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軍的空中毀滅行動,人工製造洪水,空襲德國水壩的懲戒行動

如果提起洪水,那麼很多人應該都心有餘悸。這是一種大自然的毀滅性力量,兇猛襲來的洪水甚至可以將沃野變成湖澤。而自古以來,以洪水殺傷敵人這種事就不算少。但是要製造一次人工的超級洪水,則不是那麼容易的。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中,這種事情並不多。如果說最著名的,那麼應該就是英國所制定的懲戒行動。

一、目標,魯爾工業區!

如果熟悉德國曆史,那麼就應該知道,19世紀德國的崛起,最先崛起的就是工業。其中魯爾區為代表的煤炭與冶煉工業更是首屈一指,可以說是德國的命脈與工業心臟。

無論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魯爾區都為德國提供了大量的軍工產品。也正因如此,魯爾工業區就成為了德國的戰爭對手手中的眼中釘,肉中刺。

英軍的空中毀滅行動,人工製造洪水,空襲德國水壩的懲戒行動

而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英國皇家空軍就決心將魯爾工業區癱瘓,除去對魯爾工業區的空襲外,另一個方案就是摧毀魯爾河的水壩,藉以切斷魯爾區的電力,並製造洪水襲擊魯爾工業區。其中,默內水壩、埃德爾水壩和佐爾佩水壩就是英國皇家空軍的重點攻擊目標。

英軍的空中毀滅行動,人工製造洪水,空襲德國水壩的懲戒行動

其中,德國魯爾默內河谷大壩,始建於1913年7月,這是當時全歐洲最大的一座水壩,高40米,最寬的地方有34米,長640米,花了五年時間才建成,它為面積達416平方公里的魯爾工業區提供了足夠的水源。

同時還能把魯爾河上游的水深提高到能供駁船隊航行的水平,大壩還帶有泵站和水力必要時,可以把它攔截的河水全部抽乾,並由此獲得巨大的能量發電。再加上後續建立的佐爾佩水壩,也就形成了所謂的魯爾水壩。當然這是一個統稱,因為它們最終都為魯爾工業區提供資源。

在默內河大壩竣工兩年之後,埃德爾河古大壩攔截了埃德爾河的河水,並將水抽到威悉河中,兩座水壩,同時為鄰近的魯爾工業區提供了豐沛水源和電力。默內-埃德爾水壩群構成了德國工業版圖上的“閥門”,為工業區的能源、生產和運輸提供無可替代的服務。

英軍的空中毀滅行動,人工製造洪水,空襲德國水壩的懲戒行動

但目標是有了,要如何將其摧毀卻成了一個問題。當然,早在二戰爆發前,英國軍方,尤其是英國皇家空軍就將魯爾工業區尤其是其附近的多個水壩作為了目標。按照英軍的計劃,他們將摧毀魯爾水壩,從而癱瘓德國的軍工生產能力。畢竟在當時生產一百噸的鋼,需要四百噸的水。可是面對德國堅固的水壩,要如何將其摧毀,卻成了一個大問題。

二、攻擊的難點

這個計劃存在的難點是,魯爾工業區是德軍的核心區域,被德軍層層保護,想要突破是個問題,而且如何對水壩造成足夠的破壞,也是一個巨大的難點。

因為德國大型水壩都是用混凝土澆築而成,非常堅固,如果要將其摧毀,所需要的威力恐怕不是一次攻擊就能達成的。但是當時的英軍,只能在夜間進行密集編隊的高空水平轟炸。

英軍的空中毀滅行動,人工製造洪水,空襲德國水壩的懲戒行動

而高空水平轟炸的精度,其實十分是問題。在1943年英國空軍對德國工業設施的空襲裡,只有百分之十的炸彈能落到距離目標三公里的範圍內。如果要轟炸一個指定的兵工廠,命中率其實不足百分之三。如果目標是一個堅固的水壩,想要直接命中,還是高空水平轟炸,就難上加難了。

那麼這個難度不亞於,讓一個人蒙著眼睛開槍,打中另一個人腦袋上的蘋果。所以高空水平轟炸的方案就此廢棄。

一計不成,英國人又生一計,那就從上游方向,空投魚雷攻擊水壩。這個方案乍一看十分靠譜,因為魚雷的命中幾率遠遠要高於轟炸機從高空水平投彈。另一方面其傷害原理,決定了魚雷爆炸式,所形成的水壓可以增加破壞力。如果將魚雷集中攻擊一個方向的話,那麼必然可以將水壩摧毀。

英軍的空中毀滅行動,人工製造洪水,空襲德國水壩的懲戒行動

但是經過縝密的調查,英軍發現這個方案並不靠譜。因為德軍早已有了準備,不僅在水壩上游方向佈置了大量的高射炮,而且還在水裡準備了大量的防雷網,並且配有攔阻氣球。那這樣的話,用轟炸機投擲魚雷攻擊水壩就不靠譜了。

因為這樣的話,先不說魚雷能不能突破高射炮,就算突破了,魚雷也不一定能突破防雷網。而飛機本身,也可能因為撞上攔阻氣球而墜毀。

英軍的空中毀滅行動,人工製造洪水,空襲德國水壩的懲戒行動

最後經過反覆的比對,英國空軍決定從水壩附近的河道上發動攻擊,因為這裡既沒有什麼高射炮,也沒有攔阻氣球。而他們剩下所要解決的,就是選擇何種炸彈,和如何將炸彈扔向魯爾水壩,並最終將其摧毀了。

三、懲戒行動!

