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到底荒唐成什麼樣?

國史春秋


所謂“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呱呱落地以後,他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早年時期的李承乾學富五車、知書達理,他曾是李世民的好兒子、群臣眼中最可靠的帝國接班人、更是世間女子心中的偶像。

早年的李承乾知書達禮,李世民對他也是十分滿意的。

唐武德二年,李承乾出生,唐太宗登機後的兩個,李承乾就被封為太子,那年他才八歲。而李承乾一直以來都沒有辜負李世民的期望,從各方面來說他都是一個未來儲君的典型。

“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等等,都是世人對他的讚美之詞。對於未來帝王的接班人,李世民對李承乾的培養也是不遺餘力,從那些唐朝大儒們都當過他的老師我們便可以看出,如:李綱、房玄齡、魏徵等等。

而李承乾的尊師重道也被當時傳為佳話,在擔任太子老師時,李綱已經七十歲高齡了。貞觀五年李綱去世,李承乾痛哭失聲,為紀念老師,特親自立碑。

在李承乾12歲之時,李世民就讓李承乾在尚書省聽訟,也讓他學習處理國家政務,為以後的江山社稷打下基礎。

貞觀九年,李淵去世,在喪事期間李世民將一些政事交給太子處理。而太子都處理的很好,李世民對太子的表現也非常滿意,以至於在以後如有外出,李世民已經放心讓李承乾監國。

優秀的儲君變成荒唐的太子

這一切似乎都來的很突然,一個被眾人皆贊模範儲君,莫名的變成了另外一個人。在歷史文獻中對他的記載從貞觀十年開始全都是負面信息,並且這些信息不但負面,更是透著荒唐,李承乾從一個儀表堂堂、溫文爾雅的太子,一夜之間變成了人人畏懼的瘋子。

  • “同性戀”風波

李元昌,也就是李承乾的叔叔,為了巴結李承乾,就送了一名太常樂人給他,此人長得十分的嫵媚,他對這名樂人是非常的喜歡。

文獻記載:

“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

其實在古代,王公貴族對於戀童這樣的事很正常,但對於一個未來的皇帝,這樣的事就不能上臺面了,這畢竟關係到一個國家的臉面。

當李世民知道這件事後,氣的七竅生煙,下令弄死了稱心,而李承乾也因此痛心不已,每日混混僵僵,還稱病數月不上朝。

  • 殘暴嗜血

在李承乾變了個人之前,他是非常尊師重道的,但之後的行為讓人瞠目結舌。後來的李承乾完全聽不進老師們的意見,甚至就連老師張玄素直言時,李承乾還惱羞成怒想殺死張玄素。

(張玄素像)

李承乾還經常模仿突厥人的行為,想象自己是草原上的突厥可汗,在宮中把自己的頭髮弄成辮成突厥人那樣,然後用五個狼頭做幡旗。

吃飯時也學習突厥人那樣,直接用佩刀割肉往嘴送,甚至對人說,如果我當皇帝了,當釋放我心中的慾望,殺光那些無理的進諫者,殺他幾百人,看他們還敢不敢進諫。

  • 起兵謀反

貞觀十七年,李承乾覺得李世民偏愛李泰,自己的太子頭銜受到了威脅,於是想刺殺李泰。而最終刺殺李泰未果,事情敗露後起兵逼宮,其結果就是被鎮壓,之後李承乾被廢庶人,那些參與謀反的大臣也被李世民殺的人頭滾滾。

是誰逼瘋了太子,讓他變得如此荒唐?

在李承乾的17年太子生涯中前後的性格突變,很多人認為是他後期的不求上進、又有奸臣的唆使,以及玄武門之變的影響等等。當然,太子的性格變化如此厲害,肯定有來自多方面的原因,而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因素。

除了上面說原因,我覺得唐朝那些肱股之臣的直言進諫也要承擔一部分責任。他們對李世民都膽敢冒犯直言,更別說對李承乾這個太子了。

李世民是經歷過腥風血雨之人,他有的自身的寬宏大量,而太子是溫室中的花朵,其自身有著不同於一般人的高傲。別說是太子,我估計就算是一般人也受不了這些大儒們這樣指著鼻子罵,而即便是當朝太子被罵只能低著頭說:“學生知錯了”。

況且太子的老師十幾個,經常被這樣罵不瘋才怪,更別說當時的李承乾十七八歲,正值叛逆期的時候。因此,他才會在宮中說:

“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

太子變荒唐,李世民有著最大的責任

讓李承乾變得荒唐的最大原因就是李世民了,這主要還是李世民對李承乾的教育方法出了問題。

李世民自己是個集政治、軍事、謀略為一身的皇帝,他久經沙場,見慣了人頭滾滾的場面,因為自己被人稱為“天可汗”,所以他也需要一個像他一樣英明的人來做皇帝,這就導致了他給太子的壓力過高。

作為太子,其言行舉止、嬉笑怒罵都有一套非常嚴格的官家規定,學業、政事等有十來個老師輪番教導,這本身的壓力就非常大,但李承乾都忍下來了,其目的就是為了李世民死後可以當上皇帝。

但偏偏後期的李世民對儲君誰來做的態度又模稜兩可,這裡讓李承乾當太子,那邊對李泰又十分厚愛。太子從小到大一路緊小慎微,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就怕做錯事丟了太子的位置,而李世民給他的感覺就是太子的位置很危險。

