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同属民国政府,军统和中统会经常内斗?

laughing_lin


民国政府的中统和军统,两个都是属于民国政府的情报机构,一个全称是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一个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之所以“军统”和“中统”都带“统”字,是因为中文的“调查统计”是情报部门的基本职能,而这两个特务组织工作重心本来是不同的,为什么会经常内斗?

先来说说中统

中统成立于1938年3月,在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上,蒋介石以抗战为理由,将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改组成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由陈果夫、陈立夫两兄弟领导控制,中统的工作重心是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情况,打击一切国民党之外的党派,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从性质上来说,中统是负责党内事务,由国民党组织部控制,系统庞大,掌握了基层很多事务。


中统以各级国民党党部为基地,在各省市国民党党务内都设有调查统计室,在大学院校、重点中学、文化团体都广泛建立了所谓的党员调查网,蒋介石成立中统的主要目的是对付共产党,这是因为1938年初国共达成合作,随着抗日战争的不断深入,共产党在国统区由完全秘密转为公开,中统的党员调查网就是在中国国民党党内进行防共和监视其内部人员,从而巩固国民党的统治。

在四十年代以前,中统的势力非常庞大,国民党的各级基层党组织,都是中统的特务网延伸。

再来说说军统

军统的前身是复兴社,这是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了进一步加强中央政府的集权,效仿墨索里尼的“黑衫党”,组织了一个以军人为主体的复兴社,1932年又在复兴社内设核心组织力行社,设有一个专门进行谍报活动的特务处,戴笠任处长。


1938年8月,军统由复兴社特务处、军事委员会密查和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整合而成,军统属于国民党军队序列,主要任务是收集各类情报,对军队监视整治,对敌对势力逮捕暗杀。

“两统”相较而言,军统的核心是戴笠替蒋介石组织的一批浙江黑帮,靠地域关系和江湖规矩提供凝聚力,所以善于抢钱和暗杀。

这两个都属于民国政府的特务组织为什么经常内斗?

按理说,两个部门各管各的,一个管军、宪、警及对外情报,另一个是管党务调查及情报,其职责范围非常明确,收集到的情报和线索,如属于对方负责的范围,必须移交给对方接收。


而恰恰就是因为收集到的情报要移交给对方让两个部门不合,两个部门都是搞情报的,很多时候会发现目标是一样的,两方为了收集情报都付出了大量人力物力,这时候谁愿意放弃功劳,把自己辛苦所得送给别人?这也就有了争权夺位、邀功请赏的竞争关系,谁赢了谁就会升官发财,自然就产生了矛盾。

还有就是有互相调查监视的矛盾,军统的高层很多是国民党党员,中统自然有权监视他们,这让军统的高层很不爽,而军统在国民政府西迁后,就是从南京迁到重庆,因为形势的严峻,军统也担负了一些对行政机关、交通、金融等要害部门的监视,这就会涉及到中统局的人,中统是情报人员,自然害怕调查会泄露自己的身份,也就产生了矛盾。


中统的陈氏兄弟是位高权重,两兄弟掌管国民党党务机构,有“蒋家天下陈家党”的说法,中统的人事蒋介石是不能直接控制的,而戴笠属于权重但位不高,是蒋介石的亲信,军统后来能超过中统,有因为战争破坏中统基层的原因,也有蒋介石扶植的原因,而两大特务组织经常内斗,说白了就是因为争夺秘密工作主导权,为了各自的利益引起的冲突!


挚滗画畫紅尘


曾经号称“蒋介石头号智囊”的杨永泰,1936年在湖北省主席的任上不明不白的就挂了,案子一直没有破。明眼人都知道,这与陈果夫陈立夫的“CC系”脱不了干系,并且这样明显的暗杀行动,恐怕二陈控制的“党务调查处”(中统前身)也是第一嫌疑单位。



试想一下,蒋介石身边如此身份的高级幕僚长和封疆大吏,都逃不掉中统的小黑手,精于权谋的蒋介石如何不惊惧有加?陈氏兄弟虽然是蒋的嫡系,但当时的权力膨胀实在过快,并且陈立夫此人的最大毛病,就是特别喜欢抓权,民国党政和警察系统的要员,多为CC保举和安插。

