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杀了吴应熊,孝庄求情为什么没有效果?

李冉静


不管吴应熊和孝庄的关系如何,孝庄肯定是和康熙的利益绑在一起的。毕竟这是奶奶和亲孙子的关系,即便不考虑利益,只考虑血缘,孝庄在是否杀吴应熊这件事情上,肯定也是站在康熙一边的。



至于康熙为什么一定要杀吴应熊,这主要是由康熙对吴三桂的态度决定的。也可以说是康熙的性格决定的。

吴三桂这个人有野心,但是又没有特别大的野心。他最大的梦想就是世镇云贵,做一个作威作福的土皇帝。

为了实现这个梦想,他上窜下跳对西南明军赶尽杀绝,乃至最后上“三患二难疏”,不远万里追杀永历帝,受世人唾骂,就是希望不再做徒有虚名的亲王,而是当上货真价实能威福自操的土皇帝。

对于吴三桂的这种小心思,多尔衮懂,顺治皇帝也懂,所以他们对吴三桂的行为都予以了勉励。吴三桂后来封亲王,操控云贵两省的军政大权,其实并不是赏赐,而是满清高层对吴三桂立下大功的一种“交易”。

你卖了身,我当然要给你一个大礼包了。



然而康熙继位后,情况变了。康熙这个人不知道是不是被鳌拜专权搞出了心理阴影,他从骨子里对地方实权派和汉人不信任。对吴三桂这个既是地方实权派又是汉人的实权王爷,更是不信任。

所以康熙除掉鳌拜,大权独揽后,他就三番四次的对吴三桂找茬。

起初,康熙削权,裁军,逼吴三桂裁掉八千多精兵,吴三桂都忍下来了。可是当康熙要撤藩时,吴三桂真的不能忍了。

因为撤藩不是裁军,军队裁了还能再招,可像他这种异姓藩王一旦被撤了,就不可能再恢复了。而朝廷一旦撤藩成功,他就变成了狗,“狡兔死,走狗烹”的那条狗。

这种屈辱是对他这个忍了千万人的唾骂,甚至为了表忠心,弑杀永历帝之人最大的人格羞辱。(洪承畴曾教过吴三桂,若要长治久安,切不可使云南太平无事,永历帝若在,康熙何敢想撤藩)

并且,吴三桂并不是一个人。他帐下从山海关一路跟随到云贵的部将、兵士,家属,不下十几万人。这些人的利益都要保障,而康熙是不可能保障的。毕竟清廷连八旗子弟的利益都没有完全保障,怎么可能保障他吴三桂旗下的汉人降兵呢?

所以,吴三桂绝对不可能同意撤藩,即便他同意,他的下属也不会同意。

吴三桂的这一情况,康熙知道吗?

很显然,康熙是知道的。康熙决定撤藩前就已经做好了“武统”的准备。在他眼里,需要干掉的不仅仅是吴三桂一个人,还包括跟随吴三桂从北打到南的那十几万心腹。

能顺利撤藩,当然是最好了。不顺利,康熙也有“闸刀”应对。

讲到这里,康熙为什么要杀吴应熊,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在康熙的眼里,吴应熊也是一个祸患。或许吴应熊和吴三桂一样,并不想反。但吴氏集团十几万人是铁定会反的。到时候这些人打着吴三桂的旗号,或者吴应熊的旗号,康熙应该如何处置?留着吴应熊一命,这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并且吴应熊死于1674年(或1675年),这一年三藩之乱气势如虹,不仅三藩反了,四川的几个土司、苗民、察哈尔蒙古布尔尼、青海墨尔根台吉等少数民族也都反了。清朝沦陷了半壁江山,康熙压力巨大,每一个差池都会导致溃败,万劫不复。

所以康熙在此时杀吴应熊,也是非常正常的选择——不是吴应熊罪该万死,而是他的身份和时代背景,他必须死。


说到杀吴应熊,可能有人会疑惑,吴是建宁公主驸马,而建宁公主是康熙的姑姑,康熙怎么能忍心下手?

如果你要这样想,就太小看康熙了。

康熙这个人,极有原则。他的杀人逻辑就是不该杀的人,他不会杀,但该杀的人,他一定要赶尽杀绝。

就拿朱三太子朱慈炤来说,他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时,已经七十多岁了,然而康熙为了斩草除根,还是将他凌迟处死。而康熙杀朱慈炤的理由也特别可笑——“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朱某虽然没有反叛之举,但不能保证他没有反叛之心)

处死了朱慈炤,康熙还不放心,又把朱慈炤的子孙全部处斩,可谓是满门抄杀。

有的人说,吴应熊一向很老实,而且又是康熙的姑父,康熙杀他太残忍。可是对比一下朱慈炤的遭遇,你还觉得康熙是那种心慈手软的人吗?

