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鐵帽子王有多鐵呢?

宋安之


清朝的鐵帽子王,指的就是世襲罔替的王爵,共12位,分別是和碩禮親王、和碩鄭親王、和碩睿親王、和碩豫親王、和碩肅親王、和碩莊親王、多羅克勤郡王、多羅順承郡王、和碩怡親王、和碩恭親王、和碩醇親王、和碩慶親王。

鐵帽子王裡,莊親王碩塞最特殊,不是正妻所生,也不配享太廟,他是死了100多年後,乾隆為湊數欽定的鐵帽子王。

古代各朝的爵位制度各不相同,有的爵位子孫可以承襲,有的只能降級承襲,有的不能承襲,還有的可以保持原有爵位無限承襲,這叫世襲罔替,比如明朝的王爵都是世襲罔替的,而宋朝禁止世襲罔替,而清朝絕大多數王爵都是降級承襲,一代降一代,直至閒散宗室,只有12位王爵受皇帝特殊恩典,允許世襲罔替,俗稱“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之一的克勤郡王世系最為曲折,世襲者曾4次被削爵換人,圖為末代克勤郡王晏森,清亡後拉洋車。

12位“鐵帽子王”裡面前8位是清朝前期封的,在開創滿清王朝立下顯赫軍功,屬於軍封,後4位是清朝中後期封的,跟當時的皇帝有著特殊的關係而受封,屬於恩封。鐵帽子王與普通親王優越之處主要在於榮譽,是超品的存在,世襲罔替是的有宗親望成莫及的,除享受親王一切福利外,另賜一座規格更高的世襲罔替王府。

奕劻,本是清晚期庸碌無為的主,在戊戌政變時幫了慈禧大忙,被封為最後一位鐵帽子王慶親王,清朝存在時只有他一代。

有一點要注意,鐵帽子王雖是世襲罔替,針對的是爵位,而非人,意思是爵位永遠不變,人是隨便可以換的,另外清朝較明朝不同的是,清朝是鼓勵王爺們參政,可以當官大顯身手,鐵帽子王們一般擔任滿蒙都統,鎮守一方,但由於皇族內部鬥爭,前面說到鐵帽子王爵不變,人可以換,所以鐵帽子王並非鐵打不動,也完全取決於皇帝的喜怒哀樂,很多鐵帽子王爺身陷囫圇,會無情摘掉,死於非命的,真正能保持此尊榮的很少。


圖文繪歷史


鐵帽子王名義上世襲罔替,到底有多鐵,其實情況比較複雜。

清代實施降等和嫡長子繼承製,即使是鐵帽子王的後代,也只能有一個兒子才能繼承爵位。

清代初年,睿、禮、鄭、豫、肅、莊、克勤、順承八王,功入八分,後來增加到十二家族,顯赫一時。

鐵帽子只管當代富貴,不管後代富貴。只顧及嫡長子地位,不考慮非嫡長子和庶出後裔。對於鐵帽子家族非嫡長子的其他兒子,無論是嫡出還是庶出,都需要降格繼承,還需要考試選取,分功封,恩封和考封三種模式。

如果成績確實優秀,賦予低一級爵位。對於那些成績太差的,有的人乾脆失去爵位,成為閒散宗室。

因此,清代早期的鐵帽子王家族有的庶出兒子,不斷繁衍,支脈愈發擴大,到了清中期,生活已經相當貧困,入不敷出,成為朝廷救濟的對象,失去了曾經的鐵帽子榮耀。

朝廷規定的爵位只有十四級,等繼承到最後一等的奉恩將軍之時,也就意味著鐵帽子家族失去了再繼承的空間。當然,鐵帽子家族畢竟是皇族宗室,宗人府管理者如果見有的旗人或宗室覺羅生活憂慮,也會有補助措施,每個月給餬口的錢糧。

並且,鐵帽子家族是和清代早期的政治商議體制相關的,入選議政王大臣會議的旗主親貴,大部分是鐵帽子,是愛新覺羅家族的直系親屬。後來的輔政王大臣們,也都是皇族宗室或旁支,不是普通人。

戰事減少,鐵帽子家族成員都是吃皇糧的老爺太太,逐步蛻化墮落,供養成為一大筆開支。後來,康熙雍正和乾隆不斷實施集權,架空議政王大臣會議,同時削減鐵帽子家族待遇,嚴格規定後裔繼承法,所謂的鐵帽子家族,慢慢就成為只有經濟特權而無政治地位。

