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曼谷王朝的国王并非是汉族后裔,为何都有一个中文名字,姓“郑”呢?

密探零零发


泰国曼谷王朝的国王并非是汉族后裔,为何都有一个中文姓名?其实这个题目是有些问题的,因为现在的泰国王室虽然父系并非中国(汉人)起源,但母系却有中国(汉人)血统。而他们有中文姓名,则跟泰国现在的扎克里王朝的建立过程有密切关系,那么具体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


为泰国复国的华人后裔

客观地说,泰国国王的中文姓名,只是在1910年即位的拉玛六世之前才在官方场合应用过,而这个官方场合基本只是局限于对清朝进行朝贡的时候,所以对中国进行朝贡可以说是泰国历代国王取中文姓名最主要的原因。不过其实在近代以前,对中国中原王朝进行朝贡的周边王国有很多,可是王族取中文姓名的却不多,取中文姓名也不是对中原王朝进行朝贡的必要条件,那么泰国王室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泰国大城王朝,图片中部青蓝色区域

这其实跟泰国现在这个王朝,也就是扎克里王朝的建立过程有着密切关系。泰国在公元13世纪前后开始出现了比较成型的王朝,从公元1350年开始,泰国就处于一个名为阿瑜陀耶王朝的统治之下,阿瑜陀耶的意思是“不可战胜之城”,因此当地的华侨从很早就将它称为大城王朝。但在公元1758年,大城国王武仑阁病逝,之后在短短3个月内,这个王朝就更换了3个国王。而这种过于频繁的政权更替无疑会对这个国家的国力产生很大影响,所以当时它的邻国缅甸贡榜王朝看到了机会,开始频繁入侵大城王朝,最终在公元1767年4月7日将阿瑜陀耶城攻克,大城王朝灭亡。

在大城王朝灭亡之前最后的首都围城战中,有一位大城王国的将军曾带领500名士兵成功突围。而这位成功突围的将军,名叫达信。但其实这并不是他真正的名字,而只是尊称。因为他曾担任大城王朝达府的总督。而他真正的名字叫郑昭,大家一看这个名字就明白了,他肯定是个华人。确实是这样,郑昭的父亲是一个从广东汕头移民到泰国的华人,名叫郑达。他在清朝雍正年间迁居泰国,通过摆摊做生意起家,逐渐积累了大量财富,后来改名叫郑镛。而在泰国致富后,郑镛进入了大城王朝的官场,成为了一名税官,还娶了一位名叫诺央的泰国贵族女子为妻,生下了郑昭。

描绘郑昭率亲兵征战的塑像

因为郑镛和大城王朝的许多贵族都有密切交往,所以郑昭很小的时候就被大城王朝的宰相昭披耶收为义子,并给他取了泰国名字“信”,意思是“财宝”,这也是后来他被叫成达信的另外一个原因。而郑昭长大以后,很快成为了泰国王室的一名侍从。之后他凭借自己过人的能力和国王的赏识,一路做到总督,还成为了大城王朝的一员大将。大城王朝灭亡之后,郑昭又带领自己的军队坚持抵抗。而在缅甸军队灭亡大城王朝之后不久,缅甸又与清朝爆发战争,所以其军队主力被调走。郑昭借此机会迅速扩军,在7个月之后,他率领5000人的军队歼灭了缅甸人留守的3000军队及其任命的傀儡总督,建都于今天曼谷附近的吞武里,吞武里王朝正式建立。

达信大帝的统治

公元1367年12月28日,郑昭在吞武里登极,成为博龙拉乍四世。但他在泰国更响亮的名号却始终是达信大帝。当时缅甸人被驱逐之后,泰国各地还存在许多大城王朝的残余势力,其中相对较强的有5个。而郑昭登极之后,决定统一泰国,最终经过3年的战争,他将这些割据势力逐一消灭,基本统一了泰国。

描绘郑昭登极场面的画作

但缅甸经过几年的战争,与清朝达成了和约,所以又腾出了手来对付泰国。从公元1771年到1776年,缅甸国王辛标信至少5次派军队入侵泰国,但最终都被郑昭率军击退。同时在战争之中,郑昭还派军队进入今天的柬埔寨地区,逐渐将当地也变成了自己的藩属。但在公元1777年,柬埔寨发生了反抗泰国统治的叛乱,于是郑昭派自己手下的大将,也是自己的驸马昭披耶扎克里前往镇压。扎克里在很短时间内就成功地将柬埔寨叛军首领抓获并斩首,这使得郑昭非常开心,给扎克里册封了泰国历史上最高的贵族头衔。可以说此时的郑昭治下的泰国进入了其历史上最为强盛的时期。但郑昭个人晚年的悲剧却也在此时埋下了种子。