别说他是跟康熙没血缘关系的姑父了,就算是康熙亲姑父,如果有吴应熊这种威胁,我估计康熙也会杀。

他杀人只看是否利于江山社稷。至于那些仁义礼智信的玩意,他无所谓。

大人只看利弊,小孩才分对错。康熙一辈子杀得人多了,不缺吴应熊一颗脑袋。


Mer86


康熙杀了吴应熊是为了泄愤,而孝庄求情是虚情假意。

吴应熊是吴三桂的大儿子。吴三桂投降大清之后,帮助大清扫平了西南,功高盖主,威名赫赫,这时候,多尔衮担心吴三桂拥兵自重,于是就把妹妹建宁公主嫁给了吴应熊。


建宁公主父亲是皇太极,母亲是皇太极庶妃察哈尔部蒙古奇垒氏,也就是说建宁公主不是孝庄的亲女儿,所以感情肯定不会很深。

大家熟悉建宁公主,应该是通过金庸的《鹿鼎记》吧,里面的建宁公主精灵古怪,被迫嫁给吴应熊之后,但一直不让吴应熊碰她,搞得吴应熊火急火燎。终于有一天,吴应熊实在憋不住了,霸王硬上弓,结果被建宁公主一脚伤了下体,疼的满地翻滚。

建宁公主向韦小宝招了招手,对他说:“我废了他,我还是清白身子那。”建宁公主爱的还是小宝。


当然,这是小说,真实的建宁公主是爱吴应熊的,否则也不会给他生孩子,更不会在康熙要杀了吴应熊之时,哭着喊着找孝庄说情。

吴三桂举起反清大旗之后,康熙立马就抓了吴应熊,当时吴三桂气焰嚣张,写信给康熙说要划江而治,还要求放了儿子吴应熊。

康熙一看此信大怒,下令处死吴应熊,彻底断了吴三桂的念头,也断了朝中反对削藩的声音。建宁公主听说此事之后,连夜跑到了孝庄那,边哭边求情。


孝庄有些不忍,但她是个深明大义之人,孙子已经做了决定,做祖母的再去求情,别人或许有想法,但是不去吧,又实在磨不开面子,孝庄看了看哭成泪人的建宁公主,点了点头。

康熙来了,孝庄说道:“你要杀吴应熊我已经知道了,按理说我不该干涉内政,可是建宁毕竟是你姑姑,吴应熊是你姑父啊?”

康熙早料到此,回复道:“皇祖母,大清姓爱新觉罗,咱们祖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岂可葬送在我手里,我也不想杀,但不得不杀,还望皇祖母理解啊!”


孝庄叹了口气,说道:“也罢,也罢,你是对的!好孙子,你长大了!”

没过几日,吴应熊被杀掉了!

后来,建宁公主两个儿子也被杀掉,她独居了三十多年,黯然离世。


一半秋色


凭借着吴三桂的战功与地位,吴应熊在清朝的朝堂上也具有一定的威望。

清顺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从陕西西安出发,一路势如破竹,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杀到了北京城下。随后,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缢,正统明朝就此灭亡。

其实,北京城的迅速失陷与吴三桂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北京城陷落前,吴三桂是崇祯皇帝最后能够信赖的底牌和防御力量,他封吴三桂为平西伯,命吴三桂放弃关外全部的城池和据点,快速回防北京。而吴三桂却是缓走慢行,从宁远到山海关120公里的路程,吴三桂足足走了14天,可以说是坐视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

而在明朝灭亡后,吴三桂也准备选择投降李自成,只是在得知李自成的部将刘宗敏将吴三桂全家囚禁,并对吴三桂的父亲吴襄进行了残酷的“拷掠”,同时还霸占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后,吴三桂重新带兵夺回了山海关,彻底与李自成反目。

在这之后就是决定中国历史命运走向的“山海关大战”,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和吴三桂的关宁铁骑战在一处,并且李自成逐渐占据了主动。

而在此之前,吴三桂曾多次以“借兵”的名义向清朝求援,皆遭到了多尔衮的拒绝。最终吴三桂在阵前剃发,引清兵入关,李自成的大顺农民军也是完全不敌清朝的八旗铁骑,最终兵败如山倒。而在“山海关之战”战败后,李自成回到北京草草登基便开始的一路溃败,最终于顺治二年(1645年),被打死在了湖北九宫山,大顺农民军政权也就此灭亡。

然而,李自成的灭亡并没有意味着吴三桂可以就此停歇,而他面对的下一个对手便是自己曾经的救主——南明政权。

在此期间,吴三桂表现的极为突出,在于南明永历政权的战斗中可以说是节节胜利,特别是在洪承畴卸任“五省经略”后,吴三桂成为征讨永历政权的实际指挥人。而他也没有让清朝朝廷失望,顺治十六年(1659年)吴三桂率兵杀入缅甸,迫使缅甸国王交出永历皇帝朱由榔,随后在顺治十八年(1661年),在云南昆明的篦子坡将朱由榔等人皆尽处死,明朝的皇室血脉也就此断绝。

康熙元年(1662年),凭借着手刃永历皇帝的功勋,吴三桂被封为了亲王爵位,纵观整个清朝历史,“异姓王”能够到亲王级别的只有两位,除了吴三桂,就只剩下了早在“吴桥兵变”时就投降而来的尚可喜了。

