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大火后!共享雨伞也真的有戏吗?

共享雨伞这门生意真的能成吗?浅谈其背后商业逻辑

导言:近年来共享经济如火如荼,共享单车、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等各类产品不断涌现。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经历资本泡沫和几轮行业大洗牌,已形成头部玩家分局鼎立的局面,而共享雨伞才刚开始进入大混战时代。共享雨伞未来是否也像前两者一样进入正轨道,其市场需求真的很大吗?商业模式真的成立吗?我们一起来探讨下。

共享充电宝大火后!共享雨伞也真的有戏吗?

根据鲸准研究院《2019中国共享雨伞行业研究报告》显示,中国共享雨伞行业早在2016年就兴起, 经历几年极速发展,战局已渐渐明晰,头部玩家与二三线玩家段位逐渐拉开,17年共享雨伞市场迎来投融资小高潮,行业迅速迭代,目前呈现行业两极 分化,巨头初显,未来将向全场景拓展争夺。目前主要市场参与者包括漂流伞、便利蜂、魔力伞、魔伞等。

共享充电宝大火后!共享雨伞也真的有戏吗?

共享雨伞行业用户规模在持续增长,2019年用户规模达到700万,2020年用户将增至835万人,总订单收入市场规模为215亿元,广告收入的增长也将达到百亿级别

未来共享雨伞将覆盖300多个城市超300万网点,主要站点位置分布在东南、西南及华南地区的300多个城市, 场景选择一般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或服务场所,覆盖CBD、商超、物业、校园、公车站和地铁站等核心区域。

共享雨伞已俨然成大风口。共享雨伞这个生意之所以能成,一大理由在于,它是唯一不怕丢失不怕不归还的产品。从商业模式来看,它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三方面:订单收入、渠道代理收入和广告收入。

共享充电宝大火后!共享雨伞也真的有戏吗?

一、共享雨伞行业背后驱动力

首先从共享雨伞行业背后驱动力来分析分析,共享经济的爆发、物联网技术的进步、追逐便利的生活方式养成、场景消费崛起 都使得共享雨伞处在一个大风口。

1、共享经济爆发,互联网巨头流量支持和国家政策支持。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的崛起,使共享经济爆发,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形成,资本巨头开始进入,共享经济行业多个细分领域资金大笔涌入,互联网巨头也在寻求更多流量入口和应用场景,纷纷布局,国家也出台各种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技术进步物联网等智能终端行业相关技术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互联网巨头也加入战局,移动互联网普及使得二维码应用和移动支付非常便捷,而支付宝的信用机制完善。阿里等资本流量巨头集中布局,有了政策加持,又有了资金注入,使得共享雨伞行业活力迸发。

3、场景消费崛起。B端和C端双向需求。

B端政企客户有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完善服务配置基础设施的需求。地铁、办公楼、酒店、学校等场景,没有人进行统一的雨伞的供应及运营管理,雨天时小贩泛滥赚取雨伞溢价,不易管理。共享雨伞还可与各场景进行战略合作,场景方无需增加成本投入, 为对应场景的用户提供方便,增加社会效率。与此同时,商户曝光渠道有限,广告费用过高。共享雨伞通过与场景结合进行定向广告投放,人群更加精准,雨伞作为天然广告媒介具有极高的宣传效应和流动效应。

共享充电宝大火后!共享雨伞也真的有戏吗?

C端场景消费崛起,追求便利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人追求无感生活方式,出门不想携带东西。伞到用时方恨无,由于懒或者疏忽经常忘记带伞,目前协同消费方式兴起,花一两块解决及时需要,满足需求本质。需要用伞时不得不购买,造成闲置物品的堆砌,家里放着十多把伞占据一定空间,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共享雨伞可以更好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与消费融合,而且“网络效应”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共享雨伞可以优化配置,让雨伞物尽其用。 除了挡雨外,夏天高温天气频发,用户在户外如果没有遮阳伞很容易被晒伤晒黑。生活品质提高,防晒意识增强,创造需求,生活习惯的培养。

共享雨伞的行业发展经历了行业兴起、激烈竞争及资本冷静

2016年共享雨伞行业兴起,并迅速成为投资者和创业者竞相追逐的新目标,备受资本关注的新风口。 行业整体在原有公益性质的基础上,产品的盈利属性有所增强,随着市场投放规模进一步扩张,带动了用户数爆发式的增长。

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推出免押金借伞服务,雨伞分布场所以地铁站等公众场所为主。互联网巨头入局扩大了消费场景。行业进入了资本冷静期,企业开始了精细化运营、跑出了各自的盈利模式,优胜劣汰,行业巨头涌现。

共享充电宝大火后!共享雨伞也真的有戏吗?

