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大史简】留守:北京矿业学院留守处

在学校110年发展史上,有一段特殊但又不可忽略的历史,即从1970年北京矿业学院举校迁往四川三汇坝,到1978年底北京研究生部挂牌成立,此乃8年留守时间,北京矿院留守处的成立和存在为学校在北京保留下珍贵的火种,为学校的生存与延续起到了关键作用。

担当重任 夹缝中求生存

翻开《中国矿业大学史(1909-2009)》,厚厚的史书中记载着学校一百年的发展过程,但是关于留守处这段历史的记载却只有两段话:“学院搬迁后,在北京原校址组建了北京矿业学院留守处,并成立了留守处领导小组。”

1953年,中国矿业学院从天津迁至北京,更名为北京矿业学院。1970年,学校搬迁四川三汇坝前,北京矿业学院的教学、科研、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都达到辉煌的顶峰,学校有教职工2200人,其中教师840人,有学生4800人。

【矿大史简】留守:北京矿业学院留守处

“山雨欲来风满楼”,极“左”风暴骤然而至,1966年,北京矿院停止招生并全面停课。由于国际形势严峻,出于革命和备战需要,中央决定将包括矿院在内的十三所院校迁出北京。

1970年5月15日,老一辈矿大人记忆尤为深刻的一天。在这一天,除1964、1965两届的学生不用搬迁之外,北京矿院大部分教职员工乘坐专列一路南下搬迁至四川三汇坝办学。北京矿院部分教职员工在原址组建留守处,并成立留守处领导小组。

在留守处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成立了工厂、总务、联合三个临时党支部。留守处设立联合办公室,下设政工、办事、保卫三个组,负责看管设备、房产,搬迁,安全保卫和安排1969、1970两届毕业生等工作。

【矿大史简】留守:北京矿业学院留守处

留守处人员共计一百余人,基本工作队伍如下:一是各实验室的实验员,他们是实验科研骨干人员,由于当时实验需要,没有随大部队搬迁。二是管理人员,如,设备科科长等负责看管设备、房产。三是科研人员,如杨永琪教授、朱建铭教授等,由于有相关科研项目尚未完成,留下来继续完成科研项目。四是后勤人员,主要是教职工家属。

在极其不利的环境下,留守处的教职工们挺起脊梁,担起重任,为矿院在夹缝中求得生存付出艰辛的努力。

千里之外 助四川矿院建校发展

在四川建校之初,由于建校地点环境恶劣,荒山野岭,不利于存放实验、教学设备和器材,留守处负责看管留在北京的房产、家具以及未能及时运走的仪器、教学设备等物资。在四川建校后,根据四川矿业学院的建校需求,将留在北京的各种仪器设备装箱、分批运输到四川,以保证教学、科研工作正常开展。

实验仪器设备对当时的广大师生来说尤为珍贵,为避免运输期间设备的磨损,留守人员去北京木材市场购买木材,自己加工、分割,订制了数不清的大小各异、形态不一的木箱。经过精心包装,将设备分解装进适宜的木箱,用绿皮火车缓慢运到四川三汇坝,传递着来自千里之外家人的温情问候和坚定支持,为四川建校初期教学设备供应提供保障。

运输期间,需由专门人员押送,他们饱受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经历7天7夜的漫漫长途,从首都北京到达四川三汇坝,就这样,不知道来来回回多少次。一个如此规模的学校依靠绿皮火车和人力进行了前所未有的搬迁。

【矿大史简】留守:北京矿业学院留守处

留守处不仅保证了四川矿院建校的顺利进行,也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四川矿院建校时期条件极其艰苦,物资极度匮乏,华蓥山顶,新校初建,对于粮食和食品本来就不充裕的学校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留守处的老师们了解四川矿院的困难,为了补充和改善四川矿院师生的粮食,在北京矿院周边开垦了80亩地,种植水稻、麦子、红薯等农作物,产出的粮食交给国家,换取粮票,再把粮票送到四川矿院。此外,留守处还帮助远在四川的师生采购紧俏的物资,随各种仪器设备一起运往三汇坝。

