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橋之戰”清軍究竟輸在哪裡?兩軍傷亡怎麼樣?

史上雜談


我是秋草獨尋,有幸回答此問題。

八里橋之戰清軍是全方位的輸,還不能說只是輸在哪裡的問題,所以從傷亡對比上看就會顯得那麼懸殊。

一、戰爭的結果就是水平的差距最直觀的體現

在這個傷亡數據上估計是沒有異議的。

八里橋之戰,3萬清兵對陣8000英法兵;

清軍傷亡1200人;英軍死2人,傷29人(其中包括印度兵1死18傷);

法軍死3人,傷18人。雙方傷亡23:1。

從戰果上說,實在是一種降維打擊。


二、指導思想錯誤:以強攻對敵。

先說一點題外話,其實通過前期的第一次鴉片戰爭,第一戰大沽口之戰,按道理清廷應當明白會有這麼個結局。

但是卻只知此而不知彼,在弱勢情況下還採取了強攻的策略,並沒有選擇有利地形進行防守,再適時出擊的策略,雖然不能改變結局,但不至於敗得如此之慘。

因第三次大沽口之戰中,法軍士兵15人陣亡,129人負傷;軍官2人陣亡,11人負傷。140名傷員已全部送進設在新河當鋪的戰時醫院。英軍傷亡人數和法軍差不多,17人陣亡,162人負傷,其中軍官22名。( 李桑.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三次大沽之戰述評. 《 軍事歷史研究 》

英法軍傷亡人數是大大超過八里橋戰役的。說明如果當時構築好防禦工事,堅守並侍機出機的話,戰況將會好得多。

實際上這種進攻戰術就是克里米亞戰爭的翻版。薩瑟蘭高地戰,當時的俄軍騎兵就在法軍的步槍陣中傷亡殆盡,俄軍陣亡就達8000人。

克里米亞,第93薩瑟蘭高地,法國步兵擊敗俄騎兵

所以,這裡秋草認為此戰的指導思想就存在較大的問題。


三、在強攻戰中,此戰是典型的兩個時代的軍隊較量,輸那麼慘是正常的,而輸少一點卻算是本事了。

1、裝備差距

1)步槍對鳥槍抬槍,

英法線膛槍取代滑膛槍

當時的英法已經裝備了有膛線的米尼步槍(槍管內設有旋轉的膛線)。法國人研製了米尼步槍、米尼鉛彈。米尼錐形鉛彈頭的直徑略小於槍膛直徑,這樣裝彈就很方便。

彈頭的底部有個圓錐形的空洞,一個軟木塞堵住洞底,發射時燃氣驟壓可以壓迫木塞擠進空洞,迫使彈底膨脹(鉛金屬比鐵質容易變形),剛好緊貼槍管的膛線,封閉住彈頭和槍膛之間的空隙,火藥爆炸造成的燃氣推進力足,密閉性好,又可以使彈頭在槍管內旋轉膛線引導下高速旋轉。

米尼子彈小於槍管,射擊時膨脹,氣密性好

線膛步槍的子彈旋轉出去後,子彈的速度與穿透力均大大強於之前的步槍子彈。且受空氣風力影響較小,射擊準確度也大幅提升。

當時,米尼步槍比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滑膛槍的最大優勢在於射程和精度。滑膛槍的有效射程只有130多米,並且精準度很低。而米尼步槍有效射程達到500米,可以在更遠程打擊敵人。

2)清軍的最好的步兵火器是抬槍,有效距離還達不到50米

而且,因為需要兩人合作,性能又差,後座力極大,開槍後,射擊者往往槍的後座力震到摔倒在地,而且子彈的裝填速度慢,至少二分鐘才能裝一次。所以在進攻戰中還很難使用。


2、火炮的嚴重落後:

1)當時英軍裝備的最新式阿姆斯特朗炮,4門,64毫米後膛線膛炮,豎形螺栓。射程可達到4公里。裝有開花彈和實心彈,為攻城之利器。

英國阿姆斯特朗炮栓

由於產量不高,膛壓控制不穩定,沒有大規模裝備,所以英軍其餘火炮的配備為前膛炮。

2)此外,英軍還配有康格里夫火箭炮300門。專用攻擊陸軍及固定陣地的。

康格里夫火箭

3)法軍火炮:法軍裝備1853年型拿破崙12磅前裝滑膛野戰炮.

