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弑嫂,武松和石秀的不同之处,显示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差异

武松杀了他的嫂子潘金莲,石秀也杀了他的嫂子潘巧云,我们不妨对照一下,看看二者之间,都有什么不同之处?这其中,又反应出了两个人在性格上都有哪些差异之处。

一 他们和嫂子的关系不同

潘金莲是武松的同胞哥哥武大的媳妇,是武松的亲嫂子。当武大向潘金莲介绍武松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武大道:“你的叔叔在这里,且来厮见。”

同是弑嫂,武松和石秀的不同之处,显示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差异

潘巧云是石秀的新结义的哥哥杨雄的媳妇,并不是他的亲嫂子,所以当杨雄向潘巧云介绍石秀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杨雄入得门,便叫:“大嫂,快来与这叔叔相见。”

在“叔叔”这一称呼之前,多加了一个“这”字,就表明了石秀与杨雄和潘巧云的非亲非故来了,这个介绍的语气,就远不如武大在介绍武松时说的那么硬气了。

潘巧云的父亲潘公,却对石秀有着莫大的恩情。

在石秀为杨雄打抱不平之后,杨雄的丈人潘公也急急忙忙地带着人来给女婿助阵帮拳来了,然后三人坐在一起饮酒。

潘公见了石秀这等英雄长大,心中甚喜,便说道:“我女婿得你做个兄弟相帮,也不枉了!公门中出入,谁敢欺负他!叔叔原曾做甚买卖道路?”石秀道:“先父原是操刀屠户。”潘公道:“叔叔曾省得宰牲口的勾当么?”石秀笑道:“自小吃屠家饭,如何不省得宰杀牲口。”潘公道:“老汉原是屠户出身,只因年老做不得了;只有这个女婿,他又自一身入官府差遣,因此撇下这行衣饭。”

可见这潘公,不但疼爱他的女婿杨雄,也很欣赏一表人才的石秀,所以回到家后,“杨雄的丈人潘公自和石秀商量要开屠宰作坊”,这样一来,石秀就结束了流浪生活,不必靠着卖柴为生,干上了自己的老本行,得以“里里外外身上都换了新衣穿著”。

也正是因为潘公对石秀的收留,石秀才能够在杨雄的家里常住下来。要不然杨雄每日里都要进衙门里公干,石秀还怎么能够长期的在义兄家里白吃白住呢?

所以说,潘巧云的父亲潘公,对石秀是有着知遇之恩的。

同是弑嫂,武松和石秀的不同之处,显示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差异

二 他们的嫂嫂所犯错误的性质不同

潘金莲不但出轨西门庆,更让武松气愤的,是她还与人合谋,害死了武大,他可是武松在世上唯一的一个亲人了。所以,为兄报仇,才是武松决定要杀掉潘金莲和西门庆的根本原因。

潘巧云的手上并没有人命,她只是和斐如海出轨,给丈夫杨雄带了个绿帽子而已,如果非要再给她加上一条罪状的话,那就是她顺从了斐如海的胁迫,把使女迎儿也拉在一起聚众胡闹,但这些都没有伤害到石秀的切身利益。他之所以一定要撺掇杨雄杀死潘巧云,除了他的专爱打抱不平以外,潘巧云在杨雄面前诬陷石秀非礼嫂子,坏了石秀的名声和他们的兄弟情义,才是更让石秀感到气愤的。

三 武松和石秀对官府的认同程度不一样

武松是官府里的公人,所以当他调查明白了哥哥的冤情以后,首先想到的是告到官府去。后来,只是由于知县的徇私枉法,不与武松做主,武松才不得已采取了自己解决的方式。

同是弑嫂,武松和石秀的不同之处,显示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差异

在解决掉潘金莲之前,武松找来了邻居们来做证见,记录下了王婆和潘金莲的口供。虽然只是在家里,武松却也搞得如同在官府里一样的过程,他并不是糊里糊涂的杀死了人了事。

在武松杀了潘金莲和西门庆以后,对邻居们安排好了后事,“却押那婆子,提了两颗人头,迳投县里来”,听凭知县的处置,大有“一人做事一人当”的真好汉的气概。

那个时候的武松,还没有看清当时的社会情况,仍然对北宋朝廷心存幻想,即使是在他后来决定去二龙山落草之前,和宋江话别的时候,他还首先提出了诏安的想法呢。只是后来发生的许多事情,才让他对朝廷逐渐感到了失望,所以,当后来宋江在梁山上再提出诏安的时候,武松又是第一个跳起来反对的。

而石秀在弑嫂的整个事件的过程中,从来也没有提起过官府的作用,可见他对当时的朝廷有着清醒的认识,是抱着极度的不信任的态度的。杀完人之后,石秀便向杨雄提出了自己早就想好的,一起上梁山落草为寇的计划了。

