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8年清政府就能够仿造出马克沁机枪,为何没有大量制造?

历史总探长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拳民”们还傻乎乎地嚷嚷着“刀枪不入”地手持刀、矛向前冲锋,即便是清军手里的枪还动不动在炸膛。

可是,谁能够想到早在1888年的时候,由李鸿章于1865年一手创办的金陵机器制造局便已经仿制成功了在研发于1883年、定型于1884年的马克沁重机枪,不得不说,金陵制造局能够用短短的几年时间仿制成功马克沁,确实很出乎人们的意料。

试想一想,如果1884年仿造马克沁成功后便开始量产的话,那到了1900年,清军也能扛着马克沁重机枪“哆哆哆”地对着洋人扫射了,慈禧还会这么狼狈地逃出北京吗?

那么,清政府为什么没有对马克沁机枪进行量产呢?

实际上,所谓的仿造的核心从来都不是“仿”,说到底仿造的核心仍然是技术,没有技术,何谈仿造,又如何仿造?

拿一支普普通通的圆珠笔来说,圆珠笔在1888年便已经产生了,可是谁能够想到,中国这个每日消耗圆珠笔不可计数的国家,即便是在该给开放之后数十年,想要生产一支圆珠笔却仍然需要进口笔头?

圆珠笔的笔珠看上去只是一粒小小的圆珠,可是它却难倒了无数人。

可见,这一粒小小的圆珠也不是仅仅将它打磨成合适的大小便可以了,它的核心仍然是技术,是笔尖钢的生产技术。

中国从2011年启动“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随后国家拨款6000万元用于支持研发。

2016年,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用了5年的时间,经过了近百次的反复试验,后又经过了十多次的终试,这才终于得到了确定能够用于制造笔珠的钢材,中国才能逐渐摆脱国外在笔尖钢上的束缚。

所以,仿造不只是仿外形这么简单的事。

1888年的金陵制造局能够仿造马克沁的外形,可是,马克沁真正的核心,它能仿造得了吗?

显然,当年的金陵制造局并不具备这个能力,别说对于金陵制造局了,马克沁重机枪的制造工艺对于不少列强而言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说白了,金陵制造局所仿造出来的马克沁机枪更多只是外形上的仿造,辛辛苦苦造一把用不了几次的枪,李鸿章乐意,慈禧也不乐意呀!

除了技术方面的问题,实际上金陵制造局之所以没有量产马克沁的原因还有经费方面的原因,以金陵制造局的规模和机器,即便慈禧和李鸿章点头让金陵制造局继续生产马克沁,金陵制造局的生产能力也实现不了马克沁的量产。

更何况,如果金陵制造局铁了心要生产马克沁的话,它还能有多少人力财力物力用于别的武器装备的制造?

所以,马克沁虽然被仿造出来了,可是最后也只能被金陵制造局忽视甚至是淘汰。

此外,清政府之所以放弃马克沁,除了技术和经费、设备方面的原因之外,还在于当时清政府,或者说当时世界上的主流机枪是另外一把——加特林。

1874年,李鸿章看到了加特林的威力之后,便迫不及待地掏钱买了几十台加特林,随后便开始让金陵制造局研究如何仿造加特林,到1884年时,金陵制造局已经拥有了成熟的仿造加特林的技术,已经能够自主生产。

对于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的加特林和不成熟的马克沁,李鸿章会怎么选?

他不敢冒险,想要用马克沁取代加特林,他不仅需要投入更多的钱、精力和时间,还可能对面临失败的下场,最后可能赔了夫人又折兵,他拿什么收拾局面?

所以,李鸿章只能继续选加特林,只能放弃马克沁,这也是清政府明明已经仿造成功了马克沁,却没有进行量产的原因。

即便是加特林,到了19世纪末的时候,因为资金匮乏的缘故,李鸿章还不得不停止了对加特了的生产,转而继续生产外形上很能吓唬人但却落后的“抬枪”之类的武器。


吾与吾国


说实话,从1861年曾国藩办安庆军械所到1910年的半个世纪中,洋务运动在全国共兴办了40多个军工厂局,比较出名的除了安庆军械所外,还有江南制造总局,天津机器局、金陵机器局、汉阳枪炮厂、福建船政局等,虽然条件艰苦,但从军工产品来看,还是生产了品种繁多的步枪、机关枪、炮、雷、船等,制造能力是很强的。