法軍制式野戰炮。炮身全重 626 kg,行進全重 1200 kg,炮管長1.91米,能發射1.4 kg(法制12磅)實心球炮彈。口徑121毫米,炮口初速439 m/s,在炮身仰角為 5度 把炮彈打到1480米遠的地方,如果調整仰角和發射藥配重能打得更遠。可以發射球形實心彈、帶延遲印信的爆破彈(開花彈)、榴霰彈。

法軍拿破崙炮採用的是青銅鑄造的炮膛

清軍火炮,仍然是土炮

鎮壓太平軍時還比較管點用,有效射程最多1公里,沒有膛線,更沒有射擊調整,沒有開發彈,打出去的是鐵球。而且命中率極低。

如八里橋之戰,清軍在戰役中,打一整天沒有一發炮彈命中聯軍,發射的炮彈都打到樹頂上去了。戰鬥結束了,聯軍繳獲了27門銅炮,大量信管火槍、大刀、長矛以及其他武器。

另外還有數千個裝得滿滿的箭袋,這些箭此後一連好幾天都被充作聯軍營地篝火的燃料。

湘軍炮隊

清軍紅衣大炮

3、近戰武器差距更大

另外聯軍在近戰格鬥中配備有左輪手槍,當時的手槍還不能連發。但有利於格鬥,在大沽口炮臺爭奪戰中,英軍士兵就用左輪槍打死了直隸提督樂善。


第二次鴉片戰爭英軍左輪手槍樣圖


清軍近戰武器主要是弓箭與彎刀,鳥槍

當時的鳥槍是射程才20多米,而且以散彈為主,換裝不方便。而彎刀在騎兵格鬥中又沒有刺刀的長度與鋒利性。


英法軍的刺刀通常長度在1.8米-2米之間。換裝便利,直接接在步槍上即可使用。

英法軍刺刀


二、戰術落後——遭遇T字形局面,卻不自知。


當英法軍部署好了陣地,清軍以縱隊騎兵的方式發起衝鋒,一般以300-500名騎兵為一股,依次發起衝鋒。

1、被形成了T字形攻擊的火力弱勢。強佔T字橫頭陣位的一方可以充分發揚火力,而相反的一方火力受到極大抑制。

3萬清軍全部部署,呈現出大弧圈的半包圍陣勢,整個騎兵排成正面長達5公里的陣線。後面是清軍炮兵和步兵。

在遠距離上就被聯軍的重炮給轟一遍,清軍不顧死傷依舊前衝,聯軍在左右兩側架起大炮,側豎向轟擊。

被形成了T字形打法,聯軍相當於那一橫,可以全面發揮火力,而清軍相當於那一豎,只有前面的部隊才能攻擊,而且造成部隊層疊,造成大傷亡。

聯軍火炮一發可以打倒一線陣列。

在火力不如的情況下,戰術上的劣勢更使清軍傷亡慘重。

2、沒有以長矛騎兵衝擊步兵方陣

以彎刀、鳥槍的騎兵即使衝入聯軍陣營造成的威脅也不大,衝擊前膛槍陣,至少需要用長矛的長兵器進行較遠距離的刺殺

這是傳統對陣的方法。 僧格林沁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當然他也沒有見識過歐洲的步兵方陣。


