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出系統性天文學知識的民族

在我們中國人心中,“堯舜禹”是上古時代聖人的代表,已經成了中國文化中一個標誌性符號。但是由於歷史久遠,我們現在很多人,對堯舜的瞭解,都不那麼深入了,他們漸漸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而存在。

《史記》中的第一章《五帝本紀》對堯舜禹等大帝的記載比較細緻,今天我們就通過《史記》來看一看,堯舜他們到底做了什麼而獲得瞭如此大的殊榮呢?

帝堯者,放勳。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

堯帝,名字叫放勳。他的仁德像天空一樣浩大,他的智慧像神明一樣高深。人們像追逐太陽一樣跟隨他,像遙望雲彩一樣仰慕他。

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

堯帝雖然富貴,卻不驕縱。通過上一章我們知道,堯帝是嚳帝的兒子,身為當時整個華夏統領的兒子,堯的生活質量肯定是不差的,可以用“富貴”來形容,雖然生活富貴,但堯並不是一個紈絝子弟,他待人親和。

黃收純衣,舜帝頭戴黃色冠冕,身穿黑色朝服。我國古代皇帝所穿的衣服,都是有明確規定的,一直到明朝,皇帝最正式的服裝,也叫朝服或者冕服,都是黃冠黑服,在天子登基或者祭天等大型活動上,皇帝穿的都是這樣一套衣服。

這個禮服制度,從黃帝“垂衣裳而治天下”的時候一直傳承到明朝,具體就是下面這樣:


華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出系統性天文學知識的民族

明朝末年,清軍入關剃髮易服,滿清皇帝的審美比較蠻夷化,把黃色當成皇室專屬的最尊貴的顏色,然後很多不學無術的編劇,瞎寫瞎拍,大家都以為我們從古至今,皇帝都穿清一色的黃色衣服。

後來中華帝國洪憲皇帝袁世凱登基的時候,他穿的就是這樣一套略微修改了的標準冕服,大家可以看一下:

華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出系統性天文學知識的民族

彤車乘白馬。除了衣冠,自古以來,天子的出行規格也是有專門規定的,《周禮》記載:“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天子的馬車,標配就是六匹同一花色的馬,一般用白馬。

堯帝的馬車,就是六匹白馬的一輛車。這樣的標準,一脈相承到春秋時期,周平王東遷以後,周王室失去了宗周的大片王畿土地,整個王室一下子變窮了,連六匹馬的馬車都湊不出來,也就更加沒能力領導各個諸侯了。

到了戰國時期,天下大亂,已經沒有人管那一套規定了,禮制上的僭越層出不窮,一些卿大夫都開始乘坐六匹馬的馬車。這種僭越,在春秋末期就已經有苗頭了,只不過大家還不敢明目張膽,孔子看到這種情況,所以大呼“禮崩樂壞”。

可能我們現在很難理解孔子當時的呼籲,不就是幾匹馬拉個車嘛,但是我們現在算算,從黃帝那個時候定下的那一套規矩,傳承到春秋時期,兩千多年了,突然這套規矩崩壞了,孔子作為當時一個知識分子,目睹這樣的情況,他四處疾呼,希望阻止這種崩壞。

我們現在很難想象孔子時代的人們,所面臨的精神鉅變的壓力,就像我們現在,可能同樣也不會理解,三百多年前,在滿清騎兵的屠刀下,我們的祖先,不得不刮掉自己的頭髮,穿上蜈蚣服時,內心所經歷的幻滅。

華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出系統性天文學知識的民族

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能明馴德,以親九族。堯帝能發揚高貴的品德,讓整個家族親密和睦。這句話裡面的“九族”不是指民族,而是後來“誅九族”裡面的九族,一個家族,上至高祖、下至玄孫,還有內外親戚。

九族既睦,便章百姓。自己的整個家族和睦了之後,並治理百姓諸侯。我們現在只知道有百家姓,這一百個姓是怎麼來的呢?就是黃帝那個時候賜封到華夏各地的諸侯。一直到漢朝以前,整個中國社會,對於姓氏管理是非常嚴格的,根本不會讓人改姓,胡亂改姓甚至會被殺頭,因為我們中國人的姓氏也是一脈相承的,知道你姓什麼,就知道你祖上是哪一支以前做過什麼貢獻。

