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齒銅牙紀曉嵐》中,乾隆明知道和珅是個大貪官,為什麼不殺了他?

農村小夥在都市


我的觀點是乾隆作為歷史上還是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是肯定看出來。他知道和珅在貪。這時候就會有很多人說了,既然你說乾隆時明君,況且他知道和珅在貪。但是他為什麼不辦和珅呢?我說這就是乾隆皇帝的高明之處。乾隆知道和珅是個貪官,而且是個大大的貪官。其家底甚至和國庫相抗衡。不辦他,是乾隆那個時候的境況比較的好,況且和珅還是有點才的。他不需要立即辦。

一是和珅的能力突出。

  和珅懂得多國語言,乾隆與外國使節打的很多交道,來往的公文,都是通過和珅來翻譯的。放眼整個朝堂,乾隆找不到任何一個可以替代和珅的人。

  二是和珅很會給乾隆搞錢。

  在和珅擔任內務府總管之前,內務府常常虧空,入不敷出。但是和珅擔當此職後,內務府不僅不空,還略有盈餘。

  因為和珅不僅善於從各省的封疆大吏、鹽政織造、富商大賈那裡搞來錢,敬獻給乾隆,還首倡在朝廷中實施議罪銀,所有繳獲的錢全部歸內務府,從而給乾隆,乃至整個皇室帶來源源不斷的收入,可供皇家花天酒地、揮金如土。

  三是和珅做事非常合乾隆的心意。

  和珅不但從小就學習模仿乾隆寫字做詩的風格,培養和乾隆幾乎完全一樣的興趣愛好,而且對乾隆需要什麼,完全清楚明白。有個記載說,乾隆哪怕輕輕咳一聲,和珅立刻就會把痰盂給他遞到嘴邊。

他為他的子孫後代留下了一筆不菲的遺產,這個遺產只是讓和珅寄存一下。和珅所有的犯罪證據都有。辦不辦只是時間問題。

於是到了嘉慶年的時候,果然立即辦了和珅。抄他的家,大家都知道抄家後朝廷得到了多少錢吧。這個錢可以夠嘉慶帝辦許多事情的吧。抄家後,我估計嘉慶皇帝天天上香給乾隆,感謝其老爸留了這麼多的錢給他。以上便是鄙人的觀點,不知道大家怎麼看。





金魚的眼淚2019


“聖上,你今天要是不殺和珅,我就撞死在這金殿之上!大家不要拉著我,不要拉著我,拉著我……”

隨著這最後一場鬧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四》也迎來了結局。整個大殿之上只有兩人為和珅求情,滿朝文武或冷漠,或落井下石,終於令得和珅到了一個掃廁所的懲罰……而紀曉嵐,多少是要被人鄙視的,在這種關鍵時刻,他居然稱病,不發表意見。

實際上,紀曉嵐早已知曉了聖意——不殺和珅!乾隆對他如是說道:“朕對不起這天下百姓啊,可是殺他和珅一人又有何用?你只願當個臣子,和珅卻相當於朕了半個朋友,朕不願在臨死前還要當個孤家寡人!”

這話已經說得很重了,紀曉嵐也無法再發表任何言論。大家都是明白人,河深河淺,都無法洗淨朝堂上的烏煙瘴氣,鐵齒銅牙亦無法開悟天下民心。想殺和珅,不過是終究意難平,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那就讓天下人去殺。


這時候的乾隆多少有些心灰意懶,步入了老年,明白了都不是好東西,這天下他是救不過來的道理,倒不如留著和珅,別人愛乍地乍地......


筆上有魂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滿清第一大貪官,在《鐵齒銅牙紀曉嵐》中,與紀曉嵐針鋒相對,和珅的嘴臉表現得淋漓盡致。乾隆明知道和珅是一個鉅貪,可為什麼不殺他呢?個人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和珅的才能。和珅的才能、辦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乾隆不管交代他什麼事情,他都會辦的妥當當的。

二、和珅的能言會道。和珅的嘴太甜了,一直把乾隆哄得哈哈大笑,開心得不得了,那時候乾隆都老了,身邊有個開心果,肯定不捨的殺了。

三、和珅的弟弟。大家都知道和珅很貪,貪的富可敵國,卻不瞭解他還有一個弟弟,和林。和林掌握軍權,如果殺了和珅,勢必引起和林造反,乾隆不得不妨。

四、和珅無謀反之心。乾隆知道和珅一直沒有謀反之心,貪的再多也是自己家的,所以就交給兒子收拾了!






V老高


先給大家講個真實的笑話,初中歷史考試有一個填空題:清朝歷史上最大的貪官是誰?

