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摩訶池:成都地下的唐代“中央公園”

千古摩訶池:成都地下的唐代“中央公園”

摩訶池沿岸的唐代庭院建築

摩訶池的美,令宋代陸游“一過一銷魂”;唐代詩人高駢以“畫舸輕橈柳色新,摩訶池上醉青春”來描述摩訶池的“醉人”;杜甫則在摩訶池上“莫須驚白鷺,為伴宿清溪”……存在於詩詞文獻中的摩訶池,到底在哪裡?

今年7月的成都城市考古研討會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外公佈,經過六年的考古發掘,東華門遺址揭露出大面積的古代城市遺存,主要包括秦漢六朝大城生活區、隋唐至兩宋摩訶池池苑園林區、明代蜀王府宮城建築群。摩訶池不僅對成都城市空間格局產生了直接影響,既反映了城市的繁華與自然的和諧相統一,還是成都民眾娛樂休閒的好去處,更成為詩人墨客創作的靈感來源。

2014年重見天日的古代遺存

2013年起,成都市考古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體育中心南側開始對這一區域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2014年初夏,發掘出一段約7米深溝,後證實是摩訶池遺址,這個原本只存在於古詩詞中的文人騷客泛舟遊覽勝地得以重見天日。據考證,始建於隋朝的人工湖“摩訶池”在古代成都皇城壩中曾經聞名一時。

摩訶池,這個古老的皇家園林,名聲可比肩今天聞名遐邇的拙政園、留園等園林,而它充滿傳奇色彩的前世今生得從一次成都城擴建說起。摩訶池始建於隋朝,位於成都城區中心地帶。開皇二年,隋文帝之子楊秀鎮蜀,被封為蜀王。為了修築蜀王府和子城,楊秀先後命人直接在城內取土,故而留下巨大的土坑,後漸積雨水成為人工湖。據唐代盧求《成都記》載:“隋蜀王秀取土築廣子城,因為池。”而摩訶池的得名,緣於一位西域僧人,該僧人到成都,看到如此巨大的水面,不由感慨地說了一句“摩訶宮毗羅”。摩訶是梵語,其基本意思是“大”,漢語譯為大智慧。毗羅為龍,謂此池廣大有龍,故而當時的人便將此池命名為摩訶池。

唐代中期開放的城市公園

摩訶池到底有多大呢?東華門遺址現場考古領隊易立介紹,根據“十頃隋家舊鑿池”的說法,摩訶池修成之初,面積應近千畝,隨著唐代將郫江水和解玉溪水引入摩訶池,摩訶池的水量變得十分充足。

唐朝建立後,節度使韋皋在大慈寺南面引解玉溪溪水,與摩訶池相連通,使池水源源不絕。後繼任節度使又從東面引金水河匯入摩訶池,使解玉溪、金水河、摩訶池連為一體,湖水流動不腐,清澈鑑人,湖岸風光秀麗,從而使成都中心城區形成了河湖水系,也改變了成都的水陸交通。唐以前,成都城區內部只有陸路交通,當解玉溪、金水河、摩訶池連為一體後,城內形成了水路交通網絡系統,成為一個河流湖泊相連,街坊與河道交織的水城,水上交通運輸開始在成都城區興起,並與城外的錦江相連接。水上交通運輸因其速度快、成本低、運載量大,日益成為成都發展的主要運輸方式。唐代大詩人杜甫曾描繪了成都水上交通運輸的景象,“門泊東吳萬里船”。

摩訶池到唐代中期已經成為成都最負盛名的遊覽勝地,聞名遐邇,此一時期,這裡還是一個開放的城市公園,相當於唐代成都市的“中央公園”。無論文人墨客,還是平民百姓,都可以到河池上泛舟遊覽,宴飲聚會。而鎮守成都的各級官史,如嚴武衡、市皋、高駢等劍南節度使,都對遊覽摩訶池有著濃厚的興趣。據《北質言》載:“韋臬鎮蜀,常飲於摩詞之池。”杜甫居成都的時候,就寫詩描述了摩訶池的秀麗風光,“坐觸鴛鴦起,巢傾翡深低。”李白也曾登上摩訶池畔的散花樓,抒發內心的感受。

花蕊夫人筆下的皇家園林

歷經唐、五代十國和宋近千年的繁盛,歷史上不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詩詞名句,尤其是蜀後主孟昶與花蕊夫人的千古佳話。摩訶池也是成都人浪漫情趣的集中體現。

907年,王建在成都稱帝,建前蜀國。王建修建新皇宮時,選址於摩訶池群,將曾經令無數詩人銷魂的摩訶池納入宮苑,改名為龍躍池,並從城北引水源入宮,注入池中。此後,摩訶池不再是可供平民百姓遊玩宴飲的佳地,變成了皇傢俬有的風景如畫的宮廷後苑。王建去世後,其子王銜繼位。他當上皇帝后,立即擴建壘宮,將龍躍池改名為宣華池,所在宮苑叫做宣華苑,並環繞湖畔新建了“重光、太清、延昌、會真之殿;請和、避仙之宮;降真、蓬菜、丹霞之亭。”其屋宇延綿十里,壯麗奢華。

後蜀時期孟昶當皇帝后,為了盡享湖光山色,他的妃嬪花蕊夫人所作《宮詞》中寫道:“三面宮城盡夾牆,苑中池水白茫茫,亦從獅子門前入,旋見亭臺繞岸旁。”人們從這首詞大致可以想見當時的宮城佈局,其中的“池水白茫茫”即指摩訶池,足見後蜀皇帝和嬪妃對這個城市中心湖泊的喜愛和讚賞。

明朝初期,蜀王朱椿為了修建蜀王府,將大半個摩訶池填平。並在摩訶池東部建造了整齊化一、體量宏大的苑囿建築群。明末清初,蜀王府毀於戰亂,清康熙四年(1665年),於蜀王府廢墟上興建貢院,西北隅仍殘留少許水面,民國初年,這最後的一點水面也被填平,修建成了演武場。至此,摩訶池徹底消失了。本報記者李雪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