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是什麼,如何簡單易懂地介紹區塊鏈?

用戶106259909928


先說結論:“中本聰”利用區塊鏈技術,巧妙地解決了賬本同步和信息不重複的問題,這就使得去中心化賬本的理想最終得以實現。

去中心化的理想(理解區塊鏈的前提)

區塊鏈原本是一種基於互聯網的信息編碼、傳輸、加密、解密、驗證技術,但在我看來,現在已經上升到了一種“去中心化”的理念,本質上是一種理念上的革新。而比特幣就是這種理念的一個具體應用。打個比方來說,區塊鏈就相當於電子商務,你想想二十年前,有幾個人搞得懂什麼是電子商務,它本質上也是一種理念,只不過這種理念必須要藉助一定的技術手段來實現。而比特幣就相當於淘寶網,是電子商務的一個具體應用。

所以,我們要理解什麼是區塊鏈,必須要先理解什麼是“去中心化”。

我舉兩個例子來幫助你理解:

第一個例子是從網上下載電影。最早的時候,我們下載電影都是到一些知名的電影下載網站上去下載。這些網站會把電影文件存放在一臺或者一組服務器上,大家都訪問某臺服務器下載影片。這就叫中心化。

在這個遊戲規則中,電影網站的服務器就是中心,每一個下載電影的人只不過是這個中心拉出來的線而已。中心化的遊戲中,玩家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網站主佔據絕對強勢地位,他想讓你下載就下載,想給你限速就限速。後來,一種去中心化的下載模式出現了,這就是 BT 下載,也叫 P2P(peer to peer)下載,現在我們一般講到 P2P 指的都是那種個人借貸的網站,但是最初的概念是從 BT 下載來的,P2P 就是個人到個人,點到點。

BT 下載的原理與電影網站完全不同,影片並不是存在某個服務器上的,而是大家互相從網絡上的每一個人那裡去下載這個影片的一小部分,最後拼成一個完整的文件。在這個遊戲中,所有玩家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任何一個玩家可以隨時離場、隨時加入,只要這個遊戲還有人在玩,整個遊戲就能夠正常運行,沒有人擁有特別的權力。這就叫去中心化。

第二個例子就是我們每天都在使用的銀行卡或者支付寶這些人民幣支付手段,現金我們先拋開不談。我們用無現金的方式支付人民幣買東西,就是一箇中心化的遊戲,它的中心有好多級,比如說,支付寶的服務器是第一級中心,支付寶資金的託管銀行工商銀行、中信銀行的服務器就是第二級中心,這些銀行的再上一級中心就是央行人民銀行的服務器。

在這個遊戲中,不同級別玩家的權力、地位是不平等的,最大的 Boss 當然是央行,它甚至能發行貨幣,它的權力可以大到分分鐘就把我們的錢全部搶光,很簡單,它只要突然增發貨幣就可以了,物價突然上漲 100 倍,我們的錢就等於被搶光了。

那貨幣遊戲能不能像下載一樣也去中心化呢?也是可以的,比特幣系統就是這樣一個去中心化的貨幣遊戲系統,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個大型的貨幣實驗。

比特幣的遊戲規則是這麼玩兒的,就兩條核心規則。

  • 第一,它的貨幣發行不是由某個機構說了算,而是公開一套算法,每算出一個符合要求的數字,就相當於挖到了若干個比特幣。誰都可以去算,絕對公平,誰也做不了弊,因為算法本質上就是一個個數字去湊,湊出一個算一個。

  • 第二,比特幣的交易信息不是記在某一臺服務器上的,而是所有參與這個遊戲的玩家電腦中一人一份,同步記錄,這種交易記錄在理論上幾乎是無法篡改的。這就是去中心化賬本。這樣一來,所有遊戲玩家的地位和權力就完全平等了,幾乎沒有任何一個玩家是特殊的。為什麼要加上“幾乎”兩個字呢,因為,畢竟能夠有能力挖比特幣的那些礦主還是有點特殊的,但這種特殊性並不是太大,而且礦主也沒有任何壁壘,只要你買得起好電腦,誰都可以當礦主。


不得不說,比特幣的這個設計非常之妙,妙不可言,他的發明人,神秘的“中本聰”確實是顆大蔥。

理解了去中心化,你就等於理解了區塊鏈,一個真正的區塊鏈項目就是通過合理的遊戲規則設計輔以信息技術,來踐行去中心化理念的項目。比特幣系統就是去中心化理念和區塊鏈技術的一個優秀示範項目。不誇張地說,我覺得這是一場互聯網的理念革命,是人類的又一次平等化革命,上一次是打破了人與人之間在身份地位上的不平等,這一次是打破了遊戲規則本身的不平等。正因為這樣,所以區塊鏈才能激發人們如此大的熱情,這是一個聽上去可以顛覆一切舊規則的新生事物。

