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基于家珍的视角,解读女性的“刚柔并济”

余华《活着》,基于家珍的视角,解读女性的“刚柔并济”

《活着》,先锋作家余华的代表作之一,整部作品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出二十世纪中国普通农民的生活抗争史诗。

对于《活着》,大多数人的关注点多在“富贵”(主人公)这条脉络,从中感悟到的是由“活着”引发的种种深思。

余华《活着》,基于家珍的视角,解读女性的“刚柔并济”

而这篇文章,则将目光聚焦在作品中家珍(富贵的妻子)的身上,从中去感受女性特有的光辉。

余华《活着》,基于家珍的视角,解读女性的“刚柔并济”

女性之柔,柔不是软弱,恰到好处的“柔”,是智慧。

读过《活着》这本书的人,一定了解富贵早期的生活,出生于地主之家,整天不学无术,沉溺于奢靡生活之中。

在作品中,对富贵那段生活的“放纵”最为传神的一段描述,是每次富贵在宿娼或赌博后,会让妓女背着他回家(早期的富贵不愿自己走路,喜欢他人背着,当时出门是由仆人长根背,回来是由妓女背),期间路过老丈人家的商铺时,总会停留下来打招呼,对此,家珍的父亲被气的不行。

不久,富贵因赌输尽了家产,他父亲含恨去世,就在此时,家珍的父亲想要将家珍接走。

家珍面临着艰难的选择:

  • 随父亲一同离开
  • 留下来陪伴富贵

家珍经过考虑选择了最“无情”的做法:陪同父亲离开,将女儿凤霞留给富贵。然而实际上,这个做法在当时,却是最佳的处理办法。

首先,富贵家中败落,父亲去世,富贵家对于陈家(家珍家)来说,一无威慑力(经济、地位),二无情谊可言(父辈友谊)。原本陈家也不会“落井下石”,只因富贵曾经种种“荒唐”的做法,让家珍父亲怀恨在心,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家珍选择“抵抗”,很容易让父亲恼羞成怒,给富贵带来伤害,出现无法收场的局面。

其次,家珍留下女儿凤霞,看似是摆脱了一个“包袱”,但实际上,却有更深层次的“意味”,在这种情况下,留下凤霞,是为以后回到富贵家埋下伏笔,同时也是留给富贵及其母亲一个希望。

最后,当时家珍正怀有身孕,而富贵家完全败落,从原本的房屋搬入茅草屋,在这种情况下,富贵家难以负担生孩子所需的花费,同时从实际角度来说,生育的环境也不会有父亲家中好,此时,跟随父亲回家,是理性的做法。

除上述原因外,或许家珍选择随父亲回家还有另一层隐藏的含义:对富贵的“敲打”。在作品中对富贵与家珍恋爱缘由有过描述,当时富贵对家珍是一见钟情,想来家珍肯定姿色上佳,而在富贵家破败后,此时家珍若想重新嫁人,凭借姿色及家境,仍旧有很大的选择余地,这种选择,也好让富贵有一丝危机感,以后要好好疼爱她。

余华《活着》,基于家珍的视角,解读女性的“刚柔并济”

△《活着》剧照

看似,家珍在这件事情上,对父亲的态度“柔弱”,但实际上,却是家珍的智慧所在,没有无谓的“刚”,将事情推向不可收场的局面,用“柔”缓和了各方矛盾,化解了父亲的“恨与怒”,最终在儿子有庆出生后,得到父亲的同情(母女之情以及父子之情),取得父亲的同意,顺利返回到富贵的身边。

在《老子·三十六章》中写到:“柔弱胜刚强”,这是老子极为推崇的理念之一,而家珍的做法正体现了这其中的内涵,以柔克刚,取得了这次无声“斗争”的胜利。

类似这样的事,在作品中还有第二件事。

在《活着》中,富贵一家曾经历过一段极为困苦的时期。那时,全家人吃不上饭,儿子有庆以河边水充饥,女儿凤霞因为一块地瓜与王四大打出手,当时家珍已患上“软骨病”,想为整个家庭尽一份责,却无能为力。