郑昭治下的泰国吞武里王朝

郑昭当上泰国国王之后,花大力气解决缅甸入侵和军阀混战造成的经济社会乱局,他向饥民分发粮食和衣物,并邀请外国商人前来通商。同时他还3次遣使到中国请求清朝册封。不过因为当时大城王朝还有两个王子流亡在其它国家,也自称是泰国国王,所以乾隆皇帝并没有马上承认他是泰国国王,直到6年之后看到他确实稳定了泰国的局势才承认他的地位。

达信大帝郑昭的画像

而因为郑昭是华裔,所以他在位期间曾大力鼓励华人到泰国定居,而且在这些人到了泰国之后又大力扶植,使其中许多人成为了泰国新的贵族。他的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泰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却也招致了大城王朝一些旧贵族的不满。

改朝换代与新的“郑氏”王族

但郑昭在泰国毕竟是有“外国人”的标签,所以他的统治基础始终不算特别牢固。而且根据一些历史记载,在郑昭统治的后几年,不知是志得意满还是什么原因,开始变得疯狂痴迷宗教。他认为自己是未来佛,每天都期盼自己的血由红变白,还要求泰国的高僧们承认他是须陀洹,也就是佛教中地位很高的四沙门果里的第一果位,而不愿意承认他是须陀洹的高僧都受到贬谪。

泰国达府的达信庙


同时因为郑昭统治时期战争不断,所以泰国的经济环境也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好转,而且官僚腐败非常严重,而郑昭虽然对腐败毫无留情,对官员惩处非常严肃,却也因此在官僚中积累了很大的不满。尽管后世有些人认为,上面这些关于郑昭的记载是新王朝建立之后为了突显他的昏庸而篡改的历史记录,但当时一些第三方的记录也显示郑昭似乎确实有点走火入魔。比如在泰国的一名法国传教士也曾记载说:

他(郑昭)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于祈祷、斋戒和冥想之中,以求尽早飞天。

无论这些说法是否是真实的,郑昭确实逐渐失去了对泰国局势的控制。公元1782年,一名叫披耶·讪的军官发动宫廷政变,将郑昭囚禁。而当时又在柬埔寨平定叛乱的驸马兼大将昭披耶扎克里得报之后迅速回师,很快平定了政变,将披耶·讪处死。但扎克里却没有帮郑昭复位,相反却以郑昭无道,为国生祸为由,下令将他处死。而在行刑之前,郑昭曾要求面见扎克里一面,却被拒绝。根据流行的说法,郑昭在当年4月10日在维查普西特堡垒门前被当众斩首。

而针对这一戏剧性的转折,后世一些史学家认为,扎克里其实可以说是早有反心,因为他很早就和自己的弟弟玛哈以及邻国越南的两员大将阮有瑞和胡文璘结拜兄弟,并结成了攻守同盟。而且还有一些史料显示,他在私下曾说郑昭是中国人,不是泰国人,而且似乎还和大城王朝的旧贵族有共鸣,反对郑昭引入华人新贵族。而在政变发生之前,扎克里又找借口把郑昭的儿子骗到柬埔寨,并将其杀死。但这种说法其实也有争议,因为虽然扎克里反对郑昭,但其实他自己和郑昭一样,也是华人混血后裔。扎克里的母亲也是华人,而他的父亲则是泰国少数民族孟族人。不过他父亲的家族确实是大城王朝持续数代的旧贵族,早在他的4代以前,他的曾祖父戈沙班就曾经代表大城王朝出使法国巴黎。

建立了泰国扎克里王朝的昭披耶扎克里,也就是泰国的拉玛一世,又叫郑华

但不管怎样,扎克里在处决了郑昭之后,建立了扎克里王朝(又叫曼谷王朝)。但当时对于泰国来说,清朝对于新君的态度还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所以扎克里登极之后,很快也遣使去清朝,要求册封。但他们去清朝当然不能说是新君政变杀死了旧君,于是就编造说扎克里是郑昭的儿子,叫郑华。而清朝看重的也只是泰国能顺从自己,其实对于谁在泰国当王并不太在意,所以泰国人这么说,清朝就这样承认了。而在后世因为中国与泰国交往一直比较频繁,同时扎克里王朝也确实有华人血统,所以这种惯例就一直延续了下来,甚至泰国王室每一代都会有人学习中文,以表明其与中国的渊源。


桃花石杂谈


为什么有中国姓呢,很简单,因为泰国曼谷王朝的国王跟中国有瓜葛。

这种瓜葛就是历史渊源,一种打断骨头还连着筋的瓜葛。

众所周知,泰国至今仍然是个王国,泰国的王朝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泰国虽然现在实行的是君主立宪,但这个王朝依然合法存在,国王和王室受到国民的尊重,王室受到国家优待,过着非常体面和荣华的生活。

泰国的曼谷王朝建立于18世纪末,也叫拉玛王朝,国王都有中文名字,而且中文都姓郑。

前几年去世的拉玛九世普老国王也有个中文名字叫郑固。现在在位的国王拉玛十世哇集拉隆功,有个非常好听的名字叫郑冕。

拉玛王朝缔造者,也就是"国父"是昭披耶却克里,他有没有中文名字呢?

