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方人對於家庭宗族的認同觀念比北方人要強?

小叮噹的四維空間袋


當代宗族觀念

在當代,宗族這個詞彙,在北方已經較為陌生,而在我國南方地區,卻依舊成為一種常見現象。多年前,南方某大家族舉行祭祖活動,參與祭祖的人群達到上萬人,一度引起媒體關注。

而這一現象的背後則值得許多人去思量:為什麼南方人對於家庭宗族的認同觀念要遠遠強過北方?


個人認為,可以從多個方面來解讀這個問題:

歷史因素

在我國曆史上,曾經發生許多次北方遊牧部族南下入侵中原的先例——比如劉淵的漢趙攻佔洛陽、長安,迫使晉朝的世家大族紛紛南逃到江南;比如金滅北宋,很多中原百姓不願意生活在金朝統治下,於是再度選擇南逃。

歷史因素造成了南北方群體的不同——逃到南方的世家大族,往往在逃離江南的時候,為了和江南的士族對抗,而注意凝聚力的維護,同時,江南本土的世家大族對於客居而來的北方世家,也保持警惕,這些,都客觀刺激了對宗族認同的傳統。

而北方則不然。不論是北魏還是金朝這類少數民族王朝,在入主中原後,如果能積極和留在中原的世家或者望族達成合作關係,那麼,就會長期統治中原,反之,則會如同石勒的後趙一樣,在建立不久就遭遇傾覆。


甚至,有歷史學者考證,隋唐時代,有不少北方士族出身的名人,事實上是漢化的胡人冒認而來的。從這些線索不難看出,北方的環境,讓北方的士族逐漸放鬆了對宗族的認同,從而影響到其他家族。

此外,北方多戰亂,而南方相對來說多太平。戰亂的頻繁,對宗族的衝擊無疑影響很大,很多宗族因為戰亂而發生撕裂。而南方總的來說,以“歲月靜好”為主,因此宗族得以得到良好的保存。

地理因素

在我國華北為代表的北方地區,地理上主體以平原為主,而南方則不然——江南河道縱橫,因此有南船北馬這一說法,而西南地區則以山地居多。


多山多水的地理環境,將古代南方的華夏先民分割起來。因此,北方一馬平川的地理衍生的人文,和南方也變得截然不同。因為平原地區交流的便利,久而久之,讓北方先民對宗族觀念較為漠視,而南方因為地理的侷限,宗族認可在相對閉塞的環境中,得到了強化。

於是,在不經意間,南北方的宗族觀念,開始出現分化,並逐漸漸行漸遠起來。


藤樹先生


在中國,做個南方人,有時是很詭異的事情。詭異在哪,就在宗族的認同觀念問題上。

比如,以出生地劃分籍貫來論,我是正宗的南方人。是嶺南人,是廣東人,在廣東出生,在廣東成長,雖然有近10來年在福建生活,可到底還是屬於“南方”範疇吧。

但是,詭異的是,自我懂事起,我的家族、我的親友、我的老師們,就不忘“諄諄教誨”我:我是北方人,我們這一片數十萬人都是北方人。北方哪裡,北方河南!為什麼如此,因為我們劉氏大家族,整整數萬人,是600多年前,從河南被迫遷徙而來。

說這是子虛烏有吧,可又言之鑿鑿:“老家”河南哪裡,具體方位,可明確定位到某地區、某村落;南下具體時間,可以詳細到某年某月;至於具體遷移路線,明明白白,某某古道都清清楚楚。

我後來一直呆在湖北,陝西、河南一代北方省份更是頻頻走動,但確實很少發現這種極端頑固的宗族性堅持。


最為恐怖的是,這一切溯源有由,不大像虛構,更不類瞎說。

證據在哪,在周邊一座座祠堂,一棟棟老建築,一句句老人的口耳相傳,一份份族譜等文獻材料。 過去古人說,“國有史、族有譜、家有乘”,在中國南方很多地域、家族乃至家庭,都不是稀奇事。

