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染進生命裡的那抹藍,傳承藍與白的夢


她用染進生命裡的那抹藍,傳承藍與白的夢



漫步在浙東南仙居縣的中國歷史名鎮——仙居高遷古民居中,房屋旁的小河緩緩地流淌,一棟棟古建築在歷史的薰陶下彰顯著歲月的痕跡,輕輕踱步,來到了一幢老房前,偶見門口的左側掛著一塊木質的門匾,赫然寫著“仙居漢青染坊”六個大字;走進大門,只見那寬敞的庭院中晾著一排排製作完成的藍印花布,那一抹清新的靛藍似乎要與藍天融為一體,和這老房景相得益彰,這也許就是藍印花布的獨特魅力吧!


她用染進生命裡的那抹藍,傳承藍與白的夢



藍印花布傳統印染技藝是一種傳統靛藍花布防染印花技藝,仙居藍印花布的染料是從馬藍葉子中 (馬蘭根即板藍根)提取製作而成的靛藍。而台州仙居藍印花布是一種具有優秀傳統文化又具有實用意義的手工藝品,在臺州仙居地區又稱“拷白藍布”。它是採用鏤空花版,用石灰和黃豆粉等合成灰漿作為防染材料,以靛藍為染料,採用全棉、絲、麻等天然纖維染制而成。整個過程經過全手工刻版、上桐油、刮漿、染色等多道工序染制而成;特殊的工藝和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圖案使布呈現出鮮活的生活色彩,在江南的藍印花布中獨樹一幟。


她用染進生命裡的那抹藍,傳承藍與白的夢



在《光緒仙居縣誌》就曾有記載,藍花布印染在漢晉期間就傳入浙江仙居,經歷唐、宋時期的孕育,到清末至解放初發展至鼎盛時期。


她用染進生命裡的那抹藍,傳承藍與白的夢



日頭剛剛穿過屋頂,照在藍色的染漿上,只見她滿手靛藍,與染缸為伴,藍色的靛漿在她的棍子均勻攪動下一點點變綠,並泛起層層漂亮的靛花;此時的染液已是染布的最好狀態,投入刮好防染漿的布匹,顏色由白變綠,拎出在空氣中,頓時瀰漫著靛藍的芬芳,顏色也隨之由綠色慢慢變藍……慢慢地,慢慢地,徐斌斌已經把印染融入進她的生命裡,血液中......那是祖輩的的智慧結晶,是何等的財富!


她用染進生命裡的那抹藍,傳承藍與白的夢



作為非遺傳承人要積極響應國家文旅部振興傳統手工藝的號召,既要保護傳統的優秀技藝,繼承藍印花布傳統圖案樸素優美、寓意吉祥的風格,又要對祖輩的技藝進行完善和創新,實現非遺的‘見人、見物、見生活’傳承宗旨,讓更多的人喜歡上她並參加到傳承的行列中來,體會傳統制作所帶來樂趣的同時,感悟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理念。”徐斌斌這樣說道。


她用染進生命裡的那抹藍,傳承藍與白的夢



徐斌斌,台州市藍印花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民間藝術家協會會員,國家藝術基金《歷史文化名街和傳統村落設計》人才庫儲備人才,仙居漢青染坊創始人。


她用染進生命裡的那抹藍,傳承藍與白的夢



藍印花布是藍染作品中的精品。上面顯示的各種花紋圖案,全部取材於民間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反映了老百姓的民間習俗。可別小看這項技藝,這項技藝是集美術,雕刻,農業,科學及手工技藝為一體的優秀傳統技藝!

在印染製作之前,徐斌斌要首先設計好這些花紋圖案,然後把這些花紋圖案雕刻在先制好的模型版塊上面,雕刻這些花紋圖案是複雜繁重的工藝流程;有時為了雕刻一塊花板甚至要工作到凌晨,即使再晚第二天也要早早起來繼續前一天的製作,製作一張好的花板從圖案設計到刻版到上桐油到曬乾就要花費她一個多月的時間;這個也僅僅是藍印花布製作工藝的開始,後面還有許多工序需要精耕細作!而這一切,都源自於徐斌斌對於這一項印染技藝的無限熱愛和使命感!


她用染進生命裡的那抹藍,傳承藍與白的夢



在2018年12月,她的作品《嬉夏》在由中國文化部和旅遊部支持,中國傳媒集團主辦,中國手藝網承辦的“第二屆中國手藝創意設計大賽”獲得創意設計之星三星獎;2019年5月參加“一帶一路”《國際防染藝術聯展》,“年年有餘”系列作品獲優秀獎第二屆“中國手藝創新設計大賽”獲創新獎......


她用染進生命裡的那抹藍,傳承藍與白的夢


她用染進生命裡的那抹藍,傳承藍與白的夢



藍印花布印染技藝不僅是一門民間手工技藝,更是一種民俗文化,它的內涵是深刻的,徐斌斌用一塊染布在青白之間描繪一個時代的文化,那一抹靛藍,早已融進了她的皮膚和血液中,成為永久的傳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