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岩下搭棚子造紙,材料用樹皮,一刀紙賣到8000元,人們靠此致富


30歲的羅文武雖然已經娶妻並當了爸爸,但還保留著孩子般的面容,他說話細聲細語,給人一種靦腆羞澀的感覺。羅文武家住貴州丹寨縣石橋村,是一名古法造紙師傅。以前,他和村裡的不少年輕人一樣外出打工,但自從學習了造紙技藝,就再沒有出去過,每天守著自己的臺位做紙,然後到月底領取5000多元的工資。

造紙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後漢書·蔡倫傳》中就有“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的文字。石橋村作為完整保留古法造紙工藝的村鎮,目前依然還有多家作坊在按照最傳統的古法工藝在造紙。羅文武所在的作坊就是其中一家。圖為座落在高大山岩壁下的造紙作坊。

“造紙作坊選址在巖壁下面,不但搭建方便,下雨時前傾的巖壁能遮風擋雨,更重要的是所選的巖壁下都有清澈的泉水,可以直接為造紙提供方便的水源。”羅文武說,當地的很多造紙作坊不是選址在巖洞,就是這樣的前傾巖壁,這也是保留了古人的做法。圖為造紙作坊內的抄紙工作臺。


石橋古法造紙所用的主要材料是當地豐富的構麻樹樹皮。羅文武說,村子邊上的山上有無數的構麻樹,這種樹生長能力極強,今年砍掉一棵,明年就會重新長出好幾棵,三年就能長一兩米,完全夠造紙使用。可見豐富的造紙資源也是石橋保留古法造紙工藝的天然條件。圖為水漚過的構麻樹樹皮。

據瞭解,白皮紙是當地最主要的產品,製作過程有10多道工序。首先是將構麻樹樹皮颳去外層曬乾,然後經過水漚、漿灰、煮料、河漚、地灰蒸、漂洗、選料、碓料、袋洗等工序,將構麻樹皮變成棉絮狀的紙漿,之後就是抄紙、壓紙、曬紙、揭紙,最後包裝成成品。每一道工序都有著嚴苛的要求,稍不注意可能就出現成品瑕疵。圖為抄紙池內的棉絮狀紙漿。

“我們這些工序基本保留了蔡倫造紙的傳統,所以我們都尊蔡倫為祖師爺。”羅文武說,蔡倫作為四大發明之一的造紙術發明家,深受當地人崇敬,村裡每年都會定期舉辦供奉儀式,以紀念蔡倫。圖為距離作坊不遠的一處凹進去的石壁中,供奉著蔡倫的牌位和蔡倫像。


圖為作坊內曬紙和烘乾的裝置,一次可以烘乾500張紙。據介紹,白皮紙成品要求具有紙質綿韌、耐拉力強、紙面平整、光澤度好、吸水性強等特質,除了製漿、抄紙要嚴格工藝要求,曬紙的環節也很重要,否則易造成紙面褶皺、不平整。

在石橋村的街面上,一家專門售賣古法紙的鋪子裡,擺放著白皮紙以及在白皮紙基礎上開發的雲龍紙、皺褶紙、凹凸紙、壓平紙、花草紙、麻絲紙等彩色紙新產品。店主介紹,白皮紙是石橋古法造紙的代表,可以用來修復幾千年前的古畫,因為這些紙沒有添加化工原料,且材料一致、工藝一致,能將古畫的壽命延長一千五百年。

“我們這裡最貴的白皮紙賣8000元一刀,最便宜的也要賣1500元。像這種花草紙,是在製紙的最後環節加入乾燥的花卉植物製成的,便宜的一張一百元,貴的能到一千多元,算是一個新品種。”老闆說,花草紙可以用來寫字、繪畫,可以直接加框當做裝飾品,“也能做成燈籠,透光後會顯得更漂亮。”圖為紙鋪內售賣的各種彩色紙。


“現在,我們年輕人是村裡造紙的主力,也是古法造紙的傳承人。”羅文武說,他們靠著造紙月入五六千元,已經成功脫貧致富,再也不用外出打工了,“那些開作坊的老藝人,更是靠著造紙發了家。”圖為兩名師傅在手工抄紙。他們一上午能從紙漿中抄出三百層的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