溫水煮青蛙,到了清代後期乾脆連經濟待遇也逐步不能落實了,造成了旗人親貴的衰落。

秦右史,原創通俗歷史,專注民間文化。


秦右史


鐵帽子王就是王爵的世襲罔替制度,可以世襲,無須降等。在清朝享有這項待遇的只有十二人,清朝皇族封爵共有十四等,最高等級就是和碩親王,其次是親王世子等,因此只有和碩親王才可以世襲罔替。

(鐵帽子王)

除了清初設立的八個鐵帽子王,如代善、多爾袞、多鐸等,其餘四個分別是雍正皇帝的十三弟和碩怡親王,咸豐皇帝的六弟和碩恭親王,光緒的爸爸和碩醇親王,晚清著名貪官和碩慶親王奕框。

(多爾袞)

在設立這項制度的時候,滿清期初只是為了籠絡親貴,安撫宗室。在滿清入關的時候,一些皇親國戚都立有不世之功,擁有極大的權力。

那麼清朝的“鐵帽子王”是否可以“任性”呢,答案是否定的。在努爾哈赤時代有滿族八王議政的傳統,這是為了平衡政治勢力。這套制度對於結束裂土分封制度,維護中央權威有重要意義。

但是清王朝的封爵制度比以往朝代更為嚴厲,有封號而無封地,只能居住在北京的王府,不能掌握軍隊,而且除了世襲罔替的王爵,其它王爵都要隔代遞減,這樣就消除了宗室諸王形成尾大不掉的隱患。

(清代爵位)

而且鐵帽子王也沒有“免死金牌”,以多爾袞為例,其跋扈的擅權,嚴重威脅到了順治的統治,多爾袞死後,順治帝下詔削多爾袞爵位,直到乾隆年間才平反,追諡為睿忠親王。

特邀嘉賓:一枚蜻蜓(第39篇)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其實鐵帽子王是外號。專門指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稱號。

俗話說: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取錯的外號。”

鐵帽子王,鐵的是帽子,不是帽子下的人。

因為鐵帽子王雖是世襲罔替的清朝頂級王爵,但是隻看爵位,不看人,爵位永遠不變,人是隨便可以換的。

而且清朝王爵換人不是從直系親屬或兄弟們之間選擇,而有可能在很遠的親戚選擇一位子嗣來繼承爵位。

所以鐵帽子王的繼承關係剪不斷理還亂,就是一團亂麻。

與其說是世襲罔替的王爵,不如說是世襲罔替的官職,只要是皇族成員,都可以去競爭一下,只要討好清朝皇帝,鐵帽子王完全不是問題。

而且清朝鐵帽子王淪為階下囚,被圈禁的,死於非命的,別說世襲罔替,連自己都保不住,何況保住後幾代。

所以,不要太把鐵帽子王當回事,你完全可以把這種王爵看成一種清朝皇族體制內的內部高層崗位,誰都可以去競選一下的高級崗位,當然,前提是你要是皇族成員。



陳子帥菌讀史曰


鐵帽子王是指世襲罔替的王爵,它源於清朝的封爵制度,鐵帽子王比一般的親王享有更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包括:
  1. “世襲罔替”, 隔代不降爵;
  2. 俸祿優厚,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3. 賜予世襲罔替王府,又叫鐵帽子王府。

清朝共有12位承襲爵位無需降等的“鐵帽子王”,其中八位是在清朝開國之初立下戰功的皇親宗室,因為他們功勳卓絕,所以獲得世襲罔替的永久封爵,同時還享有配饗太廟的殊榮。另外四位屬於恩封,他們是因在清朝中後期穩固江山中立功而受封的。

這十二位初代鐵帽子王的分別是:

和碩禮親王,代善;

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

和碩睿親王,多爾袞;

和碩豫親王,多鐸;

和碩肅親王,豪格;

和碩莊親王,碩塞;

多羅克勤郡王,嶽託;

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

和碩怡親王,胤祥;

和碩恭親王,奕訢;

和碩醇親王,奕譞;

和碩慶親王,奕劻。

《雍正王朝》中,雍正繼位後隨即加封了十三阿哥胤祥為鐵帽子王,在於鄔思道的對話中,胤祥也說道:“王不王對我來說已經無所謂了,不過這個鐵帽子卻難得呀。”由此也可見鐵帽子王的分量及地位了,畢竟不僅對於自己是一份莫大的榮耀,這份福音也能惠及子孫後代。


