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艺术设计系教师陈婧出生在晋东南的一个小城市,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有着丰富的民族遗存,耳濡目染的她从小就对传统手工技艺有着浓厚的兴趣。

山西发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千层底布鞋,在晋东南独树一帜却濒临消失的还有一项叫纳底拉花(麻绳纳绣)的工艺。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带着回忆,陈婧和广州美术学院老师庄嘉菁来到家乡晋东南,历经9年田野考察,撰写4万字论文,拍摄1部纪录片,启动了“千层底麻绳纳绣”项目,尝试借助艺术设计的专业,对千层底布鞋再设计,希望能让它从乡间走出来,留住这份亲切的手艺。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传统布鞋的磨合之路

当今服装受西方潮流影响,古老的层底布鞋底很难搭配现代人的服装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让它能够“不违和”地走入现代生活中呢?

直到“家居拖鞋”的念头出现在庄嘉菁脑海中。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将千层底制作为家居拖鞋,就可以不与任何服装产生冲突。最关键的是,家居拖鞋的更换频率不高,对耐用性却有很高的要求,这正暗合千层底的特性。

发现了千层底新的使用场景后,陈和庄嘉菁开始进行设计。

没想到的是,这个设计过程竟然“试错”了整整4年。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第一年,她们全部进行独立设计制作,试图采用精细的现代产品设计思维对千层底布鞋进行革新,但成品却很少有人能接受。

她们意识到,老手艺再设计不能“面目全非”,不能失去民间美学里“拙朴”之美。

第二年,她们“放弃”了自我创作,而是把设计交给当地的手艺人自由发挥。这次的问题是,样品拿回来时特别满意,但交付下去量产,每家每户的手艺人都按自己的做法制作,收回来的成品总是与样品有出入。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最痛苦的是,她们的设计非常被动。对于传统手艺人来说,制作千层底布鞋是一种用岁月练就的肌肉记忆。怎么打籽、怎么拼布,都有约定俗成的方法。一旦要加入新的材料或者不同的样式,手艺人们就难以适应协作,只好说“做不了”。

第四年,她们终于找到了合作的最佳模式:设计师筛选出具有晋东南特色的纹饰,再和手艺人结合设计原理、材料特点、工艺原理、创新需求,并将流程整理出步骤模板,确保合作的手艺人都能够上手操作。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陈婧和庄嘉菁在晋南地区进行传统手工艺考察之时,详细了解了千层底布鞋外底面的单面纳绣特色。这是一种祖传做法,包括单盘绣、双盘绣、打籽绣、平针绣。

不过,这些美丽的纳绣图案都被踩在了脚下,让她们觉得十分可惜。

于是,她们希望手艺人把传统千层底的鞋底“调个头”,变成和足底接触的内垫。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手艺人则建议,纳绣图案在鞋底有加固作用,一旦变成鞋垫的装饰,可能会出现磨脚问题。必须减少纳底工艺原有的麻绳股数,将麻绳制作得更加细软,平均地绣出凸起绣型。这样的设计得到了老手艺人们的认可,从而投入了生产。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这就是陈婧和庄嘉菁所追求的“老手艺再设计”的平衡点,设计师提供创意设计和最实际的操作方案,手艺人提供最大程度的工艺技术支持,才能在尊重双方的基础上,落实产品合作,保留文化特色。

用“纳礼”,向“那里”致敬

晋东南地区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矿业发达出名。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力度的加大,矿业所需劳动力逐年减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新的出路。因此,转型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呼声在当地越来越高。陈婧和庄嘉菁的项目,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大力支持。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她们观察到,由于喜欢千层底鞋的透气、干燥,慕名而来要买千层底鞋的人并不少。但是有经验的手艺人纳制一双成人鞋底需要5~7天,且售价低、利润不高,年轻人并不相信这门手工能够维持生计,也不愿意学习。

“越是深入项目,我们越是发现我们有更多可作为。”庄嘉菁说。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每年寒暑假,陈婧和庄嘉菁都会一起前往晋东南进行田野工作。“一点儿也不苦,每次下乡如同初恋般美好,当地手艺人对我们可好了!”庄嘉菁笑着说。

在地工艺由在地手艺人完成,是项目团队的原则。

农村人做事讲究一个“情”字,因此持续地与村里的手艺人面对面沟通,是她们认为做民艺项目的重要工作内容。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工业生产中的工厂管理模式在这里是不适用的,尊重当地文化及其衍生出来的意识形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是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前提。我们的对接工作就像做千层底,只有更多往来才能牢固,才能保证产能。”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每一次“下乡”,陈婧和庄嘉菁都会向乡亲们汇报手艺制品的销售情况,例如最近举办了哪些沙龙、参加了哪里的讲座和展览,又和哪个平台机构签订了商业合作。

对于当地的手艺人来说,除了收获经济的价值,当听到自己制作的产品能够在大山之外巡展售卖,得到消费者甚至行业专家的认可,会生出巨大的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她们的热情感染了当地年轻一辈,后者渐渐愿意留在村庄里,主动学习技艺。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传统工艺和传统文化有了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开端,这正是陈婧和庄嘉菁在项目中的最大收获。

她们的作品系列名则根据谐音“那里”取名为“纳礼”。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千层底布鞋在过去是一种礼物,寄托着民间朴素美好的寓意,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要考虑到

这一点。”这既是一份敬献给当地的礼物,也是千层底布鞋所蕴含的礼文化。

她用了9年时间,让老布鞋踏上了“新履行”

当收到一份来自“那里”的礼物,也就回馈了“那里”的手艺人,鼓舞了“那里”根生文化的自信重建。

陈婧和庄嘉菁希望,能够通过非遗再设计,将传统文化重新带入当下,让老布鞋可以托着黄土地上的人走得更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