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谭家桥:最大城中村印记

黄石谭家桥:最大城中村印记

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地方

黄石谭家桥:最大城中村印记

黄石谭家桥:最大城中村印记

黄石谭家桥:最大城中村印记

黄石谭家桥:最大城中村印记

有人说,记忆是照片。

如今,谭家桥住宅已被夷为平地。一部昔日旧貌航拍的短片,成为谭家桥人们的记忆。

城市进程在不断发展中,城市的一些“洼地”随之消失,人们口中的“谭家桥”亦是如此。但不变的是谭家桥的记忆,它是城市发展中抹不掉的印痕。如今谭桥家正在焕发着新的气息,人们对它的新生期待满满。

谭家桥的变化,反映出黄石港区从工业区到商业区的嬗变,如今棚户区改造让老城区焕发新生,见证了黄石在各个时期的转型。

塘家桥改为谭家桥

谭家桥,这里有山有水,风景宜人,充满着生活气息。

据记载,斋公山脚下原有两块青石刻的历史纪念碑。碑文记载,谭家桥建立于清朝,本处原是一个荒山野岭,寥无人烟。青山湖北岸是一片芦苇,而马家滩只有一条约两米宽的山坡泥路,从杨叶洲经斋公山通往大冶县。

青山湖本是一条浅窄的河流,水由压窑墙(现市委湖)经过洗脚港(现王家里)覆盆墩流入长江,水沟两岸是码着石块的桥墩,架着木板的桥梁,每年在雨水较多的季节常被洪水冲垮导致交通中断。

在此期间,有一唐姓财主由此经过,看着洪水将桥冲垮,无法通行。当时就安排他的同行人,到较远的地方找来几位民工下水将桥搭好,恢复交通帮助往来人员通行。

这位唐姓人氏回家,为民所想捐献款项请来匠人和民工,将南北两岸用石块砌成两米左右宽的港心路和桥墩,用三根约四米长、半米左右宽的青石作为桥梁架设在上面。从此再大的山洪也冲垮不了,十分牢固。

百姓为了纪念这位爱心人氏,将桥取名为“唐家桥”,而唐姓人氏为了不宣扬事迹,就以当地湖为题,将唐字左边添了一个“土”字,名为“塘家桥”。

解放后,在政府调查地名时,有两位工作人员找到一位姓屈的老人,由于口语有误,将塘字听成了谭字,因此成为“谭家桥”,并一直流传至今。

荒无人烟到人丁兴旺

老话说,一桥通南北,天堑变通途。

谭家桥的发展,也像一部传奇故事那般精彩。

此处自从有了“谭家桥”后,人口就逐渐变多。其中,从大冶迁来六户屈姓一户陈姓,在此落户形成一个小村庄。直属大冶管辖,至今已有七代人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谭家桥属于下陆区管辖。1955年,谭家桥归黄石港区管辖。

自1956年以来,通过20年的建设发展,各类企业在黄石港这片土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发芽生根”,建起了黄石化工、棉纺织印染、国营橡胶、制药、肉联、饮料、轮胎、建陶等30余家省市办企业。正是黄石港轻工业的基础,为当时黄石在全省排名第二,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随着黄石港工业的快速发展,一些企业征地建设厂房,一些被征用住宅的居民被分配到谭家桥居住。”谭家桥居民屈国胜说,到了1958年,谭家桥从最初的几户人家发展到近百户人家。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附近有大量的轻工企业,需要大批的产业工人,而这里廉价的房租吸引了大量的年轻打工者,也自然多了乱搭乱建,建房加层,环境脏乱差。

随着黄石港的商业崛起,人流量增加,在谭家桥这片土地上,一些个体老板受利益的驱使,在这里搭起了棚子,开起了夜市。那时,谭家桥的夜市主打吊锅,由于菜做得较有特色,许多食客慕名而来,住在黄石港的居民都有所耳闻。

屈国胜感叹道,在这60多年中,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家庭人员发生了较大变化,从1958年全村98户发展到现在近400户,人丁兴旺。

