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不僅有衛星發射基地,還有建昌古城

五月,孟夏。中國川西南安寧河平原的壩子上,歷經600年滄桑的建昌古城安然坐立,無語寧靜,默默注視著從它眼前走過的一代又一代西昌人。

古城南門又叫大通門。城門洞里人流車流來來往往。

西昌,不仅有卫星发射基地,还有建昌古城

建昌古城城門敞開,任人流車流來來往往。 (王衛/圖)

5月23日中午,氣溫31.2℃。生活在“春天棲息城市”的西昌人,已忍受不住,招呼著四處躲陰涼。

穿過車水馬龍的順城街,跨進一道小拱門,再爬上轉角樓,就到了大通門城樓上。城樓的平頂很開闊,幾棵大榕樹濃蔭密佈,三五成群的人正在樹下喝茶。寬闊的壩子中間,有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的房屋。城樓一邊,青色的城牆蜿蜒開去。從喧鬧的城市,一下來到這古城樓之上,清幽寧靜,有種穿越時空的錯覺。

西昌市文管所所長馬玉萍正和幾位喝茶的客人打招呼,期間,接到一個電話,說當天下午,有一個200多人的、從雲南來的旅行團,要到大通門看西昌老城。這已不是第一撥到大通門看老城的雲南遊客了,之前陸續來的旅行團,總人數大概有2千。據說,之後還會有,預計將持續到11月。

對於旅遊業發達的雲南來說,雲南遊客的“胃口”想來應該是“刁鑽的”,可令人沒有想到的是,他們竟對西昌有如此濃厚的興趣。57歲的王榮兵,隨旅行團從雲南玉溪第一次來西昌,看過衛星發射基地、知青博物館,再上大通門看老城,不由感嘆:“沒想到西昌不僅有現代的衛星基地,還是一個古色古香的歷史文化名城。”

類似的感慨,馬玉萍這些年聽得多了。

曾幾何時,涼山被一些外省人視為“不毛之地”,被貼上封閉、落後的標籤。時至今日,許多人也只對聞名全國的西昌衛星基地有所耳聞。但,當他們真正走進西昌後,才驚訝地發現,自己的刻板偏見是多麼可笑。

西昌,這座偏居中國西南的城市,乃川滇咽喉要衝,是中國內地向南出入於雲南,並再出入老撾、泰國、越南、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南亞乃至西亞的“驛站”。早在兩千多年前的秦朝,這裡已設郡縣。這裡也是東方文明與西方文明“最早”的碰撞點之一。

建昌古城,上千年城市文明的延續

大通門城樓上的展覽廳裡,重慶遊客劉邦棟被“大石墓之謎”展覽吸引住了,“怪耶!又沒得機器,你說這些古人是啷個把那麼大的石頭搬來修墳的?”

考古發現,安寧河流域分佈著許多巨石壘成的墳冢,這些墳墓以重達數噸甚至20多噸的天然巨石作為墓壁和墓頂石。專家推斷,這是春秋戰國時,一支叫邛都夷的原住民,對死去的人,不分男女老幼、貧富貴賤,進行二次集體墓葬的一種獨特墓葬形式。在沒有機械化的年代,這些古人是如何做到的?他們又為何會採用這種墓葬方式呢?大石墓之謎,將安寧河谷的人類文明推回到兩千多年前。

但這並不是西昌最早的人類文明史。

2016年,伴隨成昆複線工程的建設,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涼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館和西昌市文物管理所多次對涼山境內的工程沿線進行文物調查、勘探與發掘後,發現川西南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數據表明遺址距今4800年。曾經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西昌古人不會想到,近五千年後的某天,會與自己的子孫們這樣相遇。

而對大多數西昌人和遊客來說,觸摸西昌歷史的最真切感受,則來自於走進古城的時刻。

西昌,不仅有卫星发射基地,还有建昌古城

長在城牆上的大榕樹。 (王衛/圖)

