經歷了所有探討之後,

還是不知道我從何而來,我是什麼,我將往何處去,我將成為什麼,我就幾乎陷入絕望中。

這個世界彷佛是一堆空洞與虛無,是令人厭惡的。無聊的吹噓,這就是生命。……

我們所有人都像是被判了死刑的俘虜。……

當時候到了,他就會發現這一生是白活了一場。”

伏爾泰有如“置之死地而後生”,最後承認自己一生想要的東西是“獨立與安靜”。

為了這麼簡單的目標奮鬥一生,而與傳統決裂,伏爾泰可曾懊惱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