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宋 李公麟 五馬圖

紙本水墨 29.5cmx225cm 日本東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


此畫分五段描繪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名馬,每匹馬左側有黃庭堅題箋,分別說明馬的年齡、身高、進貢年月等。

不過現存《五馬圖》只有四馬題箋。前四匹為“鳳頭驄”、“好頭赤”、“錦膊驄”、“照夜白”,第五匹無名,應是“滿川花”。每匹馬前面均有一牽馬人。卷後有黃庭堅讚譽李公麟的跋。此畫中的馬及牽馬人,均是畫家根據真實對象寫生創作的。

畫作筆線遒勁秀雅,淡墨暈染精妙,表現五匹毛色狀貌各不相同的馬,或靜止,或緩步徐行,比例準確,神完氣足。蘇軾喜李公麟畫之馬甚矣,在其《三馬圖贊並引》讚歎道:“龍眠胸中有千駟,不惟畫肉兼畫骨。”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李公麟擅長白描,

大部分作品都是直接畫在紙上,不施色彩。

《五馬圖》中的“照夜白”

就充分體現了他的白描畫法之妙。


整匹馬僅靠幾條線來表現,

腹、背、臀、胸的線條

依著馬體的結構濃淡起伏,圓勁而有彈性。

鬃毛和馬尾的筆法如行雲流水、文秀飄逸,

使馬的氣韻顯得十分超逸脫俗。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鳳頭驄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錦膊驄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好頭赤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照夜白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滿川花

這幅畫在清宮珍藏200多年,末代皇帝溥儀退位後,以賞賜溥傑的名義盜運出宮,曾為日本東京末次三次私人收藏,戰後不知所蹤,目前我國僅存珂羅版。


相傳,有一次騏驥院中來了幾匹西域進貢的寶馬,個個健美挺拔、生氣盎然。徽宗愛惜良馬,便命令專人飼養。李公麟一如既往地來此畫馬,見到新來的胡馬,激動不已,便大筆一揮,洋洋灑灑地在畫布上描繪出良馬的神色。

然而,畫成後,馬卻死了。人們揣測因為李公麟的馬畫得太逼真,把活馬的精魄攝去了。這則消息不脛而走,李公麟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以致後來管御馬的小吏見了李公麟就緊張,生怕他來畫馬,又把馬給畫死了。小官吏沒有辦法,最後只得編個說辭來誆李公麟:“你對馬這樣著迷,恐怕將來自己也會變成馬哩!我勸你以後不要再畫馬了。”

除了繪畫,李公麟還是個官員。在蘇東坡和王安石鬧黨爭的時候,他既非新黨又非舊黨,但卻能與蘇東坡和黃庭堅保持良好的關係,實為難能可貴。

《蘇軾詩選》裡面就有《戲書李伯時畫御馬好頭赤》和《次韻黃魯直畫馬試院中作》,“山西戰馬飢無肉,夜嚼長稭如嚼竹。蹄間三丈是徐行,不信天山有坑谷。”可見,他們之間的友誼已經超出一般的官場交往,而是至交了。不僅如此,在李公麟的畫作上常常可以看到二人的題字。

《五馬圖》是李公麟的傳世真跡,雖然本幅上並無他的署款和印記,但是卻有他的好友黃庭堅的箋題和後跋為保證。

此畫南宋時由內府收藏;元、明兩代,由柯九思、張霆發等人收藏;到清代康熙年間,流落在河南商丘宋犖家;乾隆時,《五馬圖》入清宮;到清末,由於時局動盪,《五馬圖》悄然離開故土,流散日本至今。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黃庭堅 跋《李公麟五馬圖》 行書紙本 27×19.8cm

釋文: 餘嘗評伯時人物似南朝諸謝中有邊幅者,然中朝士大夫多嘆息伯時當在臺閣,僅為善畫所累。餘告之曰:伯時丘壑中人,暫熱之聲名,儻來之軒冕,殊不汲汲也。殊不汲汲也。此馬駔駿,頗似吾友張文潛筆力,瞿曇所為識鞭影者也。黃魯直書。


《五馬圖》畫的是西域進獻給宋廷的五匹駿馬,分別為鳳頭驄、錦膊驄、好頭赤、照夜白和滿川花,每匹馬均有奚官牽引。三人為西域裝束,兩人為漢人打扮。人馬造型準確,均以單線勾出,線條概括洗煉,流暢而含蓄,馬的神采矍奕,人物衣冠不同,神情各異。

至於馬的來歷,《宋史·哲宗紀》有簡要記載:“元祐三年……是歲,三佛齊、于闐、西南蕃入貢”。此三國中,只有于闐產花馬,《五馬圖》中的花馬“滿川花”便來自此處。令人遺憾的是,黃庭堅在後跋中寫道,當李公麟完成“滿川花”的寫照後,這匹名馬不久又死掉了,“蓋神駿精魄,皆為伯時筆端取之而去”。這雖是一種巧合,卻表達了黃庭堅對李公麟藝術的高度評價。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蘇軾62歲所書《三馬圖贊》(殘卷)