事實上,突破這個德軍留下的“窗口”,並不是很難,可以採用轟炸機超低空飛行進行突防。但是要用什麼炸彈,就成了問題。因為英軍現在沒有合適的炸彈,能用來一擊摧毀水壩。

而他們所使用的炸彈,則是英國工程師,巴恩斯·沃利斯所設計的一種從“打水漂”的遊戲中獲得啟發,製造的圓筒形炸彈。

英軍的空中毀滅行動,人工製造洪水,空襲德國水壩的懲戒行動

這種炸彈高1.6米,直徑1.27米,形狀酷似一個圓桶,重4100公斤,是一種跳躍式炸彈。如果將這種炸彈從低空投下。它可以以500轉/分鐘的速度旋轉,同時在水面跳躍前進,躲過防雷網。用這種炸彈,貼著大壩放在離水面9米深的水中引爆,就可徹底摧毀大壩。

但即便如此,英軍也必須解決另外兩個技術難點,第一,如何測定炸彈落點,第二,如何確定飛機高度。

英軍的空中毀滅行動,人工製造洪水,空襲德國水壩的懲戒行動

對於第一點,英國人的解決方法是,他們從偵察機攝下的照片得知,水庫大壩兩側,每隔180米設有一座監視塔,並配有高射機槍。英軍決定利用監視塔解決炸彈落點問題。飛行員用一塊等腰三角板,在頂端打一個觀察孔,在其底邊兩端各釘一個釘子,做成一個簡易瞄準器,當觀察到釘子與監視塔重迭成一直線時就立刻投彈,這樣準確測定炸彈落點的問題就解決了。

而第二個難點如何確認飛機的高度的方法更加簡單,英軍在機頭和機腹裝兩個聚光燈,通過計算,調整好角度,使它們相交時,從機身到燈光焦點的垂直距離恰好是18米,解決了問題。

有了這種新式炸彈,飛行員又進行了嚴格的訓練,英軍便決定立即轟炸大壩,行動代號取名為懲戒行動。1943年5月16日晚,行動開始,英國空軍第617轟炸中隊的19架經過特殊改進的蘭開斯特重型轟炸機分3個批次起飛了。

英軍的空中毀滅行動,人工製造洪水,空襲德國水壩的懲戒行動

第一攻擊組的飛機是在瓦爾赫倫島(Walcheren)與斯豪文(Schouwen)之間到達歐洲大陸,從荷蘭掠過Gilze-Rijen與埃因霍溫(Eindhoven)的空軍基地,繞過了魯爾的防空火力圈,再折回向南直飛默內河。

第二攻擊組先向北飛行,先後飛越弗利蘭島(Vlieland)與艾瑟爾湖(IJsselmeer),再在韋塞爾(Wesel)附近切入到第一攻擊組的航線,飛過默內河直達佐爾佩河。它們轟炸的目標是上文提到的三個大型水壩。轟炸機飛行在距離地面30米的高度,以避開德軍雷達搜索,事實上他們是貼著叢林的防火道飛行,甚至比樹梢還低一點。

第一攻擊組飛抵默內湖上空後,攻擊行動立刻開始。但是很不幸,前兩次行動都以失敗告終。第一次投彈失敗,第二次被德軍高射炮擊落,第三次攻擊才得以成功。兩架轟炸機成功投放了圓桶炸彈,炸彈在水面做出了完美的彈跳,撞上了大壩,巨大的水柱升起,爆炸引起的波紋迅速擴展到整個湖面。水壩當即出現裂痕,並最終被水流沖垮,大壩形成了一個超過150米長的豁口。

英軍的空中毀滅行動,人工製造洪水,空襲德國水壩的懲戒行動

而攻擊埃德爾大壩則更為複雜,因為那一天水壩被濃霧籠罩。攻擊組連續嘗試了八次,都以失敗告終。第九次炸彈成功擊中了大壩,但是第十次投擲卻出了問題,炸彈投下的角度不太正確,以至於圓桶炸彈彈跳過高,沒有在大壩底部爆炸,反而在大壩的頂部爆炸,以至於炸傷了飛機自身。

而僅剩一架轟炸機所嘗試的兩次攻擊中,也就第十一次和第十二次攻擊,都成功丟下了炸彈,但只有第二枚擊中大壩。爆炸引發的衝擊撼動了整個大壩,並最終將大壩摧毀。

而針對佐爾佩大壩的攻擊則十分不順利,它是個巨大的土石壩,並不同於前兩個大壩那樣是重力壩。這種土石壩非常堅固,不易決口,對爆炸的承受力更強,所以英軍的攻擊都以失敗告終。儘管他們扔下了較多的炸彈,但這座大壩僅僅是受損,而沒有崩毀。

英軍的空中毀滅行動,人工製造洪水,空襲德國水壩的懲戒行動

但不管怎麼樣,英軍的行動還是成功了,可以說是魯爾空中戰役的巨大成功。因為僅僅出動19架轟炸機,就成功的對德國的農業,工業和運輸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兩座大壩潰壩後,向西魯爾區傾瀉了33千萬噸水,洪水一直衝出了80公里,沿途所有的工廠、道路、農田、鐵路和橋樑等均被洪水摧毀。英國方面認為,他們得到了足夠的成功,而德國人就只能瑟瑟發抖了。

英軍的空中毀滅行動,人工製造洪水,空襲德國水壩的懲戒行動

結語

當然,這種損失很快就得到了恢復,德國事先準備的緊急排灌系統起了作用,而且電力系統也成功得到了恢復。而洪水所殺死的人裡,約有一千五百多人都是來自盟軍的戰俘,至於是否淹死了更多的蘇軍戰俘則不得而知(魯爾區有大量蘇聯戰俘工作)。但對於英國而言,這種成功終究是一次士氣的巨大鼓舞,而使用洪水是否合理,對於英國而言,勝利者是不需要被指責的。畢竟他們贏了。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