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哈爾濱是一座從來沒有過城牆的城市。

1930年左右的哈爾濱。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哈爾濱是金、清兩代王朝的發祥地。

金收國元年(1115年),金代在上京(哈爾濱阿城區)建都。“收國"是完顏阿骨打(金太祖)的第一個年號,完顏阿骨打的這個收國年號一共使用了兩年。金大定十三年(1173年),上京重新被立為陪都。

蒙元時期,哈爾濱又成為成吉思汗三弟斡斤家族的領地。明末清初時期,女真人曾用此城遺存的建築材料在原地修築阿勒楚喀要塞。

大清建立後,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在阿城設阿拉楚喀副都統,哈爾濱為其所轄,屬於吉林將軍。清中後期,隨著“京旗移墾”和“開禁放荒”政策的實施,大量漢民移居哈爾濱地區。

19世紀末,哈爾濱已出現村屯數十個,有居民約3萬人,交通、貿易、人口等經濟因素開始膨脹,為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清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至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隨著中東鐵路建設,工商業及人口開始在哈爾濱一帶聚集。中東鐵路建成時,哈爾濱已經形成近代城市的雛形。

清末民初,哈爾濱屬於吉林省濱江縣治。

20世紀初,哈爾濱就已成為國際性商埠,先後有33個國家的十餘萬僑民聚集在這裡。與此同時,該地區民族資本也有了較大發展,建立起哈爾濱在當時的北滿經濟中心和國際都市地位。

據1930年代的《哈爾濱特別市政報告書》、《特警統計年鑑》,1930年哈爾濱總人口34萬3469人,其中外國人9萬9179人,如果算上走親戚的、行商至此的流動人口,外國人應該在十幾萬人左右。其中俄國人居多,日本人居次。

當時的哈爾濱已有20個國家設有領事館,30多個國家開辦商社,哈爾濱完成中國北滿洲地區國際化大都市的地位,僅僅用了二十幾年的時間。

那時的香港還是一個人口不足30萬的中小城市。而當時的哈爾濱與歐洲一些大城市看起來基本沒什麼兩樣。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九十年的哈爾濱,一座國際性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