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为什么不选李恪做太子?

L147237175


其实,唐太宗李世民不选李恪做太子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是李恪不符合继承制度还有尴尬的身世,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人支持他。

为什么这么说呢?且听我为你细细分析如下。


一、继承制度不允许

李恪是一个十分聪明的孩子,文武双全,李世民说李恪“英果类我”,对李恪十分关心喜爱,可是李恪始终不能成为太子,因为当时唐朝的太子继承制度是“立嫡以长不以贤”,可是李恪根本就不是嫡出,而是庶出。

当时嫡出的有李承乾、李泰以及李治,本来一开始太子就是李承乾的,可是李承乾随着年龄增长,足疾越来越严重,最后形成瘸子的样子,朝中有些大臣议论他的形象,也建议李世民换一个太子,可是李世民从来没有动摇过。


李承乾“不作死就不会死”,明明知道自己形象有问题,他还喜欢突厥文化,在东宫大搞突厥盛宴,并且偷偷养了一个男宠“称心”,李世民知道后很生气,就叫人把“称心”处决。李承乾不理解李世民的良苦用心,还不依不饶,在东宫祭祀“称心”。

这些让李世民已经对李承乾有些绝望,逐渐对李泰关心多一些,毕竟李泰为人聪明,知书达理,李承乾看到后,很担心李世民会把自己废掉,就先下手为强,联合李元昌、侯君集等想谋反逼宫上位,结果被李世民抢先发现,一场谋反还没有开始就宣告结束。

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李元昌以及侯君集都被处决。李承乾死后,按照继承制度轮到李泰,可是李泰一边大表忠心,一边又威胁自己弟弟李治,最终引起李世民反感,没有立李泰为太子。

李泰过后,嫡子只有李治,我们来看看李治,他安分守己,还被李世民认为仁义孝顺,当然没有理由不让他做太子。


二、身世尴尬

李恪是李世民与杨妃所生的儿子,在李世民所有儿子中排行老三。杨妃就是隋炀帝杨广的女儿,也就是说李恪是隋朝皇族的后代,这样一来,李恪的身份注定就是一个悲剧。



换做任何一个朝代的皇帝和臣子,都不会同意让前朝皇族的后代成为太子,万一哪天李恪被人蛊惑来个“反唐覆隋”,那这么多年的努力不是白白浪费了。


三、无人支持

李治成为太子,背后有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长孙无忌支持,长孙无忌是李治亲舅舅,而李恪因为身世的尴尬,根本没有开国功臣愿意支持他,从而导致势单力薄,根本不可能成为太子。即使成为太子,也终将引起朝臣不满,发动政变颠覆一切。

哪怕李恪没有成为太子,长孙无忌依然还对他虎视眈眈,最终通过房遗爱、李元景、薛万彻、柴令武等人的谋反事件,无端将李恪和李道宗牵扯进去并且处决。因为长孙无忌还是担心李恪会影响到李治的统治地位。



结语

李恪从出生的一天起,就注定没法成为太子,并且他的一生,也像一个悲剧一样,留给后人的,除了叹息也就是叹息,可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又能怎么样呢?



嗔痴历史观


立嫡,立长,立贤是古代皇室的继承制度。皇帝,大臣基本上都会遵循这种制度。如果,有谁想突破这种制度,就会被群起而攻之,即便是皇帝也不能免。

一,李恪为什么不能被立为太子。


按古代皇室的继承制度,只有嫡子,也就是皇后所生的儿子,才有资格继承皇位。李世民的皇后是长孙氏,长孙皇后的儿子有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恪的母亲是杨氏,是杨广的女儿。

这样看来,以继承制度上讲,李恪是无缘于皇位的。然而,事情也有例外,就是所有嫡子都不在的时候,庶出子才有希望。

李承乾和李泰为了太子之位,争的是鸡飞狗跳,但最后却都无缘皇位。看似李恪头上那片云天,有云开日出的迹象。但是不要忘了,还有一个李治,虽然,李治排行第九,但却是嫡子。

李世民也曾说过:李恪最象他。这种象应该包搞像貌,身材和气质,心胸。也就是说,李恪从各方面都象李世民。难怪李世民很喜欢他。但是,嫡子和庶出就象一堵高墙严密地把李恪挡在门外。

二,背后的势力,也决定了李恪不能被立为太子。

庶出子也不是不能立为太子,皇帝势弱,庶出子背后有强大势力支撑的情况下,就有成功的可能。

然而,前期,由于李承乾,李泰是嫡子,朝中的大臣纷纷党附在他们的门下。没有人看好李恪这个庶出子。他的门下基本是门可罗雀,所以,也就谈不上有什么势力。

李承乾,李泰倒台后,首席宰相长孙无忌,储遂良,李勣等立刻把李治推了出来。即便,李世民看好李恪,也是无可奈何。为什么这么说呢?