在長期的壓力達到頂點後,就開始了爆發,這個時候沒有一個好的心理導師為他開導,反而是那些奸臣在背後慫恿,然後就是徹底的瘋狂而荒唐了,在這種情況下李承乾不謀反才是怪事。


大國布衣


李承乾(619-645年)字高明,唐太宗李世民長子,八歲被立為太子,不滿足皇權晚到,殺同族胞弟,刺師長,爭皇權,逼宮李世民,荒唐事情做盡,一生作死。

公元619年,還是秦王的李世民妃子孫氏為其誕下第一個兒子,李世民無比高興,身為當爺爺的李淵也是萬分激動,賜名“承乾”取承繼皇業,總領乾坤之意,可以看出當時李淵,李世民對於這個孩子的看重。李承乾在公元620年,也就是兩歲的時候,就被封為恆山王,五歲時候,父親李世民請來文學大儒陸德明與孔穎達封為秦王府十八學士,拜為長子的老師,希望繼承儒學經典,諄諄教導之,公元626年,李世民繼位,八歲的李承乾被冊立為大唐太子,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從此萬眾矚目,逐漸開啟了“作死”模式。

不得不說,唐太宗李世民是真的溺愛這個孩子,李承乾十一歲時(公元630年),唐太宗便有意鍛鍊他,令他“聽訟”,“訴人惟尚書省有不伏者,於東宮上啟,令承乾斷決”,十六歲時(公元635年),李承乾爺爺李淵去世,李世民詔令太子李承乾監國權知軍國大事。這是真的直接儲君上培養,然而荒唐創始人李承乾到底幹了些什麼?

公元642年李承乾懷恨同樣有皇室爭權能力的異母弟弟李泰,嫉妒父親李世民同樣寵愛恩施於他,遂令人暗中刺殺李泰,事情敗露後,不念昔日李世民對他的愛護,打算勾結朝臣李元昌,杜荷、侯君集等人,起兵逼宮,唐太宗是真的心痛不已,失望透頂,愛子荒唐,溺愛孩子的李世民還是沒有痛下殺手,直接先把李承乾幽禁在室內,還令朝中忠貞大臣日日勸解,痛改前非。

愛之深責之切,孩子犯了謀權犯上,覬覦皇權,不由說也是直接問斬,李世民絞盡腦汁保全他,希望朝中大臣領會他的意思,便問群臣太子犯下這樣的錯該如何處置,無一做聲,最後是通事舍人來濟解圍,“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這樣李承乾作死的行徑,得到了處罰,被貶為庶人,流放黔州。公元644年,李承乾卒於黔州,唐太宗令葬之以國公禮。

一個荒唐人生的李承乾,一個溺愛護子的李世民,溺愛助長子,荒唐事盡絕。


無花臺


李世民作為一個文治武功的帝王,對於寄予厚望的兒子應該是嚴格管教的,曾經的太子李承乾應該不會差到哪裡去,但他確實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越來越叛逆與李世民背道離馳,最後竟然謀反,做了這件最錯誤的事情導致人生盡毀,父子生死永別,也深深傷害了李世民,盡顯悲歡離合。

唐太宗李世民畫像。

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長子,母親是李世民最深愛的長孫皇后,他的降臨註定是大位之人,從其名字就能看出來,承乾,承繼大統、總領乾坤,所以他剛出生就被封為恆山王,5歲就遷封中山王,7歲時李世民繼承皇位,當年就封李承乾為皇太子,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儲,可想而知李世民對這娃寄予了多大的厚望。

長孫皇后共為李世民生下3子,李承乾謀反,李泰攛掇,最後皇位花落李治,為唐高宗。

這娃也很爭氣,從小名師教導,也很聰明,在十幾歲就能參與兼國參政,但因身份尊貴,身邊也聚攏了一些阿諛奉承的形色人物,隨著長孫皇后去世,李世民忙於政事,無人來管太子,於是李承乾開始痴迷玩樂,用宦官、養男寵、信道士、好美色都是小兒科,他玩的項目都很別緻、荒唐,比如平常錦衣玉食李承乾覺得不刺激,他經常帶著廝役們偷盜百姓家的牛羊,來煮了分食。

李世民與突厥達成屈辱的渭水之盟,3年後李靖率軍滅了東突厥,報了當年渭水之仇,圖為李靖畫像。

他特別迷戀突厥人的生活,李承乾在東宮要求下人說突厥語,穿突厥衣服,進行突厥歌舞表演,還親自扮演突厥可汗,在東宮演繹著突厥的生活場景,假裝自己死後舉行突厥葬禮,下人按照突厥風俗,主子死子奴僕要以刀礪面,用刀劃自己臉鮮血直流,誰的傷口越大對主人越思念,李承乾樂此不彼,還揚言自己繼承皇位後,一定帶領著部隊投身到突厥可汗帳下,作為大唐帝國儲君,不管是否戲言,講這番話的確很荒唐。

李承乾流放重慶不久去世並下葬,唐玄宗時將李承乾遷葬昭陵,留下了重慶彭水的這座空墓址。

而且李承乾肯定知道突厥跟大唐是死敵關係,當年李世民剛登位,頡利可汗帶兵要挾,李世民達成了屈辱的“渭水之盟”,直到3年後李靖才帶兵驅逐了突厥報了仇。李世民得知太子竟然嚮往突厥,還要歸順死敵突厥,大發雷霆,兩人產生很深隔閡。後來李承乾親弟弟李泰也受李世民喜愛,遂產生了嫉妒心理,久而久之擔心弟弟有謀嫡之心,父親又不像以前喜歡自己,於是想再現一番玄武門之變,暗殺李泰、逼李世民退位,但李承乾終究不是李世民,謀反敗露,被李世民廢為庶人流放,不久死在異地他鄉。