有的,他的中文名字不仅好听,而且好记;他的中文名字叫郑华。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作为泰国社会的高层,泰国王室的中文姓全都是郑。

泰国的开国国君为什么有个中国名字呢?说到泰国王朝的中国姓,就跟中国扯上关系了。

拉玛王朝没有建立的时候,统治泰国的是一个叫郑昭。这个郑昭什么来历呢?

郑昭的泰国名字叫达信(1734年4月17日-1782年4月7日),是泰国皇帝五大帝之首 ,泰国吞武里王朝国王的建国者。

这个泰国吞武里王朝的创始人,身上却流着华人的血,他父亲郑镛就是地道的广东潮州人,母亲是泰国华裔后代人。

1767年缅甸入侵泰国,缅甸人在泰国杀人放火,为非作歹,运走大量珠宝,骚扰泰国百姓;并且任用当地的土匪、地痞为官员管理地方。而且他们还想吞并泰国,逼迫泰国人放弃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缅甸入侵者的暴行引起了泰国人民的愤怒。

可是没有一个带头人,缅甸人又非常残暴;所以对于缅军的暴行,泰国人民虽然咬牙切齿却敢怒不敢言。

郑昭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他决心积聚力量,赶走侵略者。

郑昭利用在自己广东的关系招募了大量华人,好多泰国的华裔也投奔到他的门下。

郑昭做好充分准备后,打响了驱逐侵略者的抗缅战争。经过两年的艰苦抗战,郑昭终于带领泰国人民打跑了了缅甸入侵者。

郑昭在1769年建立了吞武里王朝,被缅甸人成为民族英雄,受到泰国人敬仰。

郑昭不仅被泰国人尊称为"吞武里大帝",而且每年12月28日是郑昭这个大帝的纪念日,叫"郑皇节"。

不仅如此,泰国还有个郑王庙,就在泰国王宫附近,位于风景秀丽的湄公河岸边。

那么,现在的泰国王室和郑昭又有什么关系呢?

现任泰国国王郑冕的老祖宗,曼谷王朝的"国父"原名通銮,后又改名帕佛陀约华朱拉洛。

这个通銮出身贫寒但非常骁勇,精通骑射。通銮原来就在郑昭军队里当兵,因为表现出色,屡立战功受到郑昭重用,后来还把女儿嫁给了他。

郑昭没有想到自己却看错了人,引狼入室。通銮后来发动政变杀死老丈人,自立为王,建立了拉玛王朝。

通銮靠着政变上台的,总觉得有点名不正言不顺,一心想披个合法外衣。

于是通銮也就是拉玛一世就让使者去见清朝的乾隆皇帝,让乾隆给他个名号,因为当时的东南亚诸国都是大清的属国,得到大清认可就合法了。

通銮在信中说,我是原来国王郑昭的儿子,老爸不幸去世,他在遗嘱中指定我为接班人,继承父亲的事业,因此特请大清皇上恩准给个名分。

为了把"故事"说得天衣无缝,他在信中自称郑华。

那时候也没有电话,电报,没有报纸和电视,更没有视频和身份证。乾隆也不知道千里之外的泰国发生过什么,郑华的身份也无法核实。何况泰国国王只是名义上的属国,乾隆政务繁忙,也懒得费心思。

于是乾隆不假思索、大笔一挥,就封这个郑华为暹罗王。

打那以后,每当一任的泰国新王登基,都会给清朝皇帝报喜请求册封。

在请求册封的文书中,无一例外用的都是郑姓和中文名。

虽然之后随着大清王朝在泰国的影响日渐减退和大清的灭亡,泰国王室新王登基不再跟中国扯关系,但泰国王室的中国姓名传统还是保留下来。而且由于吞武里王朝的创始者是中国华裔,拉玛一世是他的女婿,拉玛皇族中也有不少人娶华裔女性为妻,不可否认,泰国王室跟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泰国皇族的中国姓氏就保留了下来。


