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曾做過泗水亭亭長,這個亭長在現代是個多大的官?

井水源


大家都知道劉邦早年也是個公務員出身,曾經做過泗水亭的亭長,那麼這個亭長在現代是個多大的官呢?




中國歷史上的開國之君,既有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這樣的世家大族出身,也有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這樣的寒門出身。不過劉邦要比朱元璋好些的是,劉邦在逐鹿中原,統一天下之前,曾是秦朝的沛縣泗水亭長,是正兒八經的公務員出身。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討過飯當過和尚,論出身,朱元璋和劉邦差距還是相當大的。

不過劉邦雖然是古代公務員出身,但他所當的亭長,屬於最下級的官衙小吏。他的同鄉好友蕭何(後來的漢初三傑之一),好歹在沛縣衙門裡當了個功曹,品階還要高於劉邦。



亭長,原來是戰國時期一些國家在鄰接他國處設置的崗亭,以做監視防禦之用,每亭設一亭長。秦朝時期,亭制遍佈鄉村、城鎮,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漢書·百官公卿表》中有如下解釋:十里一亭,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另外亭長沒有鄉下城裡之分,設於城內、城門的亭長職責、品階都與鄉間亭長相同,在秦漢官制裡面,亭長屬於最下級的官吏。



亭長是個苦力活,劉邦在舉義之前,押著一班泗水郡的徒役去驪山,還沒走到半路,押送的徒役已經逃了一大半,劉邦估摸著走到驪山這些徒役也逃的差不多了。走到芒碭山時,劉邦停下來喝酒解悶,並順便把剩下的徒役都放了,叫他們有多遠跑多遠,他自己也要跑路了。有十幾個壯士感激他的重情重義,留下來與他一起走。路上遇到一條白蛇攔路,劉邦乘著醉酒拔出佩劍把白蛇斬成兩半,後面的人聞有老婦哭啼,言孩兒為赤帝之子(指劉邦)所殺,婦人言閉化為輕煙而去,劉邦酒醒,大驚,始有爭奪天下之心,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高祖斬白蛇起義”的故事。

由於亭長工作近乎於今天我們的派出所所長,基本上民生的事兒都要管,不過秦、漢時期的亭長負責的事確實有點多,像劉邦這樣當個小亭長還要一路千里跋涉看押徒役到驪山當苦力,這真是幹著最苦的活,賺著最少的工資,當著最小的官,受著最大的氣啊。



亭長在秦、漢是屬於最低層的官吏,諸葛亮就曾說過:漢高祖起身亭長,而終有天下;織蓆販屨,又何足為辱乎?大概意思就是:漢高祖劉邦 ,起身亭長 而終得天下。主公(指劉備)織蓆販屨 ,又有何 屈辱。可見,亭長這樣的小吏,在秦朝完全是不入流的,亭長制度在漢武帝之後逐漸廢除。


大國布衣


漢高祖劉邦屬於大器晚成,四十多歲了連個老婆都沒混上,簡直是一事無成,除了喝酒閒玩,唯一的好處就是結交了幾個好朋友。

話說這天,好吃懶做的劉大混混在家被父親老劉頭臭罵了一頓,心情鬱悶的上街溜達,迎面正好走來了好友蕭何,這蕭何腹有良謀,心存大志,是現在沛縣官府裡的功曹,有一定的權力。

兩人見面後一陣寒暄,蕭何聽完劉大混混的牢騷後,是放聲大笑,說道:“也是,你總這樣混日子也不是個辦法。正好縣裡泗水那邊缺個亭長,你來當吧?”劉邦聽後大喜,亭長雖說是最小的官吏,但好歹能混住吃喝了。那麼,這個亭長是多大的官哪?

簡單的說法是十里為一亭,十亭為一鄉,而亭長是最基層的在編制的公務員。下面我仔細介紹一下秦朝的基本行政區劃。

秦朝的基本行政區劃是郡縣制,秦始皇時把天下共劃分了36個郡,後來增加到40多個,下面又設鄉,亭,裡。按照這個分析,當時的郡就等於咱們現在的省一級了。

亭分兩種,一種是城裡的亭,級別跳過鄉,相當於咱們現在城市裡的區。第二種是鄉下的亭,相當於咱現在的鄉或者鎮,如果地勢處在交通要道上,這樣的亭還具有旅館和驛站郵遞的作用。

