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何謂書法?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什麼叫書法?我認為,書法是漢字書寫的一門學問。這句話意思很明確,但是和一些字眼相互碰撞,仍必須進行解釋。如“書”和“寫",“寫”這個字在歷史上出現的時間,並不比“書”這個字晚。“寫"是一個動詞,我們稱它為“書”或是“寫"。寫什麼呢,寫漢字,隨著這些年我對漢字理解的加深,我覺得我們的漢字文化很博大。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影響深遠,但是古代的四大發明隨著時代不斷向前發展,其承擔的責任卻在不斷減少,而漢字這一發明卻沒有因為時代演進而使其所承擔的責任減輕,更沒有使它的光輝被掩蓋,反而是越來越重要、越來越鮮明地突出了它的重要性。002在哲學領域,康德把世界上的事物分成了十大範疇,門捷列夫曾經把化學元素製成一個週期表,這種分類對世界來說是了不起的貢獻。但我們的漢字還沒有做到這種程度,我們的工作做得還不夠。比方說:漢字分成若干部,每部裡舉個代表就兩百多個部首,就是兩百多個類,而這些類就是對客觀世界許多類別的反映。我們通過對古文字的研究,使得許多不認識的字、不能理解的詞都得到了解釋,非常了不起。可是,我們還沒有開始從宏觀上進行類別的劃分。我覺得這些類別的劃分是人們對於客觀世界認識上的劃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超出這些類別之外的劃分。儘管隨著歷史的發展產生了許多新鮮的事物,但仍都在這個類別之中。比如:如果出現了新的化學元素,若屬於金屬類,則會在表聲的部分加上“釒””字旁;如果發現了新的氣體,則相應的漢字會帶個“氣”字頭,幾乎所有的氣都在其中,沒有出現更新的類別。

之所以說這些,就是想說明,漢字有多少就等於我們發現了多少事物。從有漢字的那一天開始,漢字就不斷地得到補充和豐富直到現在,仍包容在這些字之內。所以我覺得,這是漢字的一個重要貢獻,我們要尊重這個貢獻。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我為什麼談到這些?因為我覺得這是我們的基礎。書法,就是圍繞這些漢字而產生的一門學問。

書是寫,寫得好,可以供別人學習和模仿的,叫“法書”,把它彙集起來成為學問就叫“書法。這就好像藝術的“藝”字,藝的什麼?藝的是術。而很多文字的解釋都是相通的,如日本叫書道,也有這樣的含義,如佛法無邊等,好多法都有這樣的意思。這樣簡單一說,區分對於“書”“法”“書法”這幾個概念是有好處的,能夠清楚地知道我們是幹什麼的。比如,有人專搞書法理論,我們說他是搞“書法”的;他專心寫字,我們說他是搞“書”的,如果說他是搞“書法"的,就不那麼確切了。比如,拿出一幅字來,說這是一幅"書法”,就很不妥當。我們說一幅字為一幅“書”可以,說書法”不妥,但在口頭上還這麼說。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我想這樣:"作字行文,文以載道。"寫字是什麼?是為了行文。行文是為了什麼?是文以載道。這就把我們作字這個問題提高到了一個應有的高度。它不是隨便亂寫,是為道而服務。

另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字的展示方法除了書寫外,還有印刷和電腦也可以作字,更可以文以載道。既然這樣,那麼我們的書還有多大的意義呢?

許多朋友來信問我,現在是電腦時代,寫字慢,浪費時間,又沒有價值,還有練習書法的必要嗎?必須承認的是,社會在發展,科學在進步,對“寫”是有一些衝擊的,但我覺得它自有它自己那一份工作。我後邊兩句是:“以書煥採,切時如需。”我們用“書”這個辦法要載哪個道,行哪個文,煥發出它的哪個光彩,使它比印刷、電腦的光彩更加鮮明?雖然也有不鮮明或寫得不好的,但我們希望的是能夠煥發新的光彩,能賦予它更強大的生機,並且更能符合時代潮流,為當代服務。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能不能這樣?完全可以。所以,我寫這四句話:“作字行文,文以載道,以書煥採,切時如需。”這是我這幾年在寫字和教學過程中產生的認識。我不想把“書”的問題提高到沒有它不可的高度但我也不想把它貶低到沒有作用和耽誤事的位置。我覺得它有它的貢獻,它可以使許多文字上的東西煥發出光彩,使沒有神采的煥發神采,使沒有節奏的有了節奏。它可以使某個字更加鮮明,展現出它的生機,因此“書”的作用還是有的。比如說“懸書”。“懸書”是在春秋時期,縣城裡突然發生某件大事,或者發佈命令,就將內容寫成大字,懸掛在域門的一邊大家都能看到,這叫“懸書”,在鄭國特別流行。這樣的好處是什麼?不單有記錄、交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可以廣而告之,讓大家都能夠看到,這在我們書的歷史上成為一個保留節目。

建築也離不開漢字,現在保留的許多中堂、楹聯,都是這樣而來的。在沒有說話之前,來個先聲奪人,把我們要做的事情、要保持的身份和高度、希望別人得到的東西,一股腦兒展現出來,讓你還沒有進到屋裡,單從楹聯中就可以知道家裡是個什麼境況。當你走到屋裡面,看到中堂,就明白主人家是什麼樣的人家。目前,出現了更多新的建築,新的形式,無處不用文字,這些鮮明地顯示出漢字在文化、生活、學習中的作用。它是生活的一個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

上述內容其實說的是兩件事,一個是學問,一個是藝術。把話說得簡單一點,就是學問怎麼做的問題,還有一個是字怎麼寫的問。我在工作中緊緊地抓住這兩項,從大專到本科,到碩土,到博士,再到博土後,使得這門學問不斷向更深的層面發展。我很希望我們這個學科和其他的學科一樣,是學科中一門特有的學問。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這裡,我再談一下我的書法教學。我要求學生們把書法看成是一種文化,要緊緊地把中國的文化熔鑄在“書”裡面,作為“書”的基礎,從字開始,一直到文、到詩都概括其中。所以即使一直讀到博士,仍有研究不完的學問,應該說除了從字到文,還要從傳統到創新。

對於傳統我自己有一種理解,是開始有了,一直到現在還在傳承著,還在起著作用的,這叫傳統。如果傳了半截就停止了,不傳

了,這就不叫傳統。比如裹小腳,裹了一陣兒不裹了,曾經傳過“曾經”是歷史上的一個現象,沒有成為我們的統,很快就結束了這就不是傳統。在我們的觀念中,總認為傳統是過去的,但事實上,我理解的傳統是傳來了,但是不是過去的還不敢說,也許到明年、再過10年、再過20年,它依然存在,還起著作用,它仍然是傳統的。概括地說,傳統也在發展,不是到現在為止,而是要看得更遠。所以我要求學生不但要懂得古代的,也要懂現代的;不但要懂得中國的,還要懂得外國的。到博士學位的時候,要完全掌握兩門外語。在學問這一點上,我們是把中國的文化,特別是國學這部分,作為必讀部分,認真學習,只是在其中作了簡單的劃分。

我們的古人很了不起,他們把所有的書,一部分叫作“經",一部分叫作“傳”,分成了不同的類。現在的書確實比過去多太多了,如果理不出“經”“傳”,就要費很多時間。所以,在做學問的時候要抓住“經”這一部分,對學生的要求必須達到一個“會”字,比如詩詞,他們不但要會讀,而且要會作。我們的標準是在學問上要求"會”,在藝術上要求“能”。要做到“能”,我強調學,不強調練。我感覺字是練不好的,但可以學,看著誰的好,把別人的拿過來,變成自己的。把別人的能力變成自己的能力,化為己用,這是藝術能力的培養。什麼叫能者?是以無所不能者為能者。把別人的會變成自己的會和把自己的變成別人的不一樣,把自己的變成別人的不就這麼一點,順手推出去就是了,管你會不會,方便得很。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可是要把別人經驗都集中到自己這兒來,是很苦的。所以說,做學生苦極了,讓學生達到這一點,他不會,你更苦,在我教學的這幾年,博士生都有不能按時畢業的,學問做不來不行,字寫不來也不行。

