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遊記》是四大名著之一?

Three-C


《西遊記》雖是神魔小說,看似荒誕古怪,但看者無不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廢寢忘食。

其歷經幾百年而經久不衰,生命力之頑強,風靡世界之程度,鮮有哪部作品可與它相抗衡。

它為何有如此之魅力?在下以為它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決定了其無可匹敵的歷史地位。

首先,《西遊記》是一部教育做人的教材。

孫悟空精明強幹,能力出眾,但他早期膽大妄為,不知天高地厚,愛耍個人英雄主義,爭強好勝,違法亂紀。但最終自食惡果,被關押了五百多年。教訓不可謂不深刻,簡直是刻骨銘心。出獄後,他經過洗心革面,開始走上正道,經過一番寒徹骨,最終功成名就,成了佛。

唐僧,高幹子弟,如來佛的高徒,因不守規矩,聽課好打瞌睡,被罰去東土弘揚佛法——說是大唐帝國虔誠地前往靈山取經,實則是如來佛在挖空心思讓自己信奉的那一套玩意兒、在東土找信徒而已。這是在擴大勢力範圍和知名度。唐僧最終不負所望,得願所成,經過九九八十一難,也是不負所望,也成了佛。

豬八戒和沙和尚以及白龍馬,也都是不安分的人,都因惹是生非,闖了禍,被罰參加西天取經公司,也都通過層層考核,最後成就不俗。

其他很多妖魔鬼怪,也都從人渣被教育成了安分守己、遵紀守法的良民。

所以說,《西遊記》是一部教人為善的優良作品。

再則,《西遊記》是一部土洋結合的範例——佛教進入中國,必須要入鄉隨俗,所以才有了佛教的高層和道教的高層共處一室解決問題的一幕。觀世音菩薩是天宮的常客,大家都耳熟能詳,見怪不怪。你要知道,玉皇大帝可是道教裡封出來的一個神,他經常和佛教的高層吃吃喝喝,可見兩個教派在管理教徒上已經開始聯手了。已在開始取長補短,兼容幷蓄了。

還有,《西遊記》在宣揚一種為人處世的法則;在講做人的方法,和如何才能成功的大學問。你比如,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孫悟空不認命,歷盡千辛萬苦,學得一身本領,並逆天改命,由只能活三百歲,而變成長生不老與天地同輝。他廣交朋賓朋,可謂天上地下、江河湖海的牛人都是他的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他有了困難,找誰幫忙都是沒有二話,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另外,《西遊記》是一部關係學。

這個社會到哪裡都是關係,沒有關係寸步難行,有了關係一路暢通,順風順水。搞好關係,維護好關係,才能永遠立於不敗之地。瞧瞧孫悟空怎麼拉關係的,怎麼巴結籠絡人的,你不服不行。你看看那些有關係的妖怪,殺人放火犯了大罪,基本上都是被記過警告處分,來個下不為例;沒關係的正好殺雞駭猴,以儆效尤,當即來個斬立決。你像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正因為以前給太上老君端過夜壺,伺候過老君,雖然犯了罪,孫悟空為了面子,沒難為那兩個人,放了他們一馬。像白骨精、老虎精等一幫人啥關係沒有,還不知低調,沒事找事,上躥下跳,立馬被老孫一棒子打死。更離譜的是,金雕怪吃了一個國家的人,這可絕對是特大罪犯,對他千刀萬剮也不為過,但他是如來佛的親戚,孫悟空惹不起,任看他逍遙法外,只被如來佛收在了眼皮底下死看著,不再讓他犯事而已。紅孩兒是孫悟空結拜兄弟牛魔王的兒子,他犯了罪,不看僧面看佛面,孫悟空也是網開一面,還給他找出路,辦了一個公務員,成了觀世音菩薩的善財童子。……關係太多了,數不勝數。

還有,《西遊記》是一部文字功底很強的文學鉅著。它裡面用詞優美,描寫精細,辭藻華麗而不浮誇,精美絕倫而不做作。人物性格形象鮮明生動,刻畫到位,躍然紙上,讓人歎為觀止。