充满人间烟火味的地方

谭家桥位于黄石港区青山湖畔,东至青山花苑小区,西至红军楼。南至湖师大,北至公园路。这个村庄曾经是黄石最大的城中村之一,占地53.72亩,曾经私房住宅达到183户,公有标房住宅三栋87户。

谭家桥的房屋密度高、采光通风条件差,居民居住环境差。但是,这里充满人间烟火的味道,成为一些年轻打工者首选的租居地。

在谭家桥附近居住十几年的王建福说,那时谭家桥是那种密不透风的居民区,其环境可想而知。其实,真正的谭家桥人在这里住的很少,大多数居民是那些朝气蓬勃、在企业工厂打工的年轻人,他们看中的是这里廉价的租金。

王建福说,谭家桥的南面桥头有众多小店,其中有一家卤菜点,卖卤猪脚猪尾猪心猪头,味道很好,吸引了好多食客。而另一家炒粉炒面炒花饭小店,每当下班的时候,打工仔打工妹们,花个两三块钱买上一碗,边吃边回家,晚餐就解决了。

如果你脑海里想起谭家桥,这样的场景将会在你脑海里徘徊:早上,他们还是会在早点摊上过早;傍晚,他们还是会在桥头乘凉;桥头几家颇具规模的大排挡夜市,卖的“油焖虾”“土匪鱼”和高压锅煎饺等,全市有名;村里的人们偶尔在大排档上点两个小菜,喝两瓶啤酒,还是蛮滋润的。

王建福说,那时候,他在上班下班看着他们、听着他们说笑,都感觉到自己实实在在生活在平民之间。

家住下陆区的石云今年35岁,她说,那时,对于谭家桥的了解,就是起于谭家桥夜市,这里充满着人间烟火的味道。

谭家桥的记忆难以抹去

2014年,我市对谭家桥夜市进行拆除,拆去的是多年的卫生症结。

2016年,谭家桥纳入棚户区改造项目,2017年,谭家桥棚户区改造项目启动。如今,谭家桥的住宅被夷为平地。

“我们要搬新家啦!”在2018年农历正月十二的这一天,谭家桥居民齐聚一起吃着散伙饭,一部短视频记录着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最后告别。同时,也表现了他们自己的新房梦。

屈国胜,今年75岁,是土生土长的谭家桥人,对这片生活的土地有着浓浓的乡土之情。

“我的祖祖辈辈在这里生活,从一个小村落逐渐成为一个大村庄,谭家桥这里确实有太多记忆。”屈国胜是谭家桥居民自治改造委员会主任,他在谭家桥即将拆迁之际,请人航拍谭家桥整个面貌,记录着谭家桥人在这片土地上最后的生活。“现在大家都住在不同的地方,都有着自己的美好生活。”

谭家桥通过棚户区改造,“棚户人家”告别无秩序、少配套、不整洁,将自己的凉热,融入“一步之遥”的繁华都市,让生活更加有盼头、有奔头。

如今,屈国胜已经住上商品房,过上了快乐的老年生活。但是,他对谭家桥还是念念不忘,不时会来谭家桥看一看,看看这片自己曾经居住的土地会变成什么样。或许,有许多人像屈国胜一样,谭家桥对于他们来说,在内心深处的记忆是深刻的,难以抹去的。

我们从谭家桥这70年的变迁来看,正是黄石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努力提高居民幸福指数的一个缩影。

如今,谭家桥正在焕发着新的气息,新的谭家桥或许更值得期待。

本期画家

孟亮,1982年3月生于湖北荆州,2004年6月毕业于当时的湖北师范学院,同年留校任教至今。2013年7月毕业于湖北美术学院艺术硕士水彩专业,参加第三、第四届中国-国际水彩高研班,同期到意大利、法国、瑞士、奥地利等欧洲国家艺术考察,2016年6月-2017年6月外派印度尼西亚泗水新中三语学校支教。( ■东楚晚报记者 石教灯/统筹 马南山/文字 周巍/翻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