正確答案應該是“和珅”,可當時有不少人寫的是“王剛”

很多80、90後,應該都看過《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這也是我們對和珅的初印象。

說起和珅,我們的第一印象就是王剛。

的確,王剛把和珅演活了,儘管他演的和珅,無論是人物造型還是劇情人設與歷史上真正的和珅相差甚遠,但絲毫也不影響人們對他的評價。

王剛的和珅,深人人心到什麼程度呢?

前一段,有一個有一個我很喜歡的節目叫做《國家寶藏》,主持人是張國立,嘉賓是王剛。這兩人一站出來,就贏得了不少歡呼聲,畢竟紀曉嵐和珅這麼多年來,同臺的次數極少。

這裡面有一個細節

張國立一開始叫王剛為王老師,後面說著說著順嘴了,就叫成了“和大人”。

關鍵是很自然,觀眾很自然,王剛很自然,張國立很自然,我也沒有發現這一點,彷彿王剛就是“和大人”,不會有人去在意。

現在想想,王剛演了半輩子和珅,張國立也跟著演了那麼久的紀曉嵐,偶爾演兩把乾隆,對雙方的印象早就潛移默化的改變了吧。

好了,題外話不多說,開始今天的正文。

為什麼乾隆知道和珅是鉅貪,卻不管?

第一,和珅帥

稍微懂點歷史的人應該就知道,歷史上的和珅可不是王剛老師扮演的那個樣子。

民間傳說,乾隆皇帝年輕的時候看上了他爸雍正皇帝的一位妃子,而這位妃子也因乾隆而死。

死時,兩人相約20年後再相見。

20年過去了,乾隆已經是一國之君,而和珅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侍衛,但是乾隆看見和珅的第一眼就覺得他是那位妃子轉世,所以對和珅寵信有加。

當然了,以上是民間傳說,不足為信。

但是有一點卻是不爭的事實,那就是和珅是個大帥哥,男身女面,放到現在去偶像團都綽綽有餘。和珅最早為皇帝身邊的御前帶刀侍衛,隨皇帝出入,御前帶刀侍衛對身材長相要求很嚴格,不亞於現在國旗班的標準。

所以,和珅才能一眼被乾隆看中賞識。

第二,和珅能力強

和珅從小聰慧過人,它不僅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還能將四書五經倒背如流。

乾隆三十八年,受乾隆提拔,23歲的和珅就任職管庫大臣,管理布庫,在這份工作中他學會了如何理財,令布的庫量大增,也因此讓乾隆更加看中他。

三年後,也就是乾隆四十一年,正月,任命戶部右侍郎,三月任命軍機大臣,四月,任命總管內務府大臣。八月,調任鑲黃旗滿洲副都統。十一月,任國史館副總裁,賞一品朝冠。十二月,任總管內務府三旗官兵事務,賜紫禁城騎馬。

這年和珅才二十六歲,竟然身兼多個要職,最能顯示其地位與身份之崇高的莫過於當上軍機大臣,進入國家軍政決策的核心,而且又得肥差內務府總管。

和珅能夠一年之內連升數級,除了乾隆的賞識,最重要的還是自身能力強,雖然乾隆是半個昏君,但也不會讓一個無用之人身兼數職(大概十四五個吧),而且都是要職。

在這裡有一個小故事

說一個地方鬧災荒,國家開辦粥廠賑災,和珅去視察粥廠的時候隨手抓了一把沙土灑在粥裡,同行的大臣問和珅你這是幹什麼。

和珅說,真正的災民飢腸轆轆是不會在乎粥裡面有沒有沙子的,而那些想來蹭吃蹭喝的人卻會因為這些沙子而走開,這樣才能讓最困難的人活下來。

就這一個故事就能體現出和珅的高明之處,他是一個真正的經濟學家,不然也做不到清朝鉅貪了。

他在這裡用了經濟學上的“信息甄別”。

因為民眾有私有信息(窮人或富人,官府難以甄別),如果免費的大白粥無限享用,必然富人窮人都會來搶食,最後一部分窮人搶不到就餓死了。

那怎麼辦?降低粥的價值,使其剛好處於窮人願意吃,而富人不願意吃的狀態,自然就能區分出來兩類人了。

比如現在的廉租房,以極低的價格便可以租到不錯的房子,這樣就會造成一個人滿為患的情況,那怎麼辦?