我再談一下藝術創作的問題。我原來不懂什麼叫作創作,不就寫幅字嗎?怎麼叫創作呢?我現在逐漸懂了。應當說,在寫字的問題上也確實有藝術創作問題。目前,人們的想法很多,社會在發展,人們的思維在變化,以致到了非常活躍的地步,思想更解放了,於是出現了許許多多的想法,許許多多的理論。在許多理論的指導之下,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藝術創作。對於這些所謂的藝術創作,我不想批評,好壞我也不想說,我只懂得一點,就是要確定標準,不確定標準,就沒法衡量。為這個事情,我寫過一首詩:踱步知長短,稱衡決重輕。棄權折規矩,各自任縱橫。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意思是用尺子量一量步子就可以知道長短,用稱來稱一稱就知道哪個重,哪個輕。這兩句話應該是天經地義,要想知道長短就得量,要想知道輕重就得稱。因為它是標準,就這麼簡單。後面兩句,把秤砣扔了,尺子也不要了,將它折斷,願意怎麼辦就怎麼辦011吧。沒法量了,也沒法稱了,進輕誰重也不知道了,長和短也不明白了。我寫了這四句把該說的話都說了,頭兩句說有標準,後兩句說不標準,哪個對啊,我沒說。在我的思想裡,無所謂對錯;在我們的藝術創作中,也無所謂高低。進願意怎麼辦就怎麼辦,字願意怎麼寫就怎麼寫。

我們作為藝術工作者,應當尊重每一個人的選擇,他一定有自己的奉獻,他投入了他的藝術生命,得出的結果,是你能夠輕易否定得掉的嗎?他有他的想法,他有他的藝術思想,應當尊重他。

我也相信我們每一個入也絕不肯自己往低處走,也都在追求天天向上。但我也知道另外一條規律,也不可能每個人都會天天向上,也有向左、向右、向下的,如果不是這樣,都想著天天向上,那麼這個天早就被衝破了,當然做學問也確實需要向上。天為什麼沒破呢?就是有人沒有向上。每個人有毎個人的想法,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標準,誰也不能強加於誰,他想把他自己的想法都體現出來,他自認為是向上的,但是不是真的向上,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所以有些事情無法分出哪個是真正的標準。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從歷史的角度看,人類社會的發展也可以說明這個道理。從歷史上看,朝代不斷更替,也是五花八門地向前走著,爭著天天向上。一個朝代過去了,有人順著歷史潮流來做總結,有的被歷史承認,有的被社會承認,有的被否定,但都是身後的事情,自己說了不算,自己的想法也不算。因此說每個入都可以有自己的標準,可以展開思想的翅膀飛翔。但是總會有人給我們做個總結,這個總結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這個總結包括當時的問題、歷史的問題、前進的問題。所以我想對於任何一種藝術創作實踐,我們都應當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

把我說的問題分層次敘述,就是各人的理解是一個問題,教學的需要又是一個問題,包括社會認可,這是三個不同的方面,不能用一個標準來看待和要求。因此,我對比賽不大感興趣,不希望在校學生參與社會上的比賽,也不想將自己置於被評判的位置。所以找這泊多年來大多處在一個身在其外,思想一直在其中的位置,虛心地思考著,關於“書”的問題和"書”的一些現象。我沒有想否定任何一種說法,我只是想把某種說法放在它應有的位置上。有些人我的思想太保守了,我不反駁,但我心裡不承認。總起來說,歷史是個標準,社會是個標準,它們都很無情,但非常公平,我們值也不能逃脫歷史的評判。

歐陽中石談書法:何謂書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