圖文繪歷史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國曆史上一位優秀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十分勤勉,且虛心納諫,在文治武功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後人將他的統治譽為"貞觀之治"。

不過,李世民是一位好帝王,卻很難稱得上是一個好父親。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並沒有能夠培養出一個真正能夠接他班的優秀繼承人,還導致了諸子奪嗣、紛爭不斷。

其實,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曾經很有希望成為大唐盛世的延續者,但無奈造化弄人,他最終從萬眾期待的皇太子變成了發配邊疆的庶人。

那麼,原本被唐太宗用心栽培,多次代替父親處理國政,並得到朝野內外一致好評的李承乾為何逐漸成為結黨營私、陰謀篡逆的亂臣賊子,並被世人紛紛嘆道"荒唐"呢,他到底荒唐成什麼樣呢?

唐高祖武德二年(619),還是秦王的李世民迎來了自己第一個孩子的降生,據《舊唐書》記載:"生於承乾殿,因以名焉。"這個看似隨意的名字實際上卻大有深意。從字面意思看,"承"便是繼承、支撐,而"乾"則是乾坤的意思,承乾一名象徵著繼承和發展社稷,其意義相當深遠,也寄託著李世民對自己嫡長子的美好祝願。

李承乾數歲之時,李世民便為他操碎了心,不但請來當世大儒當他的老師,還想方設法將他培養成一個真正的君子。武德九年(626),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不久後成功登上帝位,成為了大唐王朝的新統治者,與此同時,八歲的李承乾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太子,史書誇讚道: "性聰敏,太宗甚愛之。"

唐太宗對李承乾的關愛是十分顯而易見的,不管是為他提供許多鍛鍊自己執政能力的機會,還是在他生病時四處祈福,虔誠的祈禱他的痊癒,都說明了在李世民的心目中,李承乾就是繼承皇位的不二人選,是大唐的未來。

隨著李承乾的長大,李世民更多地將權力交給他,觀察他對國家大事的治理能力,而李承乾也不讓父親失望,很圓滿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

不過,或許是腿疾的日益加重讓他心煩意亂,或許是母親的去世讓他悲痛消沉,亦或者是青春時代所謂"逆反心理"作祟。

李承乾漸漸懈怠了對自己的鍛鍊,也逐漸對李世民派來督促和矯正自己行為的老臣們感到厭惡。

唐太宗因魏徵犯顏直諫而得以改正了許多自己的錯誤,於是他便原封不動地將之照搬到了李承乾的身上,他令輔佐太子的大臣積極進諫,又讓魏徵當了太子太師。

不過,李承乾卻並不喜歡舉手投足都被批判,也厭惡大臣們的喋喋不休。於是便將所有諫言當作耳旁風,甚至是故意與之對著幹,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二十出頭的李承乾開始追求起了享受,他營建宮室、沉迷玩耍、喜好奢華,還常常寵幸一些歌女樂人,唐太宗見狀,生氣地將他所愛的樂人處死來警告他,但他卻怙惡不悛。

心愛之人被父皇殺害後,李承乾一面心中暗恨,一面慪氣稱病,拒絕上朝拜見。即使如此,李世民還是當李承乾不過是孩童心性,遲早會幡然悔悟。

然而,李承乾這次卻沒有給他一個滿意的答覆。李世民原本是堅定以李承乾為繼承人的,但另一位皇子李泰也深受太宗的喜愛,於是李承乾感受到危機感,便暗中刺殺李泰。

在計劃失敗後,李承乾做賊心虛,於是想著先下手為強,學習他父親當年在玄武門發動兵變的故事,勾結了自己的叔叔李元昌、名將侯君集等勢力,想要逼宮上位,但計劃不慎敗露,李承乾被李世民幽禁,審判後又流放到黔州,並最終客死他鄉。

李承乾原本有著大好前程,即使他接二連三讓李世民失望,其太子地位還是沒有被真正撼動,但他耐不住性子,先是謀害親弟,又想著逼父奪位,實在是失去了身為人臣和兒子的資格,最終被髮配充軍也是合情合理的下場。

李承乾的小荒唐,如貪圖享樂、寵愛樂人,甚至無視李世民的一片苦心、公然表達對他的不滿,都還不至於讓他走向自己的最壞結局。但他對自己的親兄弟、親生父親下手,這就觸及了李世民的底線。李世民當年是與兄弟爭奪才得以繼位,他十分不想子孫重蹈覆轍。

李承乾任性妄為,或許飽含惋惜的一聲荒唐,是對他生涯的最好詮釋。


煮酒君


承乾,承載上天賦予使命的意思;作為太宗的嫡長子,八歲時即被立為太子,太宗在他十二歲時,親自培養其處理政務的能力,對他寄予厚望;而作為太子的李承乾確實天資穎慧,奮發有為,不孚眾望!但為什麼後來沒走向九五至尊就黯然失色了呢?