长孙无忌是大唐功臣,首席宰相,其旗下无形中有众多朝臣的支持。储遂良是后起之秀,代表朝臣的新生力量。李勣是硕果仅存的军方老牌势力的代表人物。这几个人基本代表了大唐的朝堂势力。而且,他们的理由又非常的充分,那就是立嫡。

在有就是,当时的李世民刚被太子之位的争斗弄的焦头烂额,精疲力尽了。更何况,李世民的身体也是每况逾下。即便,他有心立李恪为太子,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所以,当李世民刚露出口风,有意立李恪为太子时,长孙无忌立刻以不符合皇室继承制度的为由顶了回去。虽然,李世民说出:怎么,因为李恪不是你亲外甥,这样的话,长孙无忌也不示弱。可见阻力有多大。

综上所述,李世民不立李恪为太子,实在是情非得已。另外,他也怕,如果,他强立无背景,无势力的李恪为太子,他百年以后,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真是那样,他就是死了也不会的暝目的。


一叶小舟168521774


唐太宗最后选择的是李治,李治去世后武则天掌权诛杀李氏宗亲,惨现历史悲剧,那么唐太宗为何不选李恪为太子呢?

唐太宗不选李恪为太子的原因

第一,不符合宗法制度

唐朝时期,门阀世家的权利权利大,他们维护的是孔子儒家礼制思想,特别是山东大儒影响力巨大,其中宗法制度也是其奉行的圭臬,而且唐朝重视儒家文化,从科举制可见一般,唐太宗在位期间增加了明经一科,明经就是一些儒家经典。所以按照宗法制度,李恪是没有资格做太子的,因为他不是嫡出,不是长孙皇后所出,乃为庶子。如果立李恪为太子,会遭到朝廷文武大臣的反对,遭到山东大儒的反对,特别是文臣,世代受礼教思想的影响,不会允许这种违背祖制的事情出现。

第二,前车之鉴

李承乾与李泰的太子之争,导致李世民痛失爱子,所以所立之人必有仁爱之心,李恪性格最像李世民,杀伐果断,为达目的不辞手段。如果立李恪,那么李世民的嫡子就危险了,李治李泰都难以保全,他不想再经历玄武门类似的事件。李治比较软弱,有仁爱之心,所以立李治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第三,长孙无忌势大,支持李治

如果立李恪必然会遭到长孙无忌的强力反对,朝廷必将再掀起内乱,朝廷政局动荡这是唐太宗最不想看到的,并且朝中主要支持的是李治,李恪上位,皇位未必能坐得稳,到时候恐生政变。

第四,李恪乃杨贵妃之子

前朝的隋炀帝的外孙,这样的身份比较尴尬。为避免李氏江山落到外姓手里。

第五,太平盛世,李治比李恪更适合继承大统。

太平盛世的君主最重要的是仁德,爱民。李治拥有仁爱之心,但李恪虽聪明,但却不够仁爱,如果换做是战乱之年,无疑李恪更适合,事实也说明唐太宗的选择是正确的,李治创造了另一个治世局面。

第六,立李恪,其他皇子便会蠢蠢欲动。

李世民儿子众多,如果立李恪的话,会让同是庶子的皇子产生夺权的想法,既然都是庶子,夺位就名正言顺,师出有名,可以打着维护宗法制度的名义号召天下。难免会造成社会动荡。


老刘品读历史


古代,继承王位的人,首先要有资格做太子,只有做了太子才有可能是皇位的继承人。但是,太子只有嫡出儿子才会有机会。这是从汉朝传下来宗室法规。是为了免除宗室的争斗,为了政权的稳定

李恪,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即使他的生母是隋炀帝的女儿,公主,也没有资格做太子?因为,李世民登基后,立的是长孙皇后,按宗法规定,只有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所生的儿子,才是嫡出,才有做太子的权利。

李世民与长孙皇后,有三子,长子李承乾,次子李泰,三子李治。最终,也是因为皇室太子之争,太子位被懦弱的李治继承。


路遥lgy


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个儿子——李恪,无论是处事还是性情都与李世民最为相似!然而,李世民为什么不选择李恪作为太子呢?

其实关于选李恪为太子一事,李世民也不是没想过,只不过在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最终放弃了而已!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三点:

一、李恪非嫡子的出身,且其生母身份敏感!