杨永泰被贬出中枢和横尸街头,就是因为动了二陈的奶酪,因为杨某人也非常擅于弄权。CC虽然没有军权,但是却掌握着当时最大的特务组织,是秘密活动的行家里手,所以杨永泰事件,其实是给蒋介石敲了一记警钟,从此以后,他开始大力扶植戴笠的“复兴社特务处”(军统前身)。



所以,黄埔系的“特务处”从一开始就是制衡中统的有力工具,戴笠自然也清楚蒋介石的意图,从来对中统毫不客气。按照戴笠黄埔六期都没有毕业的资历,凭什么有胆量跟老字号中统叫板?当然是背后有人撑腰嘛。当特务处接管“南昌行营密查组”的所有人员和设备后,已经一跃成为最大的特务组织。

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为了整合所有的秘密行动和情报人员,蒋介石下令成立了“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以陈立夫为首任局长、南京警察厅长陈焯为副局长。原党务调查处改编为一处,原复兴社特务处改编为第二处,同时还成立了负责邮电检查的第三处,搞笑的是,这个军统局从局本部到三个处,居然是分四个地点各自办公的。



按理说,局长既然由“中统创始人”担任,第一处应该很吃香很牛叉吧?no,戴笠对陈局长至多是表面恭敬,暗地里根本不鸟他,更与徐恩曾的一处因为权力、经费和办案权争得不可开交。很多时候,戴笠有事情根本不向“军统局长”汇报,而是直接面呈蒋介石,陈立夫亦无可奈何。

在戴笠与徐恩曾较量的初期,双方还顾忌着一些面子,没有撕破脸皮明着干,只是暗中憋着劲互搞。到了抗战爆发以后,军事情报和谍报工作成为重心,徐恩曾的第一处渐渐力不从心了,因为戴笠第二处多为黄埔军官,行动力和专业性较强,所以戴笠权势日重,双方的争斗把军统局闹得乌烟瘴气,反而削弱了整体特工力量,蒋介石无奈下令分家。



1938年戴笠的一处升格为军统局,隶属于“军事委员会”,属于现役单位;徐恩曾的二处独立出去成立中统局,隶属于“中央党部”,属于党务机构,其实严格来说,提问是有暇疵的,因为只有军统算是国民政府的下属单位:“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而中统是党务机构,并不算民国政府机关。

分家时对双方的职责范围也进行了分工,不染指军队是给中统划的红线,所以《人间正道是沧桑》里杨立仁及其部下一身军装是错误的,中统不是军事单位,不穿军装不挂军衔。既然双方职责划分已经清晰,那么争斗就应该消停了吧?



当然不是,在蒋介石手下的三大政治派别中(政学系、CC系、黄埔系),始终存在着争当主流派别的矛盾,其中政学系是一群老官僚(杨永泰、张群、熊式辉等),他们主要控制政府部门,与主军的黄埔系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所以在黄埔系看来,CC系及其附属的中统,才是他们成为唯一嫡系的大敌。

比如像陈诚、胡宗南等人都暗中以蒋的接班人自居,就是这种思想作祟。黄埔时期就担任校长机要秘书的陈立夫自然也不甘示弱,因此这两个派系必然通过各种办法,抬高自己,贬低对方,以便在蒋介石面前争宠夺利。



而军统正是黄埔系的急先锋,中统则是CC系的代表性机构,因此这俩单位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且双方老大也很清楚,蒋介石既不会坐看中统吃掉军统,也不会允许军统打垮中统,双方之间的矛盾和争斗,只要不威胁蒋的权力和地位,他不但会默许,甚至会希望这种矛盾存在下去,其结果就是军统和中统互相掐个不停,狗咬狗并且嘴里的毛越来越多。

在戴笠的强势运作下,到抗战末期军统的势力极为庞大,已有打垮中统之势,封建思想严重喜欢搞派系平衡的蒋介石又不放心了,再密令钱大钧、胡宗南、唐纵、宣铁吾组成“五人秘密小组”监控戴笠和军统,名单上这才四个,怎么少个人呢?因为组长正是蒋介石自己。


度度狼gg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军统、中统所谓的内斗,主要是小说《红岩》以及一些电视剧里面说的。