就在一家人饿到不行时,家珍决定独自去城里向父亲“求助”,没让富贵陪伴,也没让孩子一同前往,在当天孤身返回家中时,带回一小袋米,全家人偷偷的吃到了一顿热乎乎的米粥。这是家珍心中的“柔”。

不让富贵去,怕让父亲想起不愉快的往事,也不愿富贵跟着受委屈。不让孩子陪同,是怕孩子看到她向父亲求助(柔弱)的一面,想在孩子面前保留尊严。

其实,从作品的描述中来看,自从上次家珍从父亲家离开回到富贵身边后,基本上就没有再向父亲寻求过任何帮助,想来一是为了维护富贵的尊严与脸面,二也是为了不想让父亲看轻自己曾做出的选择。这是家珍性格中的“刚”。

而这次家珍为了尽家庭成员的责任(为人妻、为人母),为了心中的“柔”,放弃性格中的“刚”,这种“柔”不应该称之为“软弱”,反而应该是另一种层次上的“刚强”。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女性,渴望成为“女强人”,但是一味追求表面的“刚强”,不仅容易失去女性的优势与柔美,还很可能会让自己生活的“外强中干”。

当然,这并不是说女性应该柔弱,一味的柔也并非是一件好事,过度的柔,过于依赖“柔”,也很容易让自身变得脆弱,让人反感,甚至于处处被人拿捏。

在《荀子·劝学》中曾说到:“强自取柱,柔自取束”,意思是说过刚易折,过柔又容易被束缚,也就是说建议刚柔并济。

其实,“女强人”的强,并不体现在外表,而应该是内心的强大,适当的“柔”,有时不是坏处,是智慧的体现,还可能会有意外的收获,尤其是在婚姻生活中,适当的柔,才能让家庭氛围更为和睦。

柔虽好,要适度,不可超量,也不可过度依赖。

余华《活着》,基于家珍的视角,解读女性的“刚柔并济”

女性之刚,“刚”不是一味的强硬,是内心的坚强,底线的恪守。

富贵家境败落前的生活状态在上一段已经提到,因为家境优越,夜夜流连于“青楼妓院”,对于富贵的这种行为,他父亲年少时也曾如此,但富贵母亲的做法与家珍的做法却大相径庭。

富贵的母亲,对此的态度是默默的忍让与默许,最终只有一句安慰自己的话:“男人都是馋嘴的猫”。

但是家珍,却不像富贵母亲那般妥协,虽说基于当时的时代背景,男女地位存在一定的差异,女性承受着封建思想的侵蚀,对于男人的一些龌龊事,不能像如今这般“及时止损”,但家珍仍旧用自己的办法进行着“抗争”,她会花心思去敲打富贵:

“那四样菜都是蔬菜,家珍做的各不相同,可吃到下面都是一块差不多大小的猪肉。”

家珍的用意,是为了告诉富贵“女人看上去各不相同,到下面都是一样的”

虽然最终收效甚微,但在当时看来,这种“精神”仍旧值得赞扬,可能无法改变结果,可家珍从未真正的“妥协”,她坚持着自己的底线与原则。

余华《活着》,基于家珍的视角,解读女性的“刚柔并济”

△《活着》剧照

如果说家珍这种基于时代背景下,对原则与底线的“刚”,表达的不够明显,那么作品中另一件事,却将这种内敛的“刚”表现的淋漓尽致。

在最初的那段时间,富贵夜夜停留在青楼与人赌博,家珍为了让富贵早点回家,别再赌博,怀有身孕的她独自从乡下走到城里去叫富贵回家,那时的富贵还没有彻底的醒悟,不仅不听家珍的劝告,反而将家珍打了一顿,让人拖了出去。

在那种情况下,家珍没哭没闹,她知道那样只会让外人看笑话,路过她父亲的店铺,也没有向父亲哭诉:

“她看到他爹的脑袋被煤油灯的亮光映在墙上,她知道他是在清点账目。她站在那里呜呜哭了一会,就走开了。”