雍親王府


頂戴識品級

清代官員品級的一個重要識別標誌是“頂戴”,也就是官帽的頂部。官帽頂部上有一粒珠子,這粒珠子的顏色和材料可以區分官員大小,一至九品頂珠的材料分別為:紅寶石、珊瑚、藍寶石、青金石、水晶、硨磲、素金、陰紋鏤花金、陽紋鏤花金。

不過,到了雍正八年(1730年),政府發生財政危機,為節省開支,雍正帝決定把官帽頂珠全部換成了廉價的玻璃製品,七品以下連玻璃都省了,換成了“地攤貨”黃銅。


“鐵帽子”並非官帽頂戴是鐵的,而是頂戴穩固之意。“鐵帽子王”則是“世襲罔替”(世代承襲爵位不降級)王爵的俗稱,也就是說只要封了爵位,只要不犯錯誤,這個爵位可以傳至後代的後代,不會被剝奪。

清代“鐵帽子王”

清代宗室爵位的封爵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因軍功受封,稱為“功封”,另一種是以皇帝直系子孫受封,稱為“恩封”。

清代共有12位王爵世襲罔替,其中8家以軍功受封,他們分別是: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皇太極之子)、克勤郡王嶽託(代善之子)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代善之孫)。


清代中後期,又有4家恩封為世襲罔替的王爵,即怡親王允祥(康熙第13子)、恭親王奕訢(道光第6子)、醇親王奕譞(道光第7子)和慶親王奕劻(乾隆第17子永璘的嫡孫)。

“鐵帽子王”其實一點都不鐵

清朝對宗室諸王的管理非常嚴格,即使是鐵帽子王也是有錯必懲,“鐵帽子王”的名號可以世襲罔替,但是戴帽子的人卻可以隨時更換。

禮親王代善的兒子滿達海由於在清算多爾袞時,非法佔有了多爾袞家的財物,在滿達海死後7年,受到追論,其墓碑被推,親王爵號被削,降為貝勒。

崇德八年(1643),嶽託的兒子、襲爵的羅洛宏因為嗜酒妄議,及在皇帝宸妃喪期內搞娛樂活動,被削爵。康熙二十一年(1682),嶽託後裔、平郡王訥爾蘇因為毆斃、毆傷無罪之人也被削爵,爵位轉給他人。


遊史無終


說起鐵帽子王,想起以前的鐵飯碗來了,其實這兩者還真就是一個戴頭上一輩子的,一個端手裡一輩子的。只不過,鐵帽子王比鐵飯碗還要更鐵一些,那就是它可以一直在家族中戴下去,只要清朝不滅,帽子不摘。



清朝有兩種不同的世襲爵位制度,一種是“功封”,一種是“恩封”。這鐵帽子王就屬於前者,當年打天下的那八個王,就屬於“功封”,就算他因罪被罷免爵位,但是這頂鐵帽子還能傳給親屬中的其他人來戴。“恩封”就不行了,只能逐漸降襲。

清朝的鐵帽子王一共有十二個,其中八個是打天下得來的“功封”,另外四個則非功封而又特許世襲的鐵帽子王。但其實,這還是都是關係戶,想要能封鐵帽子王,那得是宗室中地位高的,如果是地位低有軍功的那種也還是甭想。



其實不要以為鐵帽子王有多鐵,這要放在明朝也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王爺,因為明朝的王爺嫡長子10歲就被封為世子,就成了繼承人了,其他人則被封為郡王;這樣說起來,歷朝歷代的王爺們其實都是鐵帽子王。


而清朝的鐵帽子王之所以顯眼只是因為有“恩封”襯著,所以才顯得有那麼點特殊。清朝這麼做的目的也很簡單,看一看明朝到最後養了多少“朱”就可以了。清朝也是怕因為皇族數量不斷增長導致的爵位不斷增多,然後增加財政負擔。所以說鐵帽子王其實反映的是,清朝在明朝之後吸取教訓做的一種對爵位制度的改革。


邯鄲醉


清朝是我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今天十分流行的清宮劇中,我們常會看到皇帝的兒子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爵位,清朝的爵位分為了十二等,親王是最高一等,輔國將軍是最低的一等,這些爵位主要是封給皇族宗室,異姓功臣和蒙古貴族。但是通常這些爵位都是世襲遞降的,每一代降一級,降到輔國將軍一級就不在往下降了,其中有一類爵位是世襲罔替的永久性爵位,還可以享受太廟配祭,這就是滿清時期的鐵帽子王。