我们知道,唐代是一个氏族式的社会,这种社会在继承问题上有着严格的体制与规则,其对于皇权继承人的选择上更是如此。

按照当时继承人的选择标准:嫡长子为第一顺位继承人。

所谓嫡长子,也就是李世民的正妻——长孙皇后所生育的大儿子——李承乾。

那么,在嫡长子李承乾被废之后,新太子的人选也应该从嫡子中产生!也就是在长孙皇后所生育的另外两个儿子——李泰与李治中二选一!

而像李恪这种非嫡子出身的皇子,正常情况下已经没有了竞争太子之位的资格!

除此之外,李恪的生母杨妃乃是前朝隋炀帝之女——如意公主!如此身份与出身,怎能不引起朝堂的敏感?如此之般,更是增加了李恪成为太子的难度!

二、李世民对于子孙相残的忌讳!

我们都知道,李世民是如何得到皇位的!他所发动的玄武门政变虽说为自己夺得了天下,但同时也在世间留下了弑兄逼父的骂名!

此等兄弟相残、血亲相杀之事,在李世民的内心深处一直都是未曾释怀的!特别是到了晚年,年老的李世民自然是极度的忌讳与担心自己的子孙后代也会像自己一样走上那条争权之路!

李世民的这种忧虑更是在前太子李承乾造反、李泰威胁兄弟之后达到了极致!

然而,身处帝王之家,又如何能够保证自己的皇权平稳过渡?又如何保证自己死后新皇帝能够善待其他兄弟?

最终,在长孙无忌等重臣的建议之下,李世民为找到了一个能让皇权平安过渡同时又能保全其他子孙的人选——李治。

李世民知道,以李治温顺的性格,其继位之后,是断然不会对其他兄弟施以毒手的!

与此同时,性情、处世都与李世民极为相似的李恪,自然不可能成为李世民心中太子的最佳人选了!

三、朝中重臣的主张!

虽说选择了李治作为太子,但是李世民的内心其实是极度不放心的!

李治性格上的懦弱让得李世民极为担忧,他担心自己死后,新继位的李治跟本守不好这李唐江山!

因此,直到最后,李世民在太子人选问题上都依然存在犹豫!李世民曾对长孙无忌问道:“李治性格太弱,我担心他守不好国家。李恪与我极为相似,我要是改立李恪为太子,你看如何?”

李世民的如此想法,自然遭到了长孙无忌的反对,并表示:“太子李治贤良温顺,是可以守好国家的。更何况立太子一事至关重要,怎能随意更改呢?”

如此这般,李世民内心刚刚萌生出来改立李恪为太子的一点微弱念头也被浇灭了,而李恪也就彻底的与太子之位无缘了!


暗夜思考


贞观十七年十一月,太宗觉得太子李治过于仁弱,私下对长孙无忌说:“你一再劝我立李治为太子,可他过于懦弱,恐怕他不能守护好江山社稷,怎么办呢?吴王李恪(李世民与杨妃所生,不是长孙皇后的儿子。)英武果断,很象我,我想改立他为太子,怎么样?”长孙无忌执意争辩,反对改立太子。太宗不高兴了,说:“你反对,不就是因为李恪不是你外甥吗?”无忌坚持说:“太子仁义厚道,真正是守成之君;太子的位置意义非同寻常,怎么可以轻易更改呢?”太宗于是不再坚持。既然觉得不立李恪了,他就觉得有必要警告一下李恪,大概他还是担心李恪效法自己当年的玄武门事变。十二月初六,太宗召来吴王李恪对他说:“父子虽是至亲,但你要是一旦犯罪,也是国法不容。历史上,汉朝已立昭帝,燕王刘旦不服,暗中谋反,霍光写了一封信就能杀了他。为人臣下,不能不深以为诫!”估计李恪听后也是一身冷汗,自此规规矩矩做人。


破乞


唐太宗在位期间,在选择帝位继承人的问题上,唐太宗遇到了同样的难题。唐太宗有14个儿子,当中最厉害的那个当属第三子李恪。可惜李恪因为自身的血统问题,由始至终都无缘太子和帝位,最后还惨遭陷害而死。

李恪的生母不是什么普通的名门望族,正是隋朝亡国皇帝隋炀帝的女儿杨妃。隋炀帝有记载的女儿只有两个,长女南阳公主嫁给宇文化及的弟弟宇文士及,次女杨妃就嫁给了唐太宗。

史书关于李恪生母杨妃的记载只有寥寥几笔,她的生卒年、公主封号、生平经历等一无所知,到底是政治联姻嫁给唐太宗,还是隋朝亡国后被迫嫁给唐太宗,也未能考证。能够肯定的是,杨妃嫁给唐太宗之前,唐太宗已经迎娶了结发妻子长孙皇后,所以杨妃嫁给唐太宗的时间晚于唐太宗迎娶长孙皇后的公元613年(隋炀帝大业九年),早于李恪出生的公元619年(唐高祖武德二年)。