这些只是传闻和小说,不是真实的历史。

实际上,中统和军统的侧重点是有区别的。

军统侧重于搞军事情报,戴笠本人也是军人。军统主要强调对敌,也就是包括军阀、日寇还有中共在内的敌人。战时军统不但有专门的敌后情报系统,还有暗杀组、游击武装等等。

相反,中统则侧重于地方情报工作,陈立夫兄弟本来就是搞党务出身。中统主要渗透进入党政以及文化界、教育界,还有社会其他各种组织,侦测异动,提供情报。

军统和中统,一般会同时部署在一个城市,这样便于情报的互相印证,可靠性更高。同时,也可以避免情报系统的问题,比如出现叛徒或者被人收买之内。

军统和中统,也有互相监督的任务,但绝非主流。

军统和中统也有合作,但合作很少。这主要是两个机构有自己的关系,蒋介石不希望他们有所串联,导致情报系统的不可靠。

所以,军统和中统主要是独立活动。

既然都独立活动了,互相内讧的可能性比较低,也没有必要。

因为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大家各管一块,也不存在抢地盘的问题。

况且,情报工作本来就是秘密的,双方很难知道对方工作的详情,那就难以破坏。

在敌占区,中统和军统都是秘密活动。

他们采用单线单向联络方式。比如我是小队长,只有我知道队员是谁,队员之间互相并不认识,只和我单线联络。就算队员偶尔因为合作认识了,也不许私下接触,不知道对方真实身份甚至名字。不同的队,执行不同的任务。比如我是暗杀队,是不从事情报工作的,也不知道搞情报的是其他队是什么人。

我这个小队长,也只是同上级组长单线联络。一个组有好几个小队,但我不知道其他队长是谁,我只认识组长。

所以,如果我的队员被抓了,只要我能够及时逃脱,最多损失一个人,小队不会被破坏。

同样,如果我被抓了,叛变了,最多也损失一个小队,不会影响整个组。


萨沙


中统和军统两大特务系统内讧的根源是什么?这个问题并不简单。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现了一个十分奇怪的现象。那就是效忠于中华民国政府的两个特务组织,居然内讧不已,甚至大打出手,实在是令人费解。可是,当你仔细观察这两个特务组织的渊源,然后再看民国政府的渊源,一下子就明了了。

相对于军统,中统的历史更加悠久。早在北伐战争期间,蒋介石就命令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到各地发展党务工作,吸收大量的土豪劣绅作为地方党部的负责人。为了保证各地国民党党部的忠诚性,1928年陈果夫特意成立了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后来这个组织先后改为党务调查科和党务调查处,直到1938年,才最终定名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

1931年,顾顺章叛变,差点导致我党上海总部遭遇毁灭性打击。即便如此,中统靠着这个大案,一下子得到老蒋的青睐,权利越来越大。对此,蒋介石表示很担心,于是效仿德国纳粹党,成立了中华复兴社,并且在复兴社设立了调查处。至此,中统的前身党务调查科和军统前身复兴社调查处明争暗斗,都想立大功,都想得到主子的青睐,都想得到更多的经费和权力支持。

最为危险的是,陈果夫甚至在党务调查科之外,成立了特工总部。这个特工总部设立在南京市夫子庙附近瞻园路 132号 (即是明朝中山王徐达的王府 )。 “特工总部不对外公开 , 在国民党的组织条例中也没有这个组织机构, 它既不属于国民党的任何党务部门, 也不属于政府的任何部门, 不属于任何的社会团体 , 它本身并不是一个社会团体。实际上党务调查科和特工总部是一而二 , 二而一, 两者完全是一回事 。”

这样的一个特务组织,如何能不让老蒋不寒而栗。

再联系起陈果夫叔叔陈其美的暗杀手段,谁能不害怕?谁能不防备?

