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影响中国百年国运的“小战役”,晋安寨之战

文|弘毅说历史

一场影响中国百年国运的“小战役”,晋安寨之战

934年,各国势力图

唐王朝灭亡后,中原地区陆续出现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被称为五代。在长江以南区域有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九国加上太原的北汉,总称为十国。如此局面是唐朝末期藩镇割据的延续,起于代宗(763年),止于宋太宗(979年)灭北汉,共持续两百多年之久,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混乱的时期。

一场影响中国百年国运的“小战役”,晋安寨之战

在分裂时代里,各个王朝不断上演背叛与征服的桥段,天下分久必合,终归一统,所以仍可认为是内部争斗,在此期间出现的大多数皇帝均能坚持寸土不让,阻止外族入侵。可是,石敬瑭却为了赢得晋安寨之战的胜利,将燕云十六州作为乞援条件割让给契丹。十六州覆盖了燕山山脉以南到五台山、云中山、句注山以北的广大区域,此地自古便是中国北方的天然屏障,商代的东胡、周代的北狄南侵,均从此区域进攻,此地一失,契丹便铁蹄南下,将触手伸进中原,开始操纵中原局势,带来难以估量的灾难。

晋安寨战役的起因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明宗李嗣源崩逝,李从厚即皇帝位。应顺元年(934年),潞王李从珂在凤翔起兵叛乱,废闵帝夺得大位。任河东节度使的石敬瑭在明宗时,便与李从珂不相合,如今君臣二人更加互相猜忌。石敬瑭暗令其二子侦查朝中动向,并以契丹经常犯边为由,向朝廷求兵粮,扩充实力。李从珂也担心敬瑭有异志,派武宁节度使张敬达屯定代州,监视石敬瑭。石敬瑭为试探朝廷态度,假意陈表上书,言之身体赢弱,请求解除兵权,去他地任职,唐主李从珂便趁机命石敬瑭赴郓州上任,石敬瑭惊惧,决心反叛。

契丹助石敬瑭灭后唐

一场影响中国百年国运的“小战役”,晋安寨之战

936年五月,石敬瑭于晋阳反叛。李从珂派兵讨伐,五月十九日北面行营副总管张敬达与义武节度使杨光远率兵三万驻扎晋安寨。石敬瑭因兵力不足,避不出战,婴城而守,张敬达也未攻城,双方对峙。在对峙期间,唐军一方的西北先锋马军都指挥使安审信、雄义都指挥使安元信、西北巡检使安重荣率兵投降晋阳。诸多大将投降,让张敬达束手束脚,居然建高垒深堑,打算用持久战围困晋阳。反观石敬瑭一方,已做好打算,暗中遣使,乞援于契丹,许诺事成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并向耶律德光行父子之礼。契丹大喜,表示会倾全国之兵赴援。

九月,契丹率兵五万,自杨武谷以南出发,绕过代州、忻州,直奔晋阳而来,十五日,到达晋阳,列阵于汾水北侧,虎北口。张敬达率军于西北山下列阵,契丹以三千轻骑作为诱饵,直冲对方军阵,唐军认为契丹羸弱,争先恐后追击,到了纷曲,契丹骑兵涉水而去,唐军继续追击,被东北方隐藏的契丹伏兵一分为二,步兵死一万多人,其余逃回晋安寨。十六日,石敬瑭出兵,与契丹合围晋安寨,并在长百里、宽五十里的地带设置障碍,把张敬达的几万大军困在晋安寨。

一场影响中国百年国运的“小战役”,晋安寨之战

后唐各路大军集结团柏谷

潞王李从珂听闻大败,十分惊惧,做出如下援救措施:1、圣都指挥使符彦饶将洛阳兵移师河阳。2、范延光率两万魏州兵趋榆次。3、北平王赵德钧从幽州出兵,绕道契丹军后方。4、耀州防御使潘环集潼蒲以西戍兵出慈隰救晋安寨。

如果各路大军按令执行计划,晋安寨之围未必不可解,但叛变的戏码再次出现,各将领心怀鬼胎,都考虑自身利益,无法做到铁板一块。赵德钧将大军驻扎在团柏谷后,踞晋安寨仅百里之远,便也不再进军,暗中修书与契丹,倘若立己为帝,便率兵直取洛阳,与契丹结为兄弟之国。范延光于辽州按兵不动。张敬达军从九月中旬被围到十一月,粮食已尽,士兵开始吃马。杨光远、安审琪劝张敬达投降,但张敬达性格刚烈,拒绝道:“吾受明宗及今上厚恩,为元帅而败军,其罪已大,况降敌乎?九日,杨光远在大营会报时,趁敬达无备,斩其首级,献降。