也许是李恪有着隋唐两朝的皇室血统,他自幼文韬武略就表现得比其他皇子技高一筹,唐太宗对李恪的宠爱程度,不亚于对长孙皇后所生的三个嫡子李承乾、李泰、李治。唐太宗曾经不止一次公开称赞李恪:“吴王恪英果类我!”意思是吴王李恪英明果敢,很像唐太宗(吴王是李恪的爵位)。

唐太宗在第一次选择太子的问题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嫡长子李承乾,并且亲自花心血培养李承乾。最初李承乾勤奋好学、循规蹈矩,是一个合格的太子,但长孙皇后去世之后,李承乾突然变得不思进取、贪图享乐,甚至做出雇凶刺杀自己老师和弟弟的不法行为。公元642年(唐太宗贞观十六年),李承乾起兵谋反失败,唐太宗终于下决心废掉李承乾的太子之位。

在第二次选择太子的问题上,唐太宗原本想选择嫡次子魏王李泰(李泰在唐太宗所有儿子排第四),但李泰曾经密谋抢夺太子之位,唐太宗放弃选择李泰。于是,唐太宗打算选择第三子李恪,但遭到了宰相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虽然唐太宗知道因为李恪不是长孙无忌的外甥,长孙无忌才反对立李恪,但唐太宗最终还是放弃选择李恪,选择了长孙无忌力荐的嫡三子晋王李治(李治在唐太宗所有儿子排第九)。

后来唐太宗认为李治性格软弱,恐怕不能守住大唐江山,很想废掉李治改立李恪。李恪不仅英明果敢,而且宽厚仁爱、循规蹈矩,朝中上下对李恪大多是称赞不已,但仍然遭到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最终唐太宗还是放弃这个想法。不过从此以后,长孙无忌深深忌恨李恪,一直想找机会铲除李恪。历史也证明了唐太宗的眼光非常准,大唐江山在李治手中丢掉,变成了武则天的武周江山。

公元653年(唐高宗永徽四年),发生了著名的“房遗爱谋反案”,唐高宗命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利用手中职权,趁机陷害李恪参与谋反,结果李恪就在牢狱中被长孙无忌迫害至死,年仅34岁。

在后世的评价中,对李恪的评价大多是高度称赞。毛主席经常会评价一些历史人物,对李恪的评价是:“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可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意思是毛主席对李恪是高度称赞的,但英明一世的唐太宗却误听长孙无忌,没有立李恪为太子,可以说是糊涂一时。



某羡我


很多人众说纷纭,一般总结下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李恪的生母是杨妃,杨妃是前隋杨广的女儿。也就是李恪是杨广的外孙,他的血脉中有前隋的血脉,按血统来说地位尊贵,李世民也说过,英果类我的判断。但坏就坏在唐朝是取代了隋朝建立的。朝堂包括皇帝本人都曾经是隋朝的臣子,后来都是造反的。万一李恪登基后哪天想起来了清算找谁说理去。所以,李恪从生下来就失去了上位的资格。

第二种。长孙皇后和李世民是患难夫妻,感情深厚,大舅子长孙无忌更是自己的坚定拥护者。从第一个太子李承乾做下的很多荒唐事都没能令李世民废掉他,不仅因为太子之位不能轻易废立。更有与长孙皇后的感情在。最后仍然选择了长孙皇后的另一个儿子李治。当然,这也是长孙无忌暗中操作的结果,但令他没想到的事反噬来的太快。他曾经控制的棋子已经变成了下棋人。

皇帝,朝臣都不同意李恪登位,除非他造反,不然比登天还难。


这样说历史


中国历代王朝大多遵循两个原则

1.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2.兄终弟及

原因 依我之见 唐太宗有九个儿子

长孙皇后所生 嫡长子李承乾 嫡次子 魏王李泰 嫡三子(九子)晋王 李治

杨氏(前朝隋炀帝之女) 吴王李恪

因太子李承乾与魏王争权,李世民废二子,晋王李治便是唯一的嫡子,而吴王外祖父是炀帝,被臣子所不容,也是庶子,因而立晋王李治


载途清欢


其母隋炀帝女,地亲望高,中外所向。唐朝刚刚建立,以长孙无忌为首的贵族团体,担心利益受损,极力反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