這一些觀念,在我理解,其實就是宗族認同。在廣東、福建、江西等南方省份,有上億南方人各自凝聚為一個息息相關的團體,同姓同宗聚居,堅持共同守護的文化、習俗、信仰。

甚至,堅持認為自己都是“北方人”,是“中原人士”——我小的時候,當地還土葬,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過黃河”,意思就是死了要回到北方故土。那送行悼歌,真是悲抑沉痛到慘慘兮兮,至今難忘。

至少在廣東南方,那種幾萬人全部同姓的聚族而居、那種以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或土樓住戶格局、那種仰賴內部通婚、血緣關係組建起來的熟人社會、那種至今還有鄉約家規 ,需要定期回祖宅到祖墳祭拜的習俗;

那種出門在外先問輩分的規矩、比如隔個村都可能懵逼的方言等等,不出省外對照,還真會以為天下四海都是如此。我一位好友,家是順德的,是所謂長房長子,去年結婚,就聽他訴苦,說是給村中的各路長輩磕頭,直磕到腿發軟。

南方很多地區,那些格外強大的宗族勢力,似乎確實是北方較為少有的。北方人不是沒有群落,但更加各自為政吧。


但是,需要承認的是,南方不少地域,這種深厚宗族的認同觀念,形成的原因並一定是“高大上”的,它的結果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這種南北對比起來的分野,我自己粗粗以為,要因大體都歸為三種吧:

一個,確實是生存需要,沒有辦法,只能抱團,一致對外,才能討生活。宗族關係下,共同利益、共同奮鬥才是最大訴求。

南方很多地域,比如在廣東,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都沒說自己是嶺南土著的,都自稱祖上是北方而來。

這些先祖,或為饑荒,或為避亂,是千辛萬苦跨越千里流離南下的。當初逃難,就不是單槍比馬,而是家族集體性搬遷,這一路篳路藍縷,不宗族化如何可以呢?等到落腳,宗族間又有先來後到的,資源又那麼短缺,民系之間、宗族之間那是常常械鬥的,你說不緊緊團結能成嗎?

所以呢,實質上,村落越閉塞的地方,宗族化觀念就越成正比呈現。近30年來,廣東普遍經濟好轉,社會逐步現代化,農村逐步城市化,那種宗族觀是不是實質也跟著淡了太多——這些年勤修祠堂族譜不過就是應激重新強調而已。


其二,南方屬於正統中原文化外緣,過去史書稱之為“蠻夷之地”,越是這樣越是在文化尋根上要更加重視,顯示自身“華夏子孫”的合法性與正當性。

歷史上的南方,在文化、淵源上是一直存有自卑感的。因為這種不自信,更加需要以宗族追根的形式,去追溯自身文化種源上的“中原身份“,乃至標榜自身是“南下衣冠”的後代。不然,總不能說自己是蠻夷之後吧!

祠堂、族譜、習慣,在這種驅動下,就有了作為確認“證據”的必要,就有了作為傳承儀式的意義。自己家族,自己祖先,通過文字、建築、習俗,亦或是其它形式傳承下來 ,代代流傳,形成儀式感。

這也是為什麼,在南方,那麼強調宗族性,卻不會走上地域分離主義的原因。這種觀念,是與中華主流始終並行不悖的正朔觀的一個變種,而不是類似魁北克、或加泰羅尼亞一樣的分離思想。


其三,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文化,不分南北,本身就是異常強調宗族的。儒家的宗族郡望、血緣結合觀念,那是深入每一個人心的。

如今的北方如果相較下比南邊單薄,那也並非北方觀念上稀缺這套,而是說中原數千年來都是戰亂交頻之地,人口雜居較重,加上歷代的思想肅清最嚴,宗族性早已被凌遲殆盡了。

換句話說,如今的北方,宗族觀念較單,那不是自然的選擇,而是多災多難的結果。了。南方也不是更愛祖先,而是鞭長莫及。千百年來,北方這塊大地,什麼五胡亂華,什麼突厥匈奴,什麼蒙古滿清,什麼日寇軍閥,那是不間斷地騷擾、破壞、婚配,人命都難保,吃飯都困難,如何才顧得上什麼宗族呢!