1.自從賢惠的長孫皇后去世後,李承乾神情大變,後來又得了腳疾,自卑感加劇,引發心理變態;年齡輕輕就廣修宮室,不顧身份與宦官嬉戲,而且聽不進老師的教導,自甘墮落、不求進取,還私下派剌客去暗殺自己的老師于志寧。

2.本已有了妻室兒女,卻醉心於“美姿容,善歌舞”的男伎,還有斷袖之癖的嫌疑,竟絭養男寵“稱心”,並與之同吃同睡同暢玩,任何人的勸誡他都置若罔聞,根本忘了自己重任在肩;李世民聽說後,殺死了其男寵稱心,李承乾卻明目張膽地在自家花園立了一塊墓碑,動輒去哭悼亡靈,後來竟至茶飯不思,稱病不上朝,頹廢糜爛至此。



3.李承乾一度迷戀上了突厥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習慣,他弄來一批面似突厥人的侍從,扮演成“突厥部落百姓”,把東宮裝飾成草原,架起帳篷,點起篝火,放下太子架子,親自殺羊燒烤,然後與“部落子民”分享; 還意猶未盡,自己又打扮成“大汗”,然後兩眼一閉,倒地裝死,讓部落民眾們騎著馬圍著他的“屍體”呼天搶地地痛哭,並要求割破自己的臉,以示對“大汗”沉痛的哀悼;這還沒完,又 一躍而起,信誓旦旦地對眾人說:我一旦登基了,就去突厥當個將軍;荒誕啵?我的媽!快把長孫皇后氣活了。



4.他的才華橫溢的胖弟弟魏王李泰,因主編《括地誌》受到李世民的嘉獎後,李承乾沒心思去突厥當將軍了;他深知李泰不是省油的燈,早有取自己而代太子的意思,他喪盡天良,處心積慮地暗中派刺客去刺殺魏王;但李泰意氣風發之餘,加強了防患,刺客終於失手。


暗殺事件即將暴露於天下,李承乾決定孤注一擲,鋌而走險,竟喪心病狂地聯手侯君集等準備起兵逼宮,這次徹底玩完!

他忘記了自己的親爸是玩陰謀的鼻祖,光彩照人的皇位就是玩了“玄武門政變”得來的,你這雕蟲小技怎能瞞天過海?事兒尚在醞釀之中,就被英明神武的李世民洞察到了,李世民痛徹心扉後,把李承乾貶為庶人幽禁起來。


李承乾,曾是大唐美好的未來,李世民與長孫皇后的精神寄託,萬眾矚目的領袖的接班人,就這樣成了平民百姓,兩年後死於流放之地!


希望星晨58298869


論文治武功,唐太宗是我國曆史上最傑出的皇帝之一。在他晚年立李治為太子時,專門做《帝範》一書,來嚴格要求李治的言行舉止。

究竟是什麼,令唐太宗如此重視接班人的教育工作呢?這個問題的答案便與唐太宗的長子,已經被廢除的太子李承乾有關了。

說起李承乾這個人,他很獨特:少敏惠,太宗甚愛之。8歲便被立為太子,12歲便讓他參與國事,我們都看得出來李世民完全是把自己這個大兒子當做接班人培養。可李承乾卻在成為太子17年後,舉兵造反了,這又是為什麼呢?

要了解這樣一位聰慧且備受唐太宗喜愛的皇太子,怎麼就突然走上叛亂的道路。我們就要從他的經歷、變化,來好好對比分析一下這件事情。

(李承乾劇照)

1、少年時的李承乾是這樣的

性聰敏

唐太宗為李承乾找的兩位老師,都是當世有名的大儒:

孔穎達是孔子三十二代孫,詩書評價他日誦千言,熟讀經傳,善於詞章;

陸德明是秦王府十八學士之一,為唐太宗心腹大臣。

在他們的教誨下,李承乾用心學習,希望能夠得到父親的喜愛。唐太宗也非常滿意這個兒子,認為他“早聞睿哲,幼觀《詩》《禮》”。

孩子最渴望的,往往是父母的陪伴、鼓勵,李承乾為了不辜負父親的期盼,努力做著乖小孩的模樣。

尊敬老師

李承乾的老師前朝名宿李綱因為腿疾的原因,李承乾便每次都親自去迎接老師,擔心老師會出什麼事情。

李綱和李承乾之間討論的東西往往是君臣之道、治國之策,說來也挺枯燥的,特別是對一個11歲的孩子而言。李承乾卻能聽得很認真,常常到了忘寢廢食的程度,令李綱大為讚歎。

李承乾很喜歡這位老師,也許是他不像其他幾位那般老喜歡講些納諫的事情,以古代君王事蹟教導自己還可以當做故事聽聽,又或者是因為自己和老師都有腿疾惺惺相惜的緣故。

李綱的身體一直不好,在他去世的時候,李承乾很難過,為了表達對老師的尊敬,親自為老師立碑。

母子情深

李承乾的母親長孫皇后是一位非常溫柔、賢淑的女子,他對於自己這位身為太子卻患有腿疾的兒子是非常關切的,李承乾也很熱愛自己的母親。

在他18歲的時候,他的母親患了重病,他便打算大赦天下囚徒的形式,為母親祈福,卻被母親拒絕。

這件事傳到唐太宗耳朵裡的時候,唐太宗大為感慨,便下令重修了三百九十多座佛寺為長孫皇后祈福。

(長孫皇后劇照)

李承乾曾經也是一個想要有所作為的帝國儲君,並一直為之努力。所以,唐太宗讓他“聽訟”時,他頻年治國,理務允諧,足以擔當起軍國大事。

父親的誇讚,激勵了李承乾,在後來的監國過程中,李承乾更加努力想要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給唐太宗看。

人生無常,事情的發展走向,往往出人意料,三件事情改變了這位太子的生活。

第一件事

唐太宗眼見太子已經步入正軌,便漸漸放鬆了對太子的關注,轉而對另一個兒子李泰投入更多的疼愛。

大概在貞觀十年的時候,唐太宗開始對這位兒子特別關切起來,給他修文學館、允許他隨意招攬人才、坐轎子上朝。

貞觀十二年,唐太宗為了駁斥大臣們對於皇子的輕視,說:“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何得輕之!”