亭官除了管理民生,還要同時兼管治安,督禁盜賊的作用。亭的主要官吏就是亭長,由縣吏任命,並聽從縣尉指揮。亭長按照級別就相當於咱們現在的鄉長兼派出所所長,不過人口上比咱們現在的鄉鎮應該還要多一點。

亭長之下有兩個助手,亭佐,幫助亭長處理日常事務,就是秘書或者辦公室主任,另一個是亭候,主要是幫助治安,什麼盤查行人,治安,捉賊等,等於派出所主管業務的副所長唄。需要說明的是,亭佐和亭候不在國家編制,他們的薪水是需要亭長自己掏腰包的。

以上就是本人根據史書記載所分析的,如有不對之處,歡迎朋友們留言探討。


風雨中的小草


劉邦同志在起家鬧革命以前,也不完全是個白丁,基本可以算個基層編外公務員。而要弄明白什麼是亭長,首先得搞清楚什麼是亭。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漢書·百官公卿表上》



十里是個距離單位,也就是方圓五公里就設一個亭,亭長負責治安工作,也管點民生,一般都是退伍老兵來幹這個活,有點軍轉幹部的意思。


這個地理大小,大致也就類似於如今一個行政村或者居委會。也就是說劉邦的位置,大概就是個村長或者居委會主任的水平。由於他是編外幹部,所以居委會主任不太像,那就只能是村長啦。


青言論史


亭長對應到今天的村長或者鎮長鄉長都不太精確。 從靜態的戶口數據看,亭長類似村長。但從動態的業務功能看,亭長類似副鎮長副鄉長。



西漢制度是十里一亭,但是這裡的裡不是長度單位,而是人口單位,百家為一里,那麼一千戶為一亭。 但是這僅僅是制度。實際的亭有大有小,大的可能管理千戶人家,小的只能管幾十幾百戶。從人口來看,亭長確實和村長很類似。



但是亭長和現在的村長仍然有很大不同:

1.村長是由村民選舉產生,而不是由上級任命,亭長是由縣裡任命。這是村長和亭長的本質不同。 請注意: 中國官員的本質區別就在於是誰任命的,因為誰任命才對誰負責,受誰監督。

2.亭長和村長的職能不同。 亭長負責當地治安(劉邦做亭長就是保安性質),可是村長不能,因為基層治安機構是鎮上的PCS。這麼看的話,亭長又像是管理治安的副鄉長或者主管PCS的副鎮長。 亭長還負責郵政業務。可是現代中國郵政只能到鄉鎮郵政所。所以從這個功能上看,亭長還是接近主管郵政的副鎮長和副鄉長。


明史林泉


劉邦如論如何怎麼說也是秦朝的一個小官,官職的職位相當於現在的一個小派出所所長,秦、漢時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出土雲夢秦簡有“市南街亭”等語.《續漢書·百官志四》劉昭注引蔡質《漢儀》,謂洛陽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門,每門一亭.《漢書·百官公卿表》則謂十里一亭,亭有亭長,掌治安警衛,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多以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此外設於城內或城廂的稱“都亭”,設於城門的稱“門亭”,均置亭長。

亭長在秦漢時期有實權嗎?

全面負責本郡、本縣的行政、軍事與治安管理。作為郡縣長官的助手,郡有郡尉(都尉),縣有縣尉,主管軍事訓練,搜捕盜賊等。 秦代為著強化基層治安,除鄉里什伍外,城區街道設街亭,


都門之外設都亭,城門口設門亭,政府機關設府亭,市場設市亭,邊防線設戍亭,津渡口設津渡亭,在馳道幹線與遠郊設鄉亭,“大率十里一亭”。不同的亭,有不同的具體業務,但各亭都建有亭舍,負責治安。


市亭、都亭等還建有亭樓,以便伺察。各亭均要負責責任區段、責任場所內的巡察警戒和追捕盜賊等事項。由此可以看出劉邦的權利還是非常大的,縣官不如現管這句話還是不錯的,劉邦的職位不高可實權也不小。

劉邦擔任的亭長相當於現代的什麼官職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為加強中央集權制,在地方推行地方行政體制——郡縣制。郡下面設縣,縣下面又設立鄉、裡、亭。而這裡的亭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村,亭長自然也和村長差不多。


不過,郡和縣的長官均為中央任命,屬於拿國家工資的編制人員,也就是現在的公務員。而縣下面的亭雖然也被劃為國家公務員一欄,但他卻不是由國家直接任命,而是由地方人員選拔。當然,他也不是編制人員,沒有國家薪資。


也就是說,亭長在當時的官職或許沒有村長大。上述中說亭長主要任防禦之責,治理民事,劉邦在當時都做了些什麼呢?資料中記載劉邦曾以亭長的身份押解徒役去驪山,也會逮捕盜賊,看來,劉邦當時的身份跟現在的派出所有點關係。


既然是一方亭長,劉邦的職位也就差不多是現在的派出所所長。

劉邦的所擔任的亭長甚至算不上編制以內的成員,甚至是一個打雜的,不過相對於當時的權利來看,劉邦這個小流氓還是很有出息,對此大家是怎麼理解的呢?