更何況,北方歷代都是天子腳下,宗族勢力歷代都被視為威脅力量,一直被肅清,如何敢放肆,如何敢團結?南方是山高皇帝遠,更多這個自由罷了。所以,北方很多地方,祖墳早就被平了,至於祠堂也早拆完,家裡供奉祖先牌位的習慣,也早被各種運作,作為封建殘餘給掃除了。

北方宗族的文化脈絡,是被強制剷除的。而南方,如廣東,就像梁啟超講過的,“民族與他地絕異,言語異,風習異,性質異”,反倒更要尋根,更亟需抱團一塊。想起來挺弔詭的,可情理上又是水到渠成之事。

這種觀念,好處當然有,人多好辦事嘛!壞處呢,別的不扯,您看看那個《破冰行動》的電視劇,瞭解下塔寨村原型也就差不多能明白了吧!


劉愚愚


個人認為有以下幾點:

1.南北方環境差異:受緯度影響,南北方氣候差異較大,造成了不同的地域發展特色。自古以來,北方地區大多遊牧民族,民風剽悍。加之經濟重心南移,戰爭影響,北方人民的遷移和與外族融合致使最初的家族譜系殘缺,同時,宗族觀念也有所削弱。南方地區,水土富饒,易種植糧食作物,自有蘇常熟,天下足之說。加之自然經濟影響,南方人安土重遷思想更為濃重,更加重視宗法宗族譜系之說。

2.地形,建築影響:北方地區較為平坦開闊,聚落分佈較為分散,而南方地區地形受山脈和河流影響,支離破碎的土地,致使南方聚落更為集中地分佈。比如客家人的圍屋,將一大家子人聚到一起,其家族觀念自然深厚。

3.南方地區與港澳臺相近,受近現代戰爭影響,南方許多同胞移居臺灣,港澳,心繫大陸。也是造就了南方地區人民認祖歸宗色彩。

4.正如林語堂先生所說這段話,抓住了南北方的人文差異與特點:“北方的中國人,習慣於簡單質樸的思維和艱苦的生活,身材高大健壯,性格熱情幽默,喜歡吃大蔥,愛開玩笑。他們是自然之子。從各方面來講更像蒙古人 。與上海浙江一帶人相比更為保守,他們沒有失掉自己種族的活力。他們致使中國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地方割據王國。他們也為描寫中國戰爭與冒險的小說提供了人物素材。

在東南邊疆,長江以南,人們會看到另一種人:他們習慣於安逸,勤於修養,老於世故,頭腦發達,四肢退化,喜愛詩歌,喜歡舒適。他們是圓滑但發育不全的男人,苗條但神經衰弱的女人。他們喝燕窩湯,吃蓮子。他們是精明的商人,出色的文學家,戰場上的膽小鬼,隨時準備在伸出的拳頭落在自己頭上之前就翻滾在地,哭爹喊娘。他們是晉代末年帶著自己書籍和畫卷的有教養的中國大家族的後代。那時,中國北方被野蠻部落所侵犯。”從中,我們可窺南北方人們對於家族認同觀念強弱不同的原因。


洛玖黎


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國家,但在不同地區生活的人們,思想觀念卻會有很大的區別。就用北方朋友和南方朋友來舉例子,南北兩個地方的文化差距一直都很大,這一點也是大家公認的。雙方不僅是在飲食文化上有差異,在對家庭宗族的認同感上面,差距也是相當的大。南方的朋友在這方面的認同感會更強一些,北方的朋友就會稍弱一些。那麼為什麼大家在這個觀點上面的認同度會有強弱的區分呢?其實主要有兩點原因。

