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关于老市里的回忆,

你是从1956年马鞍山第一家工人影院开启?还是从旧市中心金字塘开启?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这里创造了许多个第一,是故事的开端,更让许多人停止了流浪的轨迹。」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老市里:青春第一站

早晨7:30分,伴随着微微细雨,匆匆忙忙吃上最后一口老吴小刀面,如小旋风一般甩起衣袖,忙着奔向日常搬砖的根据地。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但是你要问我老市里区域的分割线,我们大抵可以形容为:踏进跃进桥,走进幸福路就相当于踏进老市里的地盘。(毛主席走过的路)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两侧郁郁葱葱的梧桐与《致青春》开头画面极为相似,静谧又躁动。但,老市里的确是许多瓜娃子青春的第一站。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比如...

快活林对面的红火和杨家山老面馆;幸福广场一角的老头炒面和中医院路口的凉面粉丝的小摊子;杨家山派出所对面的羊汤;阿庆嫂;曾经二钢厂门口的盖浇饭是呱呱叫的。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听爷爷奶奶说山上有以前日军的司令部碉堡,那是打仗的炮弹炸的,山脚下原来都是日本人盖的小平房结构非常好看”

“后来搞开发,那一块拆了盖居民楼了,不过还留了一栋日本房子在那供观赏。山上还有个宾馆,曾经毛主席住那,小时候经常进去玩,后来也荒废了。”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回忆里总少不了童年的记忆,想着想着仿佛又回到当年无比繁盛的景象,那时的老市里遍地都是一群为了梦想而拼命奋斗的技术工人,马钢有他们,电厂有他们,山鹰造纸厂也有他们。

而如今的老市里,多了几分平静和归属感。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老市里的美丽新世界

夹在城市边缘的老市里,本应该享受到作为一位长者的尊重,可是长久以来“老破小”“老城区”“脏”...这些充满刺激性的词语,却一直是它的标签。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只有住在这里的人才能最真切的感受到幸福的来源。和市中心的慌乱截然不同,这里安静而又自在。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早已退休的妈妈辈们有空在为数不多的清真摊位上买个馕,也可以在墙根地下互相洽谈。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上了年纪的人就更不必说了,一早上的生活已经被安排妥当。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刚在公园结束了今天的晨练,就和老伴儿约着在小区周围新开的超市逛逛,逛完以后碰到邻居姐妹还有时间在马路边上聊会儿天,得空再去理个发都在正常不过。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跟着视线向前看,绕到梧桐树大道上的1路和127公交站上,站的满满当当,大多数都是住在老市里的老人,他们等着那辆属于他们的公交。奔向自己想去的远方。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眼看着秋天渐行渐近,小行路两旁的梧桐离金黄色又靠了一步,远行的人离归来又靠了一步。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其实说了这么多,总结起来都是:“生活”,清晨遛鸟的老人,清脆的自行车铃声,老爷爷、奶奶讲述着他们的“当年勇”围绕着幸福路一天天生活。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工作了一天居民们,在进入幸福路的那一刻真真切切的充满了幸福感。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老市里装着形形色色的人,背着双肩包的码农,年轻朴素的学生党。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拎着饭盒的上班族,扛着麻袋的外来务工人员。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站在大街上,看着形形色色的年轻人和老年人一次次擦肩而过,就像是现在的老市里在和过去道别,一场意义重大的交接仪式。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他们有的从这出发,有的在这里中转,也有人的终点就是这里。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老市里虽然一直在变,但骨子里的包容没有变,无论你怀着怎样的梦,这里都会给你一个家的承诺。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老市里,一个让心不再流浪的地方,一个让你不再流浪的地方。

写在最后

生活趣事?政策讯息?

吃喝玩乐?在马鞍山就找小马驹!

老市里,让心不再流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