而在获封“平西亲王”同时,吴三桂还被允许在云南开藩设府,世守云贵,可以说此时的吴三桂权势和地位已然到达了顶峰。

当然,他的儿子吴应熊在朝中也是响当当的存在。

早在顺治十年(1653年),在孝庄太后的主持下,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与年仅13岁的皇太极第十四女和硕恪纯长公主成婚,这便是人们口中常称的“建宁公主”。

当然,让吴应熊迎娶建宁公主,除了是为了褒奖和拉拢吴三桂之外,更是对于吴三桂的防范,毕竟让吴应熊迎娶公主可以让其名正言顺的留在北京充当人质,进而可以牵制和控制吴三桂,这才是让吴应熊与建宁公主完婚的最重要的目的。

顺治十一年(1654年),吴应熊被授予三等子爵,顺治十四年(1657年)加少保兼太子太保衔。康熙皇帝即位后,继续对其进行封赏,并在康熙七年(1668年),封其为少傅兼太子太傅。而吴应熊与建宁公主两人也是感情很深,关系非常的和睦。

可以说,如果吴三桂没有造反,即便是吴三桂日后被康熙皇帝撤藩,他本人以及他的儿子吴应熊,凭借其功勋以及与皇室的关系,至少可以继续维持两代人的繁荣,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吴三桂的叛乱而结束了。


“三藩之乱”爆发,吴应熊被康熙处死。

康熙十二年(1673年),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疏请归老辽东,康熙皇帝乘势作出了撤藩的决定。随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以及镇守云贵的平西王吴三桂也上疏请求撤藩,康熙也都予以批准。

康熙皇帝的这一举动可以说极大的激化了朝廷与“三藩”之间的矛盾,“三藩之乱”也成为了不可避免的趋势。

就在吴三桂正式起事之前,他曾派密使,乔装混入北京面见吴应熊,将准备造反的消息告知,并且让其跟随南下。然而此时的吴应熊并不赞同吴三桂叛乱的想法,但是对于吴三桂的决定也表示了无可奈何,同时表示他自己不会离开北京,最终密使只是将吴应熊的长子吴世璠带回了云南。

看到自己大孙子平安回来,也算是让吴三桂彻底拜托了后顾之忧,于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满清檄文,开始起兵造反,“三藩之乱”就此爆发。

而此时的京城,愤怒的康熙皇帝下令将吴应熊本人及其与建宁公主所生的次子吴世琳等人逮捕,并且在康熙十三年(1674年)将其绞杀。

吴应熊存在的最大的价值就是牵制和胁迫吴三桂,如今吴三桂已经谋反,其已然是价值全无,为了避免其与吴三桂内外勾结,在京城在其祸端,杀掉吴应熊也就成为了必然。与此同时的康熙皇帝面对吴三桂的叛乱必然是震怒异常,逮捕并杀掉吴三桂的儿子也是情理之中,更何况,康熙还需要借助吴应熊的死来提振前往将士的士气,同时对吴三桂进行打击,所以康熙必须要杀掉吴三桂。

只是可怜了建宁公主,33岁开始守寡,丈夫被杀,两个儿子先后也死于非命,只能独自渡过三十年孤苦伶仃的生活,直至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去世,终年63岁。


至于孝庄太后有没有劝谏康熙不要杀吴应熊,需要打一个大大问号了。

关于孝庄太后劝谏康熙不要杀吴应熊,在许多得影视作品中都出现了这样的桥段,实际上,孝庄如此做也有她的理由。

一方面,吴应熊是康熙的姑父,有着一定的亲缘关系,另一方面,吴应熊与建宁公主的婚事又是她来主持的,她也需要为建宁公主的后半生的幸福着想。

然而,这样的想法很大程度上都是一厢情愿的,真实的历史上,孝庄很难有劝谏康熙放过吴应熊的行为。

首先,清朝有“后宫不能干政”的祖制和传统,而当初多尔衮设立这一制度的初衷就是为了限制孝庄太后的,所以即便是孝庄有着对于吴应熊和建宁公主的同情之心,也是不能主动表达的。

其次,杀掉吴应熊,是符合国家政治利益需要的,前文中也说到了,除了维系京城的安稳,就是要对吴三桂进行打击,在国家整体利益面前,孝庄太后也不可能继续帮吴应熊说话的,甚至是会支持康熙杀掉吴应熊。

再次,此前顺治皇帝在多尔衮去世后,对多尔衮进行了极为残酷的清算,甚至将其扒坟掘墓、挫骨扬灰,对此孝庄太后都选择了默不作声,同样的,面对吴应熊的问题,她则是会更加的选择沉默。

所以,历史上的孝庄太后参与的可能性基本没有,也不可能为吴应熊说话,而她能做的,只是以“母亲”的身份,更加关爱、关心建宁公主,使之能够平稳的度过余生了。


雍亲王府


说起吴应熊,映入脑海的第一印象是在《鹿鼎记》中被刁蛮任性的建宁公主剪掉命根子的那个倒楣蛋。在历史上,吴应熊确实是建宁公主的额驸,也是平西王吴三桂世子。但建宁公主在历史上可不是康熙的妹妹,而是他的姑姑。吴三桂降清后,摄政王多尔衮对其防范甚严,先是让他率军追击李自成的大顺军,随后又调其镇守关外重镇锦州,实际是为了便于监视。后来又派他随八旗将领李国翰率军入川,征剿张献忠的大西军。顺治八年(1650年),多尔衮狩猎时坠马,不久病逝,吴三桂自此得到顺治帝的重用,受封为平西大将军,南征云贵,追剿南明永历政权。