历来现实


这与曼谷王朝对清朝外交的策略有关。

1786年,拉玛一世以郑昭之子的名义,遣使赴清朝朝贡,乾隆帝册封其为暹罗国王,在《清实录》中,称之为郑华。

图一:曼谷王朝九世王的画像

介绍曼谷王朝

拉玛一世(Rama I),本名通銮,其父通滴,是阿瑜陀耶王国的孟族贵族,其母名道伦,有中国闽南血统。

图二:拉玛一世王画像

通銮生于1736年,幼时被送进宫廷,成为皇家侍卫,并与郑信(即后来的吞武里王)成为好友。根据暹罗习俗,21岁时,他被送入寺院出家。1758年,被国王埃甲他封赏,成为叻武里府副府尹。

1767年,缅甸贡榜王朝即将攻陷阿瑜陀耶城,守城的郑昭突围而出,并率领部众占领了庄他武里府和达叻府。在此期间,通銮是郑昭起兵之初的六大臣之一。

1768年,郑昭建立吞武里王朝。通銮成为皇宫卫队长。1770年,取得昭披耶·扎克里的爵号,成为北部诸府的首席大臣。随后,通銮与汶玛率军对抗缅甸,并征服柬埔寨。1774年,被派往北方夺取兰纳。在南邦王子甲威叻的帮助下,暹罗成功将兰纳王国从缅甸统治下解救出来。1778年率军征服了万象、琅勃拉邦、占巴塞这三个寮国(老挝)小国。因一系列出色的战功,通銮被授予颂德·昭披耶·玛哈·甲沙色的爵号。

1781年,已患有精神疾病的郑昭派通銮与其弟汶玛前去征讨反叛的柬埔寨,并将他们的家人扣押作为人质,通銮二人得知后十分不满。翌年,暹罗发生兵变,将军披耶·讪废黜郑昭。通銮兄弟得知后,与支援柬埔寨的越南将军阮有瑞、胡文璘达成和解,随后处决了在柬埔寨的郑昭之子,二王因他拉披他。率军回到暹罗后。通銮平定了叛乱,处决了郑昭,并杀死并披耶·讪。

1782年4月6日,通銮在正式加冕,建立扎克里王朝。他任命弟弟汶玛为第二王,成为玛哈·索拉辛哈那;外甥通因为第三王,成为阿努拉特韦。随后将首都搬迁到昭披耶河东岸的曼谷。

这就是曼谷王朝的由来。


最后是彩蛋:拉玛一世这个名字的由来

曼谷王朝六世王瓦栖拉兀留学英国期间,觉得历代暹罗国王名字太长难以向西方人介绍,才以“拉玛某世”之名称呼扎克里王朝历代国王。由此,一世王也被溯称为拉玛一世。



万里长空夜未央


确实如此,泰国王族的中文名都是姓“郑”,这和泰国曼谷王朝的起源有直接关系。这个郑是华人姓氏,不是翻译的原因。

泰国国王中名字都姓郑

其实很多人都不知,泰国现在的曼谷王朝也叫拉玛王朝,国王中文名字都姓郑。比如在2016年去世的拉玛九世普密蓬老国王,他的中文名叫郑固。现在的新国王拉玛十世哇集拉隆功,他的中文名郑冕。

拉玛十世哇集拉隆功中文名郑冕

而拉玛王朝的开国之君昭披耶却克里的中文名字叫郑华。所以泰国王族的中文姓是郑。而这个郑确实是来自于华人的传统姓氏,而不是因为翻译的原因。

泰国拉玛一世杀死了自己的华人国王,为了获得清朝承认,谎称是老国王之子

这和现在的泰国王朝的建立有关。拉玛一世在创建拉玛王朝之前,是泰国吞武里王朝国王郑昭的手下将领。吞武里王朝国王郑昭是华人血统,根据当时的情况看,受到清朝的册封。而拉玛一世则是处死了郑昭,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拉玛九世普密蓬中文名叫郑固

后来拉玛一世为了获得清朝的承认,谎称自己是郑昭的儿子郑信,而且获得了清朝的信任。所以拉玛王朝自此之后,也有了郑的姓氏。

拉玛王朝创建在1780年前后,当时正值乾隆时期

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拉玛一世创建拉玛王朝之时,当时清朝处在乾隆盛世的后期,清朝的国力表面上还是很强大的。周边各国中,也几乎都维持着向清朝朝贡的关系,比如越南等国。

清朝乾隆时期,国力强盛

所以这并不难理解,当时拉玛一世处死了华人国王郑昭之后,担心引起清廷的不满,所以自称郑昭之子。事实上,从明末清初时,清朝的强大国力就让周边各王朝有了清晰的认识。当年吴三桂追杀明朝永历帝一直到缅甸境内,其实周边各个王朝都没能力抵抗清廷。


