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登者》的原型,登上珠穆朗玛峰背后真实的故事

电影《攀登者》的出现让大众对珠穆朗玛峰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这部电影由香港导演李仁港执导,由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王景春、何琳等主演。电影登山的主题振奋人心,但电影背后真实的故事,更加精彩悲壮。

《攀登者》的原型,登上珠穆朗玛峰背后真实的故事

1960年之前,世界各国的探险家先后十多次攀登珠穆朗玛峰,除了1953年5月29日,尼泊尔夏尔巴向导丹增·诺尔盖和新西兰探险家埃德蒙·希拉里在人类历史上首次登上珠穆朗玛峰外,其余的登顶行动无一例外全部失败了。1955年,中国派人到苏联学习登山技术。1956年,苏联专家在北京八大处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登山培训班,培养出中国早期的第一批登山运动员,组成中国第一支登山队。

《攀登者》的原型,登上珠穆朗玛峰背后真实的故事

中国第一批登山运动员来自各行各业。《攀登者》中4名登山队员方五洲、曲松林、李国梁、杨光的原型,即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刘连满,他们本来的身份就五花八门,与登山毫无关系。王富洲是地质工作者,贡布是解放军士兵,屈银华是伐木工人,刘连满是消防队员。

《攀登者》的原型,登上珠穆朗玛峰背后真实的故事

1958年,中国登山队员在念青唐古拉山进行集训,为攀登珠穆朗玛峰做最后的准备。为了确保登顶,中国修建了一条长达300公里的公路,方便从西藏往珠穆朗玛峰大本营运送物资。登山的一些专业设备,需要从国外购买。1959年,国家在财政极为困难的情况下,挤出70万美元外汇,从瑞士购买了一批专业的登山设备。1960年3月,中国登山队员几十人在海拔5000多米的大本营集结,为登顶做最后的准备。他们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在大本营至珠峰之间建立了3个营地,把物资运上去。

《攀登者》的原型,登上珠穆朗玛峰背后真实的故事

1960年5月17日,4名登山主力队员出发了,他们带着一面五星红旗向世界之巅发起冲击。由于准备充分,他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轻装前进。5月23日,他们顺利到达8500米处的突击营地。他们将于次日向珠峰发起最后的冲刺。可是,次日早晨,登山队员出发没多久,队长许竞因为体力消耗太大,不得不退出。原本负责接应和摄影的2线队员屈银华临危受命,加入队伍。队长的责任,则交给了王富洲。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刘连满继续沿着山脊前进。

《攀登者》的原型,登上珠穆朗玛峰背后真实的故事

中午12时,他们到了著名的“第二台阶”的裂缝脚下。这是一道笔直的4米多高的岩壁,表面很光滑,没有任何攀援支点。中国的登山队员费尽周折,用了3个多小时,终于将“第二台阶”踩在脚下。越过“第二台阶”,长时间在前面担任开路任务的刘连满体力越来越差,高山反应也越来越严重,再加上他们携带的氧气剩下不多了。于是,刘连满就留在一个既避风,又不会发生坠岩危险的一块大岩石旁休息,其余3名队员完成最后的登顶任务。

《攀登者》的原型,登上珠穆朗玛峰背后真实的故事

那时候,已经是傍晚时分。当时,探险家攀登珠穆朗玛峰必须遵守“两点钟规则”,即登顶一定要在下午两点前完成,不然就必须回头。王富洲、贡布、屈银华已经突破了“两点钟规则”,这意味着必须要在夜晚攀登。里面蕴含的风险之大就可想而知了。当太阳的余光完全消失后,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不得不在星光和雪光下摸索前进。更可怕的是,当他们攀登到8800米高度时,氧气已经基本用完,体力消耗一空,最后一程完全是在冰雪上爬行,本能地向前行动。

《攀登者》的原型,登上珠穆朗玛峰背后真实的故事

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时间在这一刻凝固。王富洲、贡布、屈银华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峰,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放在世界之巅。他们在顶峰活动了约15分钟,开始下山。当他们回到8700米处时,与刘连满会合,并利用刘连满保存的1个氧气瓶,回到了物资补充营地,凯旋而归。

《攀登者》的原型,登上珠穆朗玛峰背后真实的故事

令人惋惜的是这次登山没有留下影像资料,国际上并不承认这次登顶。十五年后,中国登山队带着仪器与装备,又一次向世界屋脊进军,五星红旗飘扬在世界最高巅。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测量队首次精准测量了珠峰的高度为8848.13米。

《攀登者》的原型,登上珠穆朗玛峰背后真实的故事

两次攀登是历经十几年的“战役”,是用一串向上的脚印书写的宣言,是登山队员、气象专家、医疗专家等一整个团队的信仰与使命,更是伟大的集体英雄篇章的壮丽书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