第一,生活環境影響。古時候,生活在南方的朋友通常都是比較幸福的,因為南方屬於我國比較靠中心的位置,所以受到了很好的保護,很少會有戰亂的侵襲。那麼在這樣和平的環境下,大家的生活就會比較的安穩。而在這樣的安穩環境裡面,一個大家族的人常常就會居住在一起,見面次數多了,彼此的感情也就更加的牢固,對家庭的認同度也就更高。再反過來看北方朋友,他們生活在我國比較邊緣化的地方,這裡常常會受到戰亂的侵襲,會有其他北方部落的人來搞突襲。因為戰亂的原因,當地的百姓們生活都比較的不安穩。一旦有摩擦發生,北方人就會想著逃命,一逃命之後,一個家族的人就常常容易分開。一分開,之後可能一輩子都無法再見面。那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對家族的歸屬感又怎麼可能變得深厚呢?

第二,思想上面有很大差距。南方人因為生活在和平的地帶,一個大家族的人因此就常常會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而在這一片地方,整個家族的人都共同努力,想要一起過上好生活。所以,他們的思想都是在自己的小家裡,為了家族而奮鬥。反觀北方的朋友,因為戰亂不斷的原因,導致這裡人們的愛國思想暴漲。大部分人都想著為國效力,為守護百姓,為守護鄉民出力的想法。所以他們最關心的其實是國家,對小家的注重感反而不會有這麼強。現在有很多人會覺得,北方朋友大氣,也是因為這種思想的薰陶,使得他們覺得全國上下都是一家人,不需要分彼此。也因此,很多人都喜歡和北方人交朋友,覺得和他們交往非常的舒心,真的會有一種親如一家的感覺。

綜上這2點來看,其實還是因為大家生活的環境原因,所以才導致了大家的思想不同的結果。


紫禁公子


這個現象我也有留意很久了確實是南方家庭宗族觀念認同感比北方的強。

先來說說我的一些見聞吧。我的幾個同事就是北方的一個是黑龍江,一個是內蒙古的。一個是我們的行政主管,男的,在廣東這邊工作,然後娶了當地的媳婦,相當於是完全不怎麼回家的,房子也是買在這邊,每次過年的時候我們都是需要輪休的,但是我們都知道他不回家,所以我們也就順理成章的可以回家過年,讓主管在這邊值班過年那三天。據說,他已經有幾年沒有回家了,父母都健在的,怎麼就不想家呢?這算不算家庭的觀念不太強呢?

還有一個就是我的好朋友,她是在這邊作財務的,一年都不回家一次的那種,孤身一個女孩子就這樣來到這個無依無靠的外地城市,換做廣東的大多數父母是不可能讓自己的女兒有這種行為的。不管是安全問題還是從她們的遠發展來說,廣東的父母幾乎大部分都有一個觀念就是女兒不遠嫁。

你說父母封建還是捨不得都可以的,這個想法就是女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的。其中的理由就是:

1.太遠了,回家的路程太遙遠了,即使年輕的時候你可以保證一年當中的重要節日可以回孃家,但是以後有娃了,你能保證你能那麼方便的奔波勞碌的不遠萬里回家嗎?

2.經濟允許你回孃家可以體面一點嗎?這個那麼現實的問題就往往是阻礙你遠嫁而不能回家的原因。

不遠嫁作為南方的一個不成文的觀念,大概也看出父母家庭對一個人的牽絆了,畢竟嫁出去的女兒就成為了別人家的媳婦,自己的孩子就這樣被接走了的感覺不是那麼好受的。

還有一個家庭的宗族觀念強的是,南方的拜神特別多儀式也特別多。比如潮汕的地方的“拜老爺”每逢正月過後的“拜老爺”甚至比過年還熱鬧,擺的各種拜祭儀式學問多多,嫁過去的潮汕媳婦都必須繼承婆婆的那套拜祭方法。

而北方的人常年南下工作,幾乎不怎麼回家,不管在哪都有他們的身影,可以說是“男兒志在四方”也可以說是不太戀家。公司裡的很多小夥子明明就是剛剛請假回家結婚的但是結婚後就自己繼續返回工作崗位了,夫妻雙方長期分居兩地也是讓人有點不可思議了,即使是感情基礎再堅固也有點不合常理。