风云世界观


泰国曼谷王朝是昭披耶扎克里平定叛乱、处死郑昭而建立的 诡异的是郑昭和他信都有一个相同的名字:Thaksin

郑昭和他信:名字都是Thaksin,即他信;都是潮汕华人后裔;都是被政变下台。

五大帝之一的郑昭:

1、潮汕第二代移民,曾被阿瑜陀耶王国的首相昭披耶·扎克里·穆收为义子;

2、在出家为僧三年后,效忠国王埃甲他;

3、1764年,缅甸进攻泰国,郑昭和另一位将军戈萨提博提在碧武里府击败缅甸军;

4、1765年,在首都阿瑜陀耶和围城的缅甸军对抗一年;

5、1766年1月3日,在阿瑜陀耶被攻陷不久前,郑昭和500名士兵冲出缅甸军的包围——为什么出来?如何出来?都是一个谜团;

6、1767年,阿瑜陀耶被攻陷,国王埃甲他死亡,泰国分裂为六个部分,郑昭控制东海岸;

7、1767年6月15日,郑昭攻占春武里府,作为反抗缅甸的基地;随后,郑昭在罗勇府被拥立为大公;

8、1867年11月6日,郑昭率领5000人,击败面对军队,夺取吞武里,,不久又收复收复阿瑜陀耶;随后,郑昭出于防御和贸易的目的,选择建都在吞武里而非阿瑜陀耶,建立吞武里王朝;

郑昭雕像

郑昭能够建立吞武里王朝的原因:

1、缅甸在击败泰国后,在还没有完全征服前,就匆忙和大清开战,陷入南北作战局面,无力镇压郑昭的泰国王国;

2、郑昭的坚持和努力,和泰国人的支持;

3、大清乾隆帝承认郑昭的王位合法性,意图扶持郑昭作为盟友对抗缅甸。

拉玛一世如何夺取郑昭的王位

1、拉玛一世是和郑昭一起长大的好友,母亲具有闽南人血脉;

2、拉玛一世在缅甸围攻阿瑜陀耶时和郑昭坚守一年,最后一起突围出去,建立反缅甸根据地;

3、郑昭建立吞武里王朝后,拉玛一世被封为皇宫卫队长;随后跟上郑昭南征北战,统一泰国;

4、1782年,泰国兵变,将军披耶·讪废黜郑昭,拉玛一世兄弟和正在作战的越南军约和,回国平定叛乱,宣布郑昭为精神病并处死郑昭,最后建立曼谷王朝;

5、1786年,拉玛一世以郑昭儿子郑华的身份,冒充郑昭后裔,派遣使者请求大清册封,乾隆帝稀里糊涂的就册封了拉玛一世为泰国国王。自此,拉玛一世的后裔自然要在中文加上郑姓——怎么说也要冒充到底嘛!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泰国曼谷王朝”,是从1782年起延续至今的泰国王朝,它的别名叫曼谷王朝、却克里王朝。

而这个曼谷王朝的实际建立者就是“拉玛一世”,也就是“昭披耶却克里”。因为他曾经被“吞武里王朝”的‘郑信大帝’封为王子(义子),所以曼谷王朝的王室成员都是以“郑氏”为王族中文姓氏。

例如像我们熟悉的‘拉玛一世郑华’、‘拉玛二世郑佛’、‘拉玛三世郑福’等等。

这便是曼谷王室‘郑氏’的大致来源,作者下面再来具体说一下!

(郑信雕像)

想要了解曼谷王室成员的中文姓氏为何为“郑氏”,就必须得来看一个人,他便是被誉为“泰皇五大帝”之首的‘达信’,也叫“郑信”。

郑信是吞武里王朝的建立者,国王。但是他并不是真正的泰国人,而是中国人。郑信的父亲名叫“郑镛”,是中国广东潮州府澄海县华富村人(今汕头市澄海区广益街道)。

郑信在位十五年,击败了缅甸军的入侵,收复了泰国北部的清迈和南部的马来半岛一代的领土,随后统一了泰国各部,奠定了现代泰国的基本版图。后因为其从缅甸统治下复国有功,所以被泰国人民誉为是泰国历史上第四位大帝,泰国的华裔民族英雄。

郑信王国曾先后多次派遣使臣前往北京向正直清乾隆时期的强大皇帝进贡,并在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获得了清政府的承认,并特许暹罗使节到清廷朝贡。

(拉玛一世像)

但是很不幸的是,在1782年4月7日(乾隆四十七年),吞武里王朝内部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郑信被迫退位,昭批耶却克里将军闻讯后便立即率军从柬埔寨前线回来平叛,随后继位。在登基后的第二天,便处死了郑信。

后来,昭批耶却克里向清朝以自己是郑信之子郑华的名义向清朝进贡,清朝相信后,便将其封为“暹罗国王”。

(拉玛三世像)

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都知道昭批耶却克里是‘拉玛一世’,但是并不是早就有之,更不是他的儿子为其追封的,而是在拉玛六世时期,才追封其为拉玛一世。此外这在暹罗人口中,则最多被称为“一世王”,《清史稿》和一些中国史书中则称为“郑华”。

综上便是作者答案,如有错误之处,希望各位读者能够斧正!