然而,我這裡話鋒一轉,在我看來,比特幣系統並不是一個成功的區塊鏈應用,它是一個天生的殘廢。我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從我前面介紹的比特幣兩條核心遊戲規則就知道,它有以下這些天生的缺陷:

  • 第一, 比特幣客戶端軟件需要巨大無比的存儲空間,因為每一個節點都必須要記錄下從比特幣系統誕生的第一天起所有的交易記錄,截止 2018 年 2 月,這個交易記錄文件已經有 147 GB 那麼大了,而且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 第二, 為了防止有人作弊,比特幣系統有一套很複雜的遊戲規則來確保交易記錄是真實的,這樣就導致每一筆交易的確認時間一般需要一個小時,甚至幾天。你想想吧,如果用比特幣去街邊買杯奶茶,會是什麼情況。

  • 第三, 最多隻有 2100 萬枚比特幣,而且,無論有多少人在挖礦,系統規則決定了平均每 10 分鐘才能產出若干枚比特幣(2018年是 12.5 枚)。我想起了那句話: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比特幣需求與比特幣總量不充分之間的矛盾。

但是,比特幣不能代表區塊鏈,區塊鏈也不是比特幣。區塊鏈在未來可以有哪些應用呢?

實際上,區塊鏈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信任問題,大家想一下,所有的金融機構,例如銀行、保險、劵商等等,讓他們賴以生存的根本是信用。我們之所以會放心地買股票、買期貨、買紙黃金,那都是因為我們信任充當交易中介的機構,而這些交易中介就是金融活動的中心,我們寧願為此付出一定的手續費、交易費,金融機構也因此掙得盆滿缽滿。

但是,當區塊鏈在人們的觀念上和技術上都成熟後,這種中心化的金融機構是有可能被顛覆掉的,因為我們可以利用區塊鏈的理念和技術來改寫遊戲規則,讓所有的金融產品交易都不再需要一箇中心,而全部都以點對點的方式完成,並且從理論上能夠保證信用問題。到了那時,銀行還需不需要我不知道,因為銀行可能還會涉及到更復雜的國家利益問題。但是,一定會有很多商業金融機構受到區塊鏈的衝擊。再比如,公證也是一個典型的中心化的販賣信用的機構,區塊鏈完全可以實現對公證行業的改寫。


更新:

首先,請記住:比特幣不是區塊鏈,它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具體應用。

好,我們接下來往下說。

到此為止,我們去中心化賬本的理想只實現了一半,並沒完全實現,為什麼呢?因為還有兩個重大的問題沒有解決:

  • 第一個問題:賬本同步問題。比特幣網絡中有那麼多臺電腦,一條交易信息發送出來的時候,當然不可能所有的電腦都開機,必然有一些處於離線狀態,開了電腦也未必開著比特幣客戶端,所以總有一些電腦無法立刻收到這條信息。這樣就會導致不同電腦上的記錄不同步,到底以誰的電腦記錄為準呢?


  • 第二個問題:如何防止同一個比特幣被重複使用呢?假如有一個黑客,他只有 1 個比特幣,但是他卻同時把這個比特幣付給 A 和 B(雖然理論上無法真正的同時,但可以做到間隔時間極短),於是他就會在網絡上廣播兩條信息,一條是支付給 A 的信息,一條是支付給 B 的信息,因為網速的關係,必然有的電腦先收到了信息 1,有的電腦先收到了信息 2,這就產生了矛盾,如何確定哪一條信息是有效的呢?

為了解決上面這兩個難題,“區塊鏈”技術橫空出世——真正讓中本聰一戰成名的技術。

再次強調:比特幣不是區塊鏈,它只是區塊鏈技術的一個具體應用。

接下來,讓我一步步為你揭開區塊鏈技術的面紗。

為什麼要叫“區塊鏈”?

因為中本聰把這個賬本設計成了由一個個“信息包”首尾相連而成的長鏈,每一個“信息包”被稱為一個“區塊”,這些區塊每一個都有唯一的編號(在比特幣系統中,編號被稱為高度(height)),這些編號就是自然數 1、2、3、4……一直往下排,不允許跳躍,也不允許中斷和重複。

下面講解區塊的具體規則:

第一個區塊當然是由區塊鏈的發明人“中本聰”親自創建的,那是北京時間 2009 年 1 月 4 日,在芬蘭赫爾辛基的一臺小型服務器上,第一個區塊誕生了,這也被稱作“創世區塊”。在這個區塊上,包含的主要信息是:

創世區塊

中間那段話是“中本聰”刻在第一個區塊上的紀念,從第 2 個區塊開始,以後每一個區塊都必須嚴格按照比特幣系統的規則來創建。區塊的規則是:

區塊規則

區塊鏈所有的奧妙就在尾巴上加的這個隨機數上,因為它實在太奧妙,讓我等凡夫俗子只能大呼過癮,所以後面我就把它稱為“奧數”,以方便講解。

“中本聰”規定:這個新區塊的數字指紋(一個 256 位的二進制數)的前 72 位必須全部為 0 。

回憶一下我們前面介紹過的數字指紋的知識。因為 SHA 算出來的指紋是毫無規律可循的一個數字,所以,想要滿足“中本聰”的這個變態規定,唯一的辦法就只能憑運氣湊“奧數”,從 0 開始不斷地去常試,直到滿足要求為止。這就是一個純粹的概率問題。我們來算一下要滿足這個要求的概率是多大。

因為二進制數,每一位只有兩種可能性,0 或者 1,所以,湊出一個奧數的可能性是 2 的 72 次方分之一,也就是 1 / 4722366482869645213696。這個數字已經大到看花眼了吧,它大約就是 4.7 萬億億分之一。換句話說呢,就是平均要進行 4.7 萬億億次 SHA 計算,才可能得到一個“奧數”,你可見每一個“奧數”的金貴。

最巧妙的是,“奧數”並不是某一個方程的解,解出一個少一個,因為每一個區塊的字符串都不同,所以,每一次尋找奧數都需要從 0 開始,任何一個數字都有可能成為新的奧數,完全沒有規律可循。

一旦成功找到了一個奧數,就獲得了一次記賬權力,可以給賬本上新增加一個區塊。那麼,為什麼要花時間找奧數,去給賬本記賬呢?因為好處實在太大了。

比特幣系統規定,每成功增加一個區塊,這臺記賬的電腦(實際上是某個賬號)就能獲得 12.5 個比特幣的獎勵(截止到 2018 年 2 月時的獎金額),以及這個區塊中所有交易的手續費,總額取決於交易頻繁程度(平均約 2 比特幣)。這樣一來,相當於每找到一個奧數,可以獲得 14.5 個比特幣獎勵,按照 2018 年 2 月的比特幣市場價,相當於12 萬美元。這麼豐厚的獎勵,自然就會吸引大量的電腦願意去搶奪記賬權。

尋找奧數就是搶記賬權,搶記賬權也就是挖比特幣。因此,尋找奧數也被形象地稱為“挖礦”。挖礦的電腦就叫“礦機”,一個裝滿礦機的房間當然就可以叫“礦廠”了嘛,礦廠的主人就是“礦主”,他們是比特幣江湖中的弄潮兒。

但是,我需要給你解釋一下挖礦的難度,讓你打消去挖礦的衝動。個人電腦的運算速度大約是每秒可以進行 60 萬次 SHA 計算,也就意味著,一臺個人電腦需要花一千萬年才有可能湊出一個奧數。當然,這是一種概率計算,我不能從理論上排除某人的人品超新星爆發,算了一次奧數就中了 4 萬億億分之一概率的獎。但我還是想勸你不要相信自己是耶穌轉世,你沒有那個命。

我給你看看人家專業的礦廠是怎樣的:

這只是一箇中等規模的礦廠,大規模的礦廠據說有幾萬甚至幾十萬臺礦機同時運行。我在《看看新聞》 2017 年 6 月 17 日的一個新聞中看到,記者拜訪了一座位於中國四川的礦廠,根據報道:這個礦廠有 5000 多臺礦機的規模,平均每天耗電超過 20 萬度,當地的電價是 3 毛/度,一天光是電費就 6 萬多元,平均每天可以挖出大約 50 個比特幣,一年左右回本,之後能做到 20% 左右的利潤。

不過我覺得這個報道中的數據前後矛盾,我查了一下,比特幣當時的市場價是大約 2500 美金/個,美元兌人民幣的匯率大約是 6.8 ,所以,每天的收入大約是 85 萬人民幣,一年的收入大約 3.1億元,一臺礦機的成本均價是 1 - 2 萬元, 礦廠的礦機總成本是 5000 萬- 1 億元,再算上電費等,一年起碼 2 億的利潤。我想,在充分市場競爭下,出現這種暴利的可能性很低。所以,不是記者搞錯了,就是被採訪對象在吹牛不打草稿。由於比特幣的價格和全網算力的波動很大,所以投資比特幣礦廠很難做長期預測,不確定因素太多。

圖:看看新聞報道的位於四川的某礦廠(圖片來源:《看看新聞》官網)

根據我們前面掌握的比特幣知識,50 個比特幣,相當於找到了 4 個奧數,搶到了 4 次記賬權。目前,整個比特幣網絡的所有礦機加起來的總算力能達到的水平,大約平均每 10 分鐘可以找到一個奧數,也就意味著平均每 10 分鐘生成一個新的區塊。當然,這個 10 分鐘是一個平均數,快一點的話 3、4 分鐘生成一個區塊,慢一點的話 15 分鐘左右。