陈其美是蒋介石的恩师,也是蒋介石的结义兄弟,就是他领着蒋介石亦步亦趋走上了国民党高层。陈其美在上海结交黑帮,成立精武武术学校,聘请霍元甲当师傅(难道陈其美就是陈真?)。上海起义时,陈其美被俘虏,李燮和当了沪军都督。陈其美就用暗杀方式赶走李燮和,自己当了沪军都督。光复会首领陶成章在浙江招兵买马,权势越来越大,陈其美就派蒋介石刺杀陶成章,光复会在同盟会的刺杀下,实现了“功成身退”的理想。新成立的国民党总务宋教仁在陈其美地盘上被杀,刺杀宋教仁的武士英又在陈其美的监狱里被杀。陈其美是宋教仁案的主要嫌疑人之一。

再看蒋介石,一生中始终把刺杀陶成章作为自己政治生涯的起点,他认为,正式刺杀陶成章,促成了同盟会和国民党内部统一,因此即使是陈其美死了,孙中山也对他另眼相看。蒋介石在党内的主要对手汪精卫,恰恰也是一个刺客。光复会章太炎一句“同盟会都是远距离革命家”,他就气血上涌刺杀满清摄政王。

与国民党长期作对的北洋派,从来不害怕国民党的枪炮和军队,他们害怕的是国民党的刺客。国民党这样强悍的刺客传统下,这样强大的黑社会背景下,对以刺杀和破译情报为主的特务工作自然是十分重视,又万分提防。

军统没有让老蒋失望,黄埔六期毕业的戴笠,带着一大批黄埔学员,组织起强大的特务组织。戴笠此人,在黄埔读书时,就总是爱打小报告,每次向校长高密,都得到赞赏。戴笠一开始单枪匹马刺探黄埔学生动向,后来逐渐成了一个小团体,当老蒋组织复兴社时,自然想到了这个喜欢刺探情报和秘密告发的忠臣。

中统和军统的工作方式完全不同。

中统最擅长的工作方式是“策反”,他们称之为“细胞战术”。中统总是能打入中共和其他反蒋团体中,每当发现嫌疑对象,第一时间不是抓捕和审讯,而死策反他。1941年,陕北的小学教师杨红超收到中统策反信件,随后被我党发展为双面间谍。这大概是电视剧《潜伏》中佛龛李涯的原型,与电视剧中不同的是,杨红超始终都没人直到他到底是效忠哪一边的。

军统最擅长的工作方式是“刺杀”。军统的骨干王天木、陈恭澍、赵理君等人,无一不是刺杀行动的高手。而戴笠本人,最喜欢的三件事枪、汽车和女人,枪是杀人的,汽车是杀完人逃跑的,女人则是逃跑后压惊的。

随着国民党工作重心越来越转移到反共反人民上,而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国民党甚至连一个普通群众都策反不了。于是中统就给人留下了“草包”的形象,相对军统那种快意恩仇的工作方式,中统的工作太闷了,不容易出名,也不受人欢迎。

不管是中统还是军统,都是蒋介石建立独裁统治的工具,与德国纳粹的盖世太保党卫军没什么两样,根本不值得。


历史知事


特务机关是特殊部门,掌管机密,位高而且权重,很容易威胁到高层。为了防止特务系统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高层通常都会人为的制造矛盾,让不同系统的特务内斗,以便于高层控制。

而特务机关也明白“合则死,斗则生”的道理,只有适当的内斗才能让高层不对他们产生怀疑。所以通常来说,特务部门对内斗这件事也不会避讳。

这种高层人为制造的矛盾,就是军统和中统内斗的根本原因。

除了根本原因外,“两统”内斗还有一个直接原因——业务竞争。

抗战爆发后,蒋介石以抗战为由,将国民党中央组织委员会党务调查科改组成“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就是所谓的“中统”。

几个月后,蒋介石又将复兴社特务处、军事委员会密查组和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第二处整合成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这就是所谓的“军统”。

蒋介石建立中统和军统的初衷,是希望把特务机关的业务切割,让中统负责监控国民党机关内部,打击一切国民党之外的党派,控制社会舆论和思想;让军统收集情报、对军队监视整治,对敌对势力逮捕暗杀。这样的话,各搞各的业务,会比较专业一些。

而且扶持军统,也能打击CC系,让蒋介石的地位更稳固。


“两统”建立之后,起初一段时间,收集到的情报都会按规矩来,把属于对方负责范围的案子移交给对方接收,不会跨界插手。

但是,计划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随着势力的扩大,“两统”也就不管这些了,都在跨界管对方的案子。

比如戴笠就曾经扣下了本该属于中统负责的案子,让自己人处理。中统知道后,也是直接报复,有关于军方的线索,也不给军统。

更要命的是,中统地位本来比军统高,但因为军统趁着抗战规模的扩大,急速发展势力超过了中统,不拿中统当大哥看了,让中统心里非常不爽,觉得军统都是一帮小人得志的家伙,要修理修理才行。