鐵帽子王也是清朝所有爵位中含金量最高的。看過《雍正王朝》的讀者應該就會有印象,八爺逼宮雍正皇帝的時候就是聯合了這些個鐵帽子王,還把祖制八王議政抬了出來,當然真實的歷史上,到了雍正年間,鐵帽子王雖然有很高的地位,但是沒有任何軍政權利,更不可能有能力和皇帝叫板。

整個清朝276年,總共就出了12位鐵帽子王,清朝初期最先封了六位親王,和碩禮親王,和碩鄭親王,和碩睿親王,和碩豫親王,和碩肅親王,和碩莊親王,兩位郡王,多羅克勤郡王,多羅順承郡王。雍正年間封了十三爺和碩怡親王,到了晚清時期最後又封了三位鐵帽子王,分別是和碩恭親王,和碩醇親王,和碩慶親王。


這十二位鐵帽子王前面的八位是為清朝打下江山,戰功赫赫而受封為世襲罔替的王爵,後面的四位則是幫助當時的皇帝鞏固統治,穩定江山而受封的,是有一些區別的,清朝的爵位,包括鐵帽子王,都是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確立下來的,最初在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時,讓其子孫統領各旗,這時起就已有和碩貝勒的稱號稱呼旗主,貝勒這個詞就有王的意思,但是是什麼待遇,地位還在很不明確,到了皇太極建國之後才開始完善頒佈爵位制度。


在天聰十年(皇太極年號)清朝進行了第一次封爵,加封了親王,郡王七人,貝勒兩人,順治皇帝繼位之後又加封了碩塞為多羅承澤郡王,這時滿清初期的八位鐵帽子王才正式的定型了,但是要注意的是這個時候的鐵帽子王,清王朝沒有承認他們世襲罔替的權利,到了乾隆年間,國政基本上穩定了,乾隆皇帝才把諸王世系理清了,正式的確立了清朝初期八大皇族宗室爵位世襲罔替的地位,(當然前提是不犯重大過錯,不謀反)也就是我們後來說的清初的八大鐵帽子王。

今天我們會把一些穩定的工作叫做鐵飯碗,鐵帽子王這個稱呼也是因為爵位世襲罔替而非世襲遞降得名,那麼鐵帽子王到底有多鐵呢?《雍正王朝》有一段是鄔思道勸十三爺別要鐵帽子王,清朝的王爺不像其他朝代有封地,有軍隊,他們只能住在京城,不能到地方任職,朝廷管理非常嚴格,就怕挑不出錯,就如禮親王代善的兒子滿達海,因為吞佔多爾袞家產,導致他死了之後他的長子被削爵為貝勒,鐵帽子王被轉給了代善另外一位孫子愛新覺羅·傑書,克勤郡王嶽託的兒子訥爾圖因為毆打下人被削爵,他的弟弟訥爾福襲爵位。

通常鐵帽子王會代代相傳,一直傳到沒有後人為止,最多的多羅克勤郡王傳了十三世,最少的和碩慶親王只有一代,滿清就滅亡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鐵帽子王倒是夠鐵了,只是承襲爵位的這些遺老遺少沒那麼鐵。從根本上來說,滿清的爵位制度其實進一步的

將權利集中在皇權上,同時又削弱了宗親旁支的影響力,也不過是穩固統治的手段罷了。


玄坤文史


清代的王爵承襲有兩種方式,一種是降等承襲,子孫在承襲爵位的時候每一代都要降一個等級,比如由親王降至鎮國公,由鎮國公降至鎮國將軍;還有一種是原等承襲,也稱作世襲罔替,子孫在承襲爵位時依照原有等級承襲,世代不變,這類王爵就是俗稱的鐵帽子王了。

(睿親王多爾袞)

有清一代三百年,僅有十二家鐵帽子王,其中頭八位是因開國有功而敕封的,後面四位則是因為政績突出而受封。在這十二家鐵帽子王裡當屬睿親王多爾袞最為厲害,如果沒有他清人就很難入關,定鼎天下。

(恭親王奕訢)

十二位鐵帽子王:

禮親王,努爾哈赤次子代善;

睿親王:努爾哈赤十四子多爾袞;

豫親王,努爾哈赤十五子多鐸;

肅親王:皇太極長子豪格;

莊親王:皇太極五子碩塞;

鄭親王: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六子濟爾哈朗;

克勤郡王:禮親王代善長子嶽託;

順承郡王:禮親王代善之孫勒克德渾;

怡親王:康熙十三子允祥;

恭親王:道光帝第六子奕訢;

醇親王:道光帝第七子奕譞,光緒帝本生父;