顺治帝虽然重用吴三桂,但对其仍有防范。顺治十年(1653),由孝庄太后主婚,将年仅13岁的建宁公主许配给吴三桂之子吴应熊,建宁公主是皇太极第十四女,顺治帝同父异母的妹妹,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政治婚姻,目的是让吴应熊以额驸的身份留居京师,做为人质来牵制手握雄兵,坐镇西南的平西王吴三桂。吴应熊留京期间屡获封赏,授三等子爵,加少保兼太子太保。康熙七年(1668年),晋少傅兼太子太傅。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吴三桂诛杀云南巡抚朱国治,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正式起兵造反。起兵前夕,吴三桂曾派密使入京,准备接吴应熊回昆明。为了能替父亲赢得更多准备时间,吴应熊坚决不走,只是把长子吴世璠和写有康熙提前削藩的信函交给密使,带回云南。

吴应熊明知父亲起兵造反,朝廷一定不会放过自己。之所以冒险留在京城,除了视死如归的决心外,还怀有一丝侥幸心理,那就是和建宁公主的夫妻关系。毕竟建宁是康熙帝的姑姑,他俩的婚配又是由孝庄太后一手主持的,吴应熊认为凭着这层关系至少能够保全性命。吴三桂起兵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城,康熙帝龙颜大怒,立即将吴应熊逮捕入狱。建宁公主向孝庄太后苦苦哀求,希望能留他一条性命。孝庄不愧为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她知道处死吴应熊不仅关系到朝廷的脸面,更关系到朝廷上下对平定叛乱的决心。因此毫不顾及建宁公主的情面,支持康熙帝诛杀吴应熊父子。

康熙十三年(1674年)四月十三日,吴应熊和次子吴世琳被诛杀,表露了朝廷与叛军势不两立的强大决心,随后调遣各地驻军前往平叛。当时的形势对朝廷极为不利,康熙当时年仅20岁,自幼长于深宫,从未经历战阵。朝廷一贯依赖的八旗劲旅因承平日久而腐化堕落,战斗力严重下降。叛军首脑吴三桂戎马半生,经营西南各省长达十余年之久,兵精粮足,手下部将皆为百战精锐,又与平南王尚之信,镇南王耿精忠等遥相呼应。可惜岁月不饶人,以62岁高龄起兵的吴三桂到底敌不过岁月的侵蚀,于康熙十七年(1678)在衡阳病逝。吴三桂死后,叛军内部争权夺利,一盘散沙。朝廷用三年时间,攻入云南省城昆明,吴周第二任皇帝,吴应熊长子吴世璠举刀自刎,宣告三藩叛乱的终结。这场清初规模最大的叛乱,前后历时八年,最终以清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


历史茶坊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请大家伙记住喽,不管是那个朝代,朝堂这俩字,您如果一脚丫子踩到这上面,注定了这辈子他只能关心的是利益,不管对错。

不管是康熙要杀吴应熊,孝庄是不是来求情,他们俩之间的利益注定将是一致的。

毕竟孝庄是奶奶,康熙是孙子,俩人携手能走到一起不仅仅是血脉,更加重要的是目的一致。

想要了解这个问题的实质,那么咱不妨瞅瞅康熙为嘛要杀吴应熊。

说道这里估计会有人说:“杀不杀吴应熊,这取决于吴三桂到底反不反!”

如果您真的抱着这种想法,只能说您太天真了。

其实说到底吴三桂,压根就没有造反的想法。他这辈子最大的野心,也就是杵在云南这地界,整个王的帽子戴戴就蛮可以了,至于朝廷这块,他还是拿你当颗葱的供着。

当然这话都说了好几年了,咱得说证据不是。

证据

当年吴三桂接了多尔衮交给他的大金链子,一家伙就套在了大脖子上,提着刀把子,搁前边领路,在大华夏地上上蹿下跳,那叫个好不得意啊,但凡碰到抵抗的硬茬子,屠城那都是顺手的事。

他这么卖命的干,其实也向着他的主子表明他的决心,把自己个后路给断掉:“俺就老老实实的给满清卖命了,没啥想法。”

也就是说帝王要的名声,这玩意压根就不在他的需求范围之内!