摯潷畫畫紅塵


泗水亭長相當於鄉鎮派出所的所長,主管司法、治安和監視百姓。

初高中歷史課本里都曾經講過秦朝的政治體制,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改分封制為郡縣制,中央直接任命郡首長官,這是封建社會管理制度上的一大進步。與此同時,對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出現的縣郡制度進行改革,全國設立三十六郡,細化地方官制度,其中鄉是地方基層行政單元,而亭屬於基層治安機構,不在官制序列。


郡縣制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綰請封諸皇子為燕、齊、楚王,得到群臣的贊同。廷尉李斯力排眾議,主張廢除分封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縣制度。這也正是李斯被視為千古一相的原因之一,郡縣制度也被後世一直沿用。

簡單點說,就是中央下設郡,郡下設縣或道,縣下設鄉、裡和亭,類似於今天的省市縣鄉村。

前幾項不必細說,主要說一下鄉、裡和亭。

鄉和裡是行政機構,亭為治安組織。

鄉是基層行政單位,相當於今天的鄉鎮。設有三老、嗇夫和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掌訴訟和稅收,遊徼掌治安。

鄉以下為裡,是真正意義上最基層的行政單位,類似現在的村屯。裡設里正或裡典,後代稱里正、裡魁,以“豪帥”即強有力者為之。別拿村長不當幹部,里正的職能除與鄉政權職能大體相同外,還有組織生產的任務。

此外,就是亭。於鄉里行政職權不同,屬於司治安、禁盜賊的專門機構,亭設有亭長。秦規定,兩亭之間相隔十里,設亭長。亭遍佈於城鄉各要地。

至此,鄉、裡和亭的官職和任務就很清晰了,鄉就相當於今日的鄉鎮,裡就相當於今日的村,亭則相當於是鄉鎮派出所。


也難怪劉邦在基層那麼吃得開,黑白兩道都不在話下,作為鄉鎮派出所的領導,沒點手腕肯定是鎮不住宵小之徒的。


尹禾


“亭長”為秦漢官職,類似於現在派出所所長。

劉邦原為沛縣泗水亭亭長。亭長為秦漢官職,又稱公,故劉邦稱“沛公”。

戰國時期,為起到防禦的作用,在鄰國邊境設亭,置亭長。

秦漢時期,“十里一亭”。《漢儀》中有“洛陽二十四街,每街一亭,十二城門,每門一亭。”

亭長負責當地民事,維護治安,盤查過往旅客。擔任亭長者大多是兵役滿期者。

東漢後期亭長被廢除。


五味社


在三國演義裡面,諸葛亮舌戰群儒的情節,想必大家印象都很深刻,陸績起身問道:曹操雖然挾天子以令諸侯,但還是相國曹參的後代,而劉備雖然說是中山靖王的後代,但無從稽考,我們知道劉備是織蓆販履之人,又怎麼能跟曹操抗衡呢?

諸葛亮說,曹操既然是曹相國之後,那應該世代為漢臣,而曹操對漢獻帝做的事情,又哪有臣子的樣子呀?完全就是漢室的亂臣,也是曹家的賊子呀。而劉備是漢獻帝當場查過族譜,親口說的劉皇叔,又怎麼是無從稽考呢。

諸葛亮繼續說,漢高祖劉邦開始也只是一個亭長,之後擁有天下,而劉備織蓆販履又有什麼好輕視的呢?陸績,你說的話是小兒之見,不足與高士一起討論,陸績一時語塞,無法反駁。

由此可見,亭長在當時,地位也不怎麼高,跟織蓆販履的劉備相比,也差不多,那亭長究竟是個什麼官,具體負責哪些事情,擱現在又能多大呢?

我們知道秦朝的時候是實行郡縣制,從上到下,依次是郡,縣,鄉,《漢書·百官公卿表》有記載:十里一亭,亭有亭長,十亭一鄉。那古代的一里有多長呢?《秦秋·穀梁傳》和《說文解字》裡面有記載,三百步為一里。

那一步又是多長呢?《漢書·食貨志》上記載,一步是六尺。那一尺又是多長呢?現在出土的商鞅量尺,還有王莽時期的銅斛尺,東漢時期劉秀的銅尺,一尺等於0.231米。也就是說一里等於三百步,等於一千八千尺,等於415.8米。

而十里那就是4158米,也就是說秦朝的十里是4.2公里左右。可見亭長管轄的地方也並不大,這個是在鄉里面設的。根據《續漢書·百官志》記載,洛陽有二十四街,每街有一亭,有十二個城門,每門有一亭,都有一個亭長。

亭長都管些什麼事情呢?主要負責治安,來往的旅客。劉邦正是因為擔任了亭長,所以很瞭解民間的疾苦,所以成為皇帝后,做的很多事情,都有利於百姓,也比較仁厚愛民,休養生息。至於這個亭長有多大,應該是介於村與鄉之間吧。


歷史簡單說


秦、漢時期在鄉村每十里設一亭,負責人叫“亭長”。 大家不要誤會,這個十里,不是讓你去拿尺子量個五公里,這個“裡”,是一種古代的地方行政組織。

歷代“裡”的規模和大小都不盡相同,周朝的《周禮·地官·遂人》是說:

"五家為鄰,五鄰為裡。"

也就是一里是二十五戶。 先秦時的《鶡冠子·王鈇》記載:

"五家為伍,伍為之長;十伍為裡,裡置有司。"

一里便是五十戶。 《後漢書·百官志五》則說:

“裡魁,掌一里百家。”

也就是一百家為一里。 劉邦生活的時代距離周朝太久遠了,所以這裡的“一里”應該是一百家,亭長管十里,就是管一千戶。

一千戶有好幾千人,這在秦末一個縣僅有萬把兩萬人的時代,權力相當不小了。

就是現代,很多地方一個鄉也不過幾千人。

所以說劉邦這個亭長,妥妥的正科級幹部。 亭長是幹什麼的呢?

由於古代政府部門分工不細,所以亭長兼職不少,要是按現在的職務來對應,那就是副鄉長+鄉派出所所長+鄉人武部長+民政專幹。

(劉邦劇照)

基本上在一個鄉就是說了算了那種。

鄉一級的名義上領導是遊徼,三老,嗇夫,有秩,其實誰都沒有亭長權力大。

大家注意,亭長是體制內幹部,劉邦有編制的,史記說他“初為吏,為亭長”。

吏和官的區別是不能調任,基本上就在一個地方幹到底了。

亭長主要任務之一是負責所在地區的治安,擔當維持秩序,逐捕盜賊的責任。

亭是準軍事機構,配備有弓弩、戟盾、刀劍、甲鎧等武器,下屬有負責治安的求盜,有負責雜務的亭父,有辦事的亭吏,有十多名亭卒,另外還管著許多里正。

維持秩序,逐捕盜賊,基本上就是公安的任務。現在有些派出所所長有多大權力,相信熟悉鄉鎮一級的人士都清楚。

不清楚的可以去看看“掃黑除惡”中倒下的一些派出所長,看看他們幹了什麼,撈了多少。我就不具體說了。

亭長的另外一個工作是徵兵,類似於現在的人武部長。 這裡面的貓膩也不少。

有想當兵的,有不想當兵的,反正裡面的水很深。

我只知道在我們這兒,家裡有人當兵是要大辦酒席的,聽說花費也是挺大的。

亭長還兼任民政的工作。組織人去服勞役是工作重點。 這個權力是相當大的。

誰該去,誰不去,誰家去幾個,基本上是他說了算。 雖然不能大富大貴,但絕對是個小小的肥差。

正因為劉邦有這些權力,所以呂太公會把女兒嫁給這個表面上看起來是個混混的亭長。


(娶白富美呂雉)

如果劉邦不造反,甘於當個小貪官的話,日子絕對過得舒坦。

只不過,中國的歷史會拐個彎罷了。 一不小心。就被他鼓搗出了個大漢帝國。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剛日讀史


周公靈籤第四十三做泗水亭長作天子,

解籤詩曰:

天地交泰萬物新,自形自色自怡神;
森羅萬象皆精彩,事事和諧得稱人。

本籤大吉,其本事就是曾經做過泗水亭亭長的劉邦後來做了皇帝,這且按下不表。

那麼,劉邦做過的這個泗水亭亭長,在現代是個多大的官?

(泗水亭故址現在成為泗水亭公園,門前有“千古飛龍地”字樣的匾額)

第一,亭長是幹什麼的?

《漢書·百官公卿表》記載: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鄉有三老、有秩、嗇夫、遊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遊徼徼循禁賊盜。

《續漢書·百官志》記載:

亭有亭長,以禁盜賊。本注曰:“亭長主求捕盜賊,承望都尉。”

《通典·職官典·職官十五》記載:

亭有亭長,十里一亭,五里一郵,郵間相去二里半,司奸盜。亭長持二尺板以劾賊,索繩以收執賊。亭大舊名亭負,後改為長,或為亭父也,主禁盜賊。

一種意見認為:縣轄鄉,鄉轄亭,亭轄裡。亭“既是統轄裡的一級政權,它的第一個任務當然也就是管理所轄各里的事務”(蔡美彪《漢代“亭”的性質及其行政系統》),另一種意見認為亭長不主民事,鄉不轄亭,亭不轄裡。所謂“十里一亭”乃步裡之裡,而“十里一鄉”才是居邑之裡。(王毓銓《漢代“亭”與“鄉”、“裡”不同性質、不同行政系統說》)。

從亭長禁盜賊、主求捕盜賊、司奸盜的職責,加上現在學者一般的共識是所謂十里一亭的裡是指距離而非鄉里組織之裡,所以上述第二種意見應當更加準確一些。

因此,亭長並不相當於居委會主任、村長或者鄉長、鎮長(裡有裡典也就是里正,鄉有三老等官員),換言之,亭長本身不是低於縣一級的行政建制長官,也並不是負責民事行政的官員。從職責上看,鄉級行政機構有施教化、收賦稅、聽訴訟、維持治安等多項職責,包括基層民政的方方面面,亭長的職責就相對比較單一,只負責維持治安以及與治安有關的事務。

有人認為亭長相當於派出所所長,從職責來說或許近似,但從級別來說,上述的遊徼才是派出所所長,亭長可能只相當於警務室主任等警務室的負責人。

以當時的周邊地理和治安環境、人員編制和來源,說是比較像美國西部電影中的治安官(Sheriff)也未嘗不可——秦代亭長多以本地服兵役已滿期之人充任;Sheriff通常來自本地居民,一般也是退伍戰士居多。

第二,是否要進行基於時代差異的矯正?

秦代的縣上一級行政主體是郡,秦在全國設立三十六郡,某種意義上可以說郡相當於後世的省也未嘗不可,那麼縣、鄉、亭逐級提升一個層級咋看上去也算合理,事實上,後代的很多縣在秦代只不過是鄉或亭,但是,如果限於秦代的人口以及工作幅度和強度,亭長本身不應當被認為相當於更加高的級別,談古論金認為無須進行基於時代差異的矯正。

(秦初三十六郡示意圖)

第二,劉邦當亭長合不合規?

史載劉邦

試為吏,為泗水亭長。

有一個經過考核成為亭長的過程,《史記·淮陰侯列傳》中有韓信“家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的說法,可以推論在秦朝擔任亭長需要符合家庭小康有德行的標準,劉邦不見得滿足這一條件,但是,規定歸規定,但後世史書也有很多人家貧而出任亭長的記載,亭長的職責決定了需要能夠擺平治安事件、化解治安問題,劉邦在這方面有一套,加上朋友蕭何等縣裡官員的舉薦,所以跨過了這個門檻。

(劉邦和蕭何,蕭何當時的職位類似於縣政府辦公室主任)

第四,任職亭長對劉邦帶來的好處是什麼?
當亭長給劉邦帶來了更廣泛的人際網絡和施惠於他人的機會,這自不待言,同時,因為亭在秦代制度中是準軍事機構,亭長可以被認為是武職,弓弩、刀劍、甲鎧等武器是亭的日常配備。

漢代史書記載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劉邦在南山得到一柄名為赤霄、鋒利無比的鐵劍,從此佩戴在身,這也就是後來斬白蛇的那把所謂斬蛇劍,撇開故神其說的因素,這把劍或許就是劉邦當上亭長之後才按規定配發或者自己打造但可以合法擁有的武器。

鳥槍換炮,劉三變身,這無疑對劉邦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總而言之,劉邦做過的這個泗水亭亭長,大致相當於現代的警務室主任,級別不高,權力不大,但對於劉邦來說,是人生的一個大轉折。

談古論金,掰開揉碎歷史的人性和技術流呈現給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