金陵机器制造局,于1865年由两江总督李鸿章创办。

比如,1865年成立的金陵机器局,当年就建成了我国第一艘蒸汽轮船,除了锅炉和钢材是进口外,其他设备和工具都是国产,到了1874年,已建成多艘各型兵轮船;汉阳钢药厂总办徐建寅仅在参观德国胡尔普火药厂时,瞟了一眼火药工人的工作记录,回国后在1901年研制出领先水平的硝化棉无烟火药,比欧美的药力更足,质量更好。

徐寿、徐建寅父子,中国近代化学先驱,图中左起为徐建寅, 华衡芳, 徐寿。

其仿制能力也是超强的,由于清政府是列强军火大买家,世界各地都有情报,一旦有新式武器出来,必定会在国内仿造。比如1863年美国林明敦研制出连发的后装枪,江南制造总局于1867年仿制成功;1870年英军装制最新的阿姆斯特朗前装炮,金陵机器局立即仿制,并于1875年在大沽炮台装制。

图为甲午海战时,日本“秋津洲”号也装备阿姆斯特朗炮。

但是晚清军工厂起步晚,没有逐步核心技术,没有完善的设备,特别是缺少制造先进枪炮的优质钢材,当年的金南制造总局炼钢厂从1891年到1904年仅炼钢8000吨,平均每天仅炼1吨多,差距过于悬殊,只能通过昂贵的进口钢材,清政府财政贫乏,一旦开战列强又卡紧,严重阻碍了军工业发展。

所以,军工厂制造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很多在后世战场上大放异彩的武器,当年都被各种原因放弃,比如前面说的领先于欧美的硝化棉无烟火药在制药房装药时,机器爆炸,连同总办徐建寅在内的16名技术工匠当场炸死,汉阳钢药厂的仅有的技术人员全被报销了,此火药就此中断;大沽炮台装制的高仿阿姆斯特朗前装炮,因为发生膛炸,被舍弃。

马克沁机枪于1883年,由英国人马克沁发明。

江南制造总局于1867年仿制成功林明敦连发后装枪,当时造了3万多支,可使用时经常发生走火事件,被各营退回,部队不买帐,无果,3万多支枪只能作为空枪无弹平时训练用,未发挥作用。而本题所问的1888年就能仿造出马克沁机枪,为何没有大量制造?也是同样的原因。马克沁是1884年研制成功的,金陵机器局立刻引进并仿制,于1888年仿制成功。

马克沁在欧洲也未引起重视,直到一战时德国装备并使用,大出风头,从此成为闻风丧胆的杀人利器,图为一战时奥斯曼帝国装备的马克沁。

但仿制的马克沁问题众多,本来落后于欧洲200多年的军事工业是无法用仿制来弥补的,又无优质钢材作枪管,仿制较粗糙,鉴于很多仿制应用失败的案例,马克沁被搁置,后来清军有少量使用的马克沁基本是国外购买的,而李鸿章在听了下面人报告马克沁每分钟射弹600发,耗银300两,直言这枪太昂贵了,不能使用,于是马克沁被永远终止。


图文绘历史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先说个笑话。

大家知道三十节重机枪吗?

