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秋天太多淒涼,秋日裡你們看見日落是什麼感覺?

歲月老人


秋天相對於其他三個季節而言有點短暫,但是也是一年四季裡面最舒服的季節。

唐代詩人劉禹錫的《秋詞》裡是這樣說的:“自古言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自古以來文人墨客一說到秋天都是悲傷蒼涼的,但是卻無形之中忽視了秋天獨特的美。

秋天的樹木,層林盡染,好似一副彩色水墨畫。秋天的落日多了一份溫柔和暖色調,裡面裝滿了楓葉的紅和銀杏的黃。

每次一抬頭看見落日,心裡就覺得很溫暖,覺得特別開心,一切不快都會一掃而空,搭配腳踩在落葉上“咔次咔次”的聲音,特別治癒。

很喜歡秋天,一個天很高,雲很輕,桂花很香,落日很美的季節。





溪下不語


因為我喜歡在秋天裡的海邊一邊看日落,一邊吹涼風。

我還把每個緯度的大致的日出日落時間都記在腦子裡了,每到一個城市,只要加上或減去這個地方跟北京時間都時差就知道大概幾點日出日落了,到時候我會去一個浪漫的地方守著。

因為喜歡在海邊看日出日落,所以我大學報了地理科學專業,可惜去讀了以後發現是做地圖軟件開發的專業。


陸珊玲


東方日出西方日落,這是大自然賦予的一種神奇的自然現象。就像花開花謝是隨著四季轉變的規律而轉循。西方日落是每天必有的景觀。但是,在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日落景象的,

日升日落,每一幕、每一幀都有著自己的美麗,時刻的不同,角度的不同,天氣的不同,都可以讓我們看見太陽初升和夕陽西下時不一樣的魅力。這也是人們喜歡看日出日落的原因。

當太陽就快接近海面上了!太陽的倒影印在海面上。茫茫的大海,被夕陽的落日餘暉鋪滿紅色的霞光,本紅紅的太陽這時也不會那麼刺眼了。不久後太陽的倒影不見了,太陽也不見了。太陽好像沉入了海底似的不見了蹤影。最後,只剩下一片片紅色的晚霞了。看到這些景象是多麼壯觀!

海邊的日落就是這麼優雅,這麼精彩!湛藍的大海,像一面鏡子,照著太陽。這些壯麗的景象就像一幅幅美麗的畫卷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

夕陽西下近黃昏,朝陽初升暖人心。


甜本心


我只注意每天的落日美不美。如果美,就停下來照一張。審視照片好不好,確定留不留、是不是再照……。把事情作完了,就離開,繼續作因此停下來的事。如果景色不入鏡,就直接忙自己的,不管了。秋天夜裡挺冷的,要注意多穿點,戴上手套,別“凍”著了。這是我秋天的生活,秋天的心情。下面是幾張落日的照片。






從北方從日出之地飛來


秋天,太多的是思念和詩意,生活是美好的。

你心裡裝的什麼樣,生活就什麼樣。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心裡呈現的樣子。

愛生活,更愛秋天!



天上的驚魚


我喜歡春天,冰雪消融,萬物復甦。

秋天的清晨,空氣清涼,我去公園散步的路上總是會大聲背誦那首劉禹錫的《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然後望向天空,萬里無雲,當然更沒有鶴…

背詩歸背詩,真的不喜歡秋天。

你看古人,最著名的宋玉的《悲秋》起首就是;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歐陽修的《秋聲賦》裡說了,秋天是刑官執法的季節,它在季節上說屬於陰,它常常以肅殺為意志。秋天本來就使人感到淒涼,更別說秋日的黃昏了。

講真,每到秋天的黃昏,尤其是天色暗的早,街頭昏黃的路燈亮起的時候,我都會覺得特別孤單,都會想家。

我自己在異地漂泊二十年了。每到秋天,倍感蕭瑟。漫步在路燈下,總是恍惚有種前世今生的感覺,孤單彷徨。望著路邊高樓裡的燈光,沒有一盞是為我而亮,想象著生活在高樓裡的每一戶人家,都是家人在一起的溫馨感覺,而我形單影隻,心裡就會難過起來。倘如天空再飄著小雨,那就更是;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我討厭秋天的黃昏!





三種絕色


追求天人合一的感悟,體會“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絕美秋景和秋意。


edwardyima


秋天是個豐收的季節,瓜果飄香,最喜歡的季節就是秋天。如果感覺秋天淒涼,是因為心情低落,心情的原因吧。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確,看到落日,也許會觸景生情,多愁善感起來。想到自己的人生就像這夕陽一樣,總會有落日的那一天。人生就是這樣,總有落幕的那一天,所以說該珍惜的珍惜。想一想,如果能和自己在乎的人攜手共沐夕陽,那是多麼的幸福……





y歲月安然


秋天是個收穫的季節,農民也是滿滿的喜悅感。喜歡秋天,喜歡秋天的那一抹抹色彩.喜歡秋天那晨起小草上的露珠.喜歡秋天農民豐收的喜悅.更喜歡秋日夕陽下和相愛的那個他一起漫步在公園的小路上.手牽手一起聊著生活的一些瑣事,想想都是美的。也有人悲秋,說秋天太過淒涼,個人心境吧?心若陽光看什麼都是美的,保持良好心態過好每一天,趁著自己還沒老的時候,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看自己想看的風景。保持一顆簡單的心去過好每一天的生活。



8108552447139


喜歡寧靜安詳的看日落,與世無爭淡然處之,柔和的霞光會觸及心底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