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遺“軟槌鑼鼓”,為何曾被光武帝賜為“御用鑼鼓”?

導語:位於山西萬榮縣的高家莊軟槌鑼鼓歷經兩千年旗幟不倒,依然龍嘯虎躍,氣吞山河,盛傳至今。近年來,經鑼鼓藝人不斷創新形式和打造包裝,軟槌鑼鼓走上了更為廣闊的藝術舞臺,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今的軟槌鑼鼓,不僅是高家莊全體村民的精神財富,也是萬榮縣的一塊金字招牌。

兩千年屹立不倒 盛傳至今

國家級非遺“軟槌鑼鼓”,為何曾被光武帝賜為“御用鑼鼓”?

萬榮縣地處山西省西南部的黃河與汾河交匯處,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裡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有秀美壯麗的人文景觀,有載入史冊的名人賢士,有優美動人的故事傳說。這裡文化厚重,文物古蹟眾多,更有著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高家軟槌鑼鼓就是其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高家莊坐落於孤峰山東南麓,屬運城市萬榮縣皇甫鄉轄區。運城古稱“河東”,堯舜禹曾在這裡建都興邦,華夏文明在這裡締造發祥,正所謂:“上下五千年,華夏於斯開步早;縱橫三萬裡,大河顧我掉頭東。”

國家級非遺“軟槌鑼鼓”,為何曾被光武帝賜為“御用鑼鼓”?

萬榮西臨黃河,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矗立在黃河東岸的后土祠是華夏民族的根脈、古中國的源頭。皇甫位於孤山東南,境內多有先祖生活的遺蹟。

據我國著名考古學家衛聚賢等人考古發掘,距高家莊 4~10 千米範圍內,就有荊村仰韶文化遺址、袁家莊北吳村龍山文化遺址、西杜村古廟宇祭祀場所等遺存,特別是在荊村遺址中,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樂器——陶壎。

國家級非遺“軟槌鑼鼓”,為何曾被光武帝賜為“御用鑼鼓”?

綜上可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高家莊一帶就有人類活動,先民們在這裡繁衍生息,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的群居部落,也有了初始的文化音樂生活。另外,該村距中華文明重要發展階段的原點——堯都舜都禹都,不過百餘公里。

周邊不遠,還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董永傳說,唐代駙馬薛儆墓——石槨出土地。這一切都充分說明,高家莊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有著非常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澱。

國家級非遺“軟槌鑼鼓”,為何曾被光武帝賜為“御用鑼鼓”?

歷史肇啟文明,人文孕育鼓樂。高家莊自古就是農耕文明之地,從明代初始,就重商崇教,至清末民初,“十戶九商,不乏鉅富”,讀書興學成為一種風尚。雖然歷經戰亂,但該村的重農崇教興商之風,一直盛傳至今,令周邊村民仰慕和敬佩。

目前,這個千餘人口的村子,就有百餘人受過高等教育,其中不乏專家教授與行業精英。沐浴著厚重文化的薰陶,經受著故鄉文明的洗禮,高家軟槌鑼鼓應時而生了。


國家級非遺“軟槌鑼鼓”,為何曾被光武帝賜為“御用鑼鼓”?

起源於西漢 用馬鞭代替鼓錘

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土高坡上的高家莊,就有一支威風凜凜的鑼鼓隊,那鏗鏘激越的鼓聲一響起,就能立刻震撼得地動山搖,那雄渾厚重的鑼鼓聲直貫人們的耳鼓。西漢末年(公元 9 年),王莽篡權,改國號為“新”,自立為皇帝。王莽橫徵暴斂,刻薄百姓,民眾怨聲載道,難以為生。

國家級非遺“軟槌鑼鼓”,為何曾被光武帝賜為“御用鑼鼓”?