三、軍事素質完全不同,不能說清軍不英勇,但近代的軍事素養與古代戰爭的代差實在巨大。

騎兵不利於攻擊線膛槍方陣,死傷巨大。


1、騎兵素養差,近戰武器與技戰術代差明顯。

由於清軍人數眾多,雖然傷亡慘重,但仍然許多清軍衝至法軍陣前僅30米處,這樣可能對法軍造成較大傷亡。

聯軍左路英軍格蘭特將軍立刻下令炮兵射擊,減輕法軍的壓力。聯軍幾個炮兵隊發射的炮彈因緊貼地面飛行,打進清軍馬群中對馬匹造成了巨大的傷害。

英軍騎兵旅錫克騎兵騎著高大的阿拉伯戰馬,平持長矛,以標準的歐洲式的槍騎兵隊列衝擊清軍。

同時裝備著左輪手槍,馬槍和馬刀的英國胸甲騎兵也發動了衝鋒,面對馬刀和鳥槍的蒙古騎兵,聯軍騎兵很快就擊敗了蒙古騎兵。此處衝擊,甚至無一陣亡。


2、雙方的紀律性與勇敢性相差較大。

燧髮式手槍

通過歐洲戰爭尤其是克里米亞戰爭的考驗。聯軍展現出了極高的紀律性和勇敢精神,在蒙古大隊騎兵衝擊到50米距離上,大聲喊叫著,舞動著馬刀,俯身策馬。

但聯軍還保持著整齊的隊形和清醒的頭腦。進行冷靜的換彈與射擊,始終沒有一點慌亂。

聯軍騎兵在訓練,組織和紀律上有明顯優勢,在武器上左輪手槍,長矛和馬刀打近戰也比蒙古騎兵的短火槍,弱弓和馬刀有優勢。

在近距離戰鬥中,蒙古騎兵無法抵擋英國騎兵的左輪手槍和錫克騎兵的長矛。

3、最後的刺刀衝鋒——實際上在衝鋒失敗後,最大的傷亡來自於刺刀衝鋒。

衝鋒失敗後,清軍還有大約上萬練勇和綠營。裝備的還是刀矛弓箭,這人數眾多。

因為法軍指揮官蒙託邦認為同清軍對射是浪費時間、火藥和生命。乾脆發起刺刀衝鋒。

最後的戰局:聯軍步兵排成刺刀陣開始向前推進,聯軍騎兵在大炮掩護下排列成騎兵列隊開始突擊,清軍守軍根本無法抵抗1個騎兵旅進行的標準的歐洲式騎兵列隊長矛衝擊,清軍崩潰了,變成屠殺。

聯軍的米尼步槍,裝彈便利,帶有膛線

八里橋口的清軍皇家禁衛軍以白刃戰阻擋聯軍。但是經過近代化嚴格訓練下的步兵,在進行刺刀白刃戰時,其戰鬥力絕對不低於任何古代白刃戰部隊。

知道歐洲近代戰法的朋友應知道,歐洲步兵連都習慣了在50米距離站成2大排排隊相互槍斃,對於白刃戰更是毫不猶豫。

而清軍從來沒有陣列式白刃戰的經驗。

特別是法軍在歐洲出名的白刃戰無敵。法軍全部上刺刀,向八里橋做最後的衝鋒。法軍用刺刀奪取了橋頭的10門清軍大炮。

如清軍勝保將軍也在橋頭爭奪戰的肉搏戰中,多處負傷。


結局:僧格林沁拒絕再戰!

聯軍都稱讚中國兵特別是蒙古兵很勇猛,但是正如現在還有人以為的勇敢似是乎勝利的最大要素。

勇敢到了愚昧大勢的程度,不知彼此差距,那就無非是莽夫之勇,於國家毫無益處。


戰役的結果,用僧格林沁的行動就可以知道,之前僧王一力主戰,不顧郭嵩濤(副使)反對,叫囂最狂,此戰之後,清廷咸豐朝廷還準備再戰,派軍。但很快就被從八里橋回來的僧格林沁拒絕了。

僧王知道,再調蒙古兵過來也沒有用處,這巨大的全方位差距不是靠天生比較有勇氣敢打架就可以簡單填補的,從此之後僧王再不言主戰之事,開始主動學習軍事,直到1865年戰死。


八里橋的影響。

勝敗兵家常事,但輸了不總結經驗教訓,在原地再敗一次,就是可笑!

這一次直接打醒了許多清國高層,如恭親王、文祥、曾國藩、李鴻章等,紛紛在此後開始了中國的洋務運動,其實輸不可怕。


資料:

《劍橋中國晚清史》

《中國近代史》

《天朝的崩潰》

法國遠征軍司令蒙託邦將軍(八里橋伯爵):《回憶錄》


秋草獨尋


八里橋之戰輸在武器裝備不對等。

英法聯軍用火槍火炮對付清軍的大刀長矛。也就是用先進的熱兵器對付原始的冷兵器,清軍豈有不敗之理。



中國人發明了火藥,但沒有用於強軍。

善良的中國古人把火藥用於了製作渲染歡樂喜慶的煙花爆竹。雖然在明朝也組建了使用火統、鳥統的軍隊,還組建了神機營(獨立火炮部隊),但主要用於裝飾門面、營造聲勢狀軍威。

清朝眼光更狹隘,滿人的意識裡;他們的快速騎兵、馬刀弓箭更好使,打仗更管用。即使清朝購買了西洋先進的紅衣大炮,在攻堅摧城發揮了威力,滿人也認為這是笨重的東西,不適合他們快速流動作戰的傳統習性,只能偶爾用一用。於是,清軍仍然配備冷兵器,比明朝軍隊更落後。

英法用科技強軍,軍隊已全部配置了火槍火炮,並訓練了遠程用火炮轟,近程用火槍齊射的戰法。

八里橋之戰,當人多勢眾、英勇無畏的清八旗騎兵發起密集衝鋒時,他們的速度沒有敵人的炮彈、子彈快,他們的兵器為夠不著敵人身體,他們成為了英法聯軍火槍火炮射擊的靶子,遭到了肆意屠殺。