因为家珍知道这样做无用,自己无心离开富贵,只是希望他做出改变,与父亲抱怨,只会让父亲担心,横生风波,影响家庭的关系。

当然,时至今日,这并不是女性面对“如此婚姻”的最佳态度,但是在家珍身上体现出的“刚”,依旧值得学习,面对不能接受的事情,竭力反抗,面对无法改变的事尽力而为,独自坚强。

正是家珍的坚持与态度,后期醒悟过来的富贵对当初“悔恨不已”,也因此直到最后,富贵都对家珍百般疼爱。

用女性的“柔”,坚持心中的“刚”,这是家珍的做法,也是“刚柔并济”的体现。

在现实生活中,部分女性的“刚”,却并未体现于坚强与原则底线的恪守之上,骄纵跋扈,甚至于为一些事争吵辱骂,表现出来的不是性格的“刚”,反而是品性的“蛮横”,失去了女性应有的“柔”,丧失了原本拥有的美。

将百炼钢化为绕指柔,需要的是智慧,而非“暴力”,最强大的是内心,而绝非单纯的外在。

刚,是性格的体现,是内敛的,不锋利、不张扬。

余华《活着》,基于家珍的视角,解读女性的“刚柔并济”

刚柔并济,成就女性特殊的“美”。

家珍身处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就像上一段说的,有些做法会违背当前倡导的女性生活态度与婚姻观念,但在其中,家珍的态度仍旧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不抛弃、不放弃,对婚姻的责任与包容。

在富贵初期“放纵”的生活中,当时的婚姻状态,与心中所期相差甚远,但她从未放弃这段婚姻,没放弃富贵这个人,看似柔弱,但其中的坚持是刚强。

富贵家境败落后,家珍从未想过离开富贵,而是陪富贵一同在困苦中坚持,这是刚强,却是在表达心中的柔情。

这是家珍身上表现出的“刚柔并济”。

家珍后来患上“软骨病”,但是她从未以此为借口,放弃干活,甚至时常担忧自己会不会成为家庭的负担与累赘。

她会在患病中,为了多挣些“工分”,暗自“逞强”去干重活,为的是承担自身的责任;她会因无法干重活(不能多挣工分)而伤心,也会因还能养活自己,为家庭分担一些力所能及的活,而获取自我安慰。

这也是家珍身上表现出的“刚柔并济”。

有庆在学校,为给县长夫人献血,被无良的医生害死,富贵原想找县长讨个“公道”,却因得知县长是曾经的战友春生时,无奈的忍下。春生来到富贵家看望,临走前想送给富贵家200元钱(当时是巨款),在富贵想要接受时(考虑战友情及家庭状况),被家珍强烈制止:

“你儿子就值二百块?”

这是家珍第一次“动怒”,虽然知道春生并非直接“凶手”,但是在情感上仍旧无法原谅春生,更不能接受春生的钱,这是家珍的“刚”。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春生遭到迫害,在想要自杀前与富贵告别时,家珍在一定程度上又选择了原谅,家珍叮嘱春生:

“春生,你要活着。你还欠我们一条命,你就拿自己的命来还吧。”

对于生命的尊重,对于感情的和解,这是家珍的“柔”。

这还是家珍身上表现出来的“刚柔并济”

余华《活着》,基于家珍的视角,解读女性的“刚柔并济”

△《活着》剧照

婚姻的不顺,没有放弃。柔软的身躯,担得起责任。大是大非面前,善良有原则,这些都是家珍“刚柔并济”的体现,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家珍身上特殊的“美”。

家珍,一个女人她身上焕发出的力量,并不比富贵的弱小,她用脆弱的身躯,无声宣告着她的婚姻爱情观:

爱,是一种肯定、一种相信、一种担当,一种面临命运考验与磨难时的不离不弃。

她用她母性的光辉与力量,在生前始终鼓励着富贵前行,死后用精神的温暖,为富贵驱散孤独与寒冷。

女性不能无刚,无刚则不立。然而,女人更不可无柔,无柔则失去柔美。刚柔并济,才是女性坚毅如刚与温柔如水的结合,这就是女性特有的“美”。

余华《活着》,基于家珍的视角,解读女性的“刚柔并济”

卿心君悦,多平台原创作者,高级心理健康指导师,知名情感博主。用文字温暖你,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