於是,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其中皇族後裔劉秀率領的一支義軍,成為當時勢力最強的隊伍,嚴重威脅著王莽政權。王莽對此既恨又怕,下決心剿滅劉秀,他派兵四處張貼告示,懸賞捉拿並追殺劉秀。據史載與傳說,公元 23 年,為躲避官兵,劉秀到后土祠祭拜以求保佑,隨身只帶了幾名親兵前來汾陰縣(今萬榮縣),某日傍晚路過高家莊歇息。與主人談話時聽到鑼鼓聲響,並從主人口中得知高家鑼鼓的來歷和威名。

國家級非遺“軟槌鑼鼓”,為何曾被光武帝賜為“御用鑼鼓”?

后土祠

為躲避官兵盤查,劉秀一行裝扮成當地人模樣,借道孤山柏林廟前往。不料,風聲走漏,官兵追殺到此,將柏林廟一帶團團圍住。在此避難十多天後,劉秀搬來救兵,並請高家鑼鼓上山助戰。鑼鼓手群情激奮,鼓樂聲震撼山嶽,將士們士氣大振,不畏強敵,勇猛衝殺,終於保護劉秀突出重圍。在鑼鼓助戰的緊急關頭,由於鼓手用力過猛將鼓槌打斷,情急之下以馬鞭代替,不料效果極好。

那排山倒海的鼓樂聲依舊震撼天地,鼓舞人心,以後便逐漸演變成軟槌。由於高家鑼鼓為這次攻打京都立下了大功,劉秀稱帝后便御撥了不少銀兩,特別獎賞給這支助戰揚威的鑼鼓隊。打這之後,高家莊鑼鼓隊就在方圓數百里的地盤上出了名,莊上的人們也很快將擂鼓的木槌全部更換成用粗麻繩製作的軟鼓槌,“軟槌鑼鼓”由此而來。

劉秀稱帝后還從各地調來能工巧匠擴建柏林廟,並御筆書寫了正殿對聯:降風降雨普救世間萬物,管天管地惠及眾生百姓。橫批:功耀柏林。該廟落成時,特邀高家莊鑼鼓隊來此表演慶賀。

國家級非遺“軟槌鑼鼓”,為何曾被光武帝賜為“御用鑼鼓”?

高家鑼鼓站在祠廟附近為祭祀新修建的平臺上(此處被光武帝賜名為“崑崙臺”,遺址尚在),又一次展示了它的威武雄壯和精湛演技。劉秀定都洛陽後,在洛陽郊外興建宗廟,日日供奉,年年祭祀。

每當一年一度的大祭到來之時,光武帝便召來高家莊鑼鼓揚威祭祀,並從國庫列支專用銀兩,每年下撥給鑼鼓隊,以資助其年年演練,代代傳承。同時賜高家軟槌鑼鼓為“御用鑼鼓”,隨時聽候召喚,為皇家服務。公元 42 年,光武帝劉秀率臣下部屬,終於來到心儀已久的汾陰后土祠祭拜后土聖母,當然又是高家鑼鼓充當隆重的祭祀鼓樂。在此,祈佑天下太平,東漢永昌。

國家級非遺“軟槌鑼鼓”,為何曾被光武帝賜為“御用鑼鼓”?

柏林廟附近的崑崙臺

這裡要特別說一下的祭祀活動。為了祈求風調雨順,農茂糧豐,柏林廟周邊的北吳村、東杜村、高家莊、皇甫村等“四社八村”,每年清明節都要在此舉行一次聲勢浩大的祭祀活動。祭祀當天,人山人海,熱鬧非常。

高家軟槌鑼鼓是祭祀活動的重點,常被安排在祭祀隊伍之首,充當鳴鑼開道的排頭兵。鑼鼓表演也是“迎神賽社”的重頭戲,常被安排在首場表演,那雄壯恢宏的陣勢、精彩絕倫的演技、強勁剛烈的鼓點、轟鳴作響的鑼鈸聲,撼天動地,聲聞十里,觀眾的喝彩叫好之聲不絕於耳。清明時節年年有,高家軟槌鑼鼓年年敲,越敲名聲越大,越敲演技越高,方圓百里,人盡皆知。

國家級非遺“軟槌鑼鼓”,為何曾被光武帝賜為“御用鑼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