后来他不就带着一帮子从大明朝投降过来的骁勇之士将南明的军队打的溃不成军。

一家伙就把永历帝赶到了缅甸去吃土了。话说永历帝那会也没啥势力,身边也就是些文武大臣,外加一些压根起不了多少作用的士兵。

就是这帮子人到了缅甸地头,还被缅甸压榨成了穷光蛋不说,面子还被丢在地上踩。

而这个时候的满清政府,对于永历帝这伙人也没啥想法,就那么地吧。

可回头吴三桂就整了一个《三患二难疏》的折子上去,阐明了必须干掉永历帝的道理。

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永历帝一天不死,满清地头上的反抗势力绝对会借着这个名头不断的闹事。

就是这个折子,让满清政府下定决心搞定永历帝。

最为关键的是,这奏折不仅有必须干掉永历帝的道理,他还详细的列举了如何干掉永历帝,条条框框连使用多少军饷都给计算了出来,不可谓不用心。当年崇祯用他的时候,他都没这么上心给干过一件事。

这不吴三桂带这大头兵,一股脑的就闯到了缅甸,逼迫缅甸王交人。

但人被交出之后,满清原来想把人带到北京城再做处罚。可吴三桂力排众议,因为路途遥远万一路上出点事咋整?干脆,一了百了就地解决。

于是就有了永历帝被杀的结局,而且当时按照吴三桂的想法,一刀下去剁了脑壳完事。但满人认为这样对待一个皇帝,太过分了,这才有了吴三桂用弓弦勒死永历帝的事,算是留了个全尸。

咋说呢?言而总之,总而言之吧,这吴三桂向满清一再表明,自己的忠心,至于皇帝这位置,他压根就没有考虑过。

吴三桂的态度有了,那么作为主子的满清就应该表示表示,表彰一下他的英勇。

得咧,吴三桂之流就得到了他们搁在大明朝一辈子都捞不到的异姓王的头衔。

吴三桂之流表示很满意,满清表示这还不够,大华夏地头上一半的赋税交给吴三桂让他们整顿南边,并且还允许他们自己在自己的地盘上挑瞅着顺眼的人当官,到后来还发展到四川,陕西,广西这些地方也有了吴三桂推荐上去的官。

那么西选官这就成了当时的一个特色。权利不可谓不大,这都成了国中之国的形式。

这仅仅是一场交易而已,吴三桂之流用不想造反自断后路的法子,交换到了超过他们想象的权利。

这就是证据。

杀吴应熊的理由

但吴三桂他就没有想到,这世界上还有俩字叫——捧杀。

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好日子到头了,就该杀了,毕竟养猪养肥了不杀,那不就可惜了吗?

说道这里估计就有人说了:“开头不是说,吴三桂压根就没有造反的想法,双方都知道,那为什么康熙还着急忙慌的要杀吴三桂呢?这不矛盾吗?”

是啊,吴三桂之流不想造反,他多尔衮知道,他顺治也知道,他孝庄也明白,而康熙何尝不明白呢?

但皇权这东西,历来都是独享的,压根就没有分享出去的想法。回头瞅瞅吴三桂,这已经拥有了一部分皇权,居然可以任命各级官员,而且还有蔓延之势,这可就是危险的信号。

康熙能不防备他吗?杀吴三桂之流这就成为了必然,那么想要杀掉一个封疆大吏,这不是电视里边,一张圣旨就可以解决的事,必须有合适的理由,而造反将会是一个非常不错的理由。

说道这里,估计有人说了:“其实这事也好解决,让吴三桂做一个空头王爷不就得了!吴三桂他不就想做个王爷,给他。只要交出军政大权不就完了吗?”

您这想法就有点子可笑了,纵观整个历史,那个异姓王能安安稳稳的当王爷,就算是他这辈子不搞,你能保证他的后辈子孙不搞吗?所以最好的办法,趁着有实力的时候,干掉他是最好的选择。

而且最为重要的是,整个满清他最不信任的就是汉人,留你这么一个汉人王爷,而且还是异姓王,康熙心里不舒服啊!

狡兔死走狗烹,就是这道理。其实这个局面,有人早一步就给吴三桂预见到了。

告诉吴三桂,要想久久远远的搁云南这地称王称霸,就得学学李成梁,那个把满清养成庞然大物的大明将领。云南这地就不能太平,一旦太平,那么吴三桂也就到了完蛋的时候了。

结论就是永历帝不能杀。这人就是头号大汉奸洪承畴,他的经历就能说明满清真的不好糊弄。他虽然为满清做了很多事情,但结局可不好。

他历经四朝,把自己的明节丢了辅佐满清二十年,顶着个大学士的空帽子退休,仅仅捞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轻车都尉。不仅汉人说他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满人给的评价也是如此,做人都做到他这份上了丢人啊!

哎,这话说的有点远了,咱拉回话头接着聊。

好吧,结果就是你不想造反,那就逼你一把。康熙可不是个善茬,借你吴应熊的脑袋办个事,这不是应该的吗?

康熙逼的是吴三桂吗?

话说回来,你这吴三桂是不想造反,可你手底下那帮子人有没有这想法呢?