这种巨大的矛盾,于是就造成了双方撕破了脸皮,明争暗斗,势同水火。


1938年,“鲁东行辕事件”,军统杀死了中统卢斌等十余人。中统把军统告到了蒋介石那里,蒋的态度很有意思。他十分恼怒,但最后还是不了了之,纵容了军统。(鲁东行辕的主任和副主任分别是中统和军统出身,军统出身的副主任厉文礼看主任不爽,居然直接暗杀了中统出身的主任卢斌)

1940年春,军统发生“军统电台案”,军统很没面子。中统借机大肆攻击军统,报了一箭之仇,把军统上下气的要死。

1941年底,军统四大杀手之一的赵理君因贩卖鸦片与中统韦孝儒结怨,寻机将韦孝儒活埋,由于此事影响极大也极坏,赵理君被蒋介石命令处决。事后,“两统”都觉得自己吃了大亏,对对方恨之入骨。

1945年,中统大佬徐恩曾利用自己职务之便放纵前妻大发国难财,被戴笠抓到证据,捅到蒋介石那里,此事直接导致了徐恩曾的仕途被终结,中统从此一蹶不振,气的中统上下对戴笠咬牙切齿,誓要搞垮中统。

像此类事件,抗战期间数不胜数。

有人曾说,中统和军统除了在“反共”这一点上是统一的外,可以说是“不共戴天”。别看他们身上都挂着党国徽章,但实际上是“一天二地恨,三江四海仇”。


所以总的来说,中统和军统内斗的根源,主要是两方面造成的。一是高层纵容,故意制造矛盾(中统不是蒋介石的心腹班底);二是他们在业务上的竞争。

情报这块蛋糕就那么大,两方都想分对方的蛋糕邀功。这要是都不打架,就是见鬼了。

当然了,情报部门内斗,这并不是民国特有的现象。美国的CIA和FBI也有内斗,相互没少坑对方。比如911事件就是这两个情报部门相互不信任导致的悲剧。


Mer86


先了简单解一下中统和军统:

中统和军统都是蒋介石的特务机构。徐恩曾是中统负责人,戴笠是军统一把手。

中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党政机关内部。

军统局的工作重心在军、宪、警部门,但也担负了对行政机关、金融等要害部门的监控。这样就引起了中统与军统的权限冲突。

作为旗鼓相当的两大特工组织,代表着不同势力派系的利益,各自为政,各行其是,所以会经常内斗,相处起来势如水火。

蒋介石应该是乐于看着中统和军统之间狗咬狗,因为这是历朝历代最行之有效的制衡术。

最终,戴笠搞垮了徐恩曾,这好比军统战胜了中统。

今天讲讲出手不凡的戴笠是如何搞垮徐恩曾的:

戴笠抓着徐恩曾第一个把柄:偷运假钞案:

1943年,中统在湖北查扣了一卡车钞票。

这一卡车钞票原本是中国银行的。押运员在运钞时遇到了日军,为了保命,押运员将运钞卡车遗弃在半道上,逃跑了。

押运员回来后,谎称已经焚毁钞票和卡车。财政部无从查证,信以为真,便将这批钞票按编码全部注销了。

按理说,徐恩曾查扣这卡车钞票后,应该就地销毁或者上报蒋介石。可是,徐恩曾却让湖北方面把钞票运送到中统总部来,名义上是调查,实际上是想挪用私吞。

这种大事怎么可能躲过军统的耳目。戴笠立刻以“中统局偷运假钞”为定性,汇报给蒋介石。

蒋介石相当生气,当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事吃紧,经济困难。如果这些被注销的钞票流入市场,会让困顿的经济更加雪上加霜。

蒋介石对徐恩曾的好感一落千丈:国家危难之际,作为军政要员,徐恩曾不想着身先士卒,反而做出这种中饱私囊、危害国家利益的事,不是党国栋梁。

戴笠抓着徐恩曾第二个把柄,贩卖伪钞案:

上海沦陷后,国民党把一批印制法币的铜版放到香港中华书局保存。但是,日军占领香港后,找到这些铜版,并仿制了一些十元面值的法币。

徐恩曾指使手下买了200万元的假钞,想运回重庆,发一笔横财。

不想,半道被军统的戴笠截获。

这么看来,徐恩曾真是一个腐败、贪得无厌的家伙,根本没有爱国之心。

蒋介石很是震怒,想严惩徐恩曾。但徐恩曾是国民党大佬陈国夫、陈立夫的表亲,属于“朝中有人”的那一类人。若不是陈家兄弟二人一再在老蒋面前帮徐恩曾开脱,徐恩曾可能当时就栽了。

蒋介石看在陈家兄弟的面上放过徐恩曾,却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有人在国民党中央党部贴了一条标语“总裁不裁,中正不正”。这让蒋介石憋了一肚子怒火。

戴笠抓着徐恩曾第三个把柄,徐恩曾的老婆王素卿走私贩私,致人死亡:

徐恩曾知道自己做的过分,收敛了自己利用权势搞大钱的行为。可是,他老婆王素卿不肯收手。

王素卿打着徐恩曾的招牌,仗着中统这一大靠山,大肆买卖黄金、美钞,放高利贷,还承包了成渝、宝成、滇缅等线路的交通运输。

王素卿大发黑心财早已让众人不满,正好有一天,王素卿的一个司机醉驾撞死了人。一个放高利贷的逼债逼死了人。

这可真是致命把柄。戴笠便把徐恩曾夫妇这些年走私贩私、中饱私囊,并纵使爪牙伤人致死的铁证一股脑儿上报给蒋介石。

这让老蒋再也忍无可忍,亲自提笔写下手令“免去徐恩曾本兼各职,永不录用。”几天后,又补了一道口谕:“徐恩曾今后不许再作政治活动!”

这场狗咬狗的争斗,徐恩曾因贪婪而失败。

戴笠和徐恩曾的结局:

值得一提的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徐恩曾咎由自取,在官场上彻底完败,灰溜溜地铩羽而归。但是,他后来逃到了台湾,商场开始得意。日子过得很是滋润惬意,直到1985年去世,活了89岁。

而戴笠仅一年后,就因飞机失事而死于非命。

专心写有参考价值的历史,喜欢请关注。

与狼共舞的历史和旅行


说白了军统和中统之所以内斗,是为了占据秘密工作的主导权,更是为了各自的利益,而起的冲突,都无论它们怎么内斗,都是反动派的爪牙。

首先我们来说下中统和军统他们之间的区别:

  1. 中统的工作重心是监控机关内部的情况,同时打击一切除反动派以外的所有党派与控制社会的整体舆论与思想工作。

  2. 军统的主要工作任务是收集情报,与实行对军队的监控工作,对敌对势力的暗杀工作;同时在抗战时期制作各种针对日军的恐怖行动,打击侵略者与汉奸。

其实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分属不同的部门,一个管党务调查以及内部情报、一个则是管理军队、警察及对外情报。可以说他们之间的职责区分非常的明确,那为何他们之间会经常内斗呢?

其实原因便是我上文提到的都想占据秘密工作的主导权。正是因为他们之间的职责区分明确的原因,如果其中一方收集到“属于对方的情报与线索”,便必须移交给对方,这一职权的移交便导致问题的发生。

我们试想一下,中统和军统都是搞情报的,很多时候免不了会有一致的目标,双方都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那么这个时候应该移交给谁呢?自己的辛苦要白费了,谁愿意?既然如此就免不了冲突了,这就扯到了争权夺利。

除此之外二者还有互相监督之权,军统中的高层属于反动派党员,自然要被中统监视,这就让他们很不爽了。后来西迁重庆以后,军统有担负了对一些机关、交通、金融部门的监视权力,这有涉及到了中统的人,矛盾又再一次被激化。

所以说白了他们之间的斗争是正常的,是为了占据主导性与为了各自的利益。其次二者的冲突也是蒋介石的有意为之,让他们互相牵制,避免尾大不掉的情况,只有这样蒋介石才可以稳坐钓鱼台。


像素说历史


军统和中统是两大特务组织,分别属于CC系和黄埔系。

1928年二陈兄弟将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变为特务组织,此为中统的前身。1931年蒋介石第二次下野时成立了复兴社,目的在于控制军队,次年正式成立,这是军统的前身。1932年为了统一领导,成立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下辖一处(党政处)、二处(军警处)、特检处(三处),由二陈兄弟的陈立夫任局长。