所以說《西遊記》是一部偉大的作品,那是百讀不厭。


左彥增


這種題材的寫法,至今難以超越。書中內容涵蓋,儒釋道神魔及人間情感,感情豐富多彩。

吳承恩曾寫過一本志怪小說《禹鼎志》。他在這本書的序言中說,他的志懌小說、神話小說,寫的雖是神仙鬼怪,其實著意的還是在於“人間”,為的是寄託他的政治理想,鞭笞邪惡勢力,使讀者“悚然易慮”,並非無為而作,或搜奇獵異以資談笑。他創作《西遊記》,目的也是如此。

《西遊記》主要描寫了唐朝太宗貞觀年間孫悟空、豬八戒、沙僧、白龍馬四人保護唐僧西行取經,沿途歷經磨難(連同唐僧出生到取經前的磨難共九九八十一難),一路降妖伏魔,化險為夷,最後到達西天,取得真經的故事。

少年時代他就因為文才出眾而在故鄉出了名,受到人們的賞識,認為他科舉及第,“如拾一芥”。可是事實恰恰相反,他在科舉場上極不得志,考了多少次竟連個舉人都沒考中,直到45歲才考上一個歲貢生。由於科場失意,境遇不好,生活貧困,他曾遭到勢利之行徒的笑罵。這種種遭遇使他加深了對封建官場、科場的腐敗以及社會上的炎涼世態的認識,心靈裡埋下了不平和反抗的種子。

吳承恩一生不同流俗,剛直不阿。他之所以才高而屢試不第,很可能與他不願作違心之論以討好上官有關。他厭惡腐敗的官場,不願違背本心,對黑暗的現實持否定態度

文學成就

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的內容最為龐雜。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西遊記》的出現,開闢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所以說《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作品影響

自《西遊記》之後,明代出現了寫作神魔小說的高潮。有朱星祚的《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鄧志謨的《鐵樹記》、《飛劍記》、《咒棗記》、許仲琳的《封神演義》等。《西遊記》對戲曲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清代宮廷大劇《昇平寶筏》是西遊記,十本,240 出。《西遊記》不但有續作、仿作,對後世的小說、戲曲、寶卷、民俗都產生影響,清朝子弟書裡都有《西遊記》的鼓詞,可見影響之大。

《西遊記》也備受西方人士的關注,譯介較為及時。19 世紀中葉,法國漢學家泰奧多·帕維把《西遊記》中的第 9 回(“陳光蕊赴任逢災,江流僧復仇報本”)和第 10 回(“遊地府太宗還魂,進瓜果劉全續配”)譯成法文。第 9 回譯文題名為《三藏和尚江中得救》,第 10 回譯文標題為《龍王的傳說:佛教的故事》。譯文皆刊於巴黎出版的《亞洲雜誌》(亦稱《亞洲學報》,由亞細亞學會主辦)。1912 年法國學者莫朗編譯的《中國文學選》一書出版,收錄了《西遊記》第 10、11、12 三回的譯文。12 年後,即 1924 年,莫朗譯成《西遊記》百回選譯本,取名《猴與豬:神魔歷險記》,當年在巴黎出版。這是出現最早的較為系統的《西遊記》法文譯本。

吳承恩塑造的孫悟空,嫉惡如仇,神通廣大,一切稱兇逞狂的妖魔鬼怪在它的金箍棒下都推動失去了往日的威風,或一命嗚呼,或束手就擒,這都反映了吳承恩掃蕩社會醜惡現象和醜惡勢力的強烈願望,也是《西遊記》民主性精華之所在。





窮人聖人


1、明朝中後期的反封建思想

《西遊記》裡面孫悟空在大鬧天宮的時候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話: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

這句話可了不得,因為我們知道,在明清時期,中國的封建社會逐步走向封閉和沒落,資本主義萌芽興起,敢於喊出這句話的正是新興的資產階級,而《西遊記》成書雖說是吳承恩的才華結晶。