这是美制M1917式重机枪的中国山寨。

最初,有个美国跑单帮的军火贩子,带着M1917式重机枪找到直系军阀头子吴佩孚,推销这种重机枪。

时间是1921年,民国已经建立10年了。

吴佩孚看到M1917式重机枪以后,设法拖住了那个美国佬,随后找来汉阳兵工厂厂长。

当时汉阳兵工厂,是全中国最优秀的枪械制造工厂。

吴佩孚问,你们看看这挺机枪, 能不能仿制出来。

厂长仔细研究了一番,说可以仿制。

于是吴佩孚就以走私军火的罪名,将这个倒霉的美国军火商软禁起来。

这边,汉阳兵工厂把M1917式重机枪全部拆散,一个零件一个零件仿制,前后花费了半年时间,终于仿制成功。

吴佩孚就释放了那个美国佬,将重机枪还给他,还给了一些路费。

当时民国军阀混战,国际社会对中国进行武器禁运,美国军火商走私军火是违法的。

他只得吃了哑巴亏,认怂走人。

本来吴佩孚是很高兴的,认为仿造美制重机枪成功,以后就不用花巨资购买了。

谁知道,这挺命名为三十节的重机枪,仿造是成功了,但性能极不稳定。

只要持续射击,就很容易出故障,很少有能够一次打光一个弹带的。

那么,三十节实际等于不可用。

吴佩孚极为恼怒,将汉阳兵工厂厂长喊来臭骂了一顿。

厂长表示,重机枪结构过于复杂,并不是拆卸仿造零件再组装就能搞定的。

无奈之下,吴佩孚只得拿钱去向美国勃朗宁公司购买技术转让权。

得到全部资料以后,才解决了三十节的严重质量问题,还进行了一些改进。

即便如此,工厂初造时月产量只有几挺,后来才增加到每月25挺。

大家看看,到了20年代尚且很难仿造重机枪,何谈30多年前的清末。

其实,赛电枪这些玩意,清末根本就不可能大量装备。

抛去仿造的质量问题,满清也没有大量制造重机枪的能力。满清产量最大的江南制造局,年产步枪也只有1500支。

至于枪弹的生产,连北洋大臣李鸿展本人,都是心知肚明,1878年他在奏折里就叫苦:仅后膛枪弹的生产,就是“遇有战事,十年之蓄,不够数月之需”。平时看着生产红红火火,一打仗就不够用。

看看,连最基本的步枪和子弹都生产严重不足,何谈重机枪。就是三十多年后,每月才能生产多少!

装模作样的生产几挺装门面,又有什么用。


萨沙


“太快!太快了!”1884年李鸿章在参加伦敦举办的新枪发布会上大声感叹。马克沁重机枪在半分钟内一梭子打出300发子弹,将一棵大树拦腰切断。李鸿章立刻买了一挺带回国研究。

李鸿章看到的马克沁

这一年,离中日甲午战争还有10年时间,如果大量制造马克沁重机枪,并大力发展陆军力量,或许会改变甲午战争的结果。但是没有如果,洋务大臣犯了下一个致命战略错误,让腐朽的大清失去了最后的复兴机会。

李鸿章拿回的那挺马克沁机枪,由金陵制造局于1888年仿制成功,命名为赛电枪,顾名思义就是像闪电一样快、一样猛,而英国陆军1891也才开始装备马克沁机枪,大清比大英帝国还早了三年。在19世纪末期,也就是甲午战争爆发之前,在洋务派大臣张之洞、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的努力下,全国已经有以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建船政局、汉阳兵工厂为代表的30多家规模型军工厂,形成了基本完备的军工产业链。

金陵制造局的马克沁

他们不仅能够生产“汉阳造”步枪,还能够生产阿姆斯特朗式后膛快炮、半自动步枪“快利枪”、赛电重机枪等前卫新式武器。1880年天津机器局还试造了中国第一艘潜艇,福建船政局甚至建造了排水量2000吨第一艘国产铁甲舰——平远舰。直到将近100年以后,我们才再次拥用建造2000吨排水量以上军舰的能力。甲午之前的清朝军工产业水平远远在当时的日本之上。八路军的马克沁

由此可见,大清完全具有大规模量产马克沁机枪的技术能力。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大清迎来了回光返照的“同治中兴”,洋务派手中有权有钱,完全有能力大规模发展以步枪、重机枪、后膛炮为主要武器的陆上武装力量,打造一支让列强胆寒的陆军。

也许是在海上被列强打怕了,也许是对陆军能力的过分自信。洋务派把目光放在了海上,聚全国之力打造北洋、南洋海军,耗费巨资从欧洲引进的大量先进的铁甲舰,钱都让海军花完了,陆军成了后娘养的。上节提到了那些陆战武器都没有大规模列装,最简单的步枪产量也只达到每年1500支,根本经不起一次大规模战争的消耗。

解放军的马克沁

甲午战争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登陆后的日本军队几乎没有受到太多的抵抗,人们不禁要问当年血战金陵的湘军、淮军哪里去了。仅仅从武器这项来看,甲午战争的清朝陆军已经落后了日军。如果清军大量装备马克沁机枪等重火力陆战武器,那日俄战争马克沁收割鬼子小命的场景将提前10年上演。