大意是人生生死是沒法控制的,萬一太子不幸死了,誰又知道其他的皇子以後會不會成為太子呢?很貼切的比喻,可聽的人卻未必不會驚恐。

貞觀十六年,太子造反前一年,唐太宗給李泰的物質供應超過了太子東宮的供應,還特別違背制度讓李泰到武德殿來與自己朝昔相伴。

這樣的寵愛顯然已經透露出了一些危險的信號,這恐怕也是李承乾所害怕的事情,整整七年,父親態度的轉變被李承乾看在眼裡,他不甘心這樣的命運——廢長立幼。

這是李承乾轉變的重要理由,而另外兩件理由便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了。

首先,是李承乾患上腳疾這件事,其次是長孫皇后去世的事情。

一位太子身體有了問題,這並不是一件小事,特別是對於李承乾這樣胸懷大志的人,腳疾對他的名望是極大地影響。

因為這種種原因,李承乾開始變得不安、自卑、自暴自棄起來,他變了。

(李承乾劇照)

2、改變之後的李承乾

我們都知道,做什麼事情,都是有一個過程的,李承乾發洩自己不滿的方式也是如此。

剛開始,他還在自己暗中沉迷美色,對於老師們的納諫還是欣然接受,朝廷中的事情處理起來規規矩矩,自己有過錯馬上提出來,毫不掩飾,所以,大臣們人人都認為太子很賢明。

那這件事,又是如何惡化的呢?那就不得不談談一位叫做稱心的樂童了。

樂童稱心

李承乾每日與這位稱心,同吃、同睡,成了一對超越性別的戀人。這樣的醜聞是兜不住的,特別是在備受皇權注視的東宮內了,皇帝大怒,把稱心在內的相關人等一律處死。

這件事給太子造成了極大的影響,他悲痛之下幾個月不上朝。思念到極處,還在東宮中立了稱心的像,早晚祭奠,他把自己關在稱心像的屋子裡,痛哭流涕。

《新唐書》:內念兒不已,築室圖其象,贈官樹碑,為起冢苑中,朝夕祭。承乾至其處裴回,涕數行下,愈怨懟,稱疾不朝,累數月。

學胡人

太子在稱心死後,開始過上了荒唐的日子裡。

他讓自己的僕從數百人學習胡人的音樂、穿衣、妝容打扮,整日整夜在宮殿中召開宴會,而食物的來源:招亡奴盜取人牛馬,親視烹燖,召所幸廝養共食之。

這還不夠,他讓自己的手下尋找外貌像匈奴人的,然後5個人為一部落,學習匈奴人的社會結構,並自立為可汗。

太子的行為極大程度上,已經看出了自暴自棄的模樣,這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長時間壓抑下的爆發。這一爆驚得便是整個大唐,而這一切才剛剛開始。

(匈奴部落生活畫)

刺殺老師

我們前文提到太子的老師都是當朝有名的納諫之士,但是不是每個人都喜歡被人約束、批評呢?顯然不是的,特別這幾位都屬於言辭犀利的。

有多犀利呢?且看:

太子修房子了,于志寧上書太奢華;

太子喜歡音樂,于志寧上書玩物喪志;

太子衣著言語不對,納諫;

太子今天沒有學習,納諫。

……

時左庶子于志寧、右庶子孔穎達受詔輔導,志寧撰《諫苑》二十卷諷之,穎達 又多所規奏。太宗並嘉之,二人各賜帛百匹、黃金十斤。

有了皇帝的鼓勵,老師們都非常積極的指出太子的錯誤,嚴厲批評。可,教育又怎麼是可以只用批評就解決問題的呢?

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首先看不過去了,責問孔穎達道:“太子成長,何宜屢得面折?”

在好的良言若是次數多了,且屢屢當著眾人面毫不留情批判你的過錯,這樣的做法又怎麼會為人接受呢。

沒有誰會喜歡,自己做什麼都要按照別人的要求,雖然這是人生的必然經歷。

太子的爆發來得猛烈且突然:志寧與左庶子張玄素數上書切諫,承乾並不納。又嘗召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及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深禮賜之,令殺魏王泰,不克而止。

退路已無,李承乾終於一步步走向了,自我滅亡的深淵。

貞觀十七年,太子謀反,兵敗被俘。

(李世民劇照)

沉重的父愛

謀反是一項重罪,歷朝歷代對於這種事情,都是殺之以儆效尤,可面對這個自己喜歡的兒子,唐太宗卻怎麼也下不了手。

一個合格的父親,在面對自己子女的過錯時,也很難做到公平公正,即便平日裡,自己在子女面前是一副難以靠近的模樣。

唐太宗選擇了把這個話題交給大臣,問眾臣:“欲何以處承乾?”