但是,吳承恩的故事大部分來自於民間傳說,因此,可以推斷,至少在吳承恩的時代,中國大地上已經出現了反對封建主義的呼聲。

2、明朝的佛道之爭真相

明朝時候,道教由於受到皇帝的支持,勢力很大,不過佛教自從傳入中國,勢力也有很大的發展,這就引起了佛教和道教的勢力之爭。

吳承恩雖然沒有明擺著支持佛教還是道教,但是我們讀讀就可以看出,吳承恩對兩大勢力都是十分厭惡的。

首先道教自稱是清靜無為,真實的情況卻是虛偽狡詐,孫悟空明明是靠著自己的努力學來的本事,天庭卻百般刁難,最終逼得孫悟空大鬧天宮,而佛教自稱慈悲為懷,他的弟子、寵物卻下界為妖,而且大凡是佛教弟子、寵物為妖的多喜歡吃人,獅駝國的三隻妖精就吃光了全國的人。

而佛道之爭其實也是表面,明朝中後期,官場的黑暗不亞於佛道之爭,明朝的首輔大臣都是通過扳倒上一任上臺,然後又重複命運,遭殃的最終還是老百姓。





天選之人情陌


讀了《西遊記》我深有感觸,文中曲折的情節和唐僧師徒的離奇經歷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書作者吳承恩為讀者講述了唐僧以及其他的三個徒弟一路上歷盡艱險、降妖伏魔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取得了真經的故事。正是這離奇的故事情節贏得了廣大讀者的心,致使此書成為了我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之一。 《西遊記》塑造了四個鮮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誠心向佛、頑固執著,孫悟空-正義大膽、本領高超是妖怪們的剋星,豬八戒-貪財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於天命。這四個人物形象各有特點,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寫作技藝的高超,也許作者善於刻畫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處。其中我最喜歡的便是孫悟空,因為他神通廣大、技藝高超,一路保護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經,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還有一種叛逆心理,以及他敢於和強大勢力做鬥爭的勇敢的精神令我十分欣賞。 書中寫唐僧師徒經理了八十一個磨難有讓我聯想到了他們的執著、不畏艱險、鍥而不捨的精神。這著實是一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我不禁慚愧自己當初為何不能像他們一樣堅持到底呢?也許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從頭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只要我盡力去做了,這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成功啊!因為我去做了,而且堅持到了最後。 那四本厚厚的名著,是每個自詡熱愛中國古代文化的人必須修讀的。我自然不能免俗,刀光劍影,勾心鬥角,愛恨纏綿,都不適合此時閱讀,於是再次翻開了《西遊記》,進入了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 這是一部所有人都愛讀的經典大作,每個人都能在解讀它時獲取不同的感受和啟示。有人喜歡它鮮明的人物個性;有人喜歡它瑰麗的整體形象;有人喜歡它活潑詼諧的語言;有人乾脆把它當作道德修養小說或政治寓言。但在我看來,它什麼都不是,它只是“遊戲之作”,是一個單純的神話世界。我在讀這本小說時常常有一種共鳴感,想必這是我內心深處對於自由的慾望在呼喊吧! 一、自由 在經歷了又一個個性受制約的學期後,孫悟空這個形象完全激發了我內心潛在的,但根深蒂固的嚮往——對徹底的自由的嚮往。孫悟空破土而出,“不優麒麟轄,不優鳳凰管,又不優人間王位所拘束”,闖龍宮,鬧冥司,在花果山自在稱王,可以說已經達到人性擺脫一切束縛,徹底自由的狀態。孫悟空其實就是自由的化身,他的品質中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嚮往自由,他始終在追求自由,他的一切鬥爭也都是為了自由。這樣一個鮮活的形象給予了我一種尋找自由、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氣。總之,我覺得現代人對於自己的生存狀態,尤其是精神方面較為安於現狀,缺乏一種開拓進取,尋找更大自由的精神。 二、神話 如今也是一個遠離神話的時代。日常生活過於現實,使充滿幻想的事物遭到排斥。神話絕非幼稚的產物,它有深邃的哲學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內涵。謝林在他的名著《藝術哲學》中說:“神話乃是各種藝術的必要條件的原始質料。《西遊記》是中國神話小說的顛峰,也是神話文化的至高境界,然後中國的神話文化漸漸沒落了,神話不被人重視,連《西遊記》也少有人問津,只有孩子們會被孫悟空征服,於是也只有孩子們抱有對未來浪漫的、夢幻般的希望。” 三、英雄 “英雄”有許多不同解釋。《辭海》中說英雄是傑出的人物,曹操說英雄要有包容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胸。我認為,英雄是那些頑強地掌握自己命運,併為崇高理想而奮鬥的人。孫悟空無疑是英雄的典型,他為了自由,為了自己的尊嚴,不怕與一切進行鬥爭。正因為這種對抗的差距懸殊,發自內心而拼盡全力的抗爭才顯得悲壯。明知不可為而為的勇士才能凸現出其英雄本色。 復讀《西遊記》,讓我覺得其不屬於一般名著的特點。我相信,也希望它永 遠向大家展示著“自由、神話、英雄”三個主題,給大家帶來激勵和源自內心的力量。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選編的歷史小說,這本小說的內容多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間書藝人所編,經羅貫中的整理和編輯後,就成了一本中外聞名的巨著,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