参考文献:

《拉玛一世的母亲有部分华人血统(大英百科全书) 》等;


方圆文史


泰国是中国的邻居,古往今来都和中国联系很多。很神奇两件事情,一是曾有一个郑姓的中国人预言现在的泰国王朝曼谷王朝不会坚持到十世,已经第九世的王朝有点儿让人害怕。二是,泰国的曼谷王朝的国王都有一个中国名字,而且都姓郑。其实这两个事情可以联合起来解释一下。


之前有一个中国人,在清朝时期偷渡到了泰国,并且娶了一个泰国的娇妻,还生下了一个混血儿郑信。郑信的父亲在很小的时候便把郑信送到了寺庙,希望以后可以谋一个入宫的好前程,郑信在寺庙中结识了他的发小——通銮。二人一同入宫,但有胆有谋又细心的郑信深得官里有权之人的赏识,官位一路高升,最后做到了一省总督。

郑信带给泰国很多,他在地方当官的时候,缅甸人一路进攻最后把当时的大成王朝给击溃了,时势造英雄,郑信在当时便是英雄一般的存在,他带领军队一路抗敌,最后把缅甸人赶出了泰国的领土,使泰国人民免遭苦恼。然后郑信又迁都吞武里,开始了自己的统治,因为郑信的卓越贡献他也被泰国人民尊称为“郑信大帝”。


郑信的吞武里王朝也比较短命,仅仅经过了13年,便因为郑信和郑信儿子的双双死亡便成了永远的历史,这一切据说都和通銮也就是后来的拉玛一世也是曼谷王朝的创始人有关。

开篇已经提到,郑信和通銮是发小,好兄弟当然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郑信都发达了当国王了,通銮自然也差不了。关于他俩的结局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披耶·讪是当时的一位军官,他早就不满意郑信在晚期的统治,觉得郑信非常的荒诞,再加上对权利的渴望他便出兵王宫,将郑信从王位上赶了下来,这时正在柬埔寨作战的通銮匆匆赶回,杀死了反叛者,但世人奇怪的是他并没有回复郑信的王位,反而给郑信头上安了很多种罪名,最后郑信被处以当众斩首,有人说那时候的通銮早就已经和他的弟弟以及一个外邦人勾结在了一起,对王位有了觊觎之心。

第二种说法更加直接,说通銮直接在泰国上演了一场中国版的陈桥兵变,将郑信偷偷处死,还把郑信的儿子郑华给处死以绝后患。

不管是哪种可能,结局都是通銮上位,成了拉玛一世,建立了曼谷王朝。甚至,通銮还娶了郑信的妹妹为妻子,郑信的女儿为妾。当时的中国还是非常强大的,泰国也要向中国称臣,吞武里王朝覆灭曼谷王超杰建立,第一件事除了要安稳国内之外就是要和中国拉进关系,而且国王最怕别人说闲话,所以他索性就对外说自己是郑信的儿子名叫郑华,是合法继位,也就获得了大清政府的同意。



拉玛一世借了郑信的姓,但是据说拉玛一世的母亲也是一位中国人,而且拉玛一世的妻子也算半个中国人,所以也算一半的汉族后裔吧。


小镇月明


关于泰国历任国王的中文名来由,还是要从血统上说起,这个可能很少人知道,近几百年来,泰国每一个王朝的建立者都有中泰混血的血统,是标准的中泰混血儿,就象阿瑜陀耶王朝的建立者乌通王,就是个中国富商的后代,而建立了吞武里王朝的郑信王,他的父亲来自潮州,是潮州人。依靠政变坐上王位的拉玛一世建立了却克里王朝,他的母亲是华商之女,而拉玛一世的后裔都喜欢娶华商的女儿为妻,也因此每一位泰国国王都有华人的血统,所以说在曼谷,某位泰王拥有一半乃至四分之三的华人血统很平常,他们有中文名也就不足为奇了。