但是這個姓氏管理制度,在晉朝時期崩壞了,永嘉之亂後五胡亂華,華夏相當悲慘,當時很多胡人改了漢姓,百家姓開始變得不那麼純粹了。

在五胡亂華之後,雖然很多胡人改了漢姓,但當時很多世家大族,都有自己的族譜、族表,胡人就算改了漢姓,漢人族譜上一查沒有你,也就知道你的出路了,所以隋唐時期華夷之防也還是制度性在貫徹,隋唐還敢用胡將。

但不幸的是,唐末黃巢起義,士族基本上都被屠戮,士族們的族表、族譜也被焚燒殆盡,十不存一,這可把後面的宋、明坑慘了。這個話題不扯遠了,以後有機會我們再講。

百姓昭明,合和萬國。百姓明章奉典,自然諸侯萬國也就和睦了。

我們可以看到,對堯帝的這段敘述,堯帝的行為,很符合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個人追求。“富而不驕,貴而不舒”,這是堯帝能夠做到修身;“能明馴德,以親九族”,這是齊家的過程;“九族既睦,便章百姓”,這是治國的過程;“百姓昭明,合和萬國”,這是平天下的過程。

孔子筆削六經,他自己都說自己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自己沒有提出什麼原創性的思想觀點,他只不過是把古代的很多典籍、思想重新講述了一遍,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儒家思想,並不是發源於孔子這裡,而是我們華夏自古以來就有的一種價值觀。

華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出系統性天文學知識的民族

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辰,敬授民時。

在前面兩章講黃帝、顓頊帝、嚳帝的內容中我們就有提到,太古時期,華夏領導人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觀測日月,制定曆法。

當時制定的歷法還不完備,所以經常要修改,因此每個領導者這裡,觀天授時都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堯帝命令羲氏、何氏,觀測日月星辰的運動規律,制定相應的歷法,並頒佈給人民群眾,以作為農事生產的依據。

而在堯帝這裡,華夏曆法的制定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分命羲仲,居鬱夷,曰暘(yáng)谷。敬道日出,便程東作。日中,星鳥,以殷中春。其民析,鳥獸字微。

堯帝又命令羲氏的第二個兒子,到鬱夷這個地方,測定太陽昇起的準確時刻。這個“羲仲”是誰呢?在我們古代,一家兄弟之間按大小排行,有“伯(孟)、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就是最小的那個,老么。

“羲仲”就是羲氏排名老二的兒子,命令他到鬱夷這個地方,這個地方確切位置,現在已經不知道了,但大概位置就在山東半島哪裡,當時華夏日出最早的地方。

日中,星鳥,以殷中春。這個日中,說的不是一天的中午,而是春分。羲仲是怎麼測出白天和夜晚等長的春分的呢?我們知道,當時羲仲在最東邊,每天記錄日出的時刻,一年、兩年、三年,這樣下來,積累了足夠多的數據,加上立杆測影的圖形,就會知道仲春是哪一天了。

“星鳥”,說的就是春分這一天,朱雀七宿運行到了最南方。在週年視運動體系裡,以北天極為不動的拱極星,天球圍繞北天極旋轉。可以把天球劃分為四個區域:北方玄武七宿,東方蒼龍七宿,南方朱雀七宿,西方白虎七宿。這便是四象二十八星宿。

華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出系統性天文學知識的民族

為什麼是二十八呢?因為以天球上的恆星為參照,恆星月週期為27.322天,取整數為28天。用二十八宿,環天球一週,這樣就可以通過觀測星象的變化,來確立四季和節氣。宿,是月球宿留之意。

春分在我國古代的農耕文明中,是最為重要的一個節氣。通過觀測天文,以定曆法,通過歷法,再指導農時,農時最關鍵的節令,就在於春分時播種。

其民析,鳥獸字微。這個時候百姓都到田野裡面耕種了,鳥獸也開始交配,“春天到了,大地又到了交配的季節”。

申命羲叔,居南交。便程南為,敬致。日永,星火,以正中夏。其民因,鳥獸希革。

堯帝又安排羲氏的第三個兒子,到華夏的最南邊去,觀察太陽向南運行的規律。對於我們中國來說,春夏的時候,太陽是越來越靠北的,而到了秋冬的時候,太陽就越來越靠南邊,羲叔就是研究太陽往南的運行規律。