正因為奧數太難找,每個區塊平均要 10 分鐘才能生成一個,所以就能基本解決我在本章開頭提出的第一個問題“如何同步賬本?”,只要有個 3、4 分鐘的時間,足以讓所有在線的電腦同步到這個區塊了,那些不在線的電腦或者第一次運行客戶端的電腦,上線以後必須要先做一件事情,就是從相鄰的節點上獲取最新的賬本。

請注意,我用了“基本解決”這個詞,也就意味著,並沒有完全解決賬本同步的問題。這是因為總會有極小的概率兩臺礦機恰好同時(只要在網絡上所有在線的節點沒有完成區塊鏈同步之前都可以算同時)找到奧數,也就意味著同時搶到了記賬權。因為礦機實在太多了,這樣的小概率事件時不時也會發生一次。同時搶到記賬權的礦機都會將自己生成的新區塊廣播到比特幣網絡中。

遇到這種情況,比特幣系統怎麼處理呢?

在這種情況下,相當於網絡上的其他節點收到了兩個合法的新區塊,因為網絡節點的地域分佈不同,所以,不同的節點收到這兩個新區塊的先後次序就會不同。此時,所有的節點會暫時保留兩個新區塊,並且把區塊鏈做一個臨時的分叉,如下圖所示:

接下去,比特幣網絡中必然又會有其中一個節點(礦機)搶到了記賬權,這時該節點就會將生成的最新區塊接到其中的一個分支上,那到底是接到新區塊 1 上還是 2 上呢?系統規則是:這個節點先收到哪個區塊,就接到哪個區塊上,同時放棄另一個區塊,然後全網廣播,如下圖所示:

比特幣網絡上的所有節點在收到最新的區塊鏈後,只要發現其中一個分支比另外一個分支多 2 個區塊了,就立即也放棄那個短的分支,總之,比特幣網絡永遠只承認更長的那條分支。你可能會想,那如果小概率事件再次發生,在區塊鏈第一次分叉後,又同時產生了兩個新區塊,而恰好兩個新區塊產生在兩個不同的分支上,這時候,其他節點收到的區塊鏈還是兩個一樣長的分支,那怎麼辦?很好辦。還是同樣的規則,只要分支一樣長就暫時保留,直到出現兩個分支不一樣長時,就放棄短於 2 個區塊的,保留長的。那個被放棄的分支中所有交易和比特幣獎勵都會被判定為無效。

因為有了這個臨時分叉的規則,所以,比特幣玩家在完成一筆交易後,不能立即認為這筆交易是成功的,有可能會被取消,必須要等到一定數量的新區塊生成後,如果交易依然沒有被取消,這才能放心地認為交易成功了。那到底要等到多少個新區塊產生才能放心呢?按照概率來說的話,小額交易有這麼三個新區塊產生就夠了,但是大額交易的話,為了更保險,一般認為是等到 6 個新區塊產生,就足以放心了。前面說過,每個區塊產生的平均時間是 10 分鐘,也就意味著,一筆大額交易需要 1 個小時左右才能確認交易成功。

但是小額交易確認的時間往往會更長,甚至長達好幾天。聽到這個你可能會有點兒糊塗,剛才不是還說小額交易一般只要三個新區塊產生就夠了嗎?怎麼確認時間反而會更長呢?比特幣網絡剛剛誕生的頭幾年,確實不會出現這樣的怪事,但是這幾年隨著交易量的猛增,就會出現這種怪事了。

為什麼?先回憶一下每個區塊的規則:

區塊規則

你的交易記錄要被寫到區塊鏈上,有一個前提:礦工將你的這筆交易記錄打包到這個區塊上。你可能想問:為什麼會不打包?難道系統規則還允許不打包嗎?打包成功了不是還要給礦工交稅嗎?礦工好不容易搶到一次記賬權,怎麼會有錢不賺呢?

是的,允許不打包。原因不是礦工不想賺錢,而是“不可抗力”,關鍵問題是每一個區塊允許存儲的數據量有限。中本聰當初設計比特幣系統時,規定了每一個區塊最大隻能是 1MB,一條交易記錄大概是 0.25K,那麼一個區塊最多可以儲存 4000 多條交易記錄,如果在一個新區塊產生的時段中,發生的交易請求超過了 4000 條,那就肯定存不下了。我們可以算算,這個量大概是一個怎樣的交易頻率。每個區塊的平均產生時間是 10 分鐘,也就意味著,平均每秒鐘的交易量如果超過 7 條,那麼就一定會出現排隊等待打包的交易記錄了。這個交易頻率實在很低,要知道支付寶一秒鐘大約要處理上萬筆交易。這一秒鐘七筆交易對於全球來說,實在是太不夠用了。

一般來說,大額交易優先打包,小額交易,手續費越高的交易越優先打包,打包規則礦工有一定的自主權。比特幣交易手續費的規則比較複雜,不同的礦工收得還不一樣,不是三言兩語能說清。但有一點可能會讓你感到詫異,越是大額的交易反而收費越低,甚至免費。交易額越小反而費率越高。這是因為,交易手續費除了鼓勵礦工挖礦,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就是防止有人惡意發佈大量的小額交易造成信息擁堵。

現在,比特幣交易滯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很多小額交易甚至等上好幾天都確認不了,因此,很多人不惜附加很高的交易手續費來讓礦工提前替他們打包。

好了,講到這裡,有關區塊鏈的核心原理就講完了,關鍵要記住,“中本聰”利用區塊鏈技術,巧妙地解決了賬本同步和信息不重複的問題,這就使得去中心化賬本的理想最終得以實現。

學習知識,我認為最佳的方式就是帶著問題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先掌握知識的主幹,如果還有興趣,再去了解那些枝枝杈杈。


科學史評話吳京平


到目前為止,區塊鏈還沒有任何應用,可以達到千萬或者上億用戶的規模。這是區塊鏈價值實現的一個基本標準。

從這個角度來看,目前我們一定是處在區塊鏈時代的早期階段。

在未來發展和演變中,區塊鏈究竟是怎樣的模式和路徑,它能改變的是什麼?

我們一定需要區塊鏈嗎?

01
互聯網的變革與侷限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很多人在討論區塊鏈時,都會將區塊鏈和互聯網做類比。

湖畔大學教育長曾鳴認為,目前的區塊鏈所處的發展階段,類似於1990年前後的互聯網。

他說,區塊鏈目前處在基礎設施快速改進與各種應用百花齊放的階段之間,至少還得兩三年的磨合,才能孕育出成功的大應用。

回看互聯網的發展歷程,從PC端到移動端,從計算機與計算機的連接,再到人與人之間的連接,互聯網的出現無疑是一場巨大的變革。

互聯網的發展,給我們帶來了電子郵件、萬維網、網絡公司、社交媒體、移動網絡、大數據、雲計算以及物聯網的早期生態等等。

在PC互聯網時代,我們可以通過百度、谷歌,輕鬆地搜索我們需要的信息;通過門戶網站,我們可以瀏覽到大量的新聞資訊。極大的降低了我們信息搜索、協作和信息交換的成本。

而隨著移動設備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經完全滲透了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比如錢包、衣物、飲食、出行……等等。

另一方面,互聯網也極大的降低了許多行業的准入門檻,娛樂業、新零售,以及如雨後春筍般迸發的自媒體……

以自媒體行業為例,基於互聯網的自媒體行業,改變了媒體-受眾這種傳統的單向信息傳播路徑。

每個人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發出自己的聲音,比如微博、微信等等,可見一斑。

所以,毫無疑問,我們正在通過無處不在的互聯網技術,運營和管理著我們工作和生活。

但是,儘管如此,互聯網仍然存在著很大的侷限性。

首先,基於互聯網,我們建立的僅僅是一種弱信任的關係。

什麼是弱信任關係?

比如甲方向乙方借錢,乙可能會借給甲,但是往往會需要一個借條,或一箇中介擔保人、機構。

所以,顧名思義,弱信任就是指信任確實存在,但這種信任關係不夠“強”,違約和欺詐的風險真實存在。

基於互聯網建立的信任,就是弱信任環境,我們無法確認彼此之間的身份,所以,也就無法直接建立經濟往來活動所需的強信任關係。

其次,儘管我們通過互聯網空前提升了信息傳播和交換的效率,消除了信息孤島。但僅僅停留在信息的層面。

所以,互聯網更準確應該稱之為“信息互聯網”。通過互聯網,我們還是無法實現“價值”的互聯。

我們通過互聯網傳播信息時,實際是通過發送該信息的副本來傳播。

比如通過互聯網發送文件、新聞資訊、圖片、視頻時,發送的並不是原始文件,而是副本。

而現實世界中真實存在的“價值”,顯然無法通過“信息互聯網”的邏輯進行傳播,比如房產、汽車、知識產權等等。

02
強依賴中介的弊端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在互聯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一條狗。)

1993年,刊登在《紐約客》雜誌上的這幅著名的漫畫,在今天看來,仍然是非常貼切的:

虛擬屬性和匿名屬性,讓在互聯網上的人可以充分隱藏自己。比如一個窮人,可以在互聯網上,將自己塑造成高富帥;一個矮子,也可以將自己塑造的高大威猛。

儘管很多互聯網公司在身份確認上做了許多的努力,比如實名制的社交網絡等等。

但如果沒有第三方機構——比如銀行、政府提供校驗信息,支付寶提供支付擔保,我們仍然無法在弱信任的環境下,實現交易。

這是信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一個天然侷限——對中介機構的需求。

也正是因為此,我們目前面臨著幾個無法解決的難題:

第一,數據資產所有權屬於誰?