其实说穿了康熙防备的不是他吴三桂,他防备的是吴三桂这个集体,这个被利益捆绑的集体。

逼你一个吴三桂这不值当,但逼你吴三桂身后的这个集体,这才是康熙的目的。

吴三桂的名声已经臭大街了,这个集体依靠吴三桂,那么这个集体就会臭大街。

水能载舟既能覆舟,这个道理谁都懂,没有了老百姓的支持,这就是无根之水,涨不了多久。

一旦这个集体不依靠吴三桂,依靠一个新的人,这样的机会可就要没了。

所以逼吴三桂造反,是必然的。最后康熙还不忘拿出他当年写的《三患二难疏》的折子,再臭上一臭吴三桂的名声。

你还抗大明的旗子,还反清复明,没见过你这么不要脸的。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被吴三桂拉上战车的,没多久这就内讧了。

更有甚者,仅仅是康熙的一道圣旨就投降了。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是,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吴应熊是吴三桂的儿子,康熙十二年,吴三桂扯起叛旗,吴应熊在京师与许多奸人勾结在一起,为吴三桂通风报信。

康熙帝听了大学士王熙的建议,把吴应熊囚在狱中。几年之内, 吴三桂占据了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气焰十分嚣张。他给康熙来了一封信,提出要划江为国,二帝分治,更要求康熙释放在狱中的儿子。康熙阅后,龙颜大怒,马上 召集王公大臣,宣布处死吴应熊,让吴三桂断了这念头,并把京师的禁卫军也调去征伐叛军。散朝后京城到处都贴出告示,明日午后当众处斩吴应熊,以示国威。

消息传到了吴应熊的额附府,吴应熊的夫人和硕长公主(康熙的姑姑)换上黑衣素服,直奔畅春园的慈宁宫,见到额娘孝庄太皇太后,哭拜在地,求孝庄太皇太后看 在两个孩子的份上向康熙求情。太皇太后本是个明晓大义的老人,但一见女儿这样悲恸,也揪心断肠般地滴下了老泪,双手扶起女儿,答应去跟孙儿说说。

不料康熙正好也来到慈宁宫,在门外已听知一切。他快步进屋,向太皇太后叩拜道:"皇祖母,您平日教诲的得国得众之道,孙儿时刻不敢忘记,别的事孙儿可依您千件万件,这件事只能恕孙儿不孝。"一番话说得太皇太后无言答对,只能怔怔地看着康熙。康熙看着那泪痕满面的和硕长公主,单腿下跪,说道:"姑姑,您的苦处侄儿知道,可是,您知道我爱新觉罗一族,为大清江山,有多少人死于非命。如果不杀吴应熊,吴三桂一定以为朝廷软弱可欺,更加嚣张,又不知多少百姓妻离子散。姑姑,恕侄儿不能孝义两全。

和硕长公主没等康熙说完,她扶起康熙,说:"姑姑我不怪你。"说罢掩面而去。第二天午时三刻,吴应熊人头落地,大长了清军的士气,灭了叛贼的威风。没几 年,吴三桂便军败身亡,为祸八年的"三藩"之乱被彻底荡平。朝廷内外,对不徇私情的康熙帝更加敬重了。

向日葵说;本来康熙皇帝在赌吴三桂反不反,因为打仗并没有胜算,而且劳民伤财,想用怀柔政策来感化吴三桂,但是自古以来皇权的吸引力从来无法抗拒的,吴三桂铤而走险,要打过长江以北, 划江而治,使得康熙皇帝下定决心平定吴三桂,杀吴应熊是断了和的退路,而吴应熊也成为了平定三藩的试金石!


向日葵爱历史


吴应熊(1636~1675)是吴三桂之子。在吴三桂降清后,即1653年,由孝庄皇太后做主,把丈夫皇太极小妾生的女儿,第十四女和硕建宁公主嫁给了吴应熊。

按辈分来说,建宁公主和康熙的老爸顺治是异母兄妹,康熙应该叫建宁公主为姑姑,吴应熊就是康熙的姑父。

顺带说一下,清朝皇帝嫡出的女儿称“固伦公主”,庶出的女儿称“和硕公主”。

由上可知,孝庄皇太后不是建宁公主的亲母亲。把建宁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是当时摄政王多尔衮的主意。

吴应熊成了额驸,自然留在京城,这无疑成了吴三桂的人质。原来多尔衮早就对吴三桂不放心,认为此人脑后有反骨。



多尔衮心想:“老吴想谋反首先应该想想他的儿子吧!”然而吴三桂为了权势,最终还是不顾儿子的安全反了。

话说康熙亲政后,为了集权开始削夺地方藩王们的权力,平西王吴三桂在被削夺之列。

当时吴应熊头衔不少,和硕额驸、少保加太子太保、少傅兼太子太傅。但清朝有一项规定,吴应熊必须留在宫中。

在康熙削藩时,吴三桂谋反前曾派人偷偷进宫想把吴应熊接到昆明,但是吴应熊没走,一方面他舍不得荣华富贵,另一方面他很爱建宁公主,不想夫妻分离。

鉴于形势所迫,吴三桂毅然在云南起兵反清,其势力席卷半个中国。康熙在关键时刻果断杀了吴应熊,当时建宁公主求孝庄皇太后出头说情,康熙依然杀了吴应熊,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吴应熊该杀,在吴三桂派人接他回昆明时,他没有走,但向使者泄露了康熙提前削藩的机密,并让来人把长子吴世璠秘密带走了。作为大清的官员,单单泄露国家机密这一条就是死罪。

