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說話的基因”,一場百億級市場背後的爭議與挑戰

“會說話的基因”,一場百億級市場背後的爭議與挑戰

我們都知道,生物的性狀是由基因決定。然而,基因就像一本書,表面看起來大同小異,不過是糾纏在一起的兩條脫氧核糖核酸,但裡面的內容可謂是千差萬別。

如何解開基因的秘密,獲取“生命密碼”?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用基因檢測來尋找答案。

這刺激了消費級基因檢測(DTC Direct-to-Consumer Testing)行業的發展。

基因檢測“落入尋常百姓家”

從1977年第一代DNA測序技術被提出,發展至今,經歷了從以Sanger測序為代表的第一代測序、第二代高通量測序以及第三代單分子測序,四代測序讀長從長到短再到長,測序通量越來越高,測序結果也越來越清晰、準確。

  • 一代測序:1986年,ABI 推出首臺商用化基因測序儀 Prism370A;
  • 二代測序:2005年,454 Life Science 推出高通量測序儀 Genome Sequencer 20;
  • 三代測序:2008年,Helicos 公司推出單分子測序儀 HeliScope。
  • 四代測序:2012年,Oxford NanoPore公開Minlon和Gridlon技術。
“會說話的基因”,一場百億級市場背後的爭議與挑戰

▲基因檢測技術關鍵發展進程

為了進一步降低成本,更廣泛的觸及C段用戶,更適用於“”基因芯片技術異軍突起,基因組測序成本已從2008年的10萬美元降至目前的百元以內。

*基因芯片:指把大量已知序列探針集成在同一個基片(如玻片、膜)上,經過標記的若干靶核苷酸序列與芯片特定位點上的探針雜交,通過檢測雜交信號,對生物的基因信息進行分析。

“會說話的基因”,一場百億級市場背後的爭議與挑戰

▲基因芯片概念圖

基因檢測正隨著成本的降低,逐漸褪去神秘的面紗,越來越多的“落入尋常百姓家”。

不僅價格越來越親民,而且,檢測方式也越來越方便。

這使基因測序從“商業化”加速走向了“平民化”,一時間,消費級基因檢測如雨後春筍般掘地而起。

“會說話的基因”,一場百億級市場背後的爭議與挑戰

▲消費級基因檢測應用場景細分

作為銜接臨床與生活的橋樑,消費級基因檢測在普及基因知識、認識生命、瞭解自我方向上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基因測序才經歷了40多年的發展歷程,而消費級基因檢測更是剛剛從實驗室來到複雜的真實世界,只有不到10歲的年紀,對於一個行業來說,它更像是尚在襁褓之中的“嬰兒”。

消費市場欣欣向榮

“科學算命”對人類來說具有天然的吸引力。

不到500元的價格就能檢測自己的“祖源+遺傳健康”信息,搞清自己的來龍去脈,對於多數人來說,體驗一下也未嘗不可。

人類對自己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激發了打開錢包的行為,資本開始躍躍欲試。

資本入場,“催熟”市場

自2017年開始,資本的助力就過早“催熟”了消費基因檢測市場,價格戰隨之而來。

2017年8月初,在剛剛宣佈完成4000萬的B輪融資後,23魔方就把全套基因檢測從999元降價到了499元。緊接著,基因檢測與分析平臺WeGene一款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的基因檢測產品一下子從999元降到了499元。

兩家公司先後降價一半,一度將消費級基因檢測的關注度推向高潮。

在產品的市場引入期,為了迅速地獲得更多的數據,促進產品迭代,降價是必要的手段。但在這背後,企業卻面臨著巨大的成本考驗。

23魔方創始人周坤接受採訪時曾說,“成本是懸在任何一家商業公司頭上的劍。可是,不論是出於商業上的考慮,還是出於儘快擴大中國人群隊列數據以便更快的進行產品迭代考慮,市場都要求我們去做出這樣一個決定。”

線上檢測,“激活”市場

另一方面,為了觸達更多的消費者,企業還將傳統的線下檢驗搬到了線上。

線上檢測方法是:打開各大電商平臺→購買檢測項目→等待郵寄樣品收集盒→“吐口水”→寄回基因檢測機構→檢測並分析結果→發送報告。這裡面一般有祖源、疾病風險、遺傳特質等方面的信息。