八里橋之戰,3萬清兵對陣8000英法兵;清軍傷亡1200人;英軍死2人,傷29人(其中包括印度兵1死18傷);法軍死3人,傷18人。雙方傷亡23:1。

精神意志抵不過鋼鐵,落後了就要捱打。

“八里橋之戰”後,西方列強相繼加入欺負清朝行列。他們只要在中國海岸架設幾門大炮,就會讓清朝統治者屈服。

歷史教訓告訴了國人;打仗不能無限誇大人的精神意志作用。

打仗就是拼武器裝備、拼火力。要不受外敵欺負,武器裝備決不能落後,更不能允許有代差。

無獨有偶,歷史也教訓了後來的英法聯軍;一戰英法聯軍對德國作戰,都使用火槍火炮。但德國步兵率先掌握和使用了可連續發射子彈的馬克沁重機槍,對英法聯軍使用的單發火槍形成了代差優勢。在著名的法國索姆河戰役,德軍在一日之內,用馬克沁重機槍屠殺了5萬英勇衝鋒的英國軍人。
這款在當時最先進的步兵武器,被人稱為了“寡婦製造機”。

諶人


第二次鴉片戰爭其間,英法聯軍佔領了天津,1860年9月7日,清朝廷與英法聯軍和談破裂,雙方開始備戰。

英法聯軍的目標是進攻北京。而此時清朝廷能依賴的柱石大帥就是僧格林沁。

當時英法聯軍要進攻北京必須經過通州,而要過通州,必經八里橋,八里橋如果失守,距離北京就只有幾十裡距離了。

清軍統帥僧格林沁為首,指揮清軍馬步騎兵在通州、京郊等地佈置層層防守,清軍防守兵力達到3萬人之多,其中騎兵有1萬人之多。

就在八里橋戰役發生的3天前,1860年9月18日,英法聯軍向清軍張家灣駐地開炮,併發起攻擊。

對於這第一仗,僧格林沁及其所部也是做足了功夫,其麾下蒙古馬隊向著英法聯軍發起騎兵衝鋒。

可是沒有想到的是,英法聯軍陣營之內,突然幾百枚康格列夫火箭向著蒙古騎兵發出齊射,一時間火箭在清軍馬隊之間爆炸、接著,火光沖天,驚得清軍騎兵的馬匹四處逃散,以至於衝動自家的陣營大亂。

僧格林沁趕緊收縮兵力,放棄了通州和張家灣防地,退入八里橋,以圖扼守住英法聯軍進京的道路。

就在這短暫的幾天之內,英法聯軍整頓隊伍,等待後續軍火補給,而清軍則不斷地徵集軍力。

一批一批的蒙古騎兵和關內騎兵徵調到圍護京畿一線。清軍的步軍在八里橋周圍構築工事、戰壕,清軍步、騎兵共計約3萬人。

英法聯軍共計8千人左右。

八里橋距離通州8裡,距離北京城也只有30餘里。

1860年9月21日早晨,英法聯軍分3路向清軍陣地發起攻擊。

在這次八里橋戰役當中,清軍的陣營當中,有哲里木盟馬隊1000,卓索圖盟馬隊2000,昭烏達盟馬隊1000,察哈爾騎兵5000。

這些清朝廷盡最大努力調集來的滿蒙地區的精銳騎兵,沿著八里橋防線佈置成一個弧形陣地,圍護著身後的北京城。

面對英法聯軍的列隊攻擊,僧格林沁指揮清軍騎兵,開始試圖衝擊英法聯軍的結合部。

這本來是一步極好的棋,可是,在實際攻擊當中,每一批次的騎兵衝擊只有200多人,當頭幾批騎著瘦小的蒙古馬的騎士衝擊到英法聯軍的陣前,他們只是每個人用手中的發火槍對著英軍陣地開了一槍,然後就退出戰場。

過一會兒,第二批次的幾百人規模的類似衝擊再接踵而上,這些基本都是遼東、吉林、黑龍江的騎兵,還在用過時的方法來攻擊具有新式軍隊作戰經驗的英法聯軍。

這些清軍,不是像影視作品中所描述,用冷兵器與英法聯軍死拼,他們沒有刀矛弓箭,衝到英法聯軍的陣前,只是火槍擊發一彈,然後就退出戰鬥,當然,這些騎兵每一次的衝擊波過後,人員戰損最低達到一成。