書中的情節是以沒落王族劉備為主導,故事是講述他在偶然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故事就這樣開始,而以其後約九十年的晉渡江滅吳為終,其中一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傳戶曉的故事,可見此書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閱讀的念頭。

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部小說的靈魂,主角劉、關、張三人在其漂盪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了仁、忠、勇三種典範的英雄氣概,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劉玄德攜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單騎」、「張翼德大鬧長板橋」等情節,而書中的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變量盡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維也被描繪成忠孝智義兼具的棟樑之才,而一代軍事家曹操由忠於大漢變到大奸大惡的險惡丞相的心理變化也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可見這部書對人物特徵刻劃之精細堪稱古代長篇小說之首,真千古奇書也。

而三國演義一書,由宋朝開始有書藝人用之作題材,只不過都總是沒有連貫性,不過何以我會言及書藝人?其實書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國演義中,最為所熟悉的都算是關羽了,關羽是書中最忠之人,而當代因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論任何讀書人,都會追求忠君愛國的境界,「忠臣是英雄」這個道理令關羽與有鬼神之智諸葛亮並列,可見書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顯,相對地,奸相曹操只因「挾天子,令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這個情況大抵只會出現在尊儒的宋朝。

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是無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沒有歷史價值,只不過歷史價值不在三國時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為三國演義是坊間的書籍,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瞭解當時的政治狀況,像張飛這樣的英雄出現,大抵是因為漢人在元朝時飽受欺壓,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為的英雄為之出頭,張飛才會由溫文儒雅寬大畫家、書法家被改成敢作敢為的大老粗,而「張翼德怒鞭督郵」一事就可完全表達百姓對元朝官員的強權欺壓有多大厭惡。

其實我還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必須讀中國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相比之下西遊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不過除了文學價值外,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瞭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極力推薦三國演義這一本好書。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天天來侃影


《西遊記》這部著作的規模十分龐大,共計八十二萬多字。

《西遊記》也不僅僅是講述唐僧師徒的取經之旅,更是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現實盛況。眾所周知,唐代時期的僧人玄奘前去天竺取經,歷經艱難險阻,最終帶回了部657部佛學經書,推動了唐朝佛教的發展。《西遊記》就是以玄奘為原型創造出的小說故事,那麼在小說之中,自然也少不了對於唐代盛況的描寫。玄奘大師呆帶著經書歸來,一時間轟動了整個國家,許多的文人也為玄奘法師攥寫傳記。玄奘法師的弟子辯機聽玄奘法師口述,輯錄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

南宋有《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也是講述裡唐僧取經得故事;到了元代,很多的文人將這一故事編寫成了戲劇在舞臺上演出。這些歷代留下的關於玄奘取經得書籍,經過各代文人的藝術加工,早已變成得神乎其神。到了明朝,小說開始變得流行,這些書籍給了吳承恩很大的啟發,於是吳承恩就開始了《西遊記》的創作。西遊記不單可以進入四大名著,在不少人心裡都可以排到四大名著之首。

宗教關係的混亂,那是因為宗教在利益爭鬥,不過西遊記裡不應該叫宗教,叫教派更貼切,和現實的宗教沒有半毛錢關係,西遊世界裡的佛道只是修行者組織的勢力團體而已。孫悟空能力忽高忽低其實不是他的本事在變化,變化的是鬧天宮裡天庭神將因為各屬勢力不同出工不出力才給猴子“鬧”的機會,這個“鬧”字用的好,僅僅是鬧,下界妖怪可都是涉及到自己的生命利益,必然拼命。說西遊記簡單的人,那只是把他當作神魔小說,甚至被改編的電視劇所影響。看懂的西遊記的人都知道,主線路根本不是佛道相爭,道教統治的天庭有十萬天兵八萬水軍,三十三重天漫天諸神,再看佛派4000多人,除了少數幾位佛祖菩薩戰鬥力強,其他百十來位羅漢斗大鵬都費勁,就別說再往下的3000揭諦了。