志愿军的马克沁

即使海军覆灭了,强大的陆军照样可以将登陆的日军赶下大海,清廷也不会因为担心从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登陆的日军,南北夹击威胁京师了,也就不会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了。当伊藤博文正在马关与李鸿章讨价还价时,有情报显示大清可能号召全国军队赴京师勤王,他也吓得瑟瑟发抖,日本并没有与大清在陆上决战的实力与勇气。

民兵的马克沁

中国的优势在于庞大的人口基数,在于广阔的陆上战略纵深。洋务大臣如果选择大力发展陆军,而不是发展昂贵的海军,或许还能有立足世界的可能。四五十年后的抗日战争、半岛战争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即使没有海空力量,我们也能打赢最强帝国。洋务大臣放弃“马克沁”,选择“铁甲舰”,说白了就是拔苗助长、好高骛远的战略短视。

军博馆的马克沁

甲午战争以后,清朝终于意识到了这一点,着手筹建北洋新军。而然他们已经丧失了战略机遇期,袁世凯的新军最后成了清朝的掘墓人。马克沁机枪的命运,就预示着大清的命运,历史往往就是小事件、小人物决定的,正所谓“蝴蝶效应”。


红龙军团长


马克沁机枪在1884年问世,而清政府在1888年就能够伪造出这种机枪了,足以显示中国人仿造能力之强。可是,当1900年,八国联军打进来的时候,为什么我们的印象里清军用的还是大刀长矛?如果马克沁机枪真的这么好,为什么清政府没有大量制造呢?

首先,我们仿造出来的枪,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若说批量生产,那还是有难度的。因为,当时中国是农业大国,且闭关锁国很久,认为自己是天朝大国,外来的都是蛮夷。所以,当西方的科学技术传到我们这里时,我们并没重视。直到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中国人才领悟到西方的科学技术已经领先中国。而此时,中国没有正规的军工厂,技术水平还不足以批量生产马克沁机枪。

西方生产马克沁机枪的流程都和我们不同。西方生产马克沁机枪,操作过程非常专业,而且是流水线生产。而且,西方制造武器,都有图纸,可以通过看图纸进行步骤性操作。而中国就不行了,瞎拆瞎凑,我们是没有正规的操作流程的。

值得注意的是,清政府在军费开支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却收效甚微。这又是为什么呢?

很明显的原因是,清政府官员的贪污腐败,像一只巨大的蛀虫,蛀空了国家的钱库!在洋务运动的时候,清政府就投入了一亿两白银,仍无法建设一个正规的军队,没有建造出一个正规的军工厂。除去科学技术的落后外,投入的资金最后究竟用在了哪里,这还是个问题。

虽然说,清政府在1888年仿造出了马克沁机枪,但能不能使用,能不能打出子弹,还很难说呢,所以怎么可能去批量生产呢?中国真正仿造出马克沁机枪其实在1935年。当时德国跟中国交好,并且把马克沁机枪的图纸,以及设计流程都告诉了我们,在德国专家的帮助下,我们才仿造出一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沁机枪。

回过头看,清代末年,国库空虚,如果继续研究马克沁机枪的话,那就是拿国家开玩笑。而且,马克沁机枪所需要的子弹甚多,就是买子弹的钱,清政府也是供不起啊。

清政府1888年仿造出的步枪,离1935年真正意义上仿造出的步枪,差了近50年,等到了1935年,工艺、设计流程弄清楚后,才有足够的条件制造出第一把24式重机枪。


谋士说


对,你没有看错,晚清政府在马克沁机枪1884年问世后仅仅四年就仿制成功,洋务运动后期洋务清政府为了摆脱外国对中国军械生产的操控,打破技术壁垒,一直在仿制西方武器, 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仿制出了马克沁机枪。

相信很多人看到这段文字都会大为惊奇,天呐,清政府竟然能够仿制出马克沁机枪,简直不可思议,要知道在很多人的认知里面,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中国军队还拿着大砍刀,怎么可能在1888年就生产出这样一大杀器。

其实,我们的仿造(山寨)能力自古就很优秀,这一点不用谦虚,我们很骄傲,但是要说能够仿制出完全一样的,纵横是绝对不相信的,中国和西方生产思维不一样,西方制造武器都是直接引进流水线,有专门的流水化操作,并且还有校正的检验样板,就是先有图纸再进行制造;