據法國人回憶,八里橋戰役第一天的上午,基本打的就是這種仗,沒什麼意義,對法國人來講,基本毫髮未傷,清軍反而留下200多死傷人員。

當時清軍所使用的的武器裝備主要為冷熱兵器混用,步軍綠營使用的槍械為滑膛槍,自制的鳥槍,再就是早期的抬炮和劈山炮,大刀長矛等冷兵器使用不多。

英法聯軍裡面幾乎印度兵占人數一半,他們均使用前膛燧米涅步槍,配備刺刀,其中火炮為阿姆斯特朗滑膛炮,數量竟然有92門,炮彈有3000餘發。

很重要一點,英法聯軍單兵技術都很過硬,雖然只有數千士兵,但是都有殖民戰爭經驗,特別是在戰場上,西方士兵所獨擅的三排陣列戰列步兵線等戰術使用,都產生奇效。另外,這支英法聯軍在拿破崙戰爭和克里米亞戰爭積累了足夠多的經驗,所以,當他們面對火器上不佔優勢,兵員素質不佳的清朝軍隊時,英法聯軍覺得勝券在握。

做為清軍戰場總指揮的僧格林沁在軍事技戰術上更是與英法聯軍統領孟託班不能相比,後人比喻為兩個不同時代人的較量,這一點,應該實事求是承認。

當時的八里橋戰役,有幾個戰場同時進行,既有騎兵的衝擊戰,也有陣地的攻守爭奪戰, 孟託班、科利諾、雅曼等引領英法聯軍部隊採用刺刀、炮火等方式開始向清軍展開持續攻擊,布傑少校率領法軍第101旅奪取了清軍陣地中心村莊,雅曼率法軍佔領八里橋。

其中八里橋清軍守軍拼死防守,於是英法聯軍就用大口徑火炮,抵近轟擊防守的清軍,致使死守八里橋的清軍受到重創,很快,整個戰役清軍防線全部崩潰。

那麼,“八里橋之戰”清軍究竟輸在哪裡?兩軍傷亡怎麼樣?”

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回顧一下僧格林沁在八里橋戰役戰前的整體佈局;

僧格林沁的任務就是阻擊這股英法聯軍對北京城的進犯,對於這場阻擊戰他還是做了充分的準備。

首先,他把1.7萬的清軍佈置在張家灣一帶,這其中,騎兵7千人,步兵達到1萬人。而且由他自己親自統領7千人的騎兵,這樣的佈置,看得出他想把英法聯軍在第一波阻擊戰中就擊潰的想法和決心。

而後,僧格林沁又安排副都統伊勒東阿督帶4千騎兵駐守在八里橋一帶,這就是為防萬一,安排的第二道鎖鑰。

第三步,僧格林沁通往北京城的各個路口分別按兵把口,馬駒橋的1千騎兵是為了防止英法聯軍繞道進攻北京,通州的4千綠營兵派得力的直隸總督成保親自統帶。接近北京的齊化門一直到定福莊一線,也安排了5千人防守。

所以說,無論單純從戰略部署上看,還是兵員數量上,已經就算穩妥了。

那麼,癥結性的問題出在哪裡呢?

首先,從大的層面上說,僧格林沁企圖用騎兵的迅速奔襲來撕開英法聯軍陣地的結合部,在平原地帶,鍥入英法聯軍的結合部之後,以騎兵迅速突擊的形式,與英法聯軍展開近戰。

這種戰略思維方式用於鎮壓國內農民軍尚可一用,但是,與西方經過拿破崙戰爭和工業革命後,以炮兵為核心的火力戰的西方國家戰術相對峙,結果就可想而知。

其次,八里橋戰役初始階段,清朝廷中就傳諭僧格林沁,要他用小股兵力,於夜間不斷襲擾英法聯軍,以攻為守,可曾格林沁竟然在大天白日,就派出5千騎兵,而且以一波次300人的數字去衝擊英法聯軍,小股騎兵,疊次衝鋒,根本沒有效力,反而上一波,傷亡十分之一的人馬,好不容易衝到英法聯軍陣前,每人火槍開一槍,又打不著人,然後,遭遇到英法聯軍炮擊和印度籍騎兵的反衝鋒後,清軍這一股騎兵就慌亂四散,而且真的自動脫離陣地,甚至馬匹都棄置不要了,多有清軍,幾十裡一路乞討逃回北京城。

