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内向总跟外向在一起?为什么圣母总跟渣男在一起?

曾有一段时间,武老师认为,他所领悟到的心理学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

2.世界是相反的。

随着对心理学认识的深刻,已经不是两句话能概括的了。但这两句话确实是一个绝佳的起点,可以带出心理学的很多内容。

前文主要说的是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这部分核心内容是“世界是相反的”。更学术的表达是,荣格的“人格与阴影”。

意思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外显的人格,而和这个人格对立的那些东西,就是“阴影”。它们藏在潜意识的深处,甚至可以说是,怎么努力都难以触及的地方。

还可以有另一种表达,“当你看到了a,就意味着你看到-a”。意思是,当你在一个人身上看到了这一面,就意味着你同时也看到了它的相反面。

为什么内向总跟外向在一起?为什么圣母总跟渣男在一起?

一个极其外向的人,他要找的配偶,也会很容易是极其内向的;

一个快乐的过分的人,你可以推测他的内心,可能是极度悲伤;

一个极其节俭的人,他的配偶或孩子,比较容易是败家子。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真的接受也不容易。但真正学会后,形成看问题的意识后,无论看自己,还是看别人,我们的眼光都会犀利很多。

这不仅是为了实用,在武老师看来,在心智的打开、自我的转变、处理关系能力的提升和对人性高度哲学化的认识,这些都是密不可分的。

也就是学心理学,不仅是为了实用,也会带来一些认识上的深度转变。作业:找出10个最能描述你自己的形容词,并找出他们的反义词。

描述自己的词:骄傲、独立、积极、阳光、快乐、自律、孤独、有力量、自私、终身学习。

反义词:自卑、寄生、消极、阴郁、悲伤、放纵、温暖、虚弱、无私、被困在当下。

就接下来是,一段境界极美的诗,鲁米的:

有一片田野,它位于

是非对错的界域之外。

我在那里等你。

当灵魂躺卧在那片青草地上时,

世界的丰盛,远超出能言的范围。

观念、言语,甚至像“你我”这样的语句,

都变得毫无意义可言。

为什么内向总跟外向在一起?为什么圣母总跟渣男在一起?

好我与坏我

世界是相反的。比如在一个人身上,当你看到他一个非常明显的特质后,你要知道这意味着,你同时也看到了它相反的一面。

先讲个故事,2007年,武老师刚开始做心理咨询,是个新手,遇到一个来访者,没有帮到她,但她的故事让人印象深刻。

女是一位非常勤俭持家的女子,但她的前夫赌博成瘾,受不了离婚了。离婚后认识了几个男的,都有和她结婚的打算。

与她的前夫比,他们各有优点,但她总想起前夫,而前夫也一样想她,于是两个人商议复婚。她对前夫说,只有一个条件,你戒赌。前夫却说,除了这个,别的都可以谈。

她来自潮汕,那里的女人有两种类型,让人印象深刻:一种是贤妻良母型,善于持家,通情达理,没有锋芒,但性格压抑;一种是女强人型,极为积极上进,比男人还男人。

这两种类型,可能和潮汕地区,严重的重男轻女密不可分。第一种类型,被塑造为男人的贤内助;第二种类型,常见于没有男孩的家庭,于是女孩被家人和自己期待成,要和男人竞争,显示自己比男孩更有力量。

她就是第一种,是老大,接下来五六个妹妹,最后一个是弟弟。作为老大,境遇比妹妹们好些,得到的重视会多一些。但几个女孩加起来得到的重视,也远不如一个弟弟。

这种情形下,她作为孩子,就会想办法去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而勤俭持家,就是她作为老大找到的一个好办法。

为什么内向总跟外向在一起?为什么圣母总跟渣男在一起?

由此,勤俭持家成了她的主人格,这是一个“好我”。它有可能是天性,也可能是在原生家庭中塑造出来的。其实就是父母对你的期待,如果你符合这个期待,在父母眼里就是“好”的;当你不符合这个期待,你就是“坏”的。

一个人执着于“好我”时,就是执着于用这种方式,先是和父母等养育者,而后和其他人建立关系,是一种和别人建立关系的习惯方式。

“好我”的对立面,会被一个人视为“坏我”,我们会想办法避免它,因为不仅头脑上认为它“坏”,也担心它一呈现,关系就会被破坏,别人会不喜欢自己。

从关系的角度看一个人,是这样诠释的,对她来说,勤俭持家就是她的“好我”,而相反的部分,大手大脚或奢侈浪费,就是她的“坏我”。

可以想象,当她还是一个孩子时,她也想大手大脚,可是她不敢,因为担心这样做的话,父母就不爱自己了。

这个严重不敢呈现的部分,就像在她身上消失了一样。但其实这不是消失,而是被压抑到潜意识深处,成了她的意识不能碰触到的部分。

武老师认为,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质,彻底失去联系时,这个人就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一个明显具备这一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联系,去碰触自己内心的这一部分。

为什么内向总跟外向在一起?为什么圣母总跟渣男在一起?