西昌古城,位於西昌市區西北部,現存佔地面積約6.2平方公里,僅有佔西昌市城區面積的12.6%,始建於洪武二十年(1387 年), 迄今已有600年曆史。

據民國版《西昌縣誌》載:“明洪武中建土城,宣德二年(公元1427年)砌以磚石。高三丈、周九里三分。門四,安定、建平、大通、寧遠。”該城位於西昌市區西北部,北與北山相結,西臨西河,東有東河,東南為開闊平壩。與邛海相距5公里。北牆和西牆完全重合在唐嶲州城牆上,其走向亦相同。東南角因遭東河水溢之災,邊角略成弧形。故有人把建昌城形容為一把展開的摺扇。

其實,西昌建城的歷史最早始於漢晉,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曆史。規模最大的城池是唐代的嶲州城,今天保存下來的古城,是明洪武年間建造的建昌城。近年來,考古發現,西昌境內遺留有11個古城和古堡遺址。

古城改造,一場牽動7萬人的大整治

曾經,建昌古城是西昌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西昌最繁華熱鬧的地方。然而,伴隨新世紀鐘聲的敲響,人們漸漸發現,老城依然喧譁熱鬧,但熱鬧背後,開始顯現出一種“老態龍鍾的衰敗”。老舊的房屋、狹窄的街道、擁堵的交通…… 伴隨西昌城市中心南移,經濟圈不斷放大,以前在古城裡的大多數單位相繼搬遷到它地辦公,許多年輕人也開始到新城區買房,古城只留下一群老人與之相守。“即使條件不好,我們在這裡也住了幾十年了,祖先的痕跡都還在,那些碑刻、磚雕、水井和瓦。”李治憑老人道出不願離開的難捨。

2014年春節剛過,古城區7萬多居民赫然發現,彷彿一夜間,古城變成了一個大工地。伴著“鐺鐺鐺”的鑽地機聲,古城區水電管網及街道綜合整治一期工程拉開序幕。

巨大的工程量,震動600年“高齡”的古城,古城7萬多居民的心也被從未有過地牽扯著。古城改造,有人欣喜地盼望著,有人擔心未來的“模樣”,有人因改造需要搬遷很不捨。施工過程帶來的不便,很多人表示理解,也有人抱怨。但等工程結束後,這些抱怨的人,紛紛讚歎起來,全然忘記了自己之前的態度。

一期工程結束後:東至府街,西至晏家巷,南至上下西街,北至後營巷,18條老街老巷乾淨了、平整了;仿古的庭院燈和單臂挑燈把古城的街巷照得通明;古城居民喝上了清潔的自來水,用上了水衝式公廁;居民頭頂上成捆成堆的“蜘蛛網”不見了;擁堵的南街變得暢通了;吃過晚飯,古城居民可以到家門口的休閒廣場跳一回“壩壩舞”;還有就是那8口古井重新亮相,讓老西昌人彷彿又回到了小時候。

西昌,不仅有卫星发射基地,还有建昌古城

建昌古城水系發達,有古井200多口,這是其中的梅花井。 (賴文江/圖)

涅槃重生,古城與新城3分鐘握手

600年來,由於水患、火災、地震等因素,建昌古城曾多次遭遇不同程度的損毀,修復從未曾停止過。

據記載,道光三十年(1850年)大地震,西昌城成了一片廢墟,有詩云:“遲明一望滿城平,欲辨街衢誰能曉。”大通樓垮塌殆盡。最悲慘的事發生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駐昌國民黨川康邊防軍司令劉元璋為了阻止紅軍入城,下令火燒西街、順城街。三天三夜的熊熊烈火使大通樓化為一片灰燼。從此,大通樓從西昌城消失了。西昌解放後,由於經濟狀況的制約,也無力恢復重建。

改革開放後,西昌一步步走上發展之路。1992年,成功申報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西昌市委、市人民政府毅然決定順民意重建大通樓。

馬玉萍記得:“當時的大通門已經沒有城樓了,只有水電局搭建的辦公用房。將這些房子拆遷後,打了88根樁在城牆上,修復了大通門。”

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重建後的大通樓大致保持了明代的建築風格,復原了明代磚石城牆,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樓高23米,紅牆綠瓦,飛簷斗拱,重現了昔日的光彩 。

2011年啟動的河東大道建設和河東片區舊城改造,是一個更大規模的綜合治理工程,其效應則會在6年後才顯現。

2017年底,南出大通門,一條寬闊的大道沿東河橫貫東西,左轉後往南,嶄新的勝利大橋連接一條寬50米、長1.083公里、雙向六車道的河東大道,由北向南延伸。過去,古城的人要到市中心,沒有半個小時是搞不定的。而今,只要3分鐘,就可以從勝利大橋、河東大道“跑”到東延線和航天大道。