慶親王:乾隆帝第十七子永璘嫡孫奕劻。


老照片


清朝建國之後為宗室和功臣制訂了等級森嚴的爵位制度,其中宗室爵位包括親王、郡王、貝勒、貝子等多個等級,而且為了防止爵位氾濫,清朝還制訂了降襲制度,就是說在世代承襲的過程中爵位的等級會遞減,比如親王爵在下一代承襲的時候會降一等變成郡王爵,以此類推。但是在清朝的時候卻有這麼一群特殊的宗室存在,他們的爵位在世襲的時候不會像其他的爵位一樣被降級,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到的“鐵帽子王”。鐵帽子王是對清朝世襲罔替的王爵的俗稱,相比與其他一般的王爵,鐵帽子王享有更加優厚的待遇和特權,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隔代不降爵。

縱覽清朝整代,共有十二位鐵帽子王,分別是和碩禮親王代善、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和碩豫親王多鐸、和碩肅親王豪格、和碩承澤親王碩塞、多羅克勤郡王嶽託、多羅順承郡王勒克德渾、和碩怡親王允祥、和碩恭親王奕訢、和碩醇親王奕譞以及和碩慶親王奕劻,和後面四位恩封的鐵帽子王不同,前面八位可都是為大清開國立下了赫赫戰功掙來的。

首先要說的是一門三個鐵帽子王的代善家族。代善一家除了他自己被封為和碩禮親王世襲罔替外,他的長子嶽託和他的孫子勒克德渾也都被封為郡王,也都是世襲罔替。代善祖孫三人都是大清赫赫有名的戰將,跟隨努爾哈赤、皇太極四處征戰,為大清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代善在皇太極取得後金大汗職位以及之後稱帝的過程中都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順治五年,代善病逝,諡曰烈,配享太廟,嶽託與勒克德渾也分別於崇德三年和順治九年病逝。

說完代善祖孫三人,咱們再來說一對兒同胞兄弟,他們就是多爾袞和多鐸。對於多爾袞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在很多的清宮劇中多爾袞被描寫成一個十分有野心的人,不僅娶了歷史上著名的孝莊皇后,還成為了順治朝實際把持朝政的人,雖然對於他是否娶了孝莊還有待考證,但是他的權勢確實是極大的。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皇太極死後,他與代善共同擁立福臨繼位,就是後來的順治帝,由於順治繼位時只有5歲,所以多爾袞成為了當時清朝的最高統治者,並被尊為“皇父攝政王”。順治七年,多爾袞在出徵的路上去世,時年39歲,死後的多爾袞被尊為義皇帝,廟號成宗,配享太廟,不過之後他的尊號被廢除,並從宗室中除籍,陵墓也被毀,直到乾隆朝的時候才又被重新恢復王爵。豫親王多鐸是多爾袞的同母兄弟,努爾哈赤的第十五子,擊敗李自成、殺史可法、俘南明福王,多鐸的一生可謂是戰功彪炳,順治六年,多鐸身染天花而死,時年36歲。

豪格是清太宗皇太極的長子,因軍功被晉封為親王,順治登基後與多爾袞不對付的豪格因言語衝撞多爾袞被奪爵,順治五年死於獄中。順治八年,親政後的福臨為豪格昭雪,恢復了他原來的爵位。莊親王碩塞是皇太極的第五子,曾隨多鐸擊敗李自成,因功晉升為親王,順治十一年去世,其子襲爵。最後要說到的這位鐵帽子王是鄭親王濟爾哈朗,他是努爾哈赤的侄子,是清初八大鐵帽子王中唯一一位不是帝王直系子孫的,也清朝歷史上除多爾袞外惟一一位受“叔王”封號的人,順治十二年去世。

說完功封的鐵帽子王,下面再說說恩封的四位鐵帽子王。

怡親王胤祥,康熙帝第十三子,雍正繼位後封胤祥為和碩怡親王,世襲罔替,雍正八年去世,時年四十五歲,配享太廟,諡曰賢,並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是清朝唯一一位不避皇帝諱的。

恭親王奕訢,道光帝第六子,咸豐帝異母弟,咸豐駕崩後與慈禧太后發動辛酉政變,被授予議政王之銜,洋務運動主要領導者。

醇親王奕譞,道光帝第七子,光緒帝生父,辛酉政變後受到重用,同治十一年晉封親王,光緒登基後加封世襲罔替。

慶親王奕劻,乾隆帝之子慶親王永璘之孫,光緒二十年晉封親王,光緒二十四年加封世襲罔替,1900年同李鴻章代表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