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女神”——天水

常常吟誦唐代詩人李白的《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總會被詩仙的豪放、浪漫所折服,黃河之水被詩人想像著是從天上而來的,這樣氣勢磅礴的誇張,彰顯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胸懷和氣魄,描述的又是怎麼樣一幅雄偉壯麗的奇美景象?八月中旬,我有幸走進了這座叫“天水”的城市,親眼目睹了“天水”的神奇與不凡,使我禁不住猜測著,詩仙的創作靈感不會就來自“天河注水”這個美麗的傳說故事吧?

在我原來的印象裡,天水雖是絲綢之路重要的驛站,但卻位於西北的戈壁灘上,荒涼之地無疑。但當我真實地踏入這個城市時,眼前所見,今非昔比,儼然是一個全新妝扮的青年——街道整潔,樹木蔥蘢,山青水秀,猶如走進了江南水鄉。汽車行駛在寬闊的馬路上,綠化帶裡鮮花競開,盛情歡迎各方賓客的到來,旁邊流淌的河水生機勃勃,遠處一望無際的大山,青翠蒼秀,真的就像引來了九天銀河的“天水井”,這水“春不涸,夏不溢,四季瀅然”把這裡的土地滋潤得如同翡翠一般,一條條涓涓不壅的河流,一片片水草豐茂的綠洲,縱橫交錯,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猶如繪出的一幅優美的山水畫。

夕陽西下,天水湖是如此的寧靜、安詳,耀眼的紅橋橫跨藉河兩岸,漫步湖畔,路旁桃樹上掛滿水蜜桃,陣陣的涼風微微吹來,空中的水霧慢慢移動,令人神清氣爽、心曠神怡,這那裡是西北的荒漠之地,這分明就是天上的蟠桃園。第二天,我走進麥積山石窟時,又一次被震撼了。這裡的石窟極其驚險,大都開鑿在懸崖峭壁之上,洞窟之間用凌空棧道連接,蜿蜒曲折,有的幾乎直上直下,在驚心動魄之餘,又觀賞到面容和藹、精美絕倫的鑿窟和造像,既是學習歷史文化,也是欣賞藝術作品,把清俊秀美、雄偉壯觀和驚險刺激同時完美地體驗。站在石窟高處眺望,一座座山峰層巒疊嶂,鬱鬱蔥蔥,在千山萬壑之間到處密佈著蒼松翠柏,我覺得在四大石窟中,唯有麥積山是翠山綠水,自然景色為最佳。

走進天水博物館,我才真真正正地感受到了天水文化的博大精深。大地灣遺址是距今8300多年的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遺址面積之大,文化層厚之深,出土的珍貴文物之多,刷新了全國六項考古之最,有目前已知最早的“水泥”地面大廳,最早的地畫,最早的宮殿……早於半坡文化、仰韶文化上千年。還有伏羲文化、先秦文化、三國文化、佛教石窟文化,不僅譜寫了中華文明的序曲,也是華夏文化一部輝煌燦爛的樂章。伏羲廟現存的六十多顆千年的松柏,國內唯一的伏羲塑像;玉泉觀保存完好的元代四面道流碑,被譽為“中華一絕”的古樹“辨柏”;南郭寺裡2500多年的春秋蒼柏,伴隨著詩聖的作品,映襯著整個古城,流傳至今。

有人說:“三千年歷史看北京,五千年曆史看西安,八千年歷史看天水”我感同身受。拿現在流行的一句話說就是:這座有“羲皇故里”之稱的城市最中國。

走進天水,我深深地感受到天水人不僅有著西北人豪邁奔放的性格,也有著獨特的地域特色。聽這裡的老人講:過去這裡是流放之地,有許多文臣武將被貶到這裡,也有到這裡經商的波斯人,還有許許多多的少數民族都薈聚在這裡,這些精英的後裔在這裡形成了大融合,所以天水人大都溫文爾雅,很有紳士風度。形成了天水人深沉曠達、幽默睿智,堅毅剛強的性格。走在這裡,我感覺到了自己的落後、落伍,甚至老土,這裡的人們衣著小夥整潔瀟灑,姑娘時髦大方;老人穩重得體,孩子活潑可愛,與一線大都市比起來毫不遜色。這裡的人們言談舉止風度翩翩、彬彬有禮。這裡的男人大多都很高很帥,女人都眼大臉圓,皮膚白皙,還有許多頭髮自帶卷兒。就像這裡不冷不熱,不燥不溼的氣候一樣,他們走路不緊不慢、四平八穩,說話不溫不怒,心平氣和。這是源於天水深厚的文化內涵,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還是源於四面八方的移民,我想可能兼而有之吧!

絲路“女神”——天水

昔日,秦漢的赫赫軍威,魏蜀的金戈鐵馬,北朝的渭水梵音,隋唐的繁華盛典,宋金的商賈雲集,元明清的人文蔚起,譜寫出了天水華美的樂章。“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如今,天水就像靜靜佇立在“一帶一路”上的一位女神,從8000年的記憶中走來,她依然是那樣的淳樸而美麗,期待著你掀開她神秘的面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