中国在洋务运动时期的仿制,其实是有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的,每一款仿制,都是一次创新,为什么这样说呢?就是因为清政府仿制的时候没有图纸,根据武器样品拆分后,按照逆向思维制作出图纸,然后进行仿制,制造出来能打出子弹,就是仿制成功,如果不行,那就换一样武器继续仿。

这种自主仿造给清政府带来巨大的投入,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建立大大小小的兵工厂达40多个,每年投入研发武器的经费就在几百万两白银以上,前前后后砸里面也有一亿白银,结果清政府仿制出来最NB的武器就是抬枪,用两个人进行操作的那个武器,西方人看了后差点惊掉了下巴。

武器仿造之路,实际上特别艰难,以国民政府打造的中正式步枪来说,1928年决定按照德国1924毛瑟步枪进行仿制,在有了图纸的情况下,一直到1935年才成型,前后用了七年时间,真正到量产的时候,已经是1942年,这还只是一款步枪。

相比于普通的步枪来说,马克沁重机枪的结构和制造工艺更加复杂,要知道这可是一把改变了时代的机枪,是世界上最早的依靠子弹自身的动力完成发射的机枪。

在没有图纸,没有配套工艺,没有指导的情况下,金陵机器局制造出来就已经是奇迹了,但是我相信,制造出来的这款步枪很符合一句哲理,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条河,金陵机器局制造出来的马克沁机枪也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挺(纵横都怀疑,子弹能不能通用也是一回事)。

中国真正仿制马克沁重机枪是在1935年,中德在军事领域合作后,德国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的设计图纸交付中国后,中国才开始进行仿制,也就是后来的民24式重机枪。

两者相差将近40年,所以,你认为洋务运动时期仿制的马克沁机枪能靠谱吗?

洋务运动时期的仿制,主要是依靠当时的工匠,随着一批工匠的更换,仿制的工艺更加不行,因此,即使能够仿制出来也不会批量的去生产。

在马克沁机枪1884年刚刚面世的时候,李鸿章正在欧洲采购军火,也亲眼看到了展示的马克沁机枪,当时的李中堂惊奇的连忙说,太快了太快了,要知道马克沁机枪一分钟能够打出六百转,火力方面绝对是压制的。李鸿章随后表示,太贵了,用不起。并不是说机枪买不起,而是子弹买不起,以当时清政府的财力,想要驾驭射速这么快的机枪,简直是拿国力在开玩笑。

李鸿章当时比较青睐的机枪是早已经成熟且定型的加特林机枪,加特林一分钟可以打四百发,火力上够用,价钱还能相对便宜一点,实际上,金陵机器制造局在1884年就已经能够生产加特林机枪了,按照先入为主的的概念,并且已经生产了大量配套的加特林枪弹后,清政府不可能改弦易辙。

清政府没有大量制造或者采购马克沁机枪,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马克沁的射击火力太过超前,远远超过了时代的需求,不是说李鸿章看不到马克沁的作战潜力,而是在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之前,重机枪的作用不是那么明显。

1884年马克沁机枪面世,到二十年后的日俄战争中才大显身手,到三十年后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才算达到巅峰,以李鸿章的眼界来说,至少在他有生之年不会看到马克沁一展雄风。

当时西方各国普遍不看好马克沁机枪,包括俄国、美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对让马克沁的推销碰到了钉子,就是因为当时的马克沁机枪火力太强,已经超出了时代的需求,而且刚刚问世的马克沁机枪性能也不稳定,日俄战争中和一战中的马克沁都是改良后的机枪,并非原始版的。

总结起来,清政府没有大量生产就是因为,清政府大量生产不出来,或者生产出来质量不行;射速太快,子弹消耗不起;清政府已经有了加特林,对重机枪的需求不是特别大;马克沁火力已经超越时代,造成了火力浪费,不适合当时的战争形态。


史论纵横


在1888年金陵机器制造局成功仿制了马克沁机枪,并命名为赛电枪,并进行少量生产,到1896年停止生产。之所以没有大量制造,主要是当时对于马克沁机枪的作用认识不足,而且这种仿造并没有真的摸透其原理,生产缓慢,自然产量不大。