九靈元聖張嘴就把悟空師徒擒來,其主人太乙救苦天尊又是強到何等境界,這只是四帝,上面還有三清。因此西遊記是老君和玉帝,宗教和皇權的明爭暗鬥,以孫悟空的攪局為主線,西方藉此機會東擴的故事。


七絳


《西遊記》能夠成為名著,理由有很多,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現實中無法伸出的現象,在西遊記小說中,可以利用,神話傳說反映現實的腐敗現象,可以看出,在西遊記小說中對於明朝腐敗的射映很鮮明。








微笑丶詮釋一切327


一個團隊裡必須要有唐僧,因為他是領袖。唐僧具備2個領導者不可或缺的特點:1、對目標的執著追求,永不放棄。取經的隊伍裡悟空和八戒不用說了,沙和尚表面不說,心裡肯定也打過退堂鼓,只有唐僧,從來沒有說過“偶要放棄”。

海爾的張瑞敏曾經說過一句戲言:做企業做的不要家了,就成企業家了。 此話恰恰表明了他身上的唐僧氣質。張瑞敏20多年如一日從沒在晚上10點前下過班,造就了今天的海爾。據說為此海爾的一位高層自動辭職,離開後對海爾沒有一句微詞,只講了一句話:鬼才知道那老頭(張瑞敏)哪來那麼大精力,跟著他這根弦繃得太緊了,實在繃不住了。

2、很強的自律精神和自我約束能力。 取經路上不僅有危險,而且充滿誘惑,唐僧自始至終不為所動,可見其定力非凡。這是他所具備的第二個最大優點。



南寧Mike


簡單來說,與其它古典小說相比,《西遊記》有三大優點:想象力方面,無出其右者;內容龐雜,令人歎為觀止;詼諧幽默,引人入勝。

由此決定了它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1.想象天馬行空,縱橫無邊。

《西遊記》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最傑出的充滿奇思異想的神魔小說。作者吳承恩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翱翔著無比豐富的想象的翅膀。

書中描繪了一個色彩繽紛、神奇瑰麗的幻想世界,創造了一系列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成功地塑造了孫悟空這個超凡入聖的理想化的英雄形象。

《西遊記》張開了幻想的翅膀,馳騁翱翔在美妙的奇思遐想之中,其幻想的思維模式,有著超現實的超前的意識。《西遊記》的幻想藝術確是一份寶貴的思維財富和豐富的藝術財富。《西遊記》不僅是中國文學中的一部傑作,而且也是世界文學中的瑰寶。

2.內容龐雜繁複,博大精深。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的內容是最為龐雜的,它融合了佛、道、儒三家的思想和內容,既讓佛、道兩教的仙人們同時登場表演,又在神佛的世界裡注入了現實社會的人情世態,有時還掉書袋似的插進幾句儒家的至理名言,使它顯得亦莊亦諧,妙趣橫生。這種特點,無疑使該書贏得了各種文化層次的讀者的愛好。 《西遊記》的出現,開闢了神魔長篇章回小說的新門類,書中將善意的嘲笑、辛辣的諷刺和嚴肅的批判巧妙地結合的特點直接影響著諷刺小說的發展。《西遊記》是古代長篇浪漫主義小說的高峰,在世界文學史上,它也是浪漫主義的傑作。