共享雨伞不是刚需高频,且高度依赖地域与天气

共享雨伞国内地理分布主要集中在东南、华南和西南地区

共享雨伞最初诞生于降雨量较多的南方,其地区降雨天数多超过100天/年,而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 的总趋势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我国西南、华南和东南地区的降水可达到 150-200天/年。 依据在有避雨需求的生活场景中,由于不带伞而产生的借、买伞需求最大,而多雨地区自然需求最旺。 共享雨伞企业投放的选址一般也集中在深圳、 上海、广州、重庆等多雨的大城市,及厦门、 海口等沿海城市,再从这些城市辐射到周边的邻近城市。

二、共享雨伞行业发展分析

共享雨伞主要设备类型:分为无桩模式和有桩模式,实行有桩模式的企业应用了物联网等技术

共享雨伞服务的运营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桩模式,另一种是无桩模式。无桩模式可以随用随取,有桩模式需要在地图上寻找固定租 借雨伞的点位。无桩的共享雨伞模式拥有更低的设备成本及更高的可复制性;基于物联网RFID技术的有桩的共享雨伞模式可以为用户带来 更好的体验,同时降低雨伞的运营损耗率。 共享雨伞服务的运营模式从技术的运作原理来区分,主要分为物联网RFID、霍尔线圈、蓝牙等技术分类。

产业链分析 供应链:技术壁垒低,多采用自主研发+OEM模式,规模化密集点位铺设是竞争的核心

共享充电宝大火后!共享雨伞也真的有戏吗?

由于雨伞本身属于低值易耗品,智能锁等技术也已经相对成熟,且共享雨伞产品规模化是企业竞争的关键,所以在供应链的搭建上,共享雨伞运营商主要围绕自己商业以及运营模式以主研发设计+OEM模式结合,实现订单的大规模快速响应以及根据场景定制化的需求。

渠道端:适应场景化产品设计,渠道拓展能力是企业是否实现盈利的关键

对于铺设渠道的选择,受共享雨伞本身“应急性”的特点,场景选择一般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所或服务场所。共享雨伞运营商一般以支付进场费或免费合作形式与应用场景进行合作,该部分渠道开拓的成本支出高昂,是决定共享雨伞运营商是否盈利的关键。场景的进驻,运营商会根据客流量、场地规模等评估投放点位数量以及位置。除去直营模式,共享雨伞运营商也采取代理模式进行城市的大规模渗透。

三、共享雨伞商业模式分析

主要营收来自订单收入及渠道代理收入,未来随着用户规模的累积,广告及用户行为数据价值将逐渐凸显

提高C端客户出行体验,产生订单收入

共享雨伞行业目前主要的收入来源以订单收入为主,押金池为初期市场拓展提供资金保障,后期

用户凭借个人消费信用可以进行押金减免, 主要收入来自订单产生的收入。订单收入由晴雨天订单数与均单收入决定;总订单数由晴雨天的天数,晴雨天设备使用周转率及总设备数量 决定;每笔订单收费模式与使用时长成正相关。

共享充电宝大火后!共享雨伞也真的有戏吗?

帮助B端客户实现不同场景品牌露出需求,产生广告收入

企业可以采取固定广告合作及定制广告合作的方式,产生广告收入。广告收入以单伞计价,可根据广告主投放区域、地点、方式、速度、密 度等的不同需求,产生相应的定价模式。对于伞面广告,可通过合作定制雨伞的模式产生广告营收,收入由广告伞铺设策略及单伞刊例价构 成;对于伞桶设备广告,可根据设备场景、投放时间等进行具体定价,收入由铺设设备数量及刊例价构成。

运营模式分析 成本测算:伞桩成本和进场费用是决定企业控制成本的关键

在共享雨伞行业企业成本费用的差异主要体现 在:伞桩成本以及进场费用。由于伞桩技术与 功能的不同,伞桩的成本差异高达6倍左右。 团队市场拓展能力的强弱,直接导致进场费用每年百万级的差异。 就行业平均水平估算每把雨伞分摊到每 天的成本费用为0.1至0.8元,伞均使用效率在 0.03~0.2共享雨伞企业可盈利。 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难。

共享充电宝大火后!共享雨伞也真的有戏吗?

未来发展前景预测

共享雨伞未来订单收入市场规模约为215亿元,广告收入市场规模约为101亿元,总市场规模约为316亿元;未来各个企业逐渐延伸到全场景布局 在共享雨伞行业内,场景的争夺就等同于渠道、规模的争夺,目前行业内的各个巨头也会逐渐将视线由各自深耕的部分场景转向全场景的拓 展和争夺。对于共享雨伞产品来说,打下场景就是打下了市场,是否有全场景的密集布局才是一个共享雨伞企业是否占领市场的最直接标志

市场未来增长机遇:企业布局趋向于场景的融合和重叠

在消费水平逐渐偏向个性化发展的消费领域内,近年来随着线上红利入口的逐渐关闭,流量的成本激增,线下实体店、新零售等领域越发受 到消费类企业的追捧。共享雨伞行业作为依托于实体经济、依靠人流密集区域布局的高度用户趋向型产品,可以赋予各个场景模式以更多的 想象空间,及多元化的场景布局,即企业可以不再局限于单一场景运营,在行业发展的关口,行业相关技术与设备研发逐渐完善后,共享雨伞的企业们将逐渐向多样场景重叠及新技术的结合而过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