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奥秘:人生根本忧患你可知道,除此以外没什么

很多人一生都忽视了一种生命状态,在幼年时感受到然后成年时又失去,就是忘我境界。

写《道德经》的老子很崇尚复归婴儿,当他进入了物我两忘的境界,他发现了宇宙最大的奥秘,道。

在老子看来,当一个人进入物我两忘的状态,就会很厉害,几乎能克服大部分的困难。否则很多忧患麻烦让人抓狂。


道德经奥秘:人生根本忧患你可知道,除此以外没什么

​我们来看看人的一生忧患何来,忘我是如何发生的。

人出生以后,八个月以内,幼儿还没有自我觉知能力,根本不知人我差别,是与世界合一、形神也合一的,完全是自然的忘我状态。这时每个幼儿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观察一草一木一滴水,特别专注,学习能力日渐增强。

一岁开始,内心单纯的幼儿自我意识开始萌发,试着推倒玩具,看大人扶起玩具来再推倒,向远处扔东西等大人捡回来再扔,然后哈哈大笑。

显然幼儿已经意识到人我差别,很愿意感知与互动,模仿周围的一切,模仿大人或很多动物的有趣行为,学习能力突飞猛进。

两岁以后,人慢慢意识到照片里开心大笑的小孩就是自己,知道了你我他的区别,总想亲自尝试,甚至拒绝大人的帮助。孩子形神合一,想象力超然,也很容易进入忘我的专注状态。这时人类学习语言能力高速增长,很轻松就学会了父母双方所讲的语言。

老子就倡导精神和形体合一的状态,复归婴儿状态,所以道德经讲: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到了上小学以后,每个孩子会慢慢因为成绩差别产生分别,大部分孩子会因为考试成绩而感到快乐或者烦恼。

道德经环顾天地包罗万象,也发现了人生的奥秘,老子讲: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每个人很大的问题是患得患失,在老子看来人有私心杂念,被自我意识捆绑,则不能与道相合。

而人一旦进入忘我专注状态,会发现人生的奥秘,道。我看过很多各行各业的手艺人,哪怕是最普通的人认真绣十字绣也不一样了,除了他们的制作成品令人惊叹以外,我更喜欢看他们专注的神态。

老子经常进入忘我的恍惚中,老子发现了很多奥秘,他为我们揭示了宇宙的真相,生命的奇迹高度。那如何保持这种忘我状态?就是深挖不能忘我的阻碍原因。在《道德经》中专门列出一节,分析了人生最大的忧患,就是私欲。因为人受利益荣辱的困扰,会变得患得患失,称为宠辱若惊。

道德经讲:何谓宠辱若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成年人自我意识的负面影响力很大,把荣誉成败得失看得过重,反而丧失了悠然自得的学习契机,丧失了进一步对世界了解的机会,丧失了很多进取的希望。

世界杯赛时,很多足球队明明有技术,可是踢足球时放不开手脚,平常的战术演练全废了,会越踢越感觉自己很笨,反而踢不过三流的足球队。

有些同学平时测验考得很好,可是在高考时思虑心过重,考得很糟。这些方面往往是人太注重追求结局,被功利心捆绑了身心,不能享受过程实现的快乐。

成年人的忘我是人生的巅峰预兆,因为这种忘我已经不是幼儿时的懵懂不知自我,而是经过人生的坎坷波折,是踩着人生阅历的台阶走上的忘我境界,是忘我的循环上升。

此时的忘我,可以是自我觉悟的专注忘我,可以是面对波涛汹涌而内在风平浪静的平常心,可以是物我两忘的寻道恍惚状态……

在老子写《道德经》反思中,老子进入了恍惚状态,看到了上善若水,看到了道的无可名状……

这时考察人类本身时,老子也是言出法随,认为人最好不要私心过重,方有大的作为。看过世间繁华胜景,红尘热土,悲欢离合,成败荣辱,进入豁达了然的境界……

这时老子意识到: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

成熟的人生,不要畏惧担当,担当大机会也多。当人把天下的事当作自己的事,像爱护自己那样爱护天下,老子认为可以把天下托付给他。 

读《道德经》,一生平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