3.故事詼諧幽默,引人入勝。

詼諧滑稽在《西遊記》故事情節的構思安排和人物性格的刻畫描繪中巧妙結合,從而使故事情節和人物性格充滿了幽默風趣的喜劇意味。作者精心安排了充滿喜劇意味的故事情節,並著力於發掘人物性格中的喜劇因素,展開正與邪、善與惡、美與醜、真與假等各種矛盾衝突,使小說中的故事情節既離奇曲折、引人入勝,又充滿詼諧、令人發笑;人物既具有其生物性、社會性和神奇性,又富有幽默感,讀之使人忍俊不禁。例如前七回寫悟空拜師學藝,鬧龍宮借兵器、索披掛的情節;鬧地府抹改生死簿的情節;鬧天宮攪蟠桃會、偷老君金丹的情節;與二郎神鬥法和如來佛打賭等情節,都具有很濃烈的喜劇意味。在寫西天取經路上的經歷時,作者更是盡情發揮戲謔、揶揄之能事,幾乎章章幽默滑稽,處處妙趣橫生。如寫悟空三打白骨精、三調芭蕉扇、收伏黑熊精、智擒黃袍怪,以及用“假親脫網”之計使唐僧擺脫女兒國國王的情網等,莫不如此。我想舉一個特別令人忍俊不禁的例子:第23回“三藏不忘本,四聖試禪心”。師徒四人離開流沙河,又來到一處境地。有黎山老母、南海觀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化作美女來考驗四人的求佛之心。孫悟空與沙僧倒也罷了,“三藏坐在上面,好便似雷驚的孩子,雨淋的蛤蟆,只是呆呆掙掙,翻白眼兒打仰。那八戒聞得這般富貴,這般美色,他卻心癢難撓,坐在那椅子上,一似針戳屁股,左扭右扭的忍耐不住。” 以至於後來他按捺不住,暗地裡跑去與眾女“私訂終身”,在後堂又與眾女玩起了“撞天婚招女婿”。最後又穿上了“珍珠汗衫”,卻落了個“疼痛難禁,繃殺我了”的後果。看到豬八戒這些醜態百出的場面,真是使人忍俊不禁。可以說,一部《西遊記》,充滿了諧謔,也充滿對世道人心的深刻體察。這一特點在作品的故事情節安排和人物性格刻畫中可謂比比皆是。


東海裔族


大家好,我是裝作文化人!

《西遊記》為什麼還被列入“四大名著”呢?我想可能有這麼兩個個原因。

首先是題材原因。

明朝時期沒有“四大名著”的說法,只有“四大奇書”,《三國》《水滸》《西遊》《金瓶梅》。後來《金瓶梅》被《紅樓夢》代替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紅樓夢》和《金瓶梅》的題材是相似的,說的全是大家族內部的鬥爭;《三國演義》是歷史題材,基本上對它的地位沒有爭議可言;《水滸傳》講的是底層人民反抗故事,這樣的題材在中國古代應該算是比較冷門的,因為你寫不好就反動了。中國古代的小說主要就是這四種題材:家族人物,歷史,起義,神鬼。當然還可能有別的,知識有限不一一列舉。以後的小說多是這幾種題材的糅合,比如最著名的就是《說唐》。那麼前三種有了,神鬼小說要找一個代表,《西遊記》就有了提名。

第二是時間早晚。

不敢說《西遊記》是存在最早的神鬼小說,但是它之前比後來的《封神演義》要早,四大名著一般都是選擇出現時間較早的,除非後來者有絕對的優勢,比如《紅樓夢》。那麼《西遊記》的優勢是什麼,神鬼小說也不少,為什麼選中了它。

《西遊記》的優點在於不止是簡單的謳歌批判,他能把世間的變態,醜惡用另一種方式表達出來,你說我罵你,我沒有,我這是寫小說。啥!你說你封殺我,那是你心裡有鬼。整部《西遊記》很少有正常人,功利心,自私心,猜忌心,急躁心,嫉妒心,可謂“心心相印”!每一個故事諷刺一個事實,不是在做一個簡單的為某一個宗教貼上故事,而是赤裸裸的反映人性,從內容和情懷來看,這種價值觀都是超越時代的。

以上綜合可能就是《西遊記》能躋身四大名著的原因吧,回答不足之處請多批評指正!


裝做文化人


因為西遊記的作者所處的年代是封建社會,而當時的社會老百姓是沒有人權的,人們把對社會的不忙只能用別的方式表達出來,而吳承恩就寄託西遊記來表達對當時社會的不忙,渴望有一個像孫悟空那樣的替天行道之人來洗滌一下,小時候看西遊記只是覺得好玩,長大了在回過頭來看,才知道西遊記其實寫的是一步人生,是一種社會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