前半部分已佚現藏故宮博物院

釋文:下禮部。軾時為宗伯,判其狀雲:朝廷方卻走馬以糞,正復汗血,亦何所用?事遂寢。於時兵革不用,海內小康,馬則不遇矣,而人少安。軾嘗私請於承議郎李公麟,畫當時三駿馬之狀,而使鬼章青宜結效之,藏於家。

紹聖四年三月十四日,軾在惠州,謫居無事,閱舊書畫,追思一時之事,而嘆三馬之神駿,乃為之贊曰:籲鬼章,世悍驕。奔貳師,走嫖姚。今在廷,服虎貂。效天驥,立內朝。八尺龍,神超遙。若將西,燕昆瑤。帝念民,乃下招。籋歸雲,逝房妖。


“五馬”中的另一匹于闐花馬“鳳頭驄”的來歷也有一段故事。在蘇東坡的《三馬圖贊》中寫道,元祐初年(1086年),哲宗下令關閉玉門關,並答謝眾位將領。

太師文彥博、宰相呂大防、範純仁派遣眾人前往。至熙河,當地的少數民族官員主動請纓,生擒猾羌大首領鬼章青宜結。戰功赫赫,於是文武百官都來朝賀,又遣使者去永裕陵祭祀先皇。

此時,于闐國前來朝賀,進貢了寶馬——“鳳頭驄”。此馬高八尺,龍首鳳膺、虎脊豹章。走入天駟監後,振鬣長鳴,萬馬皆喑。京城的百姓都沒見過這樣的奇馬,紛紛前來瞻仰,引起一時熱鬧。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宋 李公麟 臨韋偃牧放圖

絹本設色 46.2cmx429.8cm 北京故宮藏


母本系唐代韋偃的作品,是李公麟奉旨而摹,共畫了1286匹馬和143個人。全卷氣勢如虹,起首雄壯剛勁,漸趨柔和平緩,構圖從密集緊湊漸成疏鬆流暢,敷色精細而無華麗之氣,畫風清雅,淳樸溫潤。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在《臨韋偃放牧圖》中,李公麟出色地描繪出了當時皇室苑囿中牧放的馬群。作為馬背上的民族建立起來的朝代,“唐人極重馬政,各苑俱以百千萬計,偃蓋寫當年苑中放牧之景”。

這幅長卷從右向左展開,在高低不平的土坡和無垠的平原間,牧者驅趕著大群馬匹蜂擁而來,馬嘶人叫,熱鬧異常;中段以後,馬群逐散開成組,各自活動,有的低頭、有的嬉戲、有的飲水、有的奔跑,姿態各異,情趣盎然。整幅作品中,共計1200多匹馬,栩栩如生、洋洋大觀。

從總體看,宋代繪畫從筆墨到風格樣式都呈多樣化,但是有兩種比較大的風格旨趣始終貫穿於整個宋代畫壇,此消彼長且相互糾葛直至後世,即院體畫風和文人畫風。

宋代文人畫家們的志趣所指多在花草和山林,多涉足花鳥山水,人物畫則顯得冷清。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文人畫的思潮卻滲透和影響到各個畫種,包括人物畫。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李公麟

(1049-1106)

北宋著名畫家。字伯時,號龍眠居士。舒州(今安徽舒城人)。神宗熙寧三年進士,歷泗州錄事參軍,以陸佃薦,為中書門下後省刪定官、御史檢法。

好古博學,長於詩,精鑑別古器物。尤以畫著名,凡人物、釋道、鞍馬、山水、花鳥,無所不精,時推為“宋畫中第一人”。李公麟因風痺致仕,歸居龍眠山莊,自作《山莊圖》,為世所寶。傳世作品有《五馬圖》《維摩詰圖》等。


攝“馬”精魄 不死不休


宋代是中國繪畫的最高峰,畫院制度的確立開啟了中國“士人畫”的新高潮。作為“宋畫第一”,李公麟的聲譽隨著他筆下的駿馬而蜚聲朝野。這位21歲就考中進士的畫壇“怪傑”,在他31年的仕途生涯中,始終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

在編輯《宣和畫譜》時,僅宮廷收藏的李公麟畫作就達107件。直到晚年臥病在床時,李公麟仍然信手在被子上畫來畫去。

李公麟善於學習,走“傳統”與“造化”兼師的路線,而尤以“造化”為重。在淵源家學的基礎上,他廣泛學習前輩畫家顧愷之、陸探微、韋偃、韓幹等人的畫作,又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突破前人的束縛,“大率學韓幹,略有增損”。最終,李公麟的繪畫功力在駿馬上得到完美體現。