“會說話的基因”,一場百億級市場背後的爭議與挑戰

▲線上基因檢測流程

簡單便捷的操作流程、接地氣的價格,簡單兩步的市場策略一度使得國內消費基因檢測市場欣欣向榮。

據統計,截至到2018年年底,中國共有約150萬人接受了消費級基因檢測,美國同期有約2600萬人接受了消費級基因檢測。據估計,到2022年,中國將會有5000萬人接觸消費型基因檢測,屆時,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百億元人民幣。

百億級的市場規模使敏銳的資本快速入場,2018年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融資達到6起,企業獲得融資後主要用於實驗室建設和市場推廣。

“會說話的基因”,一場百億級市場背後的爭議與挑戰

▲2018年消費級基因檢測企業融資項目

是“餡餅”還是“陷阱”?

在一片欣欣尚榮的同時,圍繞著消費基因檢測的爭議也在持續不斷的進行著。

跟其他所有的檢測項目一樣,基因檢測的過程分成兩大步驟,

  • 第一步,在實驗室分析DNA中不同位點的表現型,形成一份原始數據,這份數據的容量從幾個位點到幾百萬個位點不等;
  • 第二步,專業人士分析和解讀這些原始數據,形成一份簡單易懂的檢測報告。

簡單的說就是,提取基因數據和解讀基因數據。

基因數據提取,準確率有待提高

之前有認(hao)真(shi)的媒體比對過3家市面上比較火公司,使用的都是基因芯片技術,為同一個人做基因檢測。原始數據對比結果如下:

“會說話的基因”,一場百億級市場背後的爭議與挑戰

三家機構兩兩比較的結果是,差不多有10%的數據匹配不上,原始數據都不一致,解讀結果可想而知。所以,我們可以初步得出一個結論——目前消費級基因檢測準確率有待提高。

有業內人士對此現象做出瞭解釋,“現在市面上的基因檢測因為要控制成本,用的不是最強大的儀器和最強大的方法,所以原始數據可能不完全準確。”

基因數據解讀,“糧草未夠,兵馬先行”

基因數據的解讀主要依靠基因大數據的積累和分析,但目前的情況是“糧草未夠,兵馬先行”,所以主要的爭議也是聚焦於基因數據解讀方面。

首先,現在能正確解讀數據的人才處於稀缺狀態,而且人類對生物學的認知也有限,如果我們不能完全知道一個病是怎麼產生和發展的,就不能通過基因檢測,解讀出完全準確的結果。

拿檢測女性宮頸癌患癌風險舉例,某個基因位點如何產生影響,需要通過大數據將大量宮頸癌患者的基因進行對比,篩選出相似的基因位點,然後再經過樣本蒐集和分析得出來的,但現在樣本數量比較少,亞洲人的更少,導致了準確性較低。

其次,各家消費級基因檢測機構在給結果的時候,沒有告訴消費者應該怎麼去看,比如哪些疾病的數據是比較準確的,哪些疾病就看看就好了。

在數據準確性無法確保的情況下,有些基因篩查報告,預期出容易患什麼惡性腫瘤,還可能給人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得不償失。

有行業人士表示,由於目前消費級基因過於“娛樂化”,消費者的購買主要由“獵奇”心理驅動。

在基因數據的安全方面,也有一部分具(ke)有(huan)前(pian)瞻(kan)性(duo)的人擔心生化病毒、基因歧視等問題的出現。

但事實上,目前國際社會可能還沒有達到這種技術水平。另外,美國政府認為基因安全比較重要的地方是人權平等,所以已經立法要求:僱傭單位不能因為基因的問題不聘請你,保險機構不能因為基因的問題不給你投保。

“會說話的基因”,一場百億級市場背後的爭議與挑戰

新事物的發展必然伴隨著爭議,現在就給“蹣跚學步”消費級基因檢測下定論,還為時尚早。

未來,希望消費級基因檢測不只是一款僅僅為滿足消費者的獵奇心理而存在的產品,而應該作為一種科學、健康、潮流的生活方式,幫助消費者將自己的基因信息運用在更多的生活決策場景中,讓我們更加了解自己,高效生活。

· END ·


分享到:


相關文章: