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港珠澳大桥都有哪些变化?三位“大桥人”讲述亲历故事

一桥架三地,天堑变通途。港珠澳大桥屹立于伶仃洋,不仅联通了珠江口的两岸,也向世人证明了“大桥人”非凡的才智,攻克一项项技术难关,解决一个个棘手问题,如今大桥通车已一周年,这些曾经的建设者,已转型为运营人,如何“用好、管好”大桥,既是一项嘱托和使命,也是一次挑战自我的过程,他们正铆足了劲,铸就“大桥时代”。

过去一年港珠澳大桥都有哪些变化?三位“大桥人”讲述亲历故事

一年时间里,这片碧波上,“大桥人”是如何转型的?这里发生着哪些故事?港珠澳大桥又有着哪些新变化?近日,南都记者采访了拱北海关下属港珠澳大桥海关副关长王景伟、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运营公司总经理张筱雯、港珠澳大桥边检站民警付晓亮,听他们讲述大桥通车一年以来发生事儿。

大桥海关筹建时,他常常加班到深夜

从2018年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至今,已经过去了一年。通车前同事们忙碌的身影,港珠澳大桥海关副关长王景伟记忆犹新,“那时候大家工作得非常晚,晚上加班到10、11点是常态,但谁都没有怨言,团队也非常团结,感觉就是,即将见证一个历史时刻。”

过去一年港珠澳大桥都有哪些变化?三位“大桥人”讲述亲历故事

通车前的忙碌,港珠澳大桥海关副关长王景伟记忆犹新。

王景伟1998年毕业后,就进入海关系统工作,当时被安排到拱北海关所属高栏海关工作,当时高栏港正在进行大规模建设,那也是珠海经济腾飞的一个节点。时隔近二十年后,王景伟被安排到港珠澳大桥海关工作,刚来的时候口岸正处于建设的关键时期。

谈到这两段经历时,王景伟告诉记者:“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高栏港的辐射范围是珠海和周边,大桥的辐射范围却是粤港澳大湾区,甚至更大、更远。”

王景伟忆起了刚来港珠澳大桥时的情景,“当时,距离大桥开通的时间很近,我们的大型查验设备一直没有安装,经过一番协调,包括建设方、设备方等人员,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集装箱查验设备H986装起来。”

王景伟指着H986,向记者介绍它的功能难掩喜悦,“我们也是珠澳口岸人工岛上,第一家把大型查验设备装起来的单位。”

大桥开通一年来,社会对通关、查验效率等十分关注,王景伟介绍到,“在通关措施方面也做了很多提升,比如货车在办理海关手续以及货物查验环节”,“我们做了一个统计,需要货物查验的车辆,平均通关时间约40分钟,包括办完全部海关手续,未被选查的货车从入场到离场时间不超过3分钟。”

王景伟说:“大桥开通以后,对于三地的物流和人员交流,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许多过关的旅客、司机在与海关部门的同事交流时表示,大桥建成以后,他们来珠江西岸方便多了,为工作、生活带来了切实的便利。”

当谈到如何进一步发挥港珠澳大桥的作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时,王景伟表示,对于珠海而言,这座桥意义非凡,这里也是大湾区中的一个交通枢纽。“未来随着与香港机场配套设施进一步完善,以及供应链的建设、指定监管场地的建设,这些项目的深入推进,那么大桥的物流运输将会更加便捷。”

口岸智能化,她从建设者变成运营人

早在大桥建设期间,张筱雯就来到了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参与了口岸建设和运营的前期筹备工作。从口岸竣工验收到口岸正式通关,再从建设者转身运营人,谈到这段变化,张筱雯形象地比喻道:“最大的变化就是,从一个个大的工程节点,变成了日复一日的常规工作。就像结婚过日子,决定小两口恩不恩爱的,往往不是什么大事,而是一些日常琐碎。运营工作也是一样,难的是日复一日不断优化、改进,每一个旅客的每一个需求,我们都要去做好。”