數據被認為是一種新型的資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對於蓬勃發展的人工智能行業。

此前,Facebook上5000萬用戶數據被盜用的事件,引發了極大的震動。

該事件起源於特朗普前顧問創辦的一家公司——劍橋分析。該公司在沒有經過授權的情況下,在Facebook上搜集了5000萬用戶的數據,並將其用在了特朗普的競選上。

也就是說,特朗普競選中所說的觀點,都是經過大數據分析得來的,是通過Facebook上的數據,打動了美國的選民。

據稱,該公司通過數據,也曾干預了英國脫歐的進程。

這就佐證了兩點:

首先,數據已經被越來越多的公司、個人重視,人們發現了它的價值。

既然數據是有價值的,那這些數據的所有權歸屬於誰呢?歸屬於產生數據的用戶。

就好比Facebook如果要使用用戶的數據,一定是要得到用戶的授權。

但是現實的情況卻往往是:數據存在那裡就歸屬與誰。

比如,微信上產生的數據,存在騰訊的服務器上,則歸騰訊所有;微博上的數據,存在新浪的服務器上,則歸新浪所有。

其次,在中心化的數據管理模式下,用戶的隱私沒有辦法得到有效的保護。

我們目前所有的數據,都是一種中心化的數據管理模式,比如騰訊掌管著我們所有使用其社交軟件的數據;阿里掌握著我們所有在淘寶上購物的數據。

這就帶來了兩個問題:

首先,中心化管理模式有著極大的安全隱患。如果黑客想要獲取我們的隱私數據,只需要集中攻擊騰訊、阿里等少數巨頭的數據庫,便可以獲取我們所有的數據和隱私。

其次,這些中心機構,同樣存在監守自盜的可能,去搜集我們的數據,侵犯我們的隱私。

比如,淘寶上的智能推薦,將我們瀏覽或購買過的產品,推薦給類似的用戶等等。

第二:資源逐漸集中,強者越強

互聯網發展中,所帶來的經濟效益,已經被證實是不對稱的。財富不斷流向那些已經擁有財富的人。

用資本賺取財富的速度,比大多數人都要快。

互聯網時代的巨頭,諸如ATM、TMD等,它們壟斷了行業內最豐富的資源,無論是資本、用戶或是數據。

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巨頭們依靠著原有的資源,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產業生態閉環,越來越大、越來越強。

而互聯網世界裡,留給創業者得機會,已經不多,疆土已經被分割殆盡,很多創業公司,最終都不得不依賴與巨頭生存,比如摩拜和ofo、美團和餓了麼……

03
我們為什麼需要區塊鏈?

至此,我們已經看到在互聯網時代,所日益呈現的一些弊端。

解決這些弊端的核心就在於——我們是否能夠構建一個強信任關係的環境,而無需通過第三方中介機構,便可以實現直接交易?

早在1993年,出現了一個名為eCash的數字化支付系統,他可以從技術上,讓互聯網上安全、匿名地支付、交易成為可能。

eCash的創始人,將這種技術描述為“上帝的協議”,即讓“上帝”在一切交易中,扮演一個完全可信的“中間人”角色。

交易的所有參與者,都將其信息和價值輸入到上帝的手中,上帝會可靠地界定執行的結果,並將結果輸出到參與方的手中。

在這個過程中,一切隱私的信息,都歸上帝所有,沒有參與方可以看到與自己無關的信息。

這也就是區塊鏈技術最初的理念雛形。

2008年,比特幣的出現,讓“上帝的協議”,真正出現在了現實的生活當中。

我們知道,比特幣是一種點對點的現金系統及其基礎協議,與法幣不同,比特幣不是由國家創建,也不由國家控制。

它以分佈式計算技術為基礎,設定了一系列的規則,可以在脫離可信的第三方中介的情況下,數十億的設備能夠彼此之間安全地交換信息和價值。

而比特幣,就是以交易的形式,存儲在區塊鏈當中。區塊鏈會利用大範圍的點對點網絡資源,去校驗和批准每一筆交易。

區塊鏈技術,通過三個特徵,完美呈現了“上帝的協議”中的構想:

首先,分佈式;

區塊鏈運行在由全球的“志願者”提供的每一臺計算機上,所以黑客無法通過入侵、攻擊某一箇中心化的數據庫,來破壞整個系統。

其次,公開性;

任何人都可以在任何時候查看區塊鏈上的信息,因為它是存在於網絡之上,而不是存在於由傳統的由審計、保管記錄的中心化機構中。

第三,加密性;

區塊鏈使用了高強度的公鑰、私鑰和加密算法,來維護整個虛擬世界的安全性。這不同於傳統的互聯網防火牆。

區塊鏈的網絡中,如同心跳的節奏一樣,每個週期內所發生的交易,都會被確認、清算,並存儲在一個收尾相連的區塊結構上,從而構成一個鏈條。

每個區塊會對此前區塊的事實進行確認,併為價值交換活動蓋上永久性的時間戳,任何人無法篡改。

從理論上講,如果有人要盜竊或者篡改信息,就必須在眾目睽睽之下,改寫區塊鏈上這筆交易的全部歷史記錄,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區塊鏈是一個世界範圍內的價值賬本,它可以清楚的記錄每一筆交易的來龍去脈;同時,它還是一個分佈式的賬本,任何人都能下載,並在自己的電腦上運行。

所以,基於區塊鏈這個“上帝”的角色,我們就可以通過技術的手段,由原來的“弱信任”環境,邁向一個“強信任”的環境中。

基於此,我們可以再來看上文提到的兩個問題:

首先,區塊鏈如何解決數據的歸屬權和隱私問題?