洋务运动开始以后,清朝也兴办了很多新式工厂,其中军工企业比重极大,金陵机器制造局就是其中之一。到1888年的时候,金陵机器制造局成功的仿制了马克沁机枪,应该说这是一个不错的成就,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其中的不足。

马克沁机枪

这种仿制,仅仅是根据进口的马克沁机枪拆卸以后按照零件绘制图纸,然后照样装配起来,对于其工作原理、性能特点等等都并不了解,只是单纯的依葫芦画瓢而已。在生产中遇到问题,也只能去找原装产品比较,看是否绘制生产过程中出错,这种生产方式的效能可想而知有多落后。

然而更重要的是清廷上下大多对马克沁机枪的认识不足,并没有意识到其作用。当然,这在当时西方国家也存在这个问题,毕竟此时的马克沁机枪还没有经过实战考验,人们很难认识到其作用。但是清军的问题是,他们更喜欢抬枪。

早期的抬枪类似放大的鸟枪,早在鸦片战争前就大量装备清军。在引进西方武器生产设备以后,前膛的抬枪被改进为后装线膛,因为其发射的枪弹射程较一般步枪为远,而且较大炮为轻,所以清军将其作为支援火力使用,而且使用散弹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清军不爱瞄准的习惯,因此大受欢迎。

然而抬枪的问题也很多,在远距离上其精度较差,而近距离使用散弹的话杀伤力则有限,使用时除了比较热闹外效果一般,不过对于清军来说,热闹就够了。在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时,很多部队都不喜欢新式的洋枪,反而要求大量配发抬枪,有效的减少了敌军的伤亡。

庚子事变时日军缴获的抬枪

所以在1896年后,赛电枪、格林炮等新式武器逐步停产,金陵机器制造局转而生产老旧无用的抬枪。英国人贝斯福就吐槽说金陵机器制造局用最新式的机器生产无用的产品:

机器多是现代的, 头等的, 但用来制造过时的无用的军需物品, 他们正在大量制造一种小炮, 放射大约一磅重的炮弹, 大部分的机器用来制造抬枪。

所以阻碍赛电枪产量最大的问题,是清军自身对其作用认识不足,不会大量装备,自然也不需要大量生产。


不沉的经远


1884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挺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机枪一问世就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注意。清政府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于1888年仿制出了第一挺马克沁机枪,这仿制能力不服都不行。

虽然仿制出了马克沁机枪,但是性能方面却远远不如正版。正版的马克沁机枪一分钟能转六百圈,也正是因为这点才让其闻名于世,连李鸿章在欧洲考察之时,看到这款武器直呼“太快了,太快了”。



对于当时来说,条件实在有限,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能做到这步已经不容易。并且就算仿制成功的话,清政府也没有能力去大量制造。


先不谈清政府有没有如此规模的工业体系,光金钱这块就不行,晚清国库空虚,海军买炮弹都已经没钱了,更别提这个了。


麦地传奇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马克沁重机枪?光这六个字他就足以把小伙伴们的眼珠子给整过来,为嘛?您把这玩意叫做屠夫他都不为过。想当年一战时期,德国佬眼瞅着就要玩完了,被老毛子联合约翰牛英国佬外加那脖子比身子长的高卢雄鸡法国佬,围起来掐着脖子打。

这踹的屁股都发红了,被迫在索姆河这地接受了一次大决战。咋说呢德国佬被玩恼了,这就整一万两千五百挺这物件。

往阵地上这么一拍,得,就等着约翰牛和高卢雄鸡玩冲锋。

这一到点,这俩人搂着脖这就上来了,德国佬他也不客气,死抠着扳机玩命的往阵地上撒子弹。

德国佬也真狠,最密集的地方平均二百米的距离就一挺,您就听哇,这拍出去的声音不是“砰砰砰”,是像风一样的“呼呼呼”声(这枪声太多了,就是风声,老梁可一点都没夸张)

约翰牛和高卢雄鸡整多少人都白搭,根本就冲不上去,死的人就跟那割韭菜一样,从人的身上扫过去,身体直接就被撕开了。

这头一天下来,约翰牛和高卢雄鸡这就到下六万人。有人说这战斗过程中,德国佬那士兵实在看不下去了,一边开枪一边高喊:“别冲了!别冲了!”