這一仗,英法軍統計法軍死亡3人,傷18人;英軍死2人,傷29人。

清軍損傷1200餘人,其餘軍兵,基本潰散,北京城外圍幾乎瞬間洞開。

據傳,當拿破崙三世要嘉獎聯軍統帥孟託班時,遭到很多人反對,法國人認為八里橋之戰是“一場引人發笑的戰鬥”。不值得為此發出嘉獎

上述回答,希望題主滿意,同時感謝同道認真閱讀,我是頭條歷史領域創作者子由,歡迎您的關注。


子由


八里橋之戰是清軍和英法聯盟之間發起的戰爭,這次的戰爭發生在1860年的時候,那個時候第二次鴉片戰爭正在進行中。在天津淪陷之後,僧格林沁所帶領的騎兵和步兵準備在八里橋和對方開戰。開始的時候僧格林沁很快就發現了英法聯軍的缺陷,曾經一度破壞了對方的防線,但是英法聯軍卻有著火炮等武器,這是清兵無法改變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下清兵處於下風。而英國的軍隊也分為了兩個部分,分別對抗僧格林沁的部隊和圍攻附近的區域,企圖從後方圍攻僧格林沁。儘管僧格林沁部署地十分得當,但是卻依舊抵擋不住對方炮火的攻擊,最終清軍損失了大量的兵力,以失敗而告終。僧格林沁八里橋之戰失敗了,但是他的能力和勇氣卻依舊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八里橋之戰是近代軍隊與古代軍隊的一次典型戰役。英法聯軍經歷過拿破崙戰爭,兵員是義務兵役制加職業軍官團。裝備的是配備刺刀的步槍和滑膛炮。清軍仍舊是以冷兵器裝備為主的步騎混合軍隊。與聯軍有不止一代的代差。十九世紀歐洲的近代軍隊在面對世界各地的封建王朝的軍隊作戰時,大都是以壓倒性的勝利的。八里橋之戰,三萬多清軍傷亡過半,而六千人的聯軍只有十二人陣亡。八里橋之戰清軍敗了,曾經橫掃亞歐大陸的蒙古騎兵不好使了。有一種說法是,騎兵作戰只能向前衝鋒,如果蒙古騎兵的人再多一點,英法聯軍就沒子彈了,隨後就可以衝入敵陣一律屠殺。不過歷史不能假設,敗了就敗了,完了也就完了,不能盼著敵人沒有子彈而取勝。





不當王爺好多年


看了前面幾位大佬的回答,感覺不靠譜,至於八里橋的真相:八里橋實際是一連串戰鬥,並不是一個單獨戰鬥,其中法軍對抗滿蒙騎兵突擊的戰鬥持續時間有十幾個小時,戰鬥中實際法軍的兵力超過清軍的突擊兵力,因為參加突擊的清軍各隊騎兵是先後到達,先後投入的,每批只有200到500不等,並遭受到一成左右傷亡後就撤出了戰鬥,沒有再返回戰場。

1. 而清軍首先趕到戰場並發動突擊的是遼東,吉林,黑龍江的騎兵,也就是滿洲八旗騎兵,全是清一色的龍騎兵,而且沒長矛,沒弓箭,沒馬刀,只有火槍,並在通過八里橋時遭到集中火力打擊,不過傷害很小,中彈者寥寥無幾,但法軍的防禦陣地裡面有一些英軍的印度火箭兵,他們使用了從印度弄來的康格利夫火箭彈,這種火箭使八旗騎兵馬匹受驚,因此在橋上混亂不堪,過橋以後已經無法形成隊列,都是散亂的散騎,這些龍騎兵沒法在奔跑的馬上裝彈,因此接近法軍陣地後放一槍就跑了,要跑回去裝彈,由於不成隊形,無比散亂開火距離也各不相同,沒造成法軍什麼損失,自身損失也不大,因為法軍當時使用的也不是線膛槍,雙方也就是打個熱鬧而已,但法軍的命中率要高一些,主要還是有炮的緣故,不然法軍是排列整齊的密集隊形,應該更吃虧些,這些清軍龍騎兵反反覆覆的進行這種無意義的衝擊,實際上只是讓雙方都消耗大量彈藥而已,到中午陸續投入戰鬥的各批龍騎兵合計也損失了200多人,也陸續都撤了。