日永,星火。日永指的是夏至,白天最長的這一天,這天蒼龍七宿的心宿運行到了最南邊,仲夏日到了。

其民因,鳥獸希革。這個時候,人民群眾都搬到了高處,為什麼要搬到高處呢?因為夏季是洪汛期,降水量很大,我們現在夏天到處經常發大水、洪水,五帝那個時候氣候比現在溫暖得多,所以那個時候夏天的降水量,也會比現在多得多,發洪水是常事,所以才有了後面的大禹治水。

夏天這個時候鳥獸的皮毛還不夠豐滿。

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其民夷易,鳥獸毛毨。

堯帝又命令和氏的第二個兒子,到華夏的最西邊,觀察記載太陽下落的數據,分析規律。

夜中,星虛,以正中秋。夜中,就是秋分,白天和夜晚等長,玄武七宿的虛宿運行到了正南方。

這個時候,百姓遷徙到原野上,鳥獸開始長出整齊的毛了,動物們都貼秋膘準備過冬了。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五帝時期,老百姓們還是過的一個遷徙的生活,還沒定定居下來,主要就是夏季汛期的影響,到處喜歡發大水,華夏先民的定居,要等到大禹治水之後才實現,所以禹也為我們華夏民族的繁衍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便在伏物。日短,星昴(mǎo),以正中冬。其民燠(yù),鳥獸毛氄(xiǎn)。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chì)百官,眾功皆興。

堯帝又命令和氏的第三個兒子,到華夏的最北邊,有步驟的安排冬季儲藏的事情。白天最短的這一天是冬至,冬至的時候,西宮白虎七宿中的昴宿出現在了正南方。

這個時候,老百姓都進入了溫暖的室內,開始貓冬了。鳥獸的羽毛也比較濃密,五帝時期,華夏先民雖然開始農耕生活了,但遊獵生活的喜歡還保留有一些,先民們一般就是冬天打獵,這個時候的動物肥,毛也亮,這也算是“循天之行”的一個體現。

歲三百六十六日,以閏月正四時。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通過羲氏、和氏他們在四地測定日月星辰的運行規律之後,堯帝帶領人們做出了第一個完整的週年歷歷法,在這個曆法裡面,一年被分成了366天。

我們知道,按照現在的科學技術,一年的準確長度是365天還多了幾個小時。如果一年按照366天來算的話,10年就會多10天,30年就多出了一個月,曆法就不準確了。所以堯帝領導的天文團隊,就發明了一個方法,叫置閏月。

華夏民族,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出系統性天文學知識的民族

堯帝帶領人們整理出來的這套曆法,一直傳承到了現在,就是我們所使用的農曆,當然,相比堯帝那個時候,做了一些改動,但核心的東西沒有變。

那麼這套曆法裡面,是如何置閏月的呢?首先我們農曆規定冬至所在月份必須是十一月;其次一年冬至到次年冬至之間,如果除去各自冬至所在月以外只有11個整月,那麼在這段時間(兩個冬至之間)內不需要安排閏月;如果有12個整月,則需要在這段時間(兩個冬至之間)內設置閏月。

曆法有24個節氣,分節氣和中氣。農曆每月月初叫節氣,月中後叫中氣,比如立春為正月節氣,雨水為正月中氣。農曆每月是29.5日,兩個月下來就會相差1天,所以總會出現一個月只有節氣,而沒有中氣。但是每一個普通的農曆月都必須要有一個節氣和一箇中氣,所以凡是隻有節氣而沒有中氣的月份就設為“閏月”。

這就是置閏的操作,研究完這個我已經被堯帝圈粉了,也被我們華夏再度圈粉了,我們的祖先實在是太厲害了。我們華夏,是世界上最早發展出系統性天文學知識的。

有了這樣一套穩定的歷法指導,百姓們可以安定的從事農業生產,信飭百官,眾功皆興!

雖然有了靠譜的歷法,但是華夏族群的生存繁衍依然面臨很大的威脅,那就是滔天的洪水。我們華夏最強天團是如何戰天鬥地,帶領華夏民族從勝利走向更偉大的勝利的呢?我們下一章繼續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