基於區塊鏈的加密性特徵,每個用戶所產生的數據,都會對應一把密鑰,這把“鑰匙”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並且掌握在用戶的手中。

無論是衣食住行,或是吃喝玩樂,所產生的所有數據,都被隱藏在了“鑰匙”所能打開的“大門之後”。

所以,無論誰來調用數據,用戶都能清楚地知道這件事情,並且必須經過本人的授權。

而數據的使用,便會產生相應的對價,同時可以為用戶帶來收入。

這就相當於,在數據使用的道路上,建立了一個個的“收費站”。比如基於以太坊的區塊鏈項目,只要使用了以太坊的公鏈,就必須向“收費站”繳費。

所以,未來區塊鏈的應用層項目,都無法擁有用戶數據的所有權。

因此,整個數據的流轉,將會變得健康有序,而互聯網巨頭對數據的壟斷,也會的到很大程度上的緩解。

另一方面,基於區塊鏈的分佈式存儲機制,用戶的交易數據會被同步存儲在區塊鏈系統內的所有計算機上,黑客無法破壞和篡改。

其次,區塊鏈能否打破資源壟斷?

隨著數據確權,在某種程度上,互聯網巨頭無法獨自壟斷和公開的銷售數據,這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創業的生態。

此外,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分佈式特徵,劇透的中心化作用,將再被很大程度上削弱,甚至消失。

區塊鏈的本質是一種完全區別於工業社會的信息社會時代其新型的社會結構。不同於傳統的發展機制,區塊鏈不強調集中,而是把分散化的社會資源,用點對點的方式,讓參與者參與進來,並各自以不同的方式去付出,去獲益。

換句話說,也就是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共享經濟”。

比如傳統的滴滴、摩拜、ofo,實際上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共享經濟,資源的所有者和消費者是分離的,他們提供產品,用戶消費,其本質沒有離開價值鏈這個傳統思維,而是把自身立於價值鏈條上最為獲利的關鍵環節。

基於區塊鏈的新型的共享經濟,互聯網巨頭的受益,將由用戶共享,平臺的價值,也將由用戶共享。

這在根本上,是對社會資源的一種新的、更加公平的分配。

04
制約區塊鏈發展的幾個問題

儘管區塊鏈可以構建一個“強信任”關係,使我們可以無需通過中介機構,便可以實現直接交易。

但是,從技術的角度而言,區塊鏈在應用中,仍然存在幾個制約性的難題:

從目前情況來看,區塊鏈的吞吐量和存儲帶寬,遠遠不能滿足整個社會的支付需求。

以比特幣為例,目前處理交易的速度是每秒7筆,一次確認時間大概10分鐘,這就很容易造成大量的延遲和擁堵。

而另一方面,區塊鏈要求在一筆交易達成後,系統內每個節點都要進行數據備份。隨著時間推移,累積的交易數據越來越大,這對於存儲空間,就提出了嚴肅的挑戰。

儘管以EOS公鏈為代表的,基於Dpos共識機制的區塊鏈,聲稱每秒可以實現百萬級的交易速度。

但是這只是簡單的提高了區塊大小,以此來提高吞吐。EOS上的21個超級節點,也不斷被質疑將會變成只有幾個少數大公司能夠運行的系統。

似乎違背了區塊鏈去中心化的設計初衷。

所以,在去中心化與吞吐量之間,目前仍是一個此消彼長的狀態。

而另一方面,區塊鏈還存在了落地場景侷限性大,存在嚴重泡沫等問題。

當然,儘管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但是區塊鏈技術所帶給我們未來的暢想,卻是美好的。

就像互聯網從早期階段到成熟一樣,我們經歷了3G、4G再到即將實現的5G技術一樣,區塊鏈也需要一個發展的過程。

其實對於很多朋友而言,仍然對區塊鏈技術存在著很大的誤解,認為區塊鏈就是炒幣。

其實,區塊鏈的應用,是否一定需要數字貨幣,目前仍有著很大的爭議。

在銀行和政府機構當中,他們追求的是——高速度、低成本、安全性、更少的錯誤以及移除中心節點攻擊和故障的可能性。

在這些應用當中,其實並不一定需要用於支付的數字貨幣。

當然,基於數字貨幣構建的區塊鏈經濟模型,也是很多創業項目,致力於解決和研究的問題,包括token的分配、流轉、回收等一整個完整的流程。

我們可以看到,數字貨幣與區塊鏈之間,或許並不是一個充分必要條件的關係。

我們不應該妖魔化數字貨幣,更不應該妖魔化區塊鏈。


以太財經EtherFinance


簡單易懂的講講區塊鏈是什麼。

一句話概括的話,區塊鏈就是一個去中心化的分佈式賬本。把區塊鏈想象成一個賬本,這個賬本不受任何第三方管轄,它是一個新型應用模式,本質上是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庫。