泰国有具体历史记载的第一个王朝是素可泰王朝,距今只有短短700年,在1238–1438年,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被元朝统治的时候,在这么狠的近邻面前,当年泰国这些东南亚国家其实就是等待被元王朝册封和保护的小诸侯,此后这样的格局和关系一直没有改变,到第二个泰国有历史记载的王朝阿瑜陀耶王朝的时候,泰国这个朝代横跨了中国历史的明清两代,在这个时期也是中国人开始下南洋的时期,很多中国人跑到东南亚谋生,后来缅甸入侵暹罗,阿瑜陀耶王朝打不过缅甸,被缅甸灭了。其中就有一个出生于泰国华裔家庭的年轻人郑信,带着众多乡亲起来造反,和缅甸人打仗,缅甸被他打败了,失地也陆续收回,然后就在曼谷的老城区吞武里建了国,郑信是半个中国人,跟着他打仗的大多也是华人,在当时的泰国可以说完全就是华人的天下。



吞武里王朝就经历了一个国王,随后发生了宫廷政变,郑信被他的女婿杀害了,然后这个女婿就建立了却克里王朝,史称拉玛一世。拉玛一世因为是通过政变才坐上了王位,当然需要想办法证明自已这个王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于是就写了一封信给当时的清廷,“万邦之主”的乾隆皇帝,请求册封。拉玛一世自称为郑华,而这个郑华名字的来历,据说是郑信赐给他的女婿拉玛一世的,拉玛一世为了隐瞒自已杀害郑信的真相,派使团带着信去北京找乾隆皇帝,说自已是郑信的儿子,老爸郑信死了,现在我继嗣父业,还请皇上恩准云云,总之,拉玛一世就用这样的方法取得了乾隆的册封,被当做郑信王的儿子册封为暹罗王,从此以后,每当新一任的泰王登基,都会向清王朝请求册封,而册封的信件,都是用他们的郑姓中文名,到了拉玛六世才不再请求清王朝的册封,因为已经没有清朝了,不过他们的中文名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这与现在的泰国王室需要保持正当性有脱不开的关系。



说到中国人在泰国,在二战前中国人在泰国比现在牛多了,泰国近代20多个总理,超过一半是华人华裔,经济也都掌控在华人手上,华文教育遍地开花,中文普及率也很高,泰国的几个大银行,如曼谷银行、开泰银行、商汇银行、泰京银行都是中国人在二战前创建的,现在这些银行还是那些华人创始人的后代掌控着,不过现在这些华人已经都被本土化了,融入了当地的群体,都是以泰国人自称,思维也早已经是泰国式思维,基本上不再认同汉文化!


挚滗画畫紅尘


最近几年,我国人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伴随生活水平提高,我国居民旅游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价格相对低廉,环境优美的泰国成为中国游客最喜欢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我之前也去过一次泰国,而且是跟团旅游。泰国导游在大巴上向我们详细讲述了泰国历史。

泰国深受中国文化影响,泰国历史上曾经是中国的属国,隶属于中国古代藩属体系。泰国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短,泰国只有七百多年历史,古称为暹罗。从公元1238年开始,泰国一共经历了素可泰王朝、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等四个王朝。现在泰国依然处于曼谷王朝时期,现任泰国国王为拉玛十世。曼谷王朝又称却克里王朝,曼谷王朝的国王除了有泰国名字之外,还有一个中文名字。泰国国王的中国姓氏为“郑”。现任泰国国王为拉玛十世,泰国名字为玛哈·哇集拉隆功,中文名字为郑冕。前任泰国国王拉玛九世的泰国名字叫普密蓬·阿杜德,中文名字叫郑固。为什么泰国国王会有一个中国名字呢?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想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泰国历史上第三个王朝,吞武里王朝说起。大城王朝时期,泰国遭受缅甸的入侵。大城王朝覆灭以后,泰国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此时泰国年轻的将领达信率领军队击败缅甸入侵者,再一次统一了泰国,迁都到吞武里,建立了吞武里王朝。达信原名叫郑信,也叫郑昭。郑信的父亲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也就是说郑信拥有中国血统。郑信在泰国人心目中的地位非常高,被称为泰国最伟大的国王之一。但是郑信却是一个过分依靠武力的国王。郑信建立的吞武里王朝并没有持续太久,郑信在一次军事政变中被杀死,吞武里王朝随之覆灭。郑信的部将昭披耶却克里建立却克里王朝,也就是曼谷王朝。