場面安靜了,一面是法律,一面是帝王親情,這種話題是輕易不能開口的。

關鍵時刻,一位叫來濟的大臣站了出來,他對唐太宗的顧慮詳細考慮後,說道:“陛下上不失作慈父,下得盡天年,即為善矣。”

唐太宗很高興的接受了這個建議,解決造反問題的同時,保住了愛子的性命。

李承乾被貶為庶民,流放黔州,不久,鬱郁而死。

李承乾這件事上,李世民的心中是非常悲痛的,哪怕是他謀反後,還想方設法保全他的性命。

一本《帝範》既是治理天下的經典,也是李世民對自己教育子女不當的反思,而這反思的背後是一位帝王最沉重地傷痛。


腦洞趣味歷史


李承乾本來並不荒唐。

李承乾不但不荒唐,小的時候,還非常優秀。李承乾的優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一是知禮。李承乾對他的老師李綱非常恭敬。因為老師有足疾,所以每次老師來,他都會親自上前,把老師攙扶著上殿。老師去世後,李承乾還親自為老師樹碑立傳。

二是孝道。李承乾對母親長孫皇后特別孝道。當長孫皇后重病的時候,李承乾朝夕服侍在床前,還準備上書唐太宗,讓他大赦天下,給母親積福。後來由於長孫皇后堅決拒絕,李承乾才沒有上奏。但是,他的孝行感動了眾臣,他們紛紛向唐太宗上奏,促成唐太宗雖然沒有大赦天下,但通過大修佛寺給長孫皇后積福。

三是博學。因為教授李承乾的人都是孔穎達這樣的當世大儒,再加上李承乾讀書非常勤奮。因此,他獲得了不少知識,懂得了不少治國的道理。有一次,唐太宗讓他寫一篇治國的策略,他很快就寫滿了三頁紙。

四是有才。經過唐太宗的培養,李承乾很有治國的才幹。唐太宗每次出去,都會讓小小年紀的李承乾監國,而他也能夠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條。

(李承乾劇照)

不過,當李承乾長到一定年紀的時候,他就開始做荒唐事了,而且還做了不少荒唐事。其做的荒唐事,只有有以下幾點。

一是好男色。李承乾喜歡一個“美姿容,善歌舞”的美男子稱心。和稱心朝夕相處。這件事被唐太宗發現後,唐太宗一怒之下,把稱心殺死。結果李承乾卻還在宮中專門為稱心準備了一個房間,立下牌位,讓下人對其朝夕供拜。

二是近群豎。“群豎”就是一群小人的意思。《新唐書》記載,李承乾曾把很多突厥小人引進他的宮中,整天和這些人玩耍打鬧。這件事惹得他的老師于志寧極為不高興,於是警告他,說要告給他的父親唐太宗聽。這才嚇得李承乾趕緊把那些突厥人遣散了。

三是爭儲位。李承乾本來就是太子,是儲君。雖然他做了很多事情讓唐太宗不滿意,雖然他的腳是瘸的,當皇帝有礙觀瞻。但是,唐太宗其實是並不願意撤換他的。

不過,因為唐太宗對他表現出失望的樣子,而這也使得他的兄弟李泰心思活了,蠢蠢欲動,想要和他爭奪儲君之位。

因此兄弟和他爭,他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也和兄弟爭起來。而這也造成了他最後的鋌而走險。

四是欲造反。李承乾因為害怕唐太宗撤換了他的太子之位,把這個太子之位給李泰。因此,他鋌而走險,決定先下手為強,提前殺掉李泰。

(李泰劇照)

但是這個計劃卻失敗了。李承乾怕父親唐太宗追究此事,於是糾集一些皇親國戚,組織人馬,準備造反。就像他爹唐太宗在玄武門政變之後對待他爺爺李淵的做法一樣,他也想對他爹李世民逼宮。

不過,因為事情準備得不充分,再加上保密工作沒做好,造反之事還沒有發動,就被他爹唐太宗發現了。

那麼,李承乾本來是太子,本來是個很優秀的人,為何最後變得那麼荒唐,以至於還要造反奪位呢?

我覺得,李承乾最終從一個優秀孩子,變成一個頑劣成年人,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唐太宗劇照)

一是群臣威逼造成逆反。

唐太宗給李承乾配備了最嚴厲的老師。由於唐太宗是一個胸懷寬廣,善於納諫的人。因此,李承乾的那些老師都以唐太宗為榜樣,也希望李承乾是一個胸懷寬廣,善於納諫的人。他們對李承乾非常嚴厲,李承乾身上但凡有一點小錯誤,他們都會反覆不斷是批評他。

而老師們的這種批評,恰恰發生在李承乾青春期的時候。青春期都是比較逆反的,因此,最終的結果,李承乾不是越變越好,反而是越變越壞。

二是太宗溺愛縱容其惡。

唐太宗對李承乾非常溺愛,李承乾犯了錯誤,唐太宗一方面嚴厲批評他,另一方面又縱容其行為。以至於最後李承乾造反的事情發生後,唐太宗還要縱容。他把李承乾所犯的錯誤展現在群臣面前,讓群臣來討論怎麼處理。本來是應該處斬的罪行,又有什麼可討論的呢?唐太宗這樣做,無非是希望群臣能站出來,救救李承乾。由此可見,唐太宗對其溺愛有多厲害。

三是兄弟相殘人倫破壞。

李泰對李承乾的陰險陷害,也是造成李承乾做事越來越荒唐,最終鋌而走險的原因之一。而之所以有這樣的結果,根本原因還是因為皇權制度的存在,以及對皇權的極度追逐,因此人倫破壞,手足相殘。