一场影响中国百年国运的“小战役”,晋安寨之战

十二日,契丹军进攻团柏谷,各路唐军见大势已去,纷纷溃散,赵德钧南奔潞州后投降契丹,河阳节度使苌从简投降石敬瑭,范延光献表投降。十一月二十六日,后唐帝李从珂与曹太后、刘皇后等携带传国印信,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亡。

唐主李从珂,如此轻易亡国,因失算之处颇多。

唐军在晋安寨被围时,吏部侍郎龙敏出计:将耶律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长子,辽太宗耶律德光的长兄)送回契丹,公开宣布其为契丹主,目的促使契丹内乱,然后选精锐突袭,来以解晋安寨之围。龙敏又建议:以万金悬赏勇者,率千人冲进晋安寨,让寨内唐军知大军在团柏谷,已来支援。如此,张敬达军便军心不散,仍有壮志冲出包围,更不会出现内乱之祸。李从珂却犹豫不决,恐其无成,没有执行,此两计均为上策,但决策者因失去勇气而错失良机。

藩镇大将离心离德,如一盘散沙

纵观整场战役,叛变与屈从是主基调,赵德钧、范延光、潘环等藩将各怀异谋,持兵观望,都不愿做出头之鸟与契丹厮杀,浪费宝贵救援时机,以致张敬达军粮尽,军心崩散,发生内乱。

一场影响中国百年国运的“小战役”,晋安寨之战

述律太后曾告诫耶律德光:赵大王若引兵北向渝关,亟需引归,太原不可救也。所以,契丹帝耶律德光驻扎柳林,但辎重及老弱都留在虎北口,每天傍晚,全军收拾行装,一旦紧急情况发生,就拔营撤走。由此可见,李从珂命赵德钧西出飞狐径,绕到契丹背后,抄掠后方,此计策极佳。然而,赵德钧却假意请求率银鞍契丹直骑兵三千人,由井陉隘口西入河东,但实际上,赵德钧走易州,兼并刘在明部队跟随自己南下,走镇州,合兵董温琪部队,又上疏抱怨部队太少,取道吴兒谷,直向潞州合兵。赵德钧为自身利益,不断扩大实力,而不主动退敌,让契丹有了可乘之机。

张敬达有勇无谋,昏招迭出

张敬达率兵南下晋阳时,未布置代州、忻州加强戒备,防止契丹大军南侵,如此便门户大开,耶律德光曾说:始吾自北来,谓唐必断雁门诸路,伏兵险要,则吾不能进矣,使人侦视,皆无之,吾是以长驱深入,知大事必济也。

张敬达大军无有效手段进攻晋阳,用最笨拙的办法,筑高垒围困,不急攻晋阳,给契丹提供支援时间。军中将领对局势过于乐观,杨光远对吕琦说:“贼若无援,旦夕当平,若引契丹当听令入,可一战破也”。在如此轻敌的情绪下,便中了契丹的诱兵之计,失败后,却龟缩于晋阳寨,让敌人从容完成包围,要知道,当时张敬达仍有几万大军,还有一战之力,立刻突围难度并不大,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契丹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祸端延续几百年

契丹从唐朝武则天以来,便有取幽、云二州之心,屡屡受挫。至五代之后,刘仁恭父子与后唐占据幽州,契丹亦难南下,在936年,燕云十六州被契丹轻易取走后,中国再无天然国之屏障,大好河山便暴露于契丹铁骑之下,契丹以十六州为桥梁,扶持后晋为附属国。在947年,灭晋,建大辽帝国于中原,虽然后来因残暴被反抗驱逐,但十六州依旧未归,契丹以此影响支配中国政局达百年之久,其中除石敬瑭外,南唐欲借契丹之力夺取天下,北汉王朝依附契丹生存。十六州之祸甚至延续宋朝几百年,宋朝疆土面积还不到唐朝的三分之二,始终无法恢复中国国运,祸端之烈可见一般。

一场影响中国百年国运的“小战役”,晋安寨之战

欢迎各位小伙伴转发、关注,谢谢大家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