2. 蒙古騎兵也在這時抵達了,先後有2000蒙古騎兵分4批抵達戰場,蒙古騎兵抵達後戰況就激烈了,這些來自內蒙錫林郭勒盟,昭烏達盟,呼倫貝爾盟等地的騎兵,是當地王爺的私兵牧民,用的是弓箭,全都是弓騎兵。第一批過橋後,就開始圍著法軍陣列邊跑邊射繞行,法軍採用歐洲標準的迎擊騎兵戰術,就是佈置方陣,把大炮擺在中間,步兵環列大炮佈陣,因此可向四面八方射擊,但騎射繞行很難對付,蒙古弓騎射出的箭威力雖然不大,但依然能落在法軍方陣外圈的步兵身上,而槍炮對疾速繞行的弓騎兵傷害不大,關鍵是打不準,隨著大量的弓騎兵先後抵達,法軍的局勢就危急了,所幸蒙古弓騎射出的箭不但飛行距離不大,擊穿力不強,而且還飛行軌跡奇異,四處亂飄,因此法軍的傷亡才沒達到毀滅性的程度。這時蒙古弓騎在號角與旗幟的招呼下突然在前方聚集集中,隨後就集中向法軍方陣結合部發動衝擊,弓騎兵衝進結合部,法軍方陣就要垮了,弓騎兵在結合部左右開弓,而法軍不能還擊,因為絕大多數彈子是不可能打中運動中的弓騎兵的,會飛到對面的法軍方陣裡去,而法軍方陣裡每面都有4~5層密集的步兵,法軍這就亂了,但奇蹟出現了,英軍4個騎兵團此時趕到,立即用長矛向蒙古弓騎發動了衝擊,隨後法軍1個騎兵團也趕到了,也立即投入了反擊,而蒙古弓騎遇到騎兵反擊後顯得束手無策,他們的弓箭不但射程不遠,還四處飄飛,射射密集的步兵牆還有用,而對射擊快速衝擊的騎兵根本射不中,此外這些弓騎也和前面的龍騎兵一樣,也沒長矛,沒法肉搏,於是只好一鬨而散,參戰的英軍印度騎兵寫到,這些清軍騎兵很難抓,很靈活,但一旦抓住就毫無威脅了,聯軍騎兵趕到以後,蒙古騎兵就散夥跑了。但清軍的炮隊還在不斷轟擊,清軍的炮彈全部都從很高的空中飛過,落在遠遠的後方,沒有造成聯軍任何損失,聯軍則勇敢的把火炮向前推到距離清軍火炮600碼的距離,幾輪精確的轟擊後,清軍的火炮陣地就啞了。

3. 但戰場清軍還有幾萬步兵,這些步兵上午就已經抵達了,距離聯軍陣營只有不到2000碼,但他們沒有參與騎兵的攻擊,一直在原地觀戰,已經觀戰了10幾個小時了,這時聯軍彈藥已經消耗的所剩無幾,與這麼龐大的敵軍隊伍保持這麼近的距離很危險,經過現場商議,聯軍決定用騎兵給予驅離到安全距離,但聯軍雖有5個騎兵團,騎兵總數卻只有1000人不到,所以也是非常驚慌的,當聯軍騎兵過橋拍好衝擊隊形後,面對黑壓壓的清軍步兵緊張的連手裡的長矛都握不穩,衝擊發動後,清軍的步兵起初無任何異樣,就如同稻草人一樣原地不動,這樣的鎮靜程度使得所有的聯軍官兵都變得心情沮喪,看來今天是個災難性的日子,但就在懷抱必死心情的聯軍騎兵衝到距離清軍步兵只有100碼距離時,清軍隊伍中突然發出一片驚叫,幾乎所有的人都開始向後逃跑,只有幾十個騎馬的軍官揮舞著馬刀出來拼命,很快被刺翻了大半,剩下的也只好逃跑了,聯軍騎兵一字排開,對逃跑的清軍步兵發動了一次教科書模式標準的西方騎兵衝擊戰,頓時遍地都是死屍和哀嚎的傷員,到快黃昏時戰場上已無任何清軍部隊存在了,聯軍騎兵確信至少有2萬5千左右清軍步兵死傷於這次驅離行動,但絕大部分是他們逃跑時自相踐踏造成的,此戰聯軍騎兵損失微不足道,但法軍步兵在之前對抗滿蒙騎兵的戰鬥中死傷了近1000人。

4. 西方記錄的整個八里橋作戰的損失數字,由法軍二鴉打到圓明園總死亡是960人。而主要的損失在於大沽口與八里橋的激戰。大沽口死400多人,但多系英人,那麼八里橋死亡的就會很接近這個數,而八里橋普遍記錄蒙古弓騎弓力不強,在總傷亡只有1000人左右的情況下,按理不應該死這麼多,不過大清時期可以提煉烏頭鹼,很可能投入戰鬥前,蒙古弓騎兵的箭頭淬過毒或是陳年舊箭過於骯髒,導致傷口感染率超高。