四 武松粗鲁,但杀人有节制;石秀精细,却又过于狠毒

俗话说,冤有头,债有主,潘金莲和西门庆合伙毒死了武大,所以武松杀死了他们。王婆在其中撮合他们,罪不至死,所以武松把她背绑了,送到了官府里去解决。

同是弑嫂,武松和石秀的不同之处,显示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差异

在远古的时候,人们是推崇血亲复仇的,"杀人者死,伤人者刑"的观念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在儒家的经典《礼记·曲礼》中写道:“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也就是说,当自己的亲兄弟被杀了以后,为他报仇的兄弟,要时刻带着兵器,只要见到仇人就可以杀死他。

但是在后来的社会发展中,这种私下里的复仇形式在大多数的时候,是被官府所禁止的。因此上,武松杀人后虽然是大快人心的,却也是要接受惩罚的。

可是这种情况,却和石秀弑嫂毫无关系。

石秀是一个精细人,非常善于观察、思考,他用“十分瞧科”就看出了潘巧云和斐如海的奸情,在向杨雄告诉了实情以后,却受到了潘巧云对他的污蔑,继而杨雄也被蒙在鼓里,赶走了石秀。

杨雄听了,心中火起,便骂道:“‘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厮倒来我面前,又说海阇黎许多事,说得个‘没巴鼻!’眼见得那厮慌了,便先来说破,使个见识!”口里恨恨地道:“他又不是我亲兄弟!赶了出去便罢!”

杨雄和石秀二人,毕竟只是新结识的结拜兄弟,两人关系的牢固程度,都抵不过潘巧云对杨雄说的几句慌话的调拨。

同是弑嫂,武松和石秀的不同之处,显示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差异

这样,石秀也就明白了,以杨雄的智商,是难以认清这件事情的,所以他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一步一步把杨雄引入到最后残杀潘巧云的地步。

石秀先是杀了报晓的头陀和斐如海,而且把他们的衣服都扒光了,造成了他们互相残杀的迹象。这就相当于给杨雄送了个信,证明了自己所言的真实性。

其实,即使是做兄弟的要帮哥哥,把这种事情做到这个地步,也就可以了,剩下的该怎么办,已经不关石秀的事儿了。可他偏不,非要把事情做绝了。

杨雄上街去寻找石秀,却不知石秀也在寻找杨雄。杨雄是个直性情的人,缺少计谋,于是石秀给他安排出了周密的杀人计划,把地点定在了翠屏山上。

其实,潘巧云是罪不至死的。宋朝的律法,是依照唐朝的律法实行的, "诸奸者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说白了,潘巧云也就是一年半的有期徒刑,更何况斐如海也已经被杀了。

而且,杨雄一开始是并没有想杀死潘巧云的。

杨雄揪过那妇人来,喝道:“贼贱人!丫头已都招了,你便一些儿休赖,再把实情对我说了,饶你这贱人一条性命!”那妇人说道:“我的不是了!你看我旧日夫妻之面,饶恕了我这一遍!”石秀道:“哥哥,含糊不得!须要问嫂嫂一个从头备细原由!”杨雄喝道:“贱人!你快说!”

同是弑嫂,武松和石秀的不同之处,显示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差异

在杨雄的话里,已经有了要饶潘巧云性命的话头,这个时候,别说石秀劝一劝杨雄息怒,就是石秀要是能闭上嘴,潘巧云和迎儿也不至于死在杨雄的刀下。说到底,这毕竟是人家两口子的家务事,杨雄是愿意杀了她,还是愿意休了她,甚至是原谅她,都是和你石秀没有一点儿关系的。

本来侍女迎儿已经把事情的大体经过述说了出来,就连诬蔑石秀调戏潘巧云的事情也都招了出来,然而石秀依然不依不饶,非得让潘巧云自己再说一遍事情的经过。这样,就不但更加激起了杨雄的愤怒,也再一次洗刷了石秀背负的污名。

在石秀的一再催赶(把刀递给了杨雄)下,杨雄先是杀了迎儿,紧接着又把潘巧云给肢解了,手段残忍而又血腥。

人们都说是石秀弑嫂,然而他并没有亲自动手杀潘巧云,可是,他却一再的把杨雄要饶了潘巧云的心,扭转成要杀她的心,所以,说石秀弑嫂,一点儿也不冤枉他。当潘巧云看见杨雄杀了迎儿,正要向自己下手的时候,还天真的向石秀求助:

那妇人在树上叫到:“叔叔,劝一劝!”石秀道:“嫂嫂,不是我。”

石秀的回答,把他的狠毒体现的淋漓尽致。这事儿不是该你劝的,这话回答的是有道理,可是,难道去掉嫂子的头面、首饰和所有的衣服,就是你一个做叔叔的该帮着做的事情吗?石秀处处挤兑杨雄杀人,却还把自己在这件事情里,择的一干二净,可见其为人可恶可畏。

比较起武松弑嫂和石秀弑嫂来看,更加体现出了武松是一个天地间响当当的好汉子,即使是为兄复仇而杀了人,却也是经得起人们的评说的。而石秀,就显得有些过于精细和狠毒了,打抱不平固然是好,但也不能越俎代庖,把手伸的太长了些,并且也全然不顾及潘巧云的父亲潘公对他的知遇之恩,很有些小人的气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