正如經濟學家茅於軾所說的,“我主張廉租房,廉租房應該是沒有廁所的,只有公共廁所,這樣的房子有錢人才不喜歡。”

這個做法就很像和珅的做法,降低房子的價值,使其剛好處於窮人願意住,而富人不願意住的狀態,雖然減少了窮人的收益,但是也杜絕了大部分人投機取巧的想法。

第三,和珅小貪,乾隆才是鉅貪

可以這麼說,和珅只是喝湯的,肉都孝敬給了乾隆。

歷史上的乾隆從來不是一個明君,之所以能有乾隆盛世,只能說他幸運。

他擁有一個勤政愛民,個人素質極高的,奠定大清基業的被後世成為千古一帝的好爺爺;

他擁有一個勵精圖治,嘔心瀝血深化改革,為他鋪平道路刻意栽培他的父親;

更讓人嫉妒的是他還擁有自然經濟社會條件下人們最虔誠對待的老天爺的垂青(活到89歲啊!)

他是中國歷史上詩作最多的人(不只是皇帝中間),可惜沒一首經典流傳。

他自詡是自己是一位文治武功蓋古爍今的十全老人,可惜大清王朝甚至是整個華夏中國正是由他轉盛而衰。在西方大搞工業革命的時候,他卻在刪減四庫全書,一口通商,閉關鎖國,大搞文字獄,壓制漢人。

相比歷代皇帝,你不能全說乾隆昏庸無能,荒淫無道,但你可以說他“貪”。

比如說,“議罪銀”制度,雖然是和珅提出的,但明眼人一想就知道是乾隆的意思。“議罪銀”的提出,讓和珅一下子得到了所有貪官的好感,也讓乾隆的腰包一下子鼓了起來。

“議罪銀”,說白了就是以錢代罪,只要有錢,便可無罪。由官吏把錢交給內務府,之後,對於交了“罪銀”的官吏罪犯,可以根據先前所交的“罪銀”多少,有區別的進行從輕發落。

這些錢,只入內務府(和珅管),不入國庫,主要用於乾隆下江南的開支。乾隆六次南巡,沿途建造了30個行宮,80歲時舉行了萬壽大典,竟然沒有動用國庫裡的一兩銀子,可見當時議罪銀之多。

有清一代,乾隆朝官吏貪墨之風尤盛,當時,不僅案件多發,婪贓巨大;而且上至部院督撫,下至胥吏衙役,幾乎無官不貪。

為了撈回議罪銀的花費,官員們會變本加厲的加劇底層百姓負擔,造成社會動盪。以錢代罪,有罪不究,律法變得形同虛設,加速了清王朝的衰弱。

和珅的貪是在乾隆的指示下貪的,他貪的到最後還是交給了乾隆。他是幫乾隆貪汙的人,乾隆好意思弄他啊?他不僅從沒想過弄和珅,而且根本不會覺得和珅有什麼錯誤可言。就像吸毒的人並不會討厭抽菸的人,他才哪兒跟哪兒啊。

第四,和珅會來事兒

什麼叫會來事兒,其實就是情商高。

會來事兒,是人們混跡職場官場最大的一個優點。

比如,領導最近總是有意無意的說起某個地方景色真不錯,想去玩兒。那你就可以在適當的時候,建議公司組織一起去旅遊,然後你們部門就拿著公費屁顛屁顛的跑去玩了。

這就是會來事,善於察言觀色,明白別人所需要的,並且適當的提出來。

和珅就是這樣一個人。

比如乾隆說最近國庫的錢不夠充足啊。

那和珅就可以第二天在朝堂之上說,“今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百姓安居樂業,我覺得他們的幸福度有點爆棚啊,我覺得可以將鹽稅調高一點,以為國用。”

乾隆一聽,正對自己的胃口能不開心嗎?

前面不是說和珅熟讀四書五經,才華出眾,乾隆又很喜歡作詩嗎?所以和珅就一直研究乾隆的詩,琢磨乾隆是怎麼想的,便於以後拍馬屁。

你說,如此會來事的下屬,領導會不喜歡嗎?

第五,和珅不是奸臣

和珅是貪官,但不是奸臣。

他深深的明白,自己的一切都是乾隆給的,自己再厲害也比不過乾隆的一道旨喻,所以他貪的範圍都在乾隆的容忍範圍之內,且只貪錢,只貪權,不貪兵。

和珅說過一句話,“忠臣難逃一死,奸臣也難逃一死,我不做忠臣也不做奸臣,只做弄臣,逗皇帝開心就得了。”

和珅貧困出身,本身沒有任何任何底蘊,再加上他明白皇帝最不喜歡的就是群臣結黨營私,所以和珅從來不結黨。

這對皇帝來說就很喜歡,你貪而不黨,那對皇權來說就沒有任何影響,試想一下,如果和珅因為錢權在手,就大搞派系,排除異己,那麼不用等到嘉慶帝,乾隆就直接把他端了。

說白了,滿朝文武只不過乾隆養的一群狗,只不過這條狗,長的好看,性格溫順,最明白主子心意,時不時還給主子叼回來幾隻野雞野兔,你說乾隆能不喜歡嗎?