究其原因,大概是和不同地區的人氣質來分析了,北方的人天性就是豪邁和不拘小節的,而南方自古以來就有柔情文質彬彬的氣質的,這樣對比來看,這可能與彼此的氣質不同來解釋了。還有一點就是家庭宗族的觀念太強也和文明的程度有關,在一定的程度上講,越是講究宗族儀式等的封建迷信程度會比較深,自古文明的開拓和文明的發源地都是自北而下,這就讓南方的文明根據來的更晚一些更加宗族宗族根深蒂固一些。

憑日常的生活見聞就是南方的家庭掛念還是會稍微比北方強的,這方面是體現在婚姻方面。贍養父母方面的,家庭成為他們最大的牽絆。


煙火視覺


我是一個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據我的瞭解,北方人的宗族認同觀念確實沒有南方人強。在南方,如果兩個萍水相逢的人相遇,在得知對方和自己是一個姓時,可能都會攀談一番,問一問對方是祖籍何地,是不是與自己同宗,若是,可能就此結交為家族中人,日後相互聯繫。在北方,同姓人之間,也不過是同姓而已,沒幾個人會對對方的籍貫和祖宗的來源有什麼好奇,最多說個“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實,即使是相同的姓氏,五百年前還真不一定是一家。南方人的宗族觀念為什麼比北方人要強?這是民族遷徙、融合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族群文化差異。

自古以來,地處北方的中原,就是華夏民族的聚居地,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農耕文明講究休養生息,互幫互助,共謀發展,因此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特點,而中原以外的遊牧文化則是征服虐奪,強加於人的爭霸思維。兩種不同文明和不同思維也就導致了族群觀念的不同。

在古代,中原因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一直受到遊牧民族窺視。遊牧民族在蒙古高原或東北大地相互征伐統一後,形成氣候,便將觸角伸到中原,先是搶劫人畜,糧草,以供溫飽、洩慾,後得寸進尺,直接侵佔地盤,奪去政權,奴役漢人。在一次次的遊牧民族入侵中,中原及華北地區便成了華夷爭霸的戰場,也成了民族融合溫床。

在中國歷史上,導致民族大遷徙和大融合的歷史大事件,就有西晉“五胡亂華”,唐代“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變”,以及後來的蒙元、滿清等兩朝,這些大事件的發生,不但改變了族群文化,也改變了族群觀念,族群觀念的不同,也就導致了宗族觀念的不同。

在““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等歷史節點上,中原很多漢人,為保族群安全,逃避外族奴役,舉族南遷,他們在心理上有一種被外族驅逐的心態,於是保留了本族群的文化基因,也就形成了後來的家庭宗族觀念。而在幾次歷史事件中沒有逃避的漢人,為了生存,他們選擇了臣服或融入,並和遊牧民族打成一片,久而久之,曾經族群觀念便慢慢淡化了。

特別是宋代,整個宋朝先是受到遼的劫虐,金的吊打,蒙元的踐踏,而明朝之後,滿清的統治,首先受到衝擊的當屬中原及華北。在這些歷史節點上,中原及華北幾乎被遊牧民族所融合,族群基因多元化,從而導致了人們宗族觀念的弱化。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元初大將張弘範,其祖上為北宋漢人,其父為金國統治時期漢人,張弘範則成為元初的大將,親手消滅了南宋。至於西北地區,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遊牧部族發祥地,因商貿的發達,民族眾多,民族融合更早,族群基因更為複雜,族群觀念也比南方還要淡化。

其實,從辛亥革命的爆發,孫中山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南方漢人始終保留著一顆中原赤字之心。他們北望中原,心繫華夏,隨時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這就是一種深植於血脈中的文化基因,雖是滄海變桑田,卻一代傳一代,生生不息,永不變節。因此,有了族群觀念的強弱對比,就有了宗族觀念強弱之分。


若愚趣談


南方人對於家庭宗族的認同觀念確實比北方人強,我認為有以下原因:

一、生存環境及生活方式不同。

自古以來北方多遊牧民族,他們多以家庭為主體逐水草而居,而這種特有的生活方式決定了他們不能有固定的住所,所以宗親觀念隨著距離、經濟條件等影響也就顯得較為淡漠。而富有魚米之鄉點江南則因人多地少,多以宗親關係群居生活,彼此之間相互幫助因而也就顯得親近了許多。

二、歷史原因。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北方自古為各種勢力爭奪的戰場,曾長期處在動盪戰亂中,為了生存,大批北方及中原民眾結伴南遷。到達後為了應對野獸及當地人的傷害,因此他們組群而居、異常團結,逐漸形成了牢固的宗親觀念。

三、經濟因素的影響。

自古以來南方氣候溼潤、土地肥沃,且又有優良的港口、碼頭,因此農業、手工業、對外貿易等較北方地區發達很多。部分曾下南洋的南方人,經在海外艱苦拼搏後也有了豐厚的收入,他們為了感恩祖先的護佑,於是回鄉後大興宗祠、完善族譜,甚至設立基金以幫助族內困難者,每年在傳統節日之際也會歸來祭拜先祖,因而使宗族觀念、宗族文化的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總之,南方人的家庭宗族認同感強於北方人,除了與其生存環境、生活方式、歷史原因及經濟條件有關外,還與他們受教育程度、日常生活習性等因素有關。


行山涉水一路向北


宗族觀念算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顯著表現,不過這類傳統文化正在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變得越來越淡漠,這似乎已經是不以人為意志為轉移的客觀事實——特別是在市場經濟發展繁榮的地方,宗族觀念在有些地區甚至已經出現了近乎解體的狀況。不過即便如此,依舊還是有很多地方保留著強烈的宗族觀念,而這些地方往往都是集中在我國的南方地區。

為何我會說現在在南方很多地區宗族觀念依舊相當濃厚呢?

這是因為相對於北方來說,南方的很多地方對於宗族文化保留,比北方要完整不少。比如就算是今天,南方的許多地方仍舊保留著完整的宗廟、祠堂等建築設施,又比如南方人的族譜發展的也要比北方繁榮很多。

而宗族建築與族譜往往是一個宗族文化的兩個比較重要的體現,南方在這方面比北方發達,毫無疑問證明了南方的宗族觀念比北方更為濃厚。其實除了這些,我們從祭祖現象的隆重性與規模性也能夠看出來,比如今年上半年屬南方地區的的廣西欽州出現人數達到了上萬人祭祖現象,並且祭祖過程相當有儀式感。

那麼,出現這種差異情況的原因在哪裡呢?個人認為,南方的宗族觀念發展的比北方繁榮的原因主要在於兩個方面。一個是受生活方式影響,另一個就是南方文化發展的穩定性。

一、南方集聚的生活方式

我們首先來說下生活方式。我們這裡細分為前期和後期來講。

1、在過去,由於開發早的緣故,北方一直是屬於中心地帶,無論是經濟重心,還是政治重心它都是在北方。

而當時的南方相對於北方來講就落後很多了,這種落後不僅是生產力的落後,更是整體文明的落後,這就導致很多時候南方是不被北方看的起的——比如春秋戰國時期,地理位置處於南方的楚國,一度被中原國家嬉笑為蠻夷。

既然古代社會早期南方開發程度遠遠不如北方,而南方又是大家都熟知的多山區,這在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的前提下,毫無疑問是相當致命的。所以,為了解決這類困境,當時南方很多人都會往一些開發的較好的地方跑(不過活動範圍依舊是侷限在南方地區內);又或者喜歡匯攏在一起,通力合作來開荒,開發出新的土地用以耕作。