由于三汇坝办学条件有限,加之生活环境恶劣,部分师生身体出现问题。当时四川方面无法提供良好的医疗保障,伤病员只能撤回北京医治,由留守处负责接待和安置,解决病人看病问题的同时,还要解决家属的住宿和生活问题。留守处用热情和温暖迎接着每一位归来的家人,为搬迁师生的撤离和迁回提供后方保障。

【矿大史简】留守:北京矿业学院留守处

1972年,由于中美建交外事工作的需要,在各搬迁院校之中选择了保护最好、最完整的北京矿业学院,将矿院17万平方米校舍的三分之二,即10.9万平方米,拨给北京语言学院建校。从北京矿业学院主楼北侧的马路南端至西边十一号家属宿舍楼北侧,从东向西基本拉直,将此线以南的房地,拨给北京语言学院。剩下的6万多平方米,由北京矿业学院留守处管理、使用。留守处又承担了这部分校舍中的物资搬运和房屋交接任务。

随着形势的变化,燃料工业部拆分为煤炭部、化工部、石油部,煤炭部征用了北京矿院从西到东四座正规楼房,民族楼、理化楼被改造为招待所。当年在学院路上威名显赫的北京矿业学院,成为相关国家部委的临时办公场所。

从整个北京矿院发展来看,留守处时期的历史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值得所有矿大人铭记。在当时复杂的历史环境下,如果没有人去保护、争取,曾经辉煌的北京矿院在激荡的历史潮流中存在被淹没、被分割、被遗忘的危险。所以,留守处的成立和存在是必不可少的,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亦是北京矿业学院存在和延续的基础。

延续发展 成立北京研究生部

留守处作为四川矿院的大后方,为四川矿院的建设和维持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留守处守护的北京矿院的房产和土地,对于北京研究生部的挂牌成立发挥了重要作用。没有留守处的存在和不懈坚持,就没有一个崭新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的涅磐重生。

曾经北京矿院拥有17万平方米的建筑,所剩无几。值得庆幸的是,留守处还有一批倔强的领导和师生,他们不放过任何一线为学校求生存的希望。

留守处教职工怀着对北京矿业学院的深切热爱,他们默默奉献,为四川矿院的建校提供了后勤保障;他们艰苦奋斗,守护北京矿院的土地;他们不离不弃,促成北京研究生部的挂牌成立;他们自强不息,为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矿大史简】留守:北京矿业学院留守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过一系列的拨乱反正,学校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恢复,并步入正轨。广大教职工精神振奋,经历磨难的学校迎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北京各高校迎来建立研究生部的机会,在各方共同努力之下,北京研究生部应运而生。

终于,借着这股东风,中国矿业学院北京研究生部成立,并于1978年底恢复招生和办学。由于此前已中断办学八年,北京研究生部度过了一段相当困难的时期。北京研究生部招收的第一届学生有31人,食宿和教学都面临着重大考验,研究生部的师生克服重重困难,得以生存发展。

历史使人明智、给人警醒。留守处的历史是一段以校为家、艰苦创业的奋斗史,是一段献身教育、孜孜不倦的奉献史。留守处延续着北京矿院的血脉,作为连接北京矿业学院和北京研究生部的桥梁,为北京研究生部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学校发展史上不可忽略的重要阶段。

【矿大史简】留守:北京矿业学院留守处

从1978年恢复研究生教育后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31人,到今天中国矿业大学(北京)15000多学生的办学规模,学校在北京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保持着强劲的生命力。

如今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气势恢宏、四季常青、移步换景,一个融传统与现代、古朴与壮美的崭新校园在北京市西北部巍然矗立,2013年,学校又在昌平区购置沙河校园,开辟了学校未来发展的新天地。

与学校110年办学史相比,留守处时期只是短短8年,但教职工在留守过程中展现出来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永不放弃的精神却是整个学校精神的缩影,是学校未来发展的精神动力之源。这种精神历久弥新,必将激励矿大人为学校的发展、振兴不懈努力,为把学校建成世界一流能源科技大学而接力奋斗。

组 稿/布乃文

内容来源/《中国矿业大学史》、网络等

【矿大史简】留守:北京矿业学院留守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