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秋天太多凄凉,秋日里你们看见日落是什么感觉?

岁月老人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瓜果飘香,最喜欢的季节就是秋天。如果感觉秋天凄凉,是因为心情低落,心情的原因吧。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确,看到落日,也许会触景生情,多愁善感起来。想到自己的人生就像这夕阳一样,总会有落日的那一天。人生就是这样,总有落幕的那一天,所以说该珍惜的珍惜。想一想,如果能和自己在乎的人携手共沐夕阳,那是多么的幸福……





y岁月安然


因为我喜欢在秋天里的海边一边看日落,一边吹凉风。

我还把每个纬度的大致的日出日落时间都记在脑子里了,每到一个城市,只要加上或减去这个地方跟北京时间都时差就知道大概几点日出日落了,到时候我会去一个浪漫的地方守着。

因为喜欢在海边看日出日落,所以我大学报了地理科学专业,可惜去读了以后发现是做地图软件开发的专业。


陆珊玲


秋天,太多的是思念和诗意,生活是美好的。

你心里装的什么样,生活就什么样。

你眼中的世界,就是你心里呈现的样子。

爱生活,更爱秋天!



天上的惊鱼


我只注意每天的落日美不美。如果美,就停下来照一张。审视照片好不好,确定留不留、是不是再照……。把事情作完了,就离开,继续作因此停下来的事。如果景色不入镜,就直接忙自己的,不管了。秋天夜里挺冷的,要注意多穿点,戴上手套,别“冻”着了。这是我秋天的生活,秋天的心情。下面是几张落日的照片。






从北方从日出之地飞来


东方日出西方日落,这是大自然赋予的一种神奇的自然现象。就像花开花谢是随着四季转变的规律而转循。西方日落是每天必有的景观。但是,在不同的地方是有不同的日落景象的,

日升日落,每一幕、每一帧都有着自己的美丽,时刻的不同,角度的不同,天气的不同,都可以让我们看见太阳初升和夕阳西下时不一样的魅力。这也是人们喜欢看日出日落的原因。

当太阳就快接近海面上了!太阳的倒影印在海面上。茫茫的大海,被夕阳的落日余晖铺满红色的霞光,本红红的太阳这时也不会那么刺眼了。不久后太阳的倒影不见了,太阳也不见了。太阳好像沉入了海底似的不见了踪影。最后,只剩下一片片红色的晚霞了。看到这些景象是多么壮观!

海边的日落就是这么优雅,这么精彩!湛蓝的大海,像一面镜子,照着太阳。这些壮丽的景象就像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

夕阳西下近黄昏,朝阳初升暖人心。


甜本心


我喜欢春天,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秋天的清晨,空气清凉,我去公园散步的路上总是会大声背诵那首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然后望向天空,万里无云,当然更没有鹤…

背诗归背诗,真的不喜欢秋天。

你看古人,最著名的宋玉的《悲秋》起首就是;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欧阳修的《秋声赋》里说了,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秋天本来就使人感到凄凉,更别说秋日的黄昏了。

讲真,每到秋天的黄昏,尤其是天色暗的早,街头昏黄的路灯亮起的时候,我都会觉得特别孤单,都会想家。

我自己在异地漂泊二十年了。每到秋天,倍感萧瑟。漫步在路灯下,总是恍惚有种前世今生的感觉,孤单彷徨。望着路边高楼里的灯光,没有一盏是为我而亮,想象着生活在高楼里的每一户人家,都是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感觉,而我形单影只,心里就会难过起来。倘如天空再飘着小雨,那就更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讨厌秋天的黄昏!





三种绝色


秋天相对于其他三个季节而言有点短暂,但是也是一年四季里面最舒服的季节。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里是这样说的:“自古言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一说到秋天都是悲伤苍凉的,但是却无形之中忽视了秋天独特的美。

秋天的树木,层林尽染,好似一副彩色水墨画。秋天的落日多了一份温柔和暖色调,里面装满了枫叶的红和银杏的黄。

每次一抬头看见落日,心里就觉得很温暖,觉得特别开心,一切不快都会一扫而空,搭配脚踩在落叶上“咔次咔次”的声音,特别治愈。

很喜欢秋天,一个天很高,云很轻,桂花很香,落日很美的季节。





溪下不语


追求天人合一的感悟,体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美秋景和秋意。


edwardyima


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也是满满的喜悦感。喜欢秋天,喜欢秋天的那一抹抹色彩.喜欢秋天那晨起小草上的露珠.喜欢秋天农民丰收的喜悦.更喜欢秋日夕阳下和相爱的那个他一起漫步在公园的小路上.手牵手一起聊着生活的一些琐事,想想都是美的。也有人悲秋,说秋天太过凄凉,个人心境吧?心若阳光看什么都是美的,保持良好心态过好每一天,趁着自己还没老的时候,去自己想去的地方,看自己想看的风景。保持一颗简单的心去过好每一天的生活。



8108552447139


喜欢宁静安详的看日落,与世无争淡然处之,柔和的霞光会触及心底的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