所以說,在乾隆眼裡,和珅可能不是一個好官,但絕對是最好的臣子。再加上和珅是當時為數不多有能力的滿族大臣,乾隆是萬萬捨不得殺的。

當然也有人說,乾隆爺不糊塗,把和珅留給自己的兒子嘉慶,嘉慶上臺通過扳倒和珅來獲取民心,讓滿朝大臣都服他;同時和珅有錢,扳倒之後用和珅的錢充盈嘉慶年間的國庫,給兒子解決了財政問題。有人說這是乾隆埋的伏筆。

這一點有可能嗎?有,但是佔據的因素很小,明白乾隆和嘉慶之間關係的人自然會明白,說起來又是幾千字上下,各位自行了解,在這裡我不多說。


阿妹的電影世界


受電視劇中人物形象的誤導,世人只知道和珅是一個貪官,但不知道和珅的另一面。早知道影視作品都是有誇張成分的。



和珅從小家境不好,母親難產去世,父親也在他九歲時因病去世,他是在一位家丁和父親偏房的保護中長大的,因此越發的想要出人頭地。和珅精通滿、漢、蒙、藏四種語言,更通讀四書五經,滿腹詩文卻最終落榜,後來在機緣巧合之下於乾隆面前展示了自己的才學,才做了乾隆儀仗隊的侍從。從此之後,他仕途一路綠燈。

為官之初,和珅還是甚為清廉的,甚至還親自督辦過貪汙受賄的案子,不過就是因為那件案子,和珅從中嚐到了大富大貴的滋味,乾隆重用使得百官都巴結,和珅由此開始貪汙、結黨。

難道乾隆不知道和珅貪汙?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那為什麼知道他貪汙還不處罰呢?這就是乾隆作為一國之君的高明之處。

首先,和珅黨羽遍及朝野,一旦追查,恐怕整個朝廷都會空虛,到時外邦來犯可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其次,和珅作為內務府統領,深諳理財之道,舉個例子: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正月,二十一日,乾隆帝從京師出發,開始第六次南巡。和珅在第五次南巡時亦有隨行,但這次和珅的勢力與幾年前倍增數倍,更由於和珅下令各府進獻資金,國庫未曾花一毛錢便完成南巡的準備。所以乾隆帝下令和珅南巡時站在自己旁邊,以顯示其功績。這麼會為自己省錢的人,乾隆能不要嗎?



再者乾隆帝進入垂暮之年後,他上朝時命令和珅站在他和嘉慶的旁邊,因為只有和珅才聽明白乾隆在說什麼。所以每天上朝滿朝文武三跪九叩後,和珅就等同攝政,滿朝文武上奏什麼,他就“聽取”乾隆說話,自己下判斷,把持朝政,因此清人都稱和珅為“二皇帝”。而坐在一旁的嘉慶沒有實權,真正握有實權的是和珅和乾隆。就這麼一個能傳達自己命令,而且絕無二心的人,乾隆能不用嗎?



其實這和珅也是乾隆留給兒子嘉慶的一份功績,在乾隆去世後,嘉慶馬上下令查抄和珅家產,處死和珅,這一舉動既平了多年來積累的民憤,樹立了一個好皇帝的形象,同時也填補了國庫,不得不感嘆,乾隆爺當真是深謀遠慮啊!


劉大娛


告訴你們答案,首先是和珅是乾隆近臣,那時候乾隆不可能殺了和珅給晚年留下暗影!

還有就是乾隆兒子事實上已經無功可建,沒有功績後世怎麼評價,英明老子看走眼傳位窩囊兒子不也是給自己摸黑嗎,讓兒子殺還能顯得自己英明神武!


曰寸尚裡予鬼


因為和珅聰明而且有才華, 知道討好乾隆,投其所好,乾隆對和珅也是又愛又恨。不捨得殺和珅。 或著是想留給嘉慶殺和珅,上位後樹立威嚴!


Tom說事


世上的事物都是相對的,有好就有壞!互利互弊!而這種方式的存在,一定是健康的,圍繞大局發展的,也是大勢所趨,不可阻擋!


不忘初心57272


乾隆不殺和紳是因為:和紳是在為皇子儲存財物,一旦自己駕崩,和紳就沒了靠山,就混不下去,同時,和紳的財務也會被充入國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