蘇東坡有云:“龍眠(李公麟號龍眠居士)胸中有千駟,不唯畫肉兼畫骨。”稱讚的便是李公麟。無論是奔跑在原野上的野馬,還是侷促在馬廄中的貢馬,抑或是戰場上奮勇殺敵、不畏前險的軍馬,在李公麟的筆下都顯得熠熠生輝。

李公麟高超的畫馬成就來自對生活的細緻觀察和對技巧的純熟鍛鍊。他喜畫馬,除了向傳統學習之外,還經常去“騏驥院”觀察御馬,“終日縱觀,至不暇與客語”。

所以他不但對於馬的形狀和姿勢知道得很清楚,就連馬的生活習性也都非常熟悉,因此李公麟年輕時就以畫馬出名,為人所喜愛。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維摩居士像 絹本水墨 91.5cmx51.3 京都國立博物館藏


此圖為臨仿李公麟作品。畫中的維摩詰以老年居士的形象出現,頭戴巾子,袒胸露懷,手握拂塵。雖似病入膏肓,卻目光如炬,足以震懾觀者。床的後側站立著天女彷佛作散花之姿。維摩詰表情沉穩,衣飾床榻用線細膩而洗練,筆墨嚴謹而協調,也顯示出李公麟母本畫作的白描畫功底。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李公麟,字伯時,祖籍安徽舒州。因安慶桐城郊外有一龍眠山,李公麟晚年告老,曾居於山下,才自號龍眠居士或龍眠山人。李公麟家富收藏,多得名畫,無所不有。

《宣和畫譜》言其“博學精識,用意至到,凡所目睹,即領其要”,又道“凡古今名畫,得之則必臨摹”而至“集眾所善。以為己有”。

他早年師法吳道子,一方面其畫不失吳生的造型精準和筆墨的嚴謹,而當然的不免有過於板刻,拘於形模。米芾說:“以李嘗師吳生,終不能去其氣”。

吳道子在唐朝也好,宋代也好,還未被納入文人畫的範疇,而自唐以降,吳道子被諸家諸派爭相學習,過度解釋,早已流俗化和民間化。

而又極度重視文人意趣的米芾,看到的自然不是吳道子畫中優秀的那一部分,流俗也好,板刻也好,恰恰是去文人畫之氣,正是他們當時力求打破和克服的。

李公麟生就一個典型的文人士大夫,二十二歲考中進士後,一生歷任各種官職,其志向卻不在官場,而是山林。《宣和畫譜》載其“從仕三十年,未嘗一日忘山林,訪名園陰林,坐石臨水,翁然終日”,平日結交往來的又都是蘇軾黃庭堅等學術大咖,不管從自身的主觀趣向,還是外在環境浸染,區區一個“吳生之氣”怎會困住李公麟。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維摩演教圖 紙本水墨 34.6cmx207.5cm 北京故宮藏


這是根據《維摩詰所說經》創作的人物故事畫。畫維摩詰與文殊師利論辨的情景。畫作運筆既有變化,又富實感。衣紋稠密流暢,圓勁中有頓挫。領口、袖邊及髮髻皆施以淡墨,神將鎧鉀和座榻紋飾一絲不苟。為傳世人物畫中的佳作。

該圖卷後有明人沈度、董其昌和王稺登跋語。關於這幅畫的作者歸屬,徐邦達先生就提出:此圖白描畫法流利精緻,為宋人佳作,未必是李公麟所畫。也有專家認為是元人畫。傳世的李公麟作品風格多樣,水平高低不一,真偽混雜。

正如王稺登所言:“李伯時人品畫法名重當世,故一時效之者眾,魚目夜光,慧眼自辨”。《五馬圖》和《摹韋偃牧放圖》為歷代鑑賞家公認的李公麟代表作。

對照二圖《維摩演教圖》在技法上明顯遜色,筆墨簡潔含蓄不足,當是師承李公麟的白描人物畫,或是《維摩詰圖》的摹本。類似作品在明清人的著錄書中多有記載。

後人把這類畫不加篩辨全都掛在李公麟名下,凡白描人物皆李公麟繪矣。但此圖又不同於元代何澄、王振鵬、張渥等人的白描畫法。因此將該圖定為宋人畫是恰當的。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他的白描,是國畫線條藝術的最高境界


有唐以來,可以說吳道子代表的是人物畫的最高成就。而到李公麟,他則是宋代人物畫無可爭議的巨擘。

而也正是以李公麟開始,唐宋人物畫的審美之分野始開。鄧椿道:“郭若虛謂吳道子畫,今古一人而已,以予觀之,伯時既出,道子詎容獨步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