吴应熊算定康熙不敢杀他,这里有两个原因。其一他的老爸吴三桂久经沙场,康熙当时只是十几岁的孩子,康熙不敢往死里整吴三桂,最多是杀鸡儆猴,敲山震虎罢了,康熙早晚要退让。

另一方面孝庄皇太后也不答应杀自己,要知道建宁公主是她亲自做媒嫁给自己的,皇太后不能见死不救。

然而吴应熊想错了,他应该跟着接他的人回昆明,留下来就是死路一条。

首先孝庄皇太后是和孙子康熙一条心的,建宁公主不是自己的亲女儿,而康熙可是自己的亲孙子,如此看来吴应熊算了“逑”。

讲真吴应熊一开始的身份就是人质,既然老吴造反了,人质肯定要被杀。

再者说了,当时朝中不看好康熙能打赢吴三桂的大有人在。甚至有的大臣偷偷和老吴联系,毕竟吴三桂是历明清两朝的元老,常年在外带兵打仗,而康熙不过是十八岁的年轻后生,资历和吴三桂相差天地。




此时建宁公主跪求孝庄太后向康熙求情,孝庄皇太后说:“为了大清社稷,吴应熊必须死!”

她语重心长对建宁公主说“杀吴应熊一方面是打击吴三桂的嚣张气焰,另一方面是向世人表明康熙皇帝的决心,没有退路只有前进,打消大臣们的顾虑。朝廷上下,团结一心,战胜吴三桂才是唯一的出路。”建宁公主无话可说。

孝庄皇太后不愧是一个政治家,他和康熙想到一块了,孝庄太后不但没有为吴应熊求情,反而支持孙子杀掉他。

吴家父子低估了康熙和孝庄的决心了,康熙果断杀了吴应熊和他的次子吴世琳,经过5年的死磕,吴三桂被康熙活活拖死了,削藩成功,吴三桂造反失败,最后吴家落得祸灭九族,从此绝了后代。


秉烛读春秋


吴应熊是吴三桂的儿子,由孝庄皇太后作主与建宁公主成婚,通过政治联姻,使吴应熊以额驸的身份留居京师,实为朝迋人质。康熙十二年,吴三桂起兵反清,吴应熊与奸人勾结为吴三桂通风报信,康熙听从大学士王熙的建议,将吴应熊囚禁在大牢里。

吴三桂势如破竹,不长时间就占据了长江以南的许多地方,气焰十分嚣张。他给康熙写信,要求释放儿子并划江而治,康熙大怒,宣布处死吴应熊,并把京师的禁卫军也调往前线,讨伐叛军。

消息传到额驸府,康熙的姑姑建宁公主,赶忙跑去慈宁宫去见孝庄太皇太后,求额娘看在两个孩子还小的份上向康熙求情,饶恕吴应熊。孝庄太皇太后是个明晓大义的老人,她开导女儿:吴应熊没有错但有罪,康熙帝大义灭亲,是鼓舞全军士气,以示国威。如果不杀吴应熊,吴三桂一定以为朝迋软弱可欺,会更加嚣张。

最终吳应熊人头落地,大长了清军的士气,灭了叛军的威风。没过几年,吴三桂兵败身亡,为祸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息。


大拇指聊历史


这个问题可以换一种方式去回答。康熙为什么不杀吴应熊呢?从吴三桂造反那一刻起,吴家人的性命就被挂在刀口上了,清廷杀他们是正常,不杀是奇迹,谁都不会喜欢背叛者。

1644年,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1653年,吴三桂之子吴应熊与建宁公主成婚,之后以额驸的身份留京为质。真实的建宁公主可不是金庸小说《鹿鼎记》里康熙的御妹,而是皇太极第十四女,康熙的姑姑。

1673年,吴三桂起兵反清,吴应熊被捕入狱。

1674年,吴应熊及其子吴世琳都被处以死刑。

吴三桂起兵之前,曾派人偷偷入京接应儿子,但吴应熊明白如果自己跑了,自家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被清廷知道了,为了“大业”,他冒着风险留在京城稳住康熙,让使者带走了大儿子吴世璠。

吴应熊敢留下,估计也是因为妻子是皇室公主,以为康熙会看在建宁公主的面子上留他一条生路。

的确,一开始康熙没杀他。但随着战局不利,吴三桂又提出划江而治,彻底惹怒了康熙,于是在明珠的建议下一杀了之。

“孝庄求情没有效果”这事儿只是野史传闻,要知道孝庄不是普通的后宫女子,她是个女政治家,看问题的角度必然和一般老太太不相同,哪怕吴应熊娶了建宁公主,在她眼里吴家也不是亲戚,而是需要防范的藩镇。