30 年代,以二陈兄弟为首的CC系控制了全国的党务、教育和文化系统。在1935年的国民党五大会上,陈立夫的选票比蒋介石还多出了4票,陈立夫赶紧擦掉一个“正”字。因此,有“蒋家天下陈家党”之说。

CC系的势力已经威胁到了蒋介石,老蒋绝不会坐以待毙。1938年将原军统局中的一处扩编为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中统”,陈立夫为局长;将原军统局中的二处扩编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简称“军统”,由于戴笠资历较浅,蒋介石任命贺耀祖为军统局局长,任命戴笠为副局长,军统的实际权力掌握在戴笠的手中。

由于军统和中统分属于不同的派系,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内斗比较厉害。加之中统力量太大,蒋介石就扶植戴笠的军统打压中统,这就必然会导致两大特务组织的内斗。中统被打压下去之后,军统发展壮大。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为了防止军统出现尾大不掉之势,又多限制戴笠。


历史军魂


首先要搞清楚军统和中统这两个概念。

戴笠(左一)陪同蒋介石等人(中)视察军统局

所谓的军统就是我们常说的军统局,其全称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中统就是中统局,其全称是国民党中央党部调查统计局。军统局和中统局是国民党统治时期最有名的两大特工组织,今天我们经常在小说和影视剧等文艺作品中看到它们的身影。

中统头子徐恩曾是个文质彬彬的书生

军统源于复兴社特务处,中统源于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抗战爆发后分别成立了军统局和中统局。军统局和中统局的业务分工和主管范围不同,由于军统局是军事机关,所用干部也大多是军校出身,所以以军事情报和监督军队为主,另外还从事秘密制裁,为国民政府剪除异己;而中统局在党派斗争和文教方面比较熟悉,所以以对付中共及其他党派为中心任务。这是军统局和中统局业务范围的大体划分。

但军统局实际负责人戴笠一向是以“秉承领袖意旨,体念领袖苦心”来标榜自己和勉励部属的,当时虽然名义上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日,但国民政府和蒋介石对中共猜忌很深,戴笠深谙此事。为了讨得蒋介石欢心,戴笠大肆网罗中共叛徒,千方百计派人进入中共内部活动,军统局这方面的活动甚至超过了中统。戴笠越殂代疱之举虽然受到蒋介石重视,但却引起中统不满,两个部门经常发生摩擦和内斗,许多中统特务甚至高级负责人都骂戴笠“不务正业”,但戴笠对此却时沾沾自喜。

军统特务沈之岳曾奉张国焘之命潜入延安

军统局内专门对付中共的组织有特种政治问题研究室,负责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张国焘。张国焘脱离中共后,蒋介石派他到军统局帮忙,戴笠对张国焘寄以厚望。张曾派特务沈之岳潜入延安,沈之岳在延安加入了共产党,并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沈去台后担任情报界高官。

军统局内另一个组织是党政情报处下属的中共科,这个科室专门负责与中共有关的情报、资料搜集和人员调配。


民国年间那些事


中统是负责党内事务的。由国民党组织部控制,系统很庞大,掌握了基层很多事务。 军统是军队编制的,主要对外。负责军,宪,警。


中统的创始人和领导者一直是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具体负责的主要是徐恩曾,后来是叶秀峰,军统是戴笠,后来主要就是毛人凤了。


经改组演变后,军统现在是国防部军事情报局,是军队系统里负责对外情报的机构,当然包括来大陆刺探情报。是一把剑。中统现在是法务部调查局,是政府系统维护国家安全和侦办重大犯罪的单位。是一面盾。


中统和军统矛盾重重的原因很多,除了争权夺位、邀功求赏的竞争关系之外,和蒋介石关系最大。

中统听从蒋介石指挥,但是实际上确是控制在陈立夫、陈果夫之手。而军统头子戴笠对蒋介石忠心耿耿,言听计从。军统一切听命于蒋介石,蒋介石自然偏向军统,所以让中统和军统的矛盾日积月累,也就越来越深。



从蒋介石这边来说,中统,军统之间不和才对他有利,如果他们真的走到了一起,兄弟同心,其利断金。那么蒋介石或许就该头疼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