当然这是谣言,毕竟战场上那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地,加上枪声这呼喊声根本就传不出去,而且他们的语言还不通。

但也从侧面印证了这马克沁重机枪屠夫的威名。这协约国等一战一结束,掐这脖子让德国佬签字,保证他以后的队伍里不允许装备重机枪,就是从这里出来的。

一点不夸张的说,当年整整一代的欧洲人差不多就死在了马克沁重机枪之下。

老梁插一句,小伙伴们知道不知道坦克这东西为啥要造出来呢?猜不出来吧,它就是用来对付马克沁重机枪的。

这东西太可怕了,当年约翰牛英国佬一个五十人的小队,凭借四挺马克沁重机枪就阻挡住了五千名非洲土著的进攻,不仅将其击溃,而且屠杀了三千多人。

当时就有人夸耀,这一挺马克沁重机枪他就相当于拿破仑时代的一个整编的步兵团。

哎!这话再扯下去就有点子远了,总之一个字马克沁重机枪——牛。

咱家地头上的马克沁重机枪

就是这么牛掰的物件,居然在1888年的时候,被咱满清政府给整出来了,而且性能相当不错。

扯到这里,估计有小伙伴就要说了:“老梁你快拉倒吧!把你那大嘴巴闭上吧!咱满清政府真要是能仿出来,也不会被大海对面那个头不足一米五的小鬼子玩残了!”

别介呀!这武器再高,您也得看是谁使唤不是,而且在仿制出来,那满清政府他也得同意生产才成啊。

这事老梁就给大家伙说道说道的。

大家伙也知道咱满清自从那瘸子皇帝咸丰开始,面对列强就一个字——怂。他对列强的套路就是能躲则躲,能跑则跑,再不济就是割点银子或者割点地啥的。

他这套路基本上被慈禧全盘接受,但这满清后期的局势,也造成了咱汉人权贵的崛起,他们中有一波人就要搞洋务,从而提高咱大华夏的地位。

那么造这马克沁重机枪的是金陵制造局,这厂子是在李鸿章的牵头下成立,这整到最后这厂子就变成了拥有机器一千台,能玩出手艺的工匠他就有一千七百多个,能够生产的军用产品,他就有二十多种。

听了这数据,是不是有点牛掰的感觉?但老梁告诉您,这蹲在这厂子上头的官员,都些瞎子,傻.帽,混.蛋(其实老梁还是想吼下去,不然真不解气)

用当时世界上第一流的车床,居然搞一些基本上没啥用的军事装备,搞笑吧!咱举个例子,当时咱这机器造个毛瑟啥的,那是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这帮子不吃人饭的家伙,居然仿照毛瑟,整出了后膛抬枪,没错老梁没打错,就是那俩个人使唤的抬枪。

一个前边抬,另一个人后边放枪,整体造型和一小炮差不多。

造出来之后,这帮官员都牛掰坏了,得意的拉着参观了老外:“瞅见没,四寸啊!四寸啊!四寸啊!四寸的大木头板子,一枪就打穿了。”

这帮子官员的表情既满足,那又得意,按照这帮子官员的想法,这全世界他就没有生产抬枪的,就俺们,就俺们大清国生产,你就说牛不牛吧!

老外丢下一句话:“你们真牛,不是一般的牛!”

回头人家就在自己个的日记里写:“这帮人咋就用第一流的机器,生产一些没用的物件!”

这脸打的呱呱响啊!哎呦!我去!肚疼!

那么李鸿章当年去欧洲那嘎达溜达,就瞅见这马克沁重机枪,这不他就拉回来几挺,琢磨着仿制一下。

你还别说,他就仿制成了,炮管一样粗的枪管,一撒出去泼天的子弹,腰口粗的大木板子也能打折了。

咱哪官员,牙口不错,大板牙一龇:“这什么玩意,这么废子弹,这不浪费吗?国家的钱就不是钱了?还是俺的抬枪可爱,一分钟一发,特别的省!俩人一杆,还省装备,多划算啊!”