按道理说,泰国国内发生军事政变,新王朝建立,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可是泰国的情况不一样。泰国是清朝的重要属国之一,泰国的每一任国王都要经过清朝皇帝册封,改朝换代更需要清政府认可。吞武里王朝是中国人建立的朝代,更是清政府认可的泰国王朝。吞武里建立没有多久,郑信竟然死于军事政变,这明显是不把宗主国当回事。却克里王朝如果得不到清朝的认可,这个朝代的合法性就会大打折扣,这个新王朝也有可能被清政府灭掉。所以新王朝建立后的头等事便是得到清政府的认可。为了掩饰泰国军事政变带来的该朝换代,却克里在给清朝的上书中自称是郑信的义子。却克里自称获得泰国国王的位子源于义父郑信的正当传位,而非军事政变。当时清政府也没有认真进行考察,直接相信了却克里的说辞。清政府认为既然却克里就是郑信的义子,就直接册封却克里为泰国国王。却克里建立却克里王朝以后,史称之为拉玛一世。却克里给乾隆皇帝的上书中自称为郑华。其实郑华也有中国血统,郑华的母亲拥有部分中国血统。

拉玛一世以后,却克里王朝新国王登基之后,给清朝皇帝的上书都会冠以郑姓中国名字。虽然后来不用请求清政府册封,取郑姓中国名字却一直成为却克里王朝国王的传统。拉玛一世中文名字为郑华,拉玛二世中文名字为郑佛,拉玛三世中文名字为郑福,拉玛四世中文名字为郑明,拉玛五世中文名字为郑隆,拉玛六世中文名字为郑宝,拉玛七世中文名字为郑光,拉玛八世中文名字为郑禧。

如果您也去过泰国的话,您会发现泰国国内的中国元素很多,在泰国随处可以见到中国味道。泰国华人多达900万,占到泰国总人口的14%,在泰国是仅此于泰族的第二大民族。本来泰国华人就多,加上最近大量中国人来到泰国旅游,所以泰国的大街小巷到处可以听到普通话。不光当地华人会说普通话,许多泰族人也会说普通话。我在泰国旅游的时候,在街边碰到的烧烤师傅和卖菠罗的小贩都会说几句普通话。


依稀说史


泰国一直是对华十分友好的国家,实行君主立宪制。泰国王室现在依旧在泰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泰国王室又称曼谷王朝,却可里王朝。自1782年,拉玛一世建立曼谷王朝,传至今天的拉玛十世。让我们称奇的是,泰国国王从拉玛一世到拉玛十世均有一个姓郑的中文名字。拉玛一世中文名为郑华、拉玛九世中文名郑固、拉玛十世中文名为郑冕。为什么泰国国王会有中文名字?其实这和一位中国人郑信有关,泰国人尊称他为“吞武里大帝”。



郑信雕像

郑信,祖籍中国广东潮州澄海县华富村(今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广益街道)。他的父亲郑镰自清雍正年间下南洋来到泰国定居。郑信幼年被当时统治泰国的大城王朝的大臣拍耶节悉收为义子,从小就被送往寺院接受教育,成年后被授予重要官职,并受到当时统治者的赏识。郑信,年轻时,勤勉好学,不仅掌握了泰语、巴利文、汉语、越语,而且精通典集和兵法,并善骑行,熟练使用各种武器,可以说文武双全。



泰国曼谷皇宫

1764年,缅甸军队进攻泰国北部,并攻陷大城王朝首都,郑信率兵反抗。经过几年的战争,郑信打退缅甸军队,在吞武里建立新都城,并被拥立为王,开创了吞武里王朝。郑信登基后,先后征服各地的割据实力,实现了当时的泰国的统一。随着国力的强大先后征服了今天老挝,柬埔寨及马来半岛等许多地方。并多次打败缅甸军队的入侵,奠定了今天泰国的基本版图。郑信打败缅甸的入侵,统一了当时的泰国。被誉为泰国历史上的第四位大帝,尊称为“吞武里大帝”,也是泰国历史上的文武双全的英雄人物。

1768年起郑信就多次派使臣到中国,请求清政府册封。清政府1777年才最终承认郑信建立的吞武里王朝。乾隆皇帝册封郑信为暹罗王,并确立了朝贡关系。

根据泰国史书记载,吞武里王朝后期,郑信性格变的多疑,残暴,对下属动辄就动用酷刑,导致人人自危,民众不堪暴政。1782年4月7日,近卫军发动宫廷政变,郑信被迫退位。昭批耶却可里将军率军从柬埔寨前线归来平叛并即位。在登基的第二天下令处死郑信,并迁都曼谷,开创了曼谷王朝,称为拉玛一世。



拉玛一世雕像

为了避免清政府的以篡位问责和确立政权的合法性,1786年拉玛一世自称郑信之子郑华,遣使赴清朝朝贡,并请求册封,乾隆皇帝册封其为暹罗国王。从此每一位泰国国王登基都要上书清政府请求册封,而上书的名字都带郑的中文名。后来,随着清政府的衰败和覆灭,泰国国王就不在请求册封。但是中文名字一直保留下来,成为泰国王室的一种传统和王权合法性的象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