过去一年港珠澳大桥都有哪些变化?三位“大桥人”讲述亲历故事

张筱雯接受南都记者采访。

谈到过去这一年的变化,张筱雯说:“进入运营阶段以后,我们开始深耕精细化管理。做了很多打卡点和美化的休息座椅,希望能给来的旅客留下更美的照片和回忆。而且口岸的洗手间也变美了,我们对洗手间进行了星级改造,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多个角度入手增加了柔和的音乐、香薰、通风、绿植、母婴室还增加了柔软的坐垫,客服台还提供薄荷糖,希望旅客来感受到的除了干净整洁,还有人文的温暖。”

“口岸的变化还体现在更科技和高效了,我们采购了一批各类工程机械和机器人设备,除了常规的扫洗一体车、全自动洗地车,还有扶梯清洗机、全自动纤尘机、无人驾驶扫地车、自动巡逻机器人等设备,通过智能设备的运用,提高了口岸的运行维护效率。”

过去一年,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共验放出入境旅客超过1400万人次,如何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提升旅客的满意度呢?张筱雯表示,“大桥现在的重点是如何让更多的旅客和货主通行大桥,所以我们也在向有关部门建议,将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纳入广东省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范围;增加香港机场途径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过境免签,开通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到香港机场的值机、行李托运等政策,能方便更多旅客通行大桥。”

守护边检安全,她除了自豪还有使命感

付晓亮是港珠澳大桥边检站的民警,她加入边检队伍已经18个年头。“得知大桥口岸也需要边检人员时,我就主动报名了,没想到真的被选中了。”在港珠澳大桥开通前一个月,付晓亮接到调令,前往大桥边检站从事前台查验工作。

过去一年港珠澳大桥都有哪些变化?三位“大桥人”讲述亲历故事

付晓亮见证了“湾区时代”三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当谈到这段经历时,付晓亮告诉南都记者,“过去这一年,自己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最初来这里,更多是一种自豪感,现在更多是一种使命感,这种转变让我意识到,大桥边检工作的重要性。”

说起来港珠澳大桥工作,付晓亮用了一个词“忐忑”。“我以前主要是从事珠澳查验工作,但是港珠澳大桥不仅有珠澳,还有珠港查验工作,在业务领域也有很多新内容,许多新知识要学习。”

“有一次询问一位香港籍的过境旅客,他是在珠海、香港生活,在澳门工作,大桥口岸对他来说就像是一个枢纽,让他在三地间来回‘转换’,我们经常提‘一桥连三地’,那一刻我意识到,这座桥正发挥着作用,为许多人提供了一种‘双城生活’甚至‘三城生活’的新的生活方式。”

在付晓亮看来,大桥缩短了三地间的时空距离,其便捷不止于此,影响则更为深远,他向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大桥有许多‘跨境学童’,我经常在查验台碰到一些孩子,都是在珠海生活,然后去香港上学,以前他们是一个星期往返一次,现在是每天都往返,一个孩子的妈妈带着几个孩子一起过关。”

港珠澳大桥边检站在全国首创了“合作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新模式,极大地方便了旅客往来于珠海和澳门,付晓亮给记者分享了一个故事。“前段时间,我们在执勤时,一位旅客通过自助闸机从澳门来到珠海,他一过来就问我们,‘我到珠海了么?’他不相信自己只是刷了一次证件,就已经完成了两地的查验,最后我们给他解释,他一直感叹‘太方便、太方便了’。”

来到港珠澳大桥口岸,付晓亮见证了“湾区时代”三地居民的日常生活,在她看来,大桥的设计初衷是促进人员、经济等各方面的交流和合作,“每天看着旅客们的匆匆身影,能感受到,这种效果正逐渐显现,”对此,付晓亮说:“自己的工作是有价值的,能感受到一种满足感。”。

采写:南都记者 王靖豪 实习生 洪晓可

通讯员 王相国 朱家兴 邓璐 田耘硕

摄影:南都记者王靖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