这是人的心灵,无比深刻的一个规律,不管你是否能意识到,它都在发挥着作用,因此这位勤俭持家的女子,找了一个赌博成瘾的老公。

咨询没有成功,结束时,武老师给她的建议是:你接下来可以学习大手大脚,奢侈浪费,甚至你可以去赌博,赌得不妨厉害一点,这时你老公可能就会生你气,担心你浪费钱,他会来阻止你。

武老师继续解释说,这是个半认真半开玩笑的,不过的确在想,你们这么在乎彼此,他应该很爱你,而他赌博,也许是爱你的一种方式。你也想奢侈浪费,可是你不敢,而他爱你,于是替你活出了这一部分。

她沉默了一会儿,接着说:你说的可能是对的,我老公他本来是不赌的,结婚两年后,他才开始赌的,所以很可能他的赌博,是因我而起。

当她这样说时,是有了“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的意识。这句话还可以说成是:问题不是仅仅发生在“你”身上,也不仅仅发生在“我”身上,而是发生在“你和我”之间。

意识和潜意识的二元对立

“好我”与“坏我”,a与-a,这对词汇,意味着二元对立。原初的人性,或者说圆满的人性,是超出了二元对立的,是合一的。

二元对立无处不在,特别是人的头脑,很容易固化一些东西,判断这是好的,那是坏的,我们要这个,远离那个。

为什么内向总跟外向在一起?为什么圣母总跟渣男在一起?

越是持有这个二元对立的“好坏观”,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和人性就越分裂,于是就会出现这一局面:我们意识上使劲儿朝着a, 而我们的潜意识却总是被-a吸引。

所以会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男人也一样,意识上想找那种贤妻良母,但潜意识总会被与之相反的女性吸引。

在一个人的身上,这是潜意识层面的二元对立,当一个人只呈现a的一面时,你要深入他的内心,才能看到它的-a。

a的极致,可能带来-a的极致

在关系中,更容易看到a与-a的存在,例如外向与内向,圣母与渣男,前面的节俭与赌博。

武老师认为,如果a的一面达到了极致,-a的一面,也会达到极致。催眠大师吉利根,在他的课上,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女子,有严重的嗜睡症,常常走路说话时,突然就睡着了,因为嗜睡症,她的人生变得极其消极。

可她生活在一个极讲究积极上进的美国家族,有大把的成功人士,鄙视消极,鄙视懒惰,鄙视失败。

比如女孩爷爷过90岁生日时,给他庆祝的一个节目是打马球,这位90岁的老人,还照旧骑上马跟年轻人打马球,但摔下来晕倒在地,失去意识。结果其他人过来对他喊:嘿,快起来,我们接着打球。

为什么内向总跟外向在一起?为什么圣母总跟渣男在一起?

在这个家族,积极上进就是整个家族的“好我”,追求这一点,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于是,相反的力量,出现在这个女孩身上。可以说,女孩是在用这样的方式,来平衡整个家族的动力。

我们要警惕极端的分裂,当你的a是六七分时,这还好,意味着你内心的-a,也是六七分,这个分裂还不算严重,并且你也想办法,让自己有时处于负a的状态中。

但当你的a达到了8.5、9分甚至更高时,武老师认为,这时分裂就太严重了。你的意识上,会拼尽全力让自己只处于“好我”这一面,但你的“坏我”,就容易以极有破坏力的方式出现。

总结

1.世界是相反的,每个人身上都有“好我”与“坏我”,也就是说,当你看到了a,也就看到了-a。

2.“好我”其实就是父母对我们的期待。如果符合这个期待,在父母眼里,我们就是好的;如果不符合这个期待,我们就是坏的。

一个人执着于“好我”时,是执着于用这种方式和他人建立关系。“好我”的对立面,被一个人视为“坏我”,我们会想办法避免它,因为我们不仅头脑上认为它“坏”,也担心它一旦呈现,关系就会被破坏,别人会不喜欢自己。

为什么内向总跟外向在一起?为什么圣母总跟渣男在一起?

3.当一个人的意识和自我的一部分特质,彻底失去联系时,这个人就会受潜意识的支配,去接近一个明显具备这一特质的人,通过和这个人联系,去碰触自己内心的这一部分,所以在关系中,更容易看到a与-a的存在。

4.“好我”与“坏我”意味着二元对立,越是持有这种二元对立的好坏观,就意味着我们的内心和人性越分裂,我们要警惕这种极端的分裂。

如果分裂太严重,就会出现,我们意识上拼尽全力让自己只处于“好我”的一面,但我们的“坏我”,就容易以极有破坏力的方式出现。

思考

世界是相反的,越执着于想得到某种品质,就越容易分裂。这让我想到了精神分裂,会不会就是对某一特质特别执着,而后不小心分裂出来了两个人。

写了10个词之后,发现这些反面的词,自己身上也都有,原来自己有时候这么矛盾。你有多深情,就有多无情。

为什么内向总跟外向在一起?为什么圣母总跟渣男在一起?

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也许把所有的路都走过了,才知道哪条路更适合自己。推荐一部电影《心灵捕手》。

谢谢你的欣赏,观点来自《武志红的心理学课》,对于本文内容,你有其他观点吗?欢迎留言和我一起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