(參考資料:《新唐書》《資治通鑑》)


張生全精彩歷史





答:唐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八歲之時被立為太子,二十五歲被廢。

到底是因為荒唐而被廢,還是因為被廢而被塗抹上荒唐的色彩?這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畢竟,為了維護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的英武神明形象,必要的藝術加工是不可少的吧。

不管怎麼樣,我們還是先來看看史書上幾條關於李承乾“荒唐”事蹟的記載吧。

一、“私幸太常樂童稱心,與同臥起”,即李承乾有龍陽之僻,喜孌童;

二、嚮往突厥人的生活,在宮中“辮髮羊裘而牧羊,作五狼頭纛及幡旗,設穹廬”,“斂羊而烹之,抽佩刀割肉相啖”。甚至模仿突厥部落爭奪牧場的場景,“布陳大呼交戰,擊刺流血,以為娛樂”。

三、不聽師長勸諫,揚言:“我作天子,當肆吾欲,有諫者,我殺之,殺五百人,豈不定。”

……

別的不多說,單說第三條,自己身為儲君,竟然揚言日後成了天子就要怎麼怎麼樣,這種話,頗似三歲孩童賭氣時的口吻,根本就不像是史書記載裡“性聰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純深”的太子李承乾,更不象是十二歲就在尚書省聽訟,十五歲就獨立處理政務,並在李世民外出時便居守監國的太子李承乾。

至於說,反感中原文明、嚮往突厥野蠻生活,以及孌童等怪行,那是想怎麼黑就怎麼黑了。

有人說,李承乾本來是神童,是後來被逼瘋了,這才出現瞭如此怪誕的行為的。

《劍橋中國隋唐史》也是這麼說的:“承乾的行為顯得在某些方面不正常和有失體統,他很可能是精神失常。”。

那麼,李承乾是怎麼被逼“瘋”的呢?

他們說,主要是李世民對他要求太嚴格了,李世民本身是千古一帝,一心希望自己的繼承者青出於藍,更勝自己,不但是高要求、高規格地對太子進行訓練,有時候還嚴酷到了變態的地步,遠遠超過李承乾的承受力,終於招致李承乾精神崩潰,成了個失心瘋。

這個說法有點問題。

如果李承乾真是個瘋子,那麼,其說話必然亂七八糟、行事必然顛三倒四,甚至所說、所做,正常人根本無法理解得了。

但是我們看,李承乾所做的最“瘋狂”的事,無非是聯合侯君集等人叛亂,意欲拉李世民下臺。

這件事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從醞釀到謀劃、到行動,全都環環相扣、有條不紊。全看不出李承乾是瘋子、精神病的跡象。

而且,仔細想一下,侯君集等人全是久經沙場、飽經風浪的人物,如果李承乾真是個思維混亂的瘋子,他們還會跟著幹嗎?

所以說,李承乾密謀造反之事雖然“瘋狂”,但沒有任何證據說明他是屬於缺失了基本辨識能力、對自己行為不能負法律責任的精神病患者。

對比一下清康熙帝的廢太子胤礽,情況也很類似。而且,雍親王胤禛即位後,也有抹黑過胤礽的行為。

所以,史書上所載李承乾在東宮搞出的一系列荒唐事,有可能是史家的故意編排。

話說回來,李承乾已經早早冊封為太子,成為了帝國繼承人,為什麼還要鋌而走險,去做謀反之事呢?

其實,在這一點上,清胤礽比李承乾更“瘋狂”,他是廢而又立,立而又廢,兩立兩廢,且兩次被廢,都是意行“大不逆”之事。

現在,很多人都罵李承乾、胤礽傻,以卵擊石、自毀前程、自取滅亡。

實際上,那是屁股決定腦袋,不,準確地說,那是屁股所坐的位置決定了腦袋的思維方式。

李承乾、胤礽坐在太子那個位置上,所面臨的險情使他們不得不那麼做——胤礽接連兩次做相同的事,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胤礽當時處於“九龍奪嫡”的鬥爭中心,為求自保,不得不拼死奮起作最後一搏。

李承乾所遇上的殺氣雖然沒有“九龍奪嫡”那麼重,那麼凌厲,但也足以讓他窒息。

話說,唐太宗李世民和長孫皇后除了生下長子李承乾之外,武德三年(620年),又生下了次子李泰。

這李泰“聰敏絕倫”,智商似乎超過李承乾,故得唐太宗李世民“特所寵異”。

補充一下,李承乾是個跛子,略欠人君之風範。

李泰不但得李世民深愛,也得高祖李淵所喜。李泰出生滿月,就被高祖李淵冊封為宜都王, 次年進封衛王、授上柱國。

注意,李泰所封為正一品衛王,而不是從一品的嗣衛王,地位與當年李元霸同。

李世民登基後,更是變著花樣地恩寵和加封李泰。

貞觀二年(628年),李世民改封年僅九歲的李泰為越王,再封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督十六州軍事揚州刺史,後又再加督越、婺、泉、建、臺、括六州,共二十二州。

貞觀八年(634年),李世民讓李泰兼領左武候大將軍,再授予雍州牧之職。

當時的雍州即是京兆府,大唐王都所轄之地,所以,李泰又順理成章地兼任了掌管西京長安的長官。

貞觀十年(636年),李世民改封李泰為魏王,遙領相州都督,督相、衛、黎、魏、洺、邢、貝七州軍事,餘官如故。

也在貞觀十年,李世民“以泰好士愛文學,特令就府別置文學館,任自引召學士”。

“就府別置文學館”,是李世民在秦王時代所做的最引為自豪的事,他如此安排李泰,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最最過份的是,貞觀十六年(642),朝廷每月對魏王府的料物供給超過了東宮。李世民還下詔讓李泰逾制徙居武德殿,好與自己朝夕相處。

