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没有诗歌刊物,李白杜甫的诗是谁搜集并流传下来的?

鹤壁你早


作品能否流传下来与有没有诗歌刊物关系不大。

如今诗歌刊物满天飞,又有几首诗能得到众口传颂呢?就算是拿了大奖,普通人不认同,最终也就是在那些自嗨自得的小圈子里面有些互捧的名声罢了。

而其实这种小圈子里面的人,是最互相看不起的。

当面讲点客气话,背后就把你送的诗集拿去垫桌子了,如果厕所里正好没纸了,大概率就是厕纸的下场。

为什么?因为东西不过硬,正好擦屁股。

唐诗到底如何流传下来的呢?

众口传抄

古诗中能流传下来为都是好诗,都是经过千锤百炼,众人争相追捧的好作品。

当然,众口传读,争相抄送只是这些好诗流传开、并得以保存的一个路子。但是通过这个路子保存下来的作品都是经过反复考验的精品。

在唐以前,诗其实是歌咏产品,也就是说是文艺活动的实质内涵。即使到了中唐,乐府诗的复兴也证明了这一点,诗是用来唱的。民间文艺活动、宴乐表演中的唱曲,其实就是唐诗的另外一种形式,如《凉州词》之类的,这是音乐与文学共同发展的必然形式。

而宴乐、传唱也就成为了诗的重要传播途径。在庙堂之上和江湖之远,好诗作都是欣欣向荣,既得官方支持(科考),又受百姓欢迎(娱乐),而这两种方式都是要做记录的。

我们现在听到好听的歌,写得好的歌词,是不是也想把它抄下来?特别是少年时。

官方有记录,民间有追星。整个社会对诗的重视,让好诗人的好作品总会在不同的渠道被记录、保存、传唱。

文学作品最好的保存方式,绝不是把它锁起来,而是把它扔出去,让它在社会中广为流传,自然长生不灭。

唐诗就是做到了这一点。

自行整理

李白在世时,名声如日中天,所出的诗必有人传诵。不过他还是自行整理了自己的诗集,在去世前交给了叔叔李阳冰。

杜甫在世时名声不显,诗集大都是自行整理,后来孙子将他的诗作交给元稹,委托他写墓志铭,经过元稹、白居易的大力推荐,杜甫才名声日隆,逐渐与李白并肩。

这两人正是诗人生前生后名的代表,但是他们有文人都有的个性,那就是珍惜自己的作品。也得以如此,才为我们保留了远比民间搜集、传抄更完整、更齐全的资料。

这基本上是每一个文人都会做的工作,遑论诗人。

好与不好并不重要,因为每个人眼光不一样。

诗人的作品,就是自己的孩子,值得爱惜、珍藏、炫耀。

当然,也有很多人官当大了之后,就搜集销毁自己以前的作品,那是害怕自己年轻时期的不成熟对自己将来有影响。比如高适和李白相关的作品,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消失在文史之中。

韦庄的代表作《秦妇吟》,选择典型的情节和场面,运用铺叙而有层次的手法,反映重大历史事件的复杂矛盾,布局谨严,脉络分明,标志着中国诗歌叙事艺术的发展。韦庄因此诗而被称为"秦妇吟秀才",但是他在晚年拜相之后,对此作品大量搜烧,也没有收入自己的《浣花集》,并且严禁子孙提及此作品,以致长期失传。

《秦妇吟》20世纪初始在敦煌石窟发现,这又是得益于我们前面提到的社会传抄,才重见天日。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唐朝的出版业已经十分繁华了,所以基本上只要在士大夫圈子里有所名气的都会被抄录出版。


那么诗如何搜集和流传?

首先古人是很珍视文字的——今天真正会写作的人也一样珍视,作者本人会留存自己自己的手稿,包括诗歌本文和写作笔记这些。

然后是士大夫圈子会流传,有时候作者本人写出诗后也会通过书信往来中寄给朋友,比如杜甫在流离之时,就和当时在长安的岑参多有书信往来,还留下了诸如“故人得佳句,独赠白头翁”这样的诗句。

这些诗篇在士大夫的圈子里就会有人传唱和抄写,有心的出版商自然也不会放过这种好东西,而且当时又没有版权问题,就会去要稿印刷了。更何况当时李白杜甫在诗人圈子里名气那么大,这种出版估计从那个时代就开始了。


这里顺便一提,很多我们今天读到的诗,其实在作者的时代并不简单有被印刷出来,很多都是靠后人收集整理而成,很可能是作者死了很多年后才出版的。尤其是唐以前,雕版印刷还没出现时,更是只能靠人工抄写成书,书本就更加珍贵了。

唐朝雕版印刷术发明后,几乎十分迅速地发展起来了,根据吴永贵主编的《中国出版史》一书的资料,唐中期四川因为产竹,曾有成规模的整个印刷业聚落。

这些出版物,主要包括佛经、变文、诗集等。


所以,虽然当时还没有诗歌刊物,但诗歌的搜集和流传已经是一个从士大夫到出版商到市民之间形成结构的事儿了。


回答完毕,

一点个人愚见,权作抛砖引玉~

欢迎关注“曲江家学”,共同学习、探讨文化的传承与修习之道。


曲江家学


唐宋时期,或者其他朝代,它们可能没有诗歌刊物,但不妨碍古人把优秀的诗词流传下来。

在古代,一般比较有名的人士,身边都有不少知己,亲友或跟随者,这些人对名人的崇敬不亚于现在的追星,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有人记录下来。

还有,历朝历代,都不缺文人雅士,他们间相互的诗词,或哪里听到,收集到的好的诗词等都会拿出来一同鉴赏,好的诗词自然能流传开去。


梅花大叔


李白,盛名于庙堂,万众传播。杜甫,一生大多时间穷困潦倒颠波流离,交际圈子狭小,他的诗多触及社会现实,极少朋友间的赠予,大多是自己保存。只是后来渐渐地被一些文坛名士所发现,由他们传播开来。


原野的风铃


诗集(晏殊等人,写于帛上)、传抄(李杜诗篇万口传) 、个人整理(杜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