在這個賬本上記錄的交易信息,是不會被篡改且可溯源的。並且區塊鏈擁有匿名性,你不會知道和你交易的人是誰,但是隻要知道了對方的賬戶,卻也能看到交易記錄,具有公開性。

區塊鏈很好的解決了人們在交易時最大的問題——信任。你不用擔心對方會詐騙,因為所有信息可溯源,對方也無法篡改內容。

區塊鏈技術最被人熟知的應用就是加密貨幣,它是加密貨幣的底層技術,但拋開加密貨幣,區塊鏈技術也能應用在多個領域,但是區塊鏈溯源就為我們帶來了很多便利,我們可以利用區塊鏈溯源追查物品的來源信息,因為記錄在區塊鏈上的信息是無法篡改的。

作為一個新興技術,區塊鏈近幾年出現在大眾面前的頻次越來越高,相信它能給我們帶來更多便利的應用。


密碼傳媒


區塊鏈(Blockchain)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也就是說,比特幣是基於區塊鏈技術之上的。

其實區塊鏈(Blockchain)並不是什麼高深的技術,它只是一種分佈式的電子賬簿技術。

傳統的互聯網,其數據都是存儲在中心化的服務器上的,淘寶的數據存儲在阿里的服務器,微信的數據存儲在騰訊的服務器上,你現在頭條上看到的這些文字都存儲在“字節跳動”公司的服務器上。

這些數據是可以更改刪除的,而且也可以不用公開。

而區塊鏈這種分佈式的電子賬簿技術不需要中心化的服務器,它的數據是存儲在所有的成千上萬個節點服務器上的。

它有自己的一套算法、共識、等來保證其正常運行(這裡就不詳細展開說了)。

基於此,區塊鏈上的數據具有公開透明、不可篡改等特點,特別適合像知識產權保護、個人數據存儲等領域。

但是,區塊鏈也不是萬能的,不要為了區塊鏈而區塊鏈,就是當時的大家都在談論互聯網+也並不是適合所有領域和行業。


DappSet


區塊鏈是一個信任機制,簡單點就是去中心化。

打個比方,以前公司賬本都是老闆和他的財務知道並保存,這種信任機制是中心化的,以老闆和財務為中心。會造假!假設他倆想使壞。

而現在把賬本分給每個員工人手一份,這種公開的機制就是區塊鏈技術啦。不怕造假!除非人人造假。

比特幣是區塊鏈技術第一個數字貨幣模型。一個比特幣是你的,不僅你知道,全世界玩比特幣的人都知道,因為信息是公開的!所以不怕偷,不用存銀行,可跨國流通,不受任何政府控制和監管,也不會超發,你說厲不厲害。

所以區塊鏈技術將改變現在的社會信任機制,涉及各行各業,對中介機構的影響最大!


爆今花


我相信你馬上問你身邊的朋友 問他區塊鏈是什麼 基本是大多數人都不知道 包括我 我才是去年開始學習 並關注區塊鏈 既然能看到我這篇文章 說明你還是跟我一樣只瞭解區塊鏈的一點皮毛想深入關注一下區塊鏈 畢竟區塊鏈在未來的發展中 有可能會起到互聯網改革的一個作用 最近我也是買了無數的關於區塊鏈方面的書籍 看能從裡面悟出個理不 區塊我個人覺得還是挺複雜 但是這只是定義於不是內行的 你問別人內行區塊鏈怎麼樣 他肯定說學習簡單 未來發展前途無限 所以還是得深入瞭解

有沒有對區塊鏈的感興趣的朋友一起交流一下


唯有偏執狂才能成功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在你面前大談特談區塊鏈,要麼就是不懂,要麼就是忽悠和騙子,區塊鏈去中心化,分佈式存儲,過程透明可信任……。

區塊鏈保證數據安全,只要軟件架構存儲保證分佈式,不是一樣安全嗎?數據不可修改,就算普通系統,你不開放寫接口,誰能寫進去?操作透明,知道耗電量多少嗎?一個比特幣的耗電量相當於一個國家的耗電量,能用來做點實際的應用嗎?防偽溯源?得了,那數據量多大算過嗎?一種商品的耗電量相當於一個城市……


九緯空間


區塊鏈是個賬本,並且加入到這個網絡的人都可以看到並且參與記賬,一旦記錄了,這筆賬就不會被改變或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