武德殿緊靠東宮,李泰一旦搬入,就隱然形成了威逼東宮之勢。

所以,魏徵極力諫止了此事。

但魏徵諫止得了李泰不搬武德殿,卻無法阻止得了李世民對李泰的愛。

李世民對李泰萬般寵愛,經常帶著他四處遊幸,只要一天不見,就要派自己養的一隻名為“將軍”的白鶻互傳書信,互訴衷腸。

李世民對李泰的愛,已超乎尋常,用褚遂良的話來說,那是“愛之逾嫡,嫡庶不分”。

李世民甚至還當眾說出了“人生壽夭難期,萬一太子不幸,安知諸王他日不為公輩之主”之類的話。

所以,《舊唐書?韋挺傳》記:“時泰有寵,太子承乾多過失,太宗微有廢立之意”。

李世民既然是這樣一種表現,李泰和李承乾都不是傻子,都會作出本能的反應。

李泰野心勃勃,不斷讒害李承乾,以為只要把李承乾搞垮,大唐帝國的萬里江山就是自己的了。

李承乾惶惶不可終日,先是試圖暗殺李泰,不成,便密結漢王李元昌、城陽公主的駙馬都尉杜荷,大將侯君集等人謀反。

後來的結局,大家都知道了。

唐太宗李世民的地位本來就牢不可破,而在人望、能力等諸方面,自幼長在深宮之中的李承乾,又如何與身經千錘百煉的李世民相比?

謀反事敗,各種黑就紛至沓來,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李承乾,是個可憐人。


覃仕勇說史


李世民和長孫皇后之子李承乾,八歲之時就被立為太子,他曾也極度受到李世民的喜愛,李世民夜對他寄以很大的希望,唐太宗李世民在他身上也得付出大量的心血和精力。並且每當唐太宗李世民外出出巡時,都是讓太子留京監國,然而他最終還是被廢去太子之位。

李承乾被廢后,唐太宗李世民為了能達到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個愛子同時安然無恙,覺得立李泰,李承乾和李治皆難善終。而立李治,李承乾和李治則可以同時安然無恙。於是李世民立李治為太子。

太子李承乾作為唐太宗李世民的愛子,他被廢去太子之位,到底荒唐成什麼樣子呢?

第一,李承乾作為太子,作為大唐未來的皇帝,他卻寵幸男寵,並稱他為稱心,讓唐太宗知道後,非常生氣。因此就殺了稱心。這時李承乾和李世民之間也有了隔膜。

第二,李承乾在稱心被殺後,不僅沒有改過,而且他還很傷心,並且在宮裡給他祭奠。李承乾這樣做更加讓李世民生氣。

第三,李承乾在他的男寵被殺後,他為了一個男寵一連幾個月稱病不去上朝。他身邊的人對他勸說,他反而要對勸他的人下殺手。

當然這時雖然李承乾胡鬧,但這時李承乾還是被李世民認同,也沒有想過要廢了李承乾的太子之位,並且當時李世民為了告訴別人自己不會廢李承乾的太子位,就特意的任命魏徵為太子太師,可見李世民對李承乾的良苦用心。

第四,李承乾因為覺得他的弟弟李泰受到李世民的喜愛而有奪太子之位的想法,所以李承乾非常不安。於是他就暗殺其弟李泰,在暗殺失敗後,李承乾又聯合侯君集等人,準備對李世民逼宮,但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本來犯有謀反大罪,在皇權面前,親情就顯得微不足道,謀反大罪,被處死無可厚非,但李世民卻還是不願意殺了李承乾,李世民畢竟還是深愛著李承乾的。當時跟隨李承乾意圖逼宮謀反的從犯皆被賜死,但主犯李承乾因為有李世民的保全,最終是被廢為庶人,而去了黔州。


中孚鑑


李承乾由於有腿疾,稍微不良於行,對父親陽奉陰違、對師長勸勉不耐,甚至曾派遣殺手刺殺自己的老師。同母弟弟李泰素有奪長之念,兄弟交惡。後因唐太宗處死太子的寵童稱心,父子關係也陷入僵化。

貞觀十六年(642年),太子派遣壯士左衛副率封師進、刺客張師政、紇幹承基等謀殺弟弟魏王李泰,未遂。遂與李元昌、侯君集、李安儼、趙節、杜荷等人歃血為盟,決定武力叛變謀殺親父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年)正月,太宗還表態太子雖有足疾,並不影響走路,何況太子有子,依照禮法,即使李承乾先死,也應該立李承乾的兒子李象。後來齊王李祐謀反牽扯出李承乾和漢王李元昌等人的謀反案,為免重蹈自己的覆轍,貞觀十七年(643年)四月六日,李承乾皇儲之位被唐太宗所廢。爾後,由於長孫無忌強力的支持,李承乾的同母弟李治被立為太子,此在北宋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記載亦同。在唐太宗保全下,他本人被判充軍到黔州,參與政變的趙節、杜荷、侯君集皆處死。貞觀十八年十二月(645年1月)鬱鬱而終,唐太宗為此罷朝,葬以國公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