5. 八里橋清軍的步兵實際主要是練勇,也就是民兵,大清的保甲制度裡,有鄉勇,也就是練勇,鄉勇就是鄉村的壯丁,各鄉各村的壯丁都登記在冊,由保甲管理,參與一定的訓練,平時為民,戰時官府有需要就按20丁抽一丁的比例徵召鄉勇,組成軍隊,由軍官率領去戰場配合官軍參戰。在八里橋戰鬥中,鄉勇實際投入了5萬,但損失的數目沒聯軍認為的那麼大,根據大清的統計勝保所帶領的步軍總傷亡只有1萬多點,2百旗兵火槍手,1千綠營兵,8千多鄉勇。滿蒙八旗軍全部傷亡為1200人,其中滿洲龍騎兵傷亡200,八旗炮隊傷亡100多,蒙古弓騎傷亡600多(含增援大沽炮臺損失),八旗步軍傷亡200多。

6. 至於蒙古弓騎箭力不但弱,箭射出去還亂飄。實際原因是,蒙古在大清已經不是遊牧生活,而是定居在各旗各盟,遇災靠朝廷救濟而不是遷徙避災,草場也都分割了,不可能發生爭奪草場的部族衝突,因此早無強弓作戰的需求,平日只偶爾打打獵用一下弓力很弱的獵弓,早就沒有人還使強弓了。由於大清有的是弓箭火槍,所以這些蒙古牧民被王爺們派出時都沒拿自己平日用的弓箭,結果進京以後,卻都用不得倉庫裡以前為八旗軍預留的強弓重箭,所以就從各弓箭號裡徵商品弓,也就是弱弓輕箭,想著也湊合著夠用,誰知這些箭全部都是缺羽箭,兩邊羽毛不平衡,所以射出後飛行軌跡詭異。如果不是箭有問題,可能聯軍騎兵還沒到,法軍就已經覆滅了,而且聯軍的刺矛騎兵想擊敗弓騎就很難了,即使是弱弓只要箭射出去不亂飄,聯軍的刺矛騎兵也是接近到刺殺距離的可能性渺茫,弓騎兵不是開玩笑的,如果當時是能用強弓重箭,那英法聯軍遇到弓騎兵繞射三下五除二就全死光了。

7. 至於聯軍僅陣亡個位數的數據來歷,應指八里橋突破戰鬥,也就是聯軍騎兵越過八里橋,突擊清軍步軍防陣的戰鬥,或者是另一場戰鬥,因為八里橋附近實際爆發了一系列戰鬥,也並不都在同一天。至於抵抗滿蒙八旗騎兵的戰鬥很多西方史料中不叫八里橋戰鬥,是以附近村莊命名的戰鬥。


貓爪鋒利


  1. 僧格林沁,將帥無謀累死三軍,從大沽口失陷到八里橋,三十天時間,一百八十公里,伏擊戰沒打,堅壁清野沒用上,避實就虛沒有打,截擊後方補給沒打,夜襲戰沒打,奇襲沒打。一句話,窩囊廢,魯莽武夫,英法聯軍,勞師遠征,戰線漫長,補給困難,我們的優勢,以靜制動,以逸待勞,地形熟悉,
  2. 英法聯軍,在天津城又得補給,又得歇息。
  3. 在一百八十公里路程上,英法只有八千士兵有武器火槍∩顯
  4. 英法八千有火槍其餘是後勤。
餘數千是苦力役夫後方。
  1. 兵者詭道也,你讓韓信大將指揮,以零敲碎打以眾擊寡,分割圍殲。動員軍民,化整為零,村莊埋伏,撒豆成兵,英法聯軍百分百被打得滿地找牙,火槍火炮照樣被吊打。全軍覆滅。
  2. 僧格林沁,沒有資格當將領,孫子說,帥者,智,謀,勇,嚴,罰,獎,仁,具備,很顯然僧王缺智,謀,後來在華北一帶圍剿攻打土匪不成,反而被土匪捻軍宰殺,屍首分離就是證明。

用戶9668730768486



千難萬險不能擋2


僧格林沁眼光太狹窄,思想還停留在古代的冷兵器時代,所以用的戰術是效仿古人的戰術。想先以騎兵衝刺,打亂敵人的陣型,可是當時已是熱武器時代,所以結果就是騎兵傷亡慘重,打亂了所有的部署。也沒有利用自己的地理優勢來阻擊敵人,只知道衝鋒,造成本部傷亡過大。沒有熱武器時代的戰術思想,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