但無論是哪個解決方式,最終都會導致一個現象發生——那就是驅使著南方人口出現聚集現象。而這類集聚自然會出現很多同鄉、同姓、同族的團體。

但是,在北方就不同了,放眼望去北方大多數地方都是早已經開發好的沃野千里,這在農耕社會可是相當優越的條件,在這種條件下,北方人根本不需要像南方人那樣報團生活。

2、那有人或許會說,後來重心南移了,北方人遷往南方去了,那為何南方依舊會如此集聚呢?這就和戰亂有關了。中國歷史上幾乎每次經濟南遷都是迫於戰亂——不管是五胡亂華後的衣冠南渡,還是安史之亂後的避禍東南,又甚至是再之後的靖康之恥,它們之間共同的特性就是受戰爭因素影響。

因為有戰爭這個大背景在,大家能夠想到的自然是國家利益大於一切,所以面對困難往往是團結一致對外。而北方遷移過來的士族由於都是遷徙到南方來的,沒有根基,他們要想安穩立足想到的也是與當地百姓或者同遷徙過來的世家大族守望相助。所以說,無論是在早期,還是後來,南方的聚集程度都相當之高。

其實若站在上帝視角來看,南方的這種集聚使得他們的生活方式本質更像是抱團生活,彼此之間互幫互助。而這類的生活方式,自然會使得人與人之間聯繫愈發緊密,而一般為了親上加親,很多時候人們也會選擇聯姻,從而逐漸形成一個龐大的宗族網。在這層宗族網得薰陶下,南方人們宗族觀念自然會更加強烈些。

二、南方文化發展的穩定與繁榮。

除了人們生活方式的原因之外,還有一個就是文化發展的原因了。南方的文化在發展中逐漸呈現出十足的穩定性與繁榮性。

1、首先南方的文化發展較北方來講要穩定很多——南方的大環境整體安定,不像北方那樣屢屢受到遊牧民族鐵騎的蹂躪,導致文化多次支離破碎,無法保全穩定。

雖說後來蒙古人建立了元朝,南方也一度在蒙古人的統治之下,但是除了對幾個誓死抵抗的城市,蒙古更多時候是採取懷柔的政策來對付南方敵對勢力,而這也使得南方的文化依舊得以保留。

2、多次的重心南遷,也使得文化中心逐漸轉到了南方。在明清之際,南方文化的繁榮性質甚至是達到了頂峰,比如在明朝的那些狀元當中,基本上全都是來自於南方,當時的幾個科舉大省也都在南方,這些都足以見得南方文化經歷了幾個世紀的傳承之後,越來越繁榮,已經不是北方可以相比擬的了。

而文化的穩定與繁榮,自然也會促進南方宗族文化的鞏固與宗族觀念的繼續發展。可能這樣說有些過於籠統了,不便於理解,我們舉個簡單的推導個例——南方文化穩定繁榮自然就會誕生一系列的書香門第,而這些書香門第往往會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官員,畢竟在封建社會里讀書是從政的一個主要途徑,而成為了官員他們自然在家中很有地位,逐漸會成為大家族的核心,而接著他們會以“宗族”為單位,讓宗族中的孩子們去接受教育,讀書從政,這些教育都是由宗族集體負責,這種模式在後來傳承了很長時間,並且循環罔顧,自然就更加根深蒂固了。

總結

南方的宗族觀念總體來說比北方更深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至於原因我上面已經歸納出了兩點,一個是生活方式,另一個則是文化發展健康,其實這些我們都可以歸結到歷史因素這個大範圍之內。

畢竟是在歷史進程之中,南北方受制於條件,經過規模性質的遷徙,經過不同程度的融合,這才有了生活方式與文化發展的特性差異,才有了對於宗族文化的整體認知不盡相同。


夏目歷史君


我是南方人,我們也經常搞宗親活動。但是我想說一下,如果是前幾十年認宗親的話,是比較有氛圍有必要的。但是現在來說,我覺得根本就沒有意義。先別說什麼宗親,就連鄰居關係都搞不好,還談什麼宗親。現在所謂的宗親無非就是做個形式給外姓看,掛個面子,偶爾聚聚吃吃喝喝,搞著什麼捐款形式。真正有難時,宗親在哪?個人觀點,不喜勿噴,文明社會,文明評論!!!


152潘


一張圖片代表一切,這種活動每年都有 ,廣西玉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