而且,康熙是孝庄教养长大的,祖孙俩相依为命多年,康熙对她非常尊敬孝顺,如果她真有意救吴应熊,康熙不可能不答应。

所以我认为孝庄没有插手此事。

总之,吴应熊之死是种必然。与其说杀他的是康熙,不如说害他的是父亲吴三桂。

儿子还在敌人手里老子就起兵?这是真不想让儿子活着回来了!也许对于这种枭雄人物来说,亲情什么的不重要吧。

【我是一粒沙,喜欢就关注我吧!】


缥缈峰下一粒沙


我们先说康熙为什么杀了吴应熊,我认为原因有三。其一,吴应熊私下给吴三桂传递消息,是为叛国;其二,杀吴应熊来表示自己绝对不同意吴三桂提出的分两帝共治;其三就是康熙行事作风如此,斩尽杀绝斩草除根。

接下来我们就详细的展开说一下这三点。

一、私下传递消息,打乱康熙部署

当年摄政王多尔衮就觉得吴三桂有反骨,所以呢为了给吴三桂反叛加一把锁,就有孝庄皇太后主婚,将康熙皇帝的姑姑和硕建宁公主许配给了吴三桂的长子吴应熊,虽然是嫁给了吴应熊,但是吴应熊也必须留在京城,实为人质。

康熙十二年春天,平南王尚可喜请求解甲归田,康熙同意之后,也顺势准备削藩,将耿精忠和吴三桂也撤销掉职位。

吴三桂得知尚可喜的请求后,也假惺惺的上书请求告老还乡,实际上则希望康熙挽留他,这样以后就算耿精忠被撤掉了,他因为康熙自己亲自挽留,也不会将他撤掉。

当然了,对于吴三桂的小心思,康熙也是十分明白的,吴三桂其实已经和朝廷对立很久,虽然没有实际行动,但是早晚也会反,因此,康熙打算将削藩的行动提前。

这个时候吴三桂其实也要反了,只不过也是在筹谋中,他首先想到了自己的大儿子,于是他秘密的派人来到京城,想要将吴应熊接回去,但是吴应熊不跟使者走,他知道如果自己回去了,康熙一定会有所反应,于是他将自己的儿子吴世璠(fan二声)带回去,自己留下了稳住康熙,同时还让使者将康熙准备提前削藩的消息带给吴三桂。

吴三桂得知后,在同年(1673年)十一月,起兵造反。这个时候,康熙虽有杀他之心,但是没有付诸行动,只是将吴应熊关了起来。

二、表决心,绝对不划江为国,二帝分治

^上图为影视剧中吴三桂称帝

吴三桂起兵之后,很多希望反清复明的人都纷纷相应,几年的时间内,吴三桂就占领了长江以南的多个省市,这个时候,吴三桂就让人给康熙送来一封和谈信。

信的主要内容有两点,一点就是放回吴应熊,这样就可以停战;二呢就是双方划长江为界线,分立为两个国家,共同治理这片区域,希望康熙慎重考虑,不然大清将生灵涂炭。

康熙听完信件后,龙颜大怒,马上下令,择日处斩吴应熊,让吴三桂断了迎接他儿子回家的念想,同时还把京城的禁卫军派出去和吴三桂打仗以期消灭叛军。

三、康熙的性格就是斩草除根

我们还是以一个例子来说一说康熙的这个性格吧。众所周知,清朝是消灭明朝之后的王朝,而康熙作为大清第二位皇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没算在内),背负着稳固大清江山的责任,彼时天下喊着反清复明的人还有不少。

因此康熙对于明朝朱氏的后人真是铁血手段,从顺治三年开始,康熙杀掉的朱氏王朝的直系后人不下50人,连同他们的相关家族和下属,更是达到了一万人以上,可见康熙对于斩草除根这件事执行的有多彻底。

再有,作为崇祯皇帝第五个儿子的朱慈焕,隐姓埋名数十年,直到康熙为了争取民心,即位后曾六次拜谒明皇陵,行三跪九叩之礼。特别是1699年(康熙三十八年),康熙拜在谒明皇陵后,向大臣表示要查访一个明皇室后裔,来管理明孝陵,才放松警惕。

朱慈焕以为,自己年逾古稀,康熙又是个明君,对前朝也尊敬有加,可以安度余生了,于是放松了警惕。在自己心里憋了几十年的秘密,一次酒后,他向一位跟自己交往很久的朋友透露了自己的身世秘密。

结果这个事情就被传了出来,还有人以此为名来召集军队反清复明。

虽然最后查明,并不是他要造反,但是康熙还是判了他一个凌迟处死,他的儿子后人也被杀头,康熙的理由是“朱某虽无谋反之事,未尝无谋反之心”至此,崇祯一脉彻底断绝。

由此可见,康熙对于想亡清朝之人是绝不手软,因此也是必杀吴应熊。

再说孝庄求情的事情

其实我觉得孝庄求情都是影视剧为了柔化这位年老的女政治家的一种手段,孝庄皇太后在康熙登基后的所作所为,都是带着为了康熙好的目的性而为之的,就好像让康熙娶索尼的孙女赫舍里皇后一样。


这样一个女人,深知宫廷内外的生存条件,怎么会向康熙求情不要杀吴应熊呢?所以我认为孝庄皇太后向康熙求情的事情应该是不存在的。


关注小太阳,每天都有新鲜的历史知识双手奉上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