得,这仿制出来的马克沁就丢一边去了,咱这找谁说理去。

您要谈浪费,老梁恨不得抽他俩大嘴巴,平壤战役,咱大清国那军队,大炮扔地头上四十八门,步枪一万多,没多久那鸭绿江防站,大炮丢了七十八门,枪五千,此后旅顺,大连,光小鬼子缴获大炮二百七十多门,枪六百。

这是装备,那子弹那一次不丢个四千万发还得以上,炮弹丢失几百万发,这些数据那都是有料可查的。

您这就不浪费了,这叫丢人啊!

咱就说吧,这金陵制造局底子是有,能力也是有,但架不住上边的不行。但当满清被踹下去,这换成民国。

这就好多了,领导换成能人李承干,名字也改成第二十一兵工厂,啥重机枪,啥轻机枪,啥步枪,啥迫击炮,啥追击炮,啥重型迫击炮,咱全都有了,一家伙下去这就成为了咱大华夏战时规模最大的兵工厂。

到了抗战胜利,这地光各种型号的机枪生产了二万八千挺,迫击炮小八千门,步枪小三十万,大量的武器弹药海了去了,据说各种轻武器的产量占全国武器生产的一半。

大家伙也知道,当年小鬼子追的急,咱二十一兵工厂从南京搬到重庆,大大小小的东西全拉走,用了三个半月的时间他就开工了,是全国最快最早复工的兵工厂。

但很可惜的,当内战爆发了,咱李承干李厂长心力交瘁就辞去了厂子的职务,一辈子没娶过媳妇,提着两只旧皮箱离开了厂子。

那年李承干李厂长是唱着战歌和大家伙甩开膀子干军工的。不就是一挺马克沁机枪吗?有啥大惊小怪的。为啥没有大规模生产?很奇怪吗?满清时期,这帮老爷们宁可把装备放到库房里锈烂了他也不想装备下去。

更何况还有些,眼珠子都睁不开,不愿意瞅一眼世界衙门口的官员。

应他那句话了,还是抬枪可爱啊!世界上就没人敢生产这东西,除了俺们大清。

哎呦!肚疼!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我们知道,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人而不在装备,再好的装备也要看用在谁人之手,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如冢中枯骨,风风火火的洋务运动一时,虽经过仁人志士多年努力,但终没有摆脱百年国耻,魂舞大漠以为就是最好的明证吧。1888年,我们就仿造出国际最新的重机枪马克沁,说明自古就有奇工巧匠之能的中国,在工业极端落后的情况下,说造能成,可以证明一样事,中国从来就不乏匠人。然我们的匠人,志士仁人,挽救不了大厦倾颓难挽的国运,有马克沁为证。

不一样的马克沁?

1884年,李鸿章在伦敦新枪发布会,看到了此枪威力,半分钟切断了一棵大树,于是决定购买了回国仿制,做为权重朝野的人物,他有此权力。四年后,在金陵制造局仿制成功,起名就叫赛电枪。有人以此证明,我们的工业能力当时超过了日本。魂舞大漠觉得这样的结论,不符合历史实事。所谓工业能力,不是说能造一点枪炮,还能造出平远舰,就说明我们的工业水平有多高,整个社会还处于农业社会,对工业技术建立的理解和认知,还停留于农耕时代,而日本自1868年即开始了明治维新,是一场真正的社会变革,正式走向工业时代。观察我国工业,只有大大小小40多家兵工厂,如此而已。能仿造出马克沁,只能证明我们的匠人有多么棒,有被大量列装的可能了,如果得以大量列装,对陆军装备的当有极大促进,然而并没有成为实事,为什么?

并非不需要!

看历史上有人看见,与战甲午,数场战斗,枪支被遗弃无算,大部分靠真金白银买来的装备,就这样连带国运,一同耻辱地为晚清送葬。战不能战,有枪没枪一个样,何况大量的金钱都投给了北洋水师铁甲战船。铁甲战舰又如何,网友说得有道理,都是渣渣。不得不承认,钱倒投进去不少。李鸿章一面哀叹再发再弃,又一面抱怨此枪用不起,用不起嫌枪贵,不知陆军装备的重要,把赌注全都押在了海军身上,只是他想不到的是,苦心经营多年的北洋水师,根本不顶事儿。他想不到,他的老师曾国藩早就想到了大清的日薄西山,留下了恨不早死的经典名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