過去,河東街很窄。窄到什麼程度?有報道稱:2011年,在谷歌衛星地圖上,與西昌河東街地名同時出現的,還有“008鄉道”字樣。窄到開不進小公交車。當時有這樣一件事,2010年8月,一位名叫王明的西昌市民給市長寫信,希望在河東街開通一條公交線路。他最後說道,大巴車進不來,小巴車也行啊,讓這裡的老百姓也能出門就坐上公交車。這話說出了當時多少河東街住戶的期盼。

按程序,市長批示由西昌市建設局承辦,市公共交通公司落實。可市建設局和市公交公司都像拿到“燙手山芋”般無奈。為什麼?因為河東街太“特殊”。市公交公司通過調查,在網上給這位市民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河東街路面很窄,加之該街道的路邊私搭亂接、佔道經營等不良現象較為嚴重,安全係數低,不利於公交車輛的安全行駛。故,暫時還不具備開通公交線路的條件。一個“故”字,包含了太多的無奈。

而今,河東大道建成,把河東人多年的夢想鋪排在這條大道上。公交1路改線,從河東大道經過,現在從古城、河東片區趕車去邛海溼地,只要十幾分鍾。

西昌,不仅有卫星发射基地,还有建昌古城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南街景象。 (西昌市文管所供圖/圖)

西昌,不仅有卫星发射基地,还有建昌古城

南街今日的蛻變。 (賴文江/圖)

文化為魂,古城蛻變回歸另一種“繁華”

就在河東大道建設的過程中,2015年,西昌老城區綜合整治二期工程緊跟上馬。二期工程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對古城牆的修復。

2016年6月底,古城牆修復現場,每天都有10口大鐵鍋冒著滾滾熱氣,吸引眾多路人的目光。酷熱的火爐旁,幾名工人滿頭大汗,用鐵鏟攪動著鍋裡的米,鍋裡飄出稀飯的香味。

“這不是普通的稀飯,熬的是糯米,準備和石灰混合成糯米灰漿,用來修復古城牆。”工人們向圍觀的市民解釋。

糯米熬好後,工人用塑料大桶裝起來運到修復現場。然後,五六十名工人站在城牆基建上,一邊用糯米灰漿填充,一邊將條石和青石砌在城牆上。

那段時間,西昌考古界的專家、原西昌市文管所所長張正寧,天天往古城牆修復現場跑,這位對古城有深厚感情的老人,在接受採訪時介紹,約1500年前,中國古代建築工人通過把糯米湯與標準的灰漿按比例混合起來,從而發明了糯米灰漿。經過現代科學技術研究表明,糯米灰漿鈣化時間越久,粘連硬度越強。

“古代修的城牆,能屹立幾百年甚至上千年不倒,用的正是糯米灰漿。” 張正寧說,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西昌古城牆修復,採用這種辦法,共用去糯米50噸。

而今,在800多米的明城牆基礎上覆建的古城牆,從南門一直連通到東門。

西昌,不仅有卫星发射基地,还有建昌古城

建昌古城南門,又名大通門。 (賴文江/圖)

漫步城牆上,一邊是高樓林立的現代新城,一邊是散發著古老韻味的古城。悠悠南街、繾綣湧泉街,老屋、古井、青石板,安靜地躺在時光的一隅,如同一首遙遠又醇厚的詩。

“建昌古城,有太多值得挖掘的歷史文化了,九街十八巷,每一條街巷都有它的故事,湧泉街過去是豆腐一條街,府街曾經是清代寧遠府的府署,吉羊巷裡出了一個民國著名畫家馬駘,保存完好的古建築和古院落還有24戶,古井有200多口……” 馬玉萍對古城感情深厚,如數家珍。

唐代的城、明代的城、清代的城、民國的城,現代的城,今後的城,建昌古城是西昌歷史的一個縮影,我們不斷地保護與修復,是為了無論何時,只要人們走進古城,便可以